APP下载

浅析畲族文化元素对电影故事情节的建构
——以《十七》为例

2016-04-12王洋

视听 2016年9期
关键词:畲族故事情节大山

□王洋

浅析畲族文化元素对电影故事情节的建构
——以《十七》为例

□王洋

《十七》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制作的第一部畲族题材电影。与为数不多的其他几部畲族题材电影相比,《十七》在畲族文化元素的挖掘和运用上都有自己的想法,这种想法集中体现在该片对畲乡自然风貌、畲族服饰、畲歌和畲族信仰这四个畲族文化元素的处理上。《十七》不是简单地展示奇观化的畲族特色,而是将其直接用于故事情节的建构中。

畲族;电影;文化;建构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畲族在民族电影这一领域的起步不算早,产量也不多。建国后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黄金“十七年”里,诞生了以《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和《阿诗玛》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经典之作,但在这黄金“十七年”里畲族题材的电影却是一片空白。我国第一部反应畲族人民生活的电影是1982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喜鹊岭茶歌》,此后畲族题材电影又陷入沉寂。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电影工作者先后拍摄完成了《十七》《茶子》《山哈女友》和《梦归山哈》四部畲族题材电影,从不同角度反映畲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其中,《十七》由80后导演姬诚执导,著名旅美华裔演员陈冲领衔主演,影片在国内外电影节中获得最佳女主角、最佳影片、最佳处女作导演等多个提名和奖项,是目前畲族题材电影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十七》于2007年在中国唯一畲族自治县浙江景宁拍摄,讲述了一对畲族母子之间的情感故事。畲族男孩十七在两岁时被嗜赌的父亲遗弃在城里,幸由城里的养父母收养。八年后,母亲千辛万苦找到十七并把他带回到大山里的畲族山村。十七以为是母亲遗弃了自己,对母亲态度冷漠,他向往大山外的世界,一心想离开母亲,而母亲渴望失而复得的孩子能一直留在自己身边,故事情节就在母子之间的这一矛盾中展开并向前推进。《十七》的导演姬诚对大山里的畲乡人和他们的畲族传统文化充满兴趣,并着力将这个民族的文化元素更自然地融在这部影片当中。《十七》在对畲族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方面有了更多新的探索,畲族文化元素被用一种更原生态的手法挖掘和呈现,并在电影中承担了更多表情达意的任务。

一、畲乡地域风貌

展现少数民族独特的地域风貌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叙事手法。畲族聚居在我国东南部山区,畲乡的秀美山川是畲族文化的重要标签,畲族题材电影也无不聚焦畲乡山水,籍此带给观影人奇观化的视觉震撼。电影《十七》用漫山遍野的浓绿、大片大片的茶园景色贯穿全片,用镜头描绘出一幅如世外桃源般的美丽图景。村寨里的小路用天然的小石子铺就,山间河水清澈见底,河里的懵懂鱼见了人都不会躲避……就是这样远离尘世喧嚣的环境孕育了畲乡人的淳朴性格。

但是,大山在《十七》中并非简单地被用作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而是被作为故事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来呈现。大山里的畲乡孩子生于斯、长于斯,他们眷恋大山,却也向往山外更广阔的天地。母亲对自己辛苦找回的儿子格外看顾,已经为十七安排好了大山里的一辈子,而被母亲拴在身边的十七却决意要到大山之外去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母子之间的情感纠葛因大山而起,解决矛盾的过程也与出山的路途并行。大山和母亲的形象在电影中形成艺术化的叠加,使得畲乡山水在《十七》中不再只是畲族的地域符号,而是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具有了跨民族的象征意义。

二、畲族传统服饰

2008年6月7日,畲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已拍摄完成的五部畲族题材电影中,畲族传统服饰都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民族符号被突出表现,影片中的人物衣着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畲族传统服饰出镜,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物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装束,展现了畲族服饰的丰富文化内涵。

电影《十七》对畲族传统服饰的运用更是超出了单纯的展示范畴,而被直接运用于表达人物内心的矛盾和人物之间的情感变化。《十七》中,母亲的腰带多次被用来表达人物之间的情感。木雕师父送给母亲腰带,表达了畲族男女间内敛的爱情。十七和母亲的关系在出山的路上经历了从隔普、冲突到彼此理解的转变,腰带再次成为这一情感过程的象征。廊桥上母子俩促膝交谈,十七要涉水去找母亲被风吹走的腰带,又被母亲拦住。片尾处,本来要搭乘客车进城的十七却停下脚步,在车站为母亲买了一条新腰带并等待母亲的到来,腰带在这里成为连结亲子情感的纽带。

十七在片中始终身着畲族传统服饰,脚上却穿起小伙伴天翊从城里带来的象征年轻人潮流的帆布鞋,最后他也穿着这双帆布鞋走出大山。十七生长在大山里,内心却向往外面的世界,这种内心的挣扎被巧妙地用服饰搭配上的不和谐表达出来。

