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诗词教学中的感性浸润与理性思考
——以《醉花阴》教学为例

2016-04-11徐培宏

初中生世界 2016年28期
关键词:醉花李清照词人

■徐培宏

例谈诗词教学中的感性浸润与理性思考
——以《醉花阴》教学为例

■徐培宏

诗词是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几千年的文脉传承,曲韵流觞。它既讲究构思的缜密、语言的凝练,也讲究用词的传神、意境的优美。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既要给学生以感性浸润,也要启发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怎样把作品内在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学生,使他们精神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同化?怎样使感性浸润与理性思考无痕对接?我认为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巧妙引导和教学契机的把握。

一、披情入境,感性浸润

通常,诗词教学是从声韵、意象、情感等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诵读、理解、鉴赏等能力的。这里,我主要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结合听、说、读、写等常规方法以及绘画、歌唱等艺术途径,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

1.读

在《醉花阴》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来揣摩、体味、感悟词人丰富的情感。

教学实录片段:

生1读(较认真地):“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师:大家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2:好!

师:好在哪儿?

生2:他读得很投入。

生3:我认为“瑞脑消金兽”这一句语速应该慢一些。

师:为什么?

生3:这句话表现的是词人的孤独、无聊,她因为思念亲人,不愿做、也做不下去其他事情,就会感觉时间漫长和难熬。读太快就不能表现这种“愁”了。

师:说得好!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

生3(深情地):“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生:(掌声)

师:读得不错。请大家想一想,这香炉中燃着的仅仅是香料吗?

生4(思考):还有……时间。

生5:还有词人的青春。

师:是的,这香炉中一点一点燃尽的,不仅是香料,还有词人葱茏的青春岁月、美好的锦瑟年华和那羞于启齿的少妇情怀。朗读时我们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的处理。

生6:我觉得还可以用适当的提顿,表现词人的愁肠百转。

师:请你来试试,好吗?

生6:“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生:(掌声)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评析: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活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力求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诗词所蕴含的悲喜情愁,从而让他们内心深受感染,对诗词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2.画

《醉花阴》教学中,在与学生合作探究了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愁”情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教学实录片段:

师:请同学们拿出笔,用你优美的文字,发挥想象,描绘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话所展现的画面。老师也将以自己的方式来诠释这三句话。看哪些同学写得好!

生:(动笔写)

师:(配乐,与学生同时在黑板即兴绘画,约1分30秒)

师:(巡视学生写完后)谁先来朗读一下你所描绘的画面?

3-5名学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想象力很丰富,描写得非常精彩!下面,请大家看我在黑板上画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愁情的?

生:菊花、柳树、大雁、远山、夕阳、流云、女子飘动的裙袂……

师:除此之外,你还能想到哪些景物可以表达这种愁情吗?

生:江水、帆船、芭蕉、细雨……

评析:教师通过即兴绘画,让学生进入诗词情境,感受诗词的意蕴美。这里,结合学生精彩的描述,一位不堪忍受离别之苦的少妇生动地伫立在我们的面前:西风吹拂着她的衣袖,几丛黄花瑟缩地开着,地上散落着片片花瓣……如此,词人的形象就更加丰满,情感也便呼之欲出了。

3.唱

在我国传统的戏曲中,人物的台词大都是诗化的语言。我自幼喜欢听京剧、昆剧、越剧等。学生们在我的影响下,也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戏曲艺术的美了。《醉花阴》教学中,我将越剧《陆游与唐婉》中的片段移花接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实录片段(略)

评析:音乐最易激发人的情感、唤起人的联想与想象。这段唱词很好地表达了李清照的孤独、寂寞和思亲之情。“山盟虽在,锦书难托”,面对如此良辰美景,词人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学生在老师的婉转越腔中,充分感受到词人的一怀愁绪和万种柔情。而教师才艺的展示,也让学生由衷地佩服,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二、鞭辟入里,理性思考

当然,诗词教学不是简单的声、光、影、电,而是应情应景,合时而为。在感性浸润中,我们不能削弱了学生应有的理性思考。

1.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对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作品的主题等方面,会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实录片段:

师:谁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李清照?

