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进建筑60秒

2016-04-11栏目主持叶扬

世界建筑 2016年3期
关键词:公共交通建筑

栏目主持:叶扬



改进建筑60秒

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Architecture

栏目主持:叶扬

我们仿效BBC的广播节目“60秒改进世界”(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推出了“改进建筑60秒”栏目,每期将在世界范围内采访两位人物,请他们就建筑、城市、景观、技术等相关问题在60秒的时间里讲出一个或两个有启发性、批判性甚至有争议性的观点。本栏目如实记录了他们的话,采访所拍摄的视频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相关网页上。所述观点只代表嘉宾本人,与本杂志立场无关。

古斯塔夫·安布罗西尼

都灵理工大学副教授

Negozio Blu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

Gustavo Ambrosini

Associate Professor,Politecnico di Torino

Co-founder,Negozio Blu Architetti Associati

穆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无止桥慈善基金项目及资源管理委员会主席(内地)

MU Jun

Professor,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Chairperson(Mainland China),Projects Committee of Wu Zhi Qiao(Bridge to China)Charitable Foundation

I am very keen about the ways people experience architecture.If I have to say what is "solid" in our architecture,maybe long lasting,I would say:the way people feel them.For instance,when designing a church,we tried to think about how people should quietly sit in contemplation,in front of a hidden garden,between the stone walls.For a footbridge in a harbor area,we tried to think about how one could senses with the hands the rough timber railing,how he could feel his owns stomps on the wooden deck.For a food and wine center,we tried to think about how people could taste the many products in an informal setting,in a public space at a domestic scale.I think it is a question of finding,in every situation,the capability to perform an engagement in each landscape we meet,to perform a comprehension of the clients' needs,and moreover,to perform a sympathy for the users.

This is what we try to practice,in our job.This what I try to teach to my students.Can this attitude be useful in order to face the new challenges of contemporary age?

There are challenges that go far beyond architecture.They appear mainly as quantitative problems:but what kind of architecture will face them?

Take the question of migration movements.More than one million migrants and refugees crossed into Europe in 2015.We know the number is raising.Quantity is needed,in terms of help.But our cities need to have a larger view,driving in urban planning and building processes an adaptive approach:to include,to adapt,to use temporarily are questions dealing with physical context,technique,but also procedures and habits.Take the question of categories like elderly people.Reports tell us that by 2020,a quarter of Europeans will be over 60 years of age.Behind the numbers,we find issues for architecture,for a new housing market,for services and infrastructure,for a barrier-free living environment.This is where a society should check its level of civilization.So one of the challenges is to find a better understanding–and sympathy–for what is outside our "architectural" doors.

无止桥慈善基金是2007年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支持下于香港成立的慈善机构,它旨在发动来自香港、内地甚至海外的年轻志愿者深入到内地贫困农村地区,协助当地村民开展扶贫建设工作。建设满足人、畜、非机动车通行的农村便桥是我们长期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些年,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农村的公路桥建设发展很快。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西部的贫困农村地区往往河网密集,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在村与村之间、村组与村组之间、居住点与农田之间存在大量的便桥建设需求。这样的便桥往往规模不大,所需资金不多,但由于需求量较大,最终得到的重视却比较有限,获得外部资助反而相对困难。许多村民利用当地的自然材料以简易的形式搭建桥梁,大多安全性、耐久性不足。农村便桥其实对桥梁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经济、实用、建造简易,尤其是需要充分利用当地可得的建设物料。通过来自25个高校的无止桥志愿者团队的努力,目前在内地已完成了40多个人行便桥建设项目,先后有3000多位志愿者参与其中。我们很欣慰地看到,志愿者能够深入到内地贫困地区,了解农村发展的现状,通过他们的所学去帮助村民,与村民一起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过程,能够建立香港与内地、城市与农村的年轻一代,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心桥”。现在我们的工作已经扩展到更为广泛的农村建设领域,例如现代夯土农宅的研究与推广。如今,越来越多的专业同仁和爱心人士投身到农村扶贫建设工作。尽管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农村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祼城——原真性城市场所的死与生

Naked City:the Death and Life of Authentic Urban Places

作者:[美]莎伦•佐金/Sharon Zukin

译者:丘兆达,刘蔚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人性化的交通

Human Transit:How Clearer Thinking about Public Transit Can Enrich Our Communities and Our Lives