十七从小戴着畲族传统配饰——银项圈,畲家人用项圈寄托他们对子女的牵挂和祝愿。十七虽然一心要走出大山,但是在出山之前依然戴上了自己的项圈。电影用找到项圈和戴项圈这样的细节,细腻自然地向观众传达了十七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多角度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传达出人物的矛盾。

三、原生态畲歌

畲歌在畲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题材广泛、即兴编唱、严格讲究押韵和对仗、朗朗上口等特点,是山哈人最热爱并擅长的业余文化生活形式之一。由于畲语没有文字,畲歌在记录、保存和传播畲族文化上的作用就格外凸显,因此畲乡人称畲歌为“歌言”,意即“以歌代言”,畲歌歌词突出的记叙功能由此可见。

《十七》采用原生态无伴奏的畲歌开篇,曲调自由,歌者嗓音高亢,富有穿透人心的魅力。歌词为古老的畲语发音,清新神秘,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大雾遮住了眼睛,大山锁了少年心,从此命运不平常,颠沛流离要坚强,十五年后遇蜥蜴,钥匙在它口中藏,拨开心锁解心结,寒霜打菜更甜心。”歌曲由当地七十多岁的畲族老太演唱,力求体现民间畲歌的原汁原味,歌词出自导演姬诚之手,浅显直白的歌词内容紧扣电影主题,既不失畲歌歌词的特色,又概括了故事情节。影片进行到中后段,母子感情转换的节点处,相同旋律的畲歌再次响起:“……大蜥蜴石泪涟漪,跪求一夜慈母心,但愿儿能展翅飞。”歌词关照了情节的推进,畲歌与故事情节水乳交融。片尾处,畲歌第三次响起:“畲山畲水畲家情,大蜥蜴石母护子,时思寺边子报母,千年柳杉观沧桑,一把钥匙一把锁,钥匙就在手中藏,真诚勇敢去面对,母子真情难阻挡。”影片用同一首畲歌的前后三次呼应,强化了故事情节的整体感。畲歌在这部影片中不只被用作背景音乐来烘托情感,还参与叙事、建构故事情节,这是畲歌在电影中运用方法上的一个新尝试。

四、畲族信仰

畲族的信仰多元化,除了原始的盘瓠传说、祖先崇拜和鬼魂崇拜之外,畲族人民还供奉族内神话人物、职业神灵、汉族神灵以及神化了的自然物等。《十七》中前后两次对畲族信仰的表现都是畲族对自然物的崇拜,且都出现在母子俩情感转换的关键节点。

十七无法接受自己幼时走失原因的真相,深夜里狂奔出去,失足跌落在山间,昏过去。母亲在蜥蜴母子庙前日夜跪求,直到十七苏醒。目睹这一幕的十七开始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爱,并开始改变自己对母亲的态度。庙前的神婆是一个带有神秘感的人物,她看似无意的几句话,既让十七感到后悔,又点醒了母亲要放下对儿子的控制欲。和母亲分手后,十七只身一人路过石思寺,感怀孝子化为杉树的动人传说,跪拜了千年杉树之后继续上路。

影片用淡淡的笔墨描摹了淳朴的畲乡人对民族信仰的虔诚,以及民族信仰在畲乡人中的代际传承。前后相继的两次跪拜是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的外在表达,十七对母亲的情感从排斥、冲突转为理解、感恩,母亲对十七的情感也从控制和占有转为理解和放手,畲族信仰在这里为人物情感的变化提供了关键的逻辑支持。

五、其他畲族文化元素

《十七》中展示的畲族文化元素还有很多,例如畲族婚庆习俗、茶、建筑、饮食等。拍摄地景宁是中国“廊桥之乡”,木拱廊桥造型优美、结构独特,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桥梁的活化石。影片中,廊桥被用作十七母子促膝谈心的场景。

影片中,一支畲族传统婚庆队从十七母亲身边走过,母亲回望婚庆队,转身叹气的细节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纠结。片尾车站前的老伯请十七喝茶,并一定要十七按畲乡人的习俗喝三碗,并记住畲乡的养育之恩……但这些文化元素对影片故事情节的建构作用较弱。

六、结语

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直接用于建构故事情节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重要的叙事手段。深刻理解、挖掘畲族文化,并将其自然恰当地运用于电影故事情节的建构中,是拍好畲族题材电影、用电影传播畲族宝贵民族文化的必经之路。

(作者单位:宁德师范学院)

宁德师范学院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当代畲族题材电影发展对策研究”(2015Q23)。

猜你喜欢

畲族故事情节大山
春天的大山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畲族三月三
畲族民歌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大山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故事情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