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诗意手法例谈

2016-04-11严蓉

初中生世界 2016年28期
关键词:诗意手法文本

■严蓉

课堂教学诗意手法例谈

■严蓉

诗意手法,是丁卫军课堂教学艺术的显著特征之一,让他的课堂呈现出一种雅约之美。丁卫军老师的诗意手法主要有改文为诗、依文作诗、以诗解文这三种表现方式。

诗意教学课堂

诗意手法,常常有一种超越文体样式的冲击力,升华了课堂的格调与品位。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顾之川博士指出:“以诗意的方式来感受体悟,归纳总结,不仅是一种独辟蹊径的课本处理方式,也是一种很符合语文学科性和语文教学特点的方式。”丁卫军老师的诗意手法主要表现为改文为诗、依文作诗、以诗解文三种方式。

一、改文为诗,使文本呈现出一种诗的美感

朱自清的散文《春》写得春光明媚,诗意潺潺。读出诗意,是丁卫军这一节课设计的基本指向。看文章的第三小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散文的诗句,丁老师作了另一种排列: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散文的句子变成了整饬有致的诗行,朱自清散文中蕴藉的诗意立体地站在学生的眼前,学生的诵读中涌动起无限诗情,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朱自清“春”的世界里。这是丁卫军老师对文本的独特发现,也就有了对课堂教学的诗意设计。

改文为诗,看似一个小小变动,其实蕴藏着教者的大智慧。这需要教者不断历练文本解读的内力,不断打磨课堂设计的功力。文本的处理之功决定了课堂呈现的形态和质态,也决定着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改文为诗,很好地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本文深处。

二、依文作诗,使文本流淌出别样的韵味

聚合文本元素,整合成诗,是丁卫军课堂诗意手法的又一特点。如何把文本或者课堂教学过程中零散的元素整合起来,是对教师的一大考验。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重视和学生对话之后的小结,表现为课堂整合的效度。依文作诗,是他常用的手法。

丁老师在执教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一文时,让学生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把读到的父亲描画出来。这一环节的开放性,让学生读到了一个丰富的父亲形象,但显得零碎。丁老师自创了这样一首小诗:

我的父亲/你喜欢坐在台阶上远望/你喜欢把那烟枪在青石板上敲得嘎嘎作响/我的父亲啊/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总也摇不散你那专注的目光//我的父亲/你那古铜色的脸/你那黄几几的脚板/我的父亲啊/你把你的胸膛挺高一些吧//我的父亲/你挺直的腰板为什么担不起一担水/你倔强的头颅为什么埋在膝盖里/我的父亲啊/你满挂着笑容/为什么在九级台阶筑起的鞭炮声中尴尬//我的父亲/我知道你的梦想/三级的台阶到了九级/我的父亲啊/怎么了——你老了

诗歌的意象都是来自小说。用诗的形式再现小说人物形象,让学生怦然心动。这个一辈子为台阶而拼搏的父亲形象跃然在学生面前,那么真切地拨动了学生的心弦,真可谓匠心独运。

《孔乙己》是初中语文的经典篇目,大多教师处理得比较理性。丁老师用依文改写的诗歌作为结课,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带给学生悠远绵长韵味——

你破旧的长衫/包裹着你怎样的梦想/你端起的酒啊/映着你花白的头发还有结着疤的脸//你不多的茴香豆/香了你的酒乐了邻家孩子的笑/都忘了你叫什么名字/你只是描红纸上的一个符号//为什么/有了你/咸亨酒店就有了快活的空气/为什么/没有了你/别人也就这么过//是谁打折了你的双腿/秋风萧瑟里/为什么/就是爬着/你也忘不了最后一碗酒/没有人知道你去了哪里/49个铜板的记忆/也终于在粉板上抹掉//你的故事/也许注定是茶余饭后的笑料/鲁迅含着泪/写下了你/又留下了多少问号

因为洋溢的盎然诗意,孔乙己再一次站立在学生的面前,站立在学生的心里。这是对鲁迅作品的再创造。课堂教学结束了,但是孔乙己的叩问没有结束,那一个大大的问号留在了学生的心里。这就是语文课堂的魅力。语文对孩子的滋养因为诗意而绵长久远。

丁老师依文作诗的手法让他的课堂多了一份撩动人心的美。丁老师执教著名作家丁立梅的散文《爱到无力》。丁老师依文创作诗歌《爱到无力》,让莅临现场的丁立梅深为感动,她说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教,语文的课堂还可以这样展现作品的另一种风貌,呈现别样的韵味。

三、以诗解文,使文本解读别有境界

文本的解读有多种视角。丁卫军以诗歌的形式解读文本,在比较中凸显文本自身的魅力。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被元代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王国维说是“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丁老师将《天净沙·秋思》改为七言绝句《秋思》:枯藤老树憩昏鸦/小桥流水暖人家/古道瘦马西风劲/夕阳羁旅问天涯。学生在比读中,感受到原曲的魅力。教学这一首元曲小令,丁老师的神来之笔还在于这一课的板书——《天净沙·读秋思》

意象画面情感/动静远近渲染/凄凉凄苦断肠/自主合作/诵读想像体验

这一仿写之作,别有滋味,不仅概括原曲的内容、主题、写法,还教给孩子读诗的基本方法,真是精妙之至。以诗解诗,以诗解课,丁老师将语文教师的学养和教学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课堂与文本相得益彰,课堂境界大开。

以诗解文,不失为解读文本的又一视角。丁老师强调:这自然要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在特点而定,更重要的是要指向本文的核心教学内容和学情的需要。这样的诗意手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走向内在的丰富和诗意,是丁卫军老师简约语文课堂的境界追求,也是语文课堂的内在特质之一。诗意手法恰当而灵动的运用,让丁卫军老师的课堂摇曳多姿,别有风味。诗意的芬芳必将明媚而美好学生的人生。

(作者为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诗意手法文本
诗意地栖居
层递手法
冬日浪漫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被耽搁的诗意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