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父母,不要让孩子缺失亲情

2016-04-11马志国

家庭·育儿 2016年3期
关键词:缺位养育亲情

马志国

心理案例:亲情缺失留下的心灵隐痛

案例一:生下宝贝女儿后,就商量把孩子交给姥姥、姥爷。刚开始的时候,我每天下班不管多晚都要去父母家。我家和我的父母家来回一趟需要1小时,折腾一个星期我就感觉自己有些吃不消,好几次上班都差点迟到。后来,单位来了新任务,天天需要加班,就好长时间没有去看看女儿。

女儿两岁生日的时候,我和她爸爸一起赶过去,给她买了很多玩具和新衣服。哪知道,女儿已经不认得我们这个爸爸妈妈了。当我要去抱她的时候,她却哇哇地哭了,吓得直叫姥姥。生日一整天,只要我们想亲近女儿,她都会大哭。孩子和我们变得如此陌生,我这当妈的心里真难受。

总算,女儿慢慢长大了。总起来看,姥姥姥爷把孩子照顾管教得还算好,我心里稍稍有些安心。但这“安心”的假象,却在一天我送女儿去姥姥家的路上,被女儿的一句问话给戳破。“妈妈,我今天从幼儿园放学后,是回姥姥家还是回你家?”女儿抬着小脸问我。“说什么‘你家啊,妈妈的家不就是你的家吗?”“对喔!”女儿应了这句话后,露出沉思的表情,然后说,“妈妈,将来我长大有小孩后,我要买一个大大的房子,让你一起住,这样我的小孩就可以一直住在‘自己的家了。”女儿的话,让我的心痛很久很久……

案例二:一位中年女士这样诉说自己的困惑:我总是感觉不受别人欢迎,感觉别人在排斥自己。我就想努力搞好关系,甚至总是想方设法讨好别人,结果总会凭空生出不少烦恼。这是为什么?

原来,这都是她童年留下的阴影。她说:我的童年没有一点温暖的回忆。我们五个姐妹,我出生后,也就刚刚断奶的时候吧,上班的妈妈就把我送到了姨家。直到该上小学了,我才回到了自己的家。可是,回到家来,我却感到家是那样陌生,家里的几个姐妹更是陌生。好像她们是一伙抱团欺负我,还常常说我,“去,回你姨家去”。当时的我已经记事了,我记得自己不知道想什么办法,总想讨好她们。

我还想办法讨好妈妈,讨好爸爸。有一次,记得是刚回到家来不久的一天,洗完脸我够不到毛巾,看看爸爸看看妈妈,却不敢说让他们递给我,怕惹他们不高兴。后来妈妈说起这件事,还说,就不递给你,看你叫不叫妈妈,说完还哈哈大笑。我听了非常生气,妈妈真不理解一个孩子的心痛,我真的非常怨恨她。当时我就想,我将来一定要自己带孩子,绝不这样当妈妈!

童年的生活总会给人的心底埋下一颗种子。这位女士的生活经历,让幼小的童心感到被遗弃,被冷漠,被伤害,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不安全感就会导致防御反应,随时准备保护自己。讨好,便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心理解析:父母缺位的心理原因

两个案例反映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在孩子的养育上,由于有些父母的缺位,导致了孩子的亲情缺失。这对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对孩子的早期成长来说,会导致严重的心理伤害,会埋下种种心理隐患,甚至导致心灵和人生的扭曲。目前,那么多留守儿童,以及准留守儿童,都程度不同地遭遇着这种亲情缺失的危害。

尽管不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是个不争的事实,却是个让人痛心的事实,是个可以想办法改善的事实。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具体来说,为了孩子亲情不致缺失,首先是为人父母不可缺位。今天在孩子的养育上,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父母缺位的故事?原因固然很多,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

不同的社会文化,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心理。比如,在欧美和日韩等国,有一种很深的文化观念:孩子一定要自己带才是对孩子负责。而在我国,历史上就缺乏这样的文化观念。中国古代大户人家以及皇室内,孩子都交给别人养育。即便一般家庭中,也没有非要自己带孩子这样的理念,人们不觉得这对孩子有什么不好。更有甚者,在我国近几十年来,还有一种社会心理的偏差,人们把养育孩子归为私事,为了所谓的公事,可以不顾孩子,为了所谓的事业,可以放弃孩子。