作者:Jarrett Walker

出版:Island Press,2011

中国的城市建设从10余年前大拆大建的噩梦中苏醒过来后,对历史遗痕的乡愁成为上上下下的一个共识。但在这种政治正确的共识表像背后,还是要厘清许多更深刻的概念,才能对被时代淘洗过的城市有更正确的理解。佐金的这本书以纽约几个区域的近期历史演绎为文本,讨论原真性(authenticity)这个直击要害的问题:历史的外壳被保存了,而其原初的内容却被排挤了。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近20年的城市绅士化(gentrification)过程中。现在历史保护的重点并不是标志性文物,而是被城市下层占据的街区。保护和再续历史城市已是个勿庸置疑的政治正确命题,但被提升的品质又不是原住民所能承担,他们无力于与中产竞争。更可悲的是他们赖以营生的买卖,又往往率先被新经济淘汰。这本书藉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书名,讨论原真性场所的生与死。雅各布斯的立足点是社区草根,她的老对手甘斯(Herbert Gans)则是侧重权力和资本。这本书在面对当下城市问题时,比较公正地平衡了两人的观点。绅士化、历史布景、原味缺失,也是中国历史城市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权力、资本、民间组织都有残疾,并各自执迷于自己狭隘的视野,最终损害的是居民,无论原与新。对比于纽约这个当代城市的范本,这本书从原真性命题出发讨论失去灵魂的城市,至少灵魂是从有到无;而在没有社区文化基础的中国新型城巿,灵魂还需要漫长的培育期才能长出。通过阅读本书中的不同案例,可以逆向从城市原真性的死,思考到城市原真性的生。 (撰文:王辉,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公共交通是缓解城市众多矛盾的重要工具。但是普通群众对于公共交通的内涵及其使用优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情况造成市民对政府加大公共交通的投入的政策有着很大的误解,尤其是对倡导公交优先的抗拒和对私家车使用的迷信,极大地影响了公共交通的良性发展。在《人性化的交通》这本书中,贾勒特·沃克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将自己结合多年实践总结出的关于公共交通的理念,阐述给每一个试图了解公共交通的人,让人们理性地认识到公共交通是如何使城市的社区和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与美好。

在这本书里,作者总结了自己多年交通工作与个人思索的经验。第一章从介绍公共交通本质和功能开始,抽丝剥茧般地为读者梳理了整个公共交通体系的内容。运用基础的几何学理论将城市公共交通数据化、模块化。同时,选择公共交通中争议最多的几个方面,如路线选择直线式还是环线式、站点为交通枢纽还是普通站点、潮汐式运营还是全天式运营等等,在各个章节中详细对比论述、分析利弊。全书以合理的假设、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把不同公共交通模式的优缺点罗列出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在实践的基础上整理出一套如何合理选择适合的公共交通构建模式的普适方法,并对未来公共交通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预见。

书名“人性化的交通”及副标题“如何清楚地思考,可以丰富我们的交流与我们的生活的公共交通”,点明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书中创造性地将城市公共交通与基础几何理论相印证,将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简化,但又不失其内在实质的关联。对于科研人员研究城市公共交通,在研究方法上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本书理论新颖,论述严密,文字直白,是一本颇有灵性的科学普及著作。(撰文:韩林飞,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

2000年之前,英语读者要了解朱利奥·罗马诺,只能通过塔夫里、弗洛梅尔(Frommel)等多人合著的《朱利奥·罗马诺——建筑师》(Giulio Romano-Architect,1998年)。这位文艺复兴大师的相关著作极少,全面的深度研究更是寥寥,这一开本硕大的英文版显得弥足珍贵。2000年后,关于罗马诺的著作逐渐多起来,也略有几本英文版面世。其中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Thames & Hudson出版社出版的《泰宫:朱利奥·罗马诺在曼图亚》一书,开本比前者更大。

两本著作颇为互补。塔夫里的书重在全方位与大视野,探讨了罗马诺在文艺复兴史上的价值。巴佐蒂的书则专注于一个建筑——曼图亚的泰宫(Pallazo Te)的深度解析。这是罗马诺最大规模的作品,集建筑、室内、绘画于一体。泰宫的精华(花样百出的室内设计)在塔夫里的书中只提及2~3例,在巴佐蒂的书里有7个房间被收入。除了鼎鼎大名的巨人厅与宴饮厅,少为人知的风神厅、鹰之屋、马之屋、国王厅皆有细致呈现。另外,书中的几张鸟瞰图清晰地展示出建筑空间配置的全貌,这在之前从未有过。