生1:李清照,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生2:我们曾学过她的《如梦令》。

师:还记得吗?

生3:(背诵《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师:很好。那么,作者为什么写《醉花阴》呢?

生4:是因为李清照的丈夫不在家,她一个人很孤独。

师:同学们中有亲人在外地工作的请举手。

生:(有十几位同学举手)

师:你们想念远在他乡的亲人吗?

生(点头):想!

师:想他们时怎么办?

生5:打电话、发短信。

生6:我会坐车到爸爸那儿去看他。

生7:我会和妈妈视频聊天。

师:是的,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电话、短信、视频等途径一解思亲之苦,可以坐汽车、火车、飞机去看望我们的亲人。但,这一切在我国古代能行吗?

生:(笑,摇头)

师:这首词是作者在怎样的境况下作的?

生8:作者与丈夫赵明诚新婚不久,丈夫便外出做官,分别后,词人倍感孤独。

师:是啊,她二人情投意合,然而“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路?”山水迢迢,亲人相聚,谈何容易?我们一起来看有关作者的情况。

[出示课件]:写作背景(略)

评析:学生通过课前资料查阅,既能深入了解作者身世、走近李清照,也能充分理解作者为何如此思亲。了解写作背景,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人的“愁”情,也提升了学生自学探究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质疑精神。

2.巧用典故

教学中,我们可以巧用与诗词相关的典故,丰富词作内容。通过故事的叙述,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录片段:

师:其实,在这首词的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同学们有谁知道吗?

生:(摇头)

师:想知道吗?

生:想!

师: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写成后寄给丈夫赵明城。赵明城欣赏之余,自愧不如。为了超过妻子,竟闭门谢客三天三夜,终于写成词50阕,并故意将这首《醉花阴》夹在其中拿给友人陆德夫看。陆德夫玩赏了半天说:“只三句绝佳。”大家猜是哪三句?

生(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师:是的,而这三句恰恰就是出自——

生(齐):李清照!

师:那么,如果你是赵明城的友人陆德夫,你认为这三句话好在哪儿?各人先独立思考,想好后把你的理解告诉小组同学。

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评析:通过这个典故的解读,让学生看到:原来李清照词“莫道不销魂”三句如此之妙!这就为引导学生赏析这三句千古名句的精妙之处巧作铺垫。

3.辩证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不妨设计一两个有思辨力的小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和学习内驱力,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好地走进词人的世界,感受词的魅力。

教学实录片段:

师:“人比黄花瘦”,为什么不是“人比红花瘦”或“人比牡丹瘦”?

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一番思考后,孩子们积极举手:

生1:因为红花太艳丽了,一般用于喜庆的场合,体现不出词人的“愁情”。

生2:“牡丹”是富贵的象征,容易让人联想起有着丰腴之美的杨玉环,不能表现李清照的瘦。

生3:这就好比说“人比胖子瘦”,不能让人觉得瘦。而菊花瓣本来就很瘦长,词人比“黄花”还瘦,可见瘦的程度。

评析:通过思辨,孩子们在自主探究中明白:李清照因离别而相思,因孤独而愁苦,她茶饭不香、夜不能寐,为伊消得人憔悴。

当然,真正的诗词教学,应该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为基点,充分尊重其审美心理形成的规律,才能培养学生诗词的品读、鉴赏、理解等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以感性浸润,引导他们进行理性思考,并用自己对诗词的热爱和不减的激情,去影响学生,让他们爱上诗词、爱上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并能用诗词来浸润他们的生命、芬芳他们的生活。我想,这应该是做教师最大的幸福。

(作者为江苏省海安县海陵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醉花李清照词人
天鹅湖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清宫庆典承应戏中的【醉花阴】套曲
点绛唇
词人的职业
乐谱:醉花阴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喝醉的李清照
醉花阴·海狮
李清照改嫁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