再有是个体心理方面的原因。

一是认知心理方面的原因。实事求是地说,很多父母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对亲情缺失会给孩子带来的心理隐患缺乏应有的认识,这在前面两个案例中我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到。此外,很多年轻的父母也没有认识到,亲情对亲子双方的成长都有积极心理意义。一是人格心理方面的原因。如今的年轻父母是我国的第一批独生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被父母全方位的照顾,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缺乏应有的自我责任感,缺乏对生活应有的担当。于是,在他们也成为爸爸妈妈后,没有建立起为人父母应有的责任感,就容易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给老人。

心理对策:把养育孩子当成自己的事业

不错,人生有许多事业,但是,养育孩子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事业。父母怎样才能做到不缺位?怎样才能做好养育孩子的事业?

首先,是主动进行认知调节,解决好认识问题。孩子是上苍给我们的恩典和礼物,做父母是天赐的自我完善的机缘。做父母,养育孩子,对一个人心理的健全发展,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要认识到危害,养孩子是责任,给孩子亲情是父母的责任,为孩子营造心理健康是父母的责任。既然是责任,就要恪尽职守。你想做父母,那就要最好自己带孩子的准备,否则你就不能要孩子!父母与孩子的肌肤接触,和孩子一起玩耍,与孩子说话,这些都必不可少的。如果确有必要,父母在哺乳期宁可暂时放弃工作,也要保证自己带孩子。现在有的年轻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毕业就结婚,结婚就要孩子,孩子三岁后再去找工作,也是可取之举。

如果确实需要老人帮助照料孩子,最好是请老人来家里,这种情况下,父母下班回家来就可以增进与孩子的接触。

父母哪怕再辛苦,晚上也一定要让孩子和父母睡。这应该说是年轻父母不可逾越的一个底线。那种晚上让孩子和老人一起睡的作法,对孩子,对自己,对老人,都会带来潜在的心理暗伤,是一定要努力避免的。哪怕老人愿意,作为孩子的父母,也要做好老人的工作,婴儿床一定要安放在父母的房间。

如果需要把孩子送到老人家里,千万不能把孩子扔给老人,不闻不问,不管不看。如果两家相距不远,早上把孩子送到老人家里,晚上父母应尽力接回孩子,保证晚上有足够的亲子接触的机会。如果两家相距很远,不能一天一接送,父母一定要经常去看孩子,周末要尽力把孩子接回来。

如果您是外出打工者,首先建议先不要孩子,或者等孩子年龄大些了再外出打工。即便如此,也应该就近打工,可以时常回家,还可以带着孩子出门打工。这已经是不少外出打工人的选择了。此外,父母还要创造条件增进和孩子的联系。只要有心,办法总是有的,实在难以经常和孩子见面,经常给孩子打打电话,也是给孩子传递了一份亲情。

还要做好老人的心理工作。不管哪种情况,只要需要老人帮助带孩子,父母都要经常和老人沟通,常常表达自己对老人辛苦的理解,交流一下养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如果发现老人过于宠爱孩子或有其他问题,千万不要硬顶,要耐心和老人商量,以便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家教的合力。

对于孩子,也要做好心理安抚。不管哪种情况,如果自己不能带孩子,一定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话,向孩子反复说明父母这样安排的原因,以及父母难舍的心情。通过亲子沟通,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的“被父母抛弃感”,最大限度地减少亲情缺失对孩子的心理暗伤,最大限度地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作者系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咨询地址:天津宝坻邮政16信箱,301800;咨询专线:022-29228042,周六晚7:00~10:00;E-mail:tjbdmzg@sina.com。)

猜你喜欢

缺位养育亲情
家校协同育人中的缺位、越位与归位
亲情的滋味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小学习作教学指导的“缺位”及对策
网络安全中的“缺位”和“错位”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