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讲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16-04-11魏秀

初中生世界 2016年28期
关键词:生物课蚯蚓所学

■魏秀

学讲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魏秀

新的课堂改革就是以学生学为基础,以学生小组合作的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实现了自主的学习才能体现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和交流是每一节生物课的灵魂。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关键应注意课堂上“学”“讲”二字的理解和实施,这就是我校正在创建的新型课堂——学讲课堂。近年来,我做了一定的尝试,试着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多边互动的模式,培养学生“学进去”“讲出来”,学生喜欢上生物课,愿意上生物课,生物成绩提高很快。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巧设问题“学”进去

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进去”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领会所学知识,主动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设置问题的技巧,要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欣赏视频和图片,才能逐步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不过我们还应注意所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有层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水到渠成,这样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

比如在学习“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你们会测量空气中的潮湿程度吗?”学生看着手里的干湿表大多不以为意。等他们测出结果,我告诉他们测量结果在生物实验上来讲没有几个是正确的,并指出大多数人没能正确使用干湿表,很快激起他们的疑惑。同学们自然会想这有何难?我的测量结果为何不正确?难道干湿表还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好奇心驱使学生带着疑问去细心观察干湿表的结构,了解它的正确使用方法,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然后我又提出:“实验测量一次合理吗?应该测量几次?并对结果怎样处理才合适?”让他们在思维碰撞下,重新认识实验的步骤,这样既淡化了他们的心理冲动,又使他们的心理活动由惊奇转变为好奇,由好奇转变为求知,从而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二、不拘一格“讲”出来

“讲出来”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运用自己的新旧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拘于一格,可以是“讲出来”也可以是“写出来”“算出来”“做出来”“画出来”“演出来”等。

“讲出来”是课堂上最常用的方式,但是讲什么、怎么讲,这是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要充分思考的,所设练习应该涵盖主要知识点。问题太容易,学生会失去兴趣;太难,则不敢回答,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还需考虑学生会出现的错误。教师也应及时总结、鼓励和点评,给他们作知识的补充与拓展,这样学生的基础更加牢固,印象也更加深刻。比如在学习“土壤里的小动物”时,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题目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讲出来:下雨天蚯蚓为什么都爬上地面?为什么夏天易在土壤表面挖到蚯蚓,而冬天却在土壤深处才能挖到?学生在学习后知道了蚯蚓是依靠湿润的体表呼吸,雨水把土壤中的空气都挤出去了,蚯蚓没法呼吸,被迫爬上地面进行呼吸。同时知道了蚯蚓是变温动物,冬天土壤深层的温度、湿度较大且敌害较少,适合它们生存。在学生学习了叶片的结构后,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秋天树叶飘落,哪一面朝上?树叶的哪面颜色较深?这两个问题就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叶片结构讲出来,让学生知道叶片的栅栏组织靠近上表皮,含叶绿体较多,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所以秋天树叶飘落背面朝上,叶片正面颜色较深。

“画出来”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也很好,比如我们在做“观察鸟卵的结构”实验时,一番观察交流以后,我就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观察到的鸟卵结构图,并让画得好的同学把图片贴在前后黑板上展览,学生都想展现自我,所以他们不仅考虑画图正确,还考虑美观,非常认真。于是我及时给予表扬,并让一名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到黑板前画图,激起了他学习的动力。后来每次上生物课,他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成绩进步很快。学习“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细胞结构模式”时也可以用这种“画出来”的方式。这种方式学生很感兴趣,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画出来,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牢记在心,并解决相关问题,效果很好。

“做出来”也不失是个好方法,生物课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做中学,在做中巩固知识,在做中寻找快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激发其保护环境的热情和动力。比如在学习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以后,我布置作业:动手做一个生态瓶。在完成这个作业的时候,学生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生态瓶里要放哪些生物?放入的量是多少?在这个生态瓶中,如果不放水草行吗?这个生态瓶要放在黑暗中吗?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就复习了生态系统的成分组成并用到了光合作用知识,还锻炼了动手操作以及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做中玩,在玩中学,轻轻松松掌握生物学知识,并有了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动手实验是“讲出来”的最有效手段,在做“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实验中,由于该实验对八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所以在实验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和白纸板以及凸透镜分别模拟了眼的什么结构,然后我再左右移动蜡烛观察像的变化,让学生分析在白纸板上出现的像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以及眼球成像特点就有较深刻的印象,实验效果大大提高,再进一步用凸透镜和凹透镜模拟对远视眼和近视眼的矫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实验探究的过程转化为学习兴趣的积累,把知识在实验中展现出来。

“学进去”是“讲出来”的基础,“讲出来”是学进去的动力和方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学讲模式的重点部分,但不是学讲模式的全部,学讲模式不仅仅是学与讲的问题,还包括了自主先学、小组合作、质疑反思等方面。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有许多困惑,也会遇到许多难题,需要我们在摸索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充实,不断学习总结,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让学生爱上生物,爱上课堂,爱上大自然,激发探究热情,从而保护环境,热爱生命,进而珍惜生命并立志为全人类着想,保护自然资源,探索生命王国的奥秘。

(作者为江苏省丰县师寨镇东渡希望初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生物课蚯蚓所学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非所学
高中生物课教学生活化探寻
生物课
“害羞”的小蚯蚓
挖蚯蚓
挖蚯蚓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
职高生物课的实验教学探析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