罗马诺身处文艺复兴由盛转衰的过渡期——既参与了16世纪前20年的罗马大建设,也避开1527年的“罗马大劫”,转到曼图亚为贡查加公爵服务19年直至去世。在艺术上,他也是一位“过渡型”人物:上承罗马的伯拉孟特(其老师拉斐尔是伯氏的弟子)与米开朗琪罗两支迥异的风格,下接维琴查的帕拉迪奥。没有他,文艺复兴中后期建筑史将完全脱节。泰宫正是前后连线的“交叉点”。古典/戏谑、理性/疯狂、优雅/恶趣味,种种对立要素融为一体,既传达出文艺复兴建筑师们在熟练掌握古代罗马语言后随即遭遇时代大劫所陷入的迷惘状态,也显现出罗马诺的专业能力——他将普遍的“迷惘状态”转化为美,这是只有“大师”才能做得到的。(撰文:胡恒,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泰宫:朱利奥·罗马诺在曼图亚

Palazzo Te:Giulio Romano's Masterwork in Mantua

作者:Ugo Bazzotti

出版:thames & Hudson,2013

一千年的非线性历史

A thousand Years of Nonlinear History作者:Manual de Landa

出版:Zone Books,2000

“除了题目,这不是一部关于历史的书,而是一部哲学书。”德兰达在开篇介绍中写道。如果你对世界历史感兴趣,会发现这的确是一部以哲学视角和系统的观点来审视历史发展,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城市演化的著作。全书除介绍和结论外中间的9个章节被清晰的分为3个部分:分别描述了地理学历史(关注城市群结构对国家与文明历史的兴衰发展)、生物学历史(关注人类与动物构成的整体生态系统对城市的影响)和语言学历史(关注语言的演变与文化的传播)。阅读本书的一个捷径是每段历史的中间章节,德兰达集中论述了相关的理论背景。以第二章“砂岩与花岗岩”为例,作者从这两种岩石的形成过程开始,描述了等级结构与网络结构对形态生成过程的影响,进而又探讨了形成这种结构背后的两种反馈机制,以及等级结构与网络结构在应对系统变化和外部冲击时表现出的韧性差异。以动态自组织特性为基础的网络结构在现实世界中可以在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特别是低地国家城市群的发展中表现得非常充分,正是这种组织结构赋予了这些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得以发展出孕育现代资本主义的城市经济。在德兰达看来,等级系统与网络系统是理解德勒兹游牧理论和抽象机器概念的核心,而对抽象机器的关注也可以在其前后两部著作中得到延续。《信息时代的战争机器》作为他的第一部著作突出了“网络”这个机器,而第三部著作《内禀性科学与虚拟哲学》中,对抽象机器的关注直接导致他提出了“虚拟”这个概念。纵观本书,在理论上大量引证了德勒兹、福柯等哲学家的观点,而对建筑与城市专业来说,如果你对参数化设计的理论背景感兴趣,这无疑是一部必读的洗脑书。(撰文:盛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古斯塔夫·安布罗西尼Gustavo Ambrosini

B.1965,都灵,意大利

都灵理工大学博士

都灵理工大学副教授

内戈齐奥·布吕合伙人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B.1965,Torino,Italy

PHD.,Politecnico di Torino

Associate Professor,Politecnico di Torino

Founding Partner,Negozio Blu

Architetti Associati Office

露西娅·博尔多内Lucia Bordone

B.1985,比尔,瑞士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博士生

日内瓦国际和发展研究院硕士

B.1985,Bienne,Switzerland

PHD.Candidate,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EPFL),Lausanne

Master,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Development

Studies,Geneva

玛拉·科苏Mara Cossu

B.1975,罗马,意大利

罗马第三大学博士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研究员

B.1975,Rome,Italy

PHD.,Roma Tre University

Research Fellow,CNR-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薇奥拉·莫尔登蒂Viola Mordenti

B.1979,罗马,意大利

罗马第三大学博士

罗马“探索土地·构想城市”协会独立研究员

B.1979,Rome,Italy

PHD.,Roma Tre University

Independent Researcher,ETICity Association

戴雄赐

DAI Xiongci

B.1959,台湾,中国

哈佛大学硕士

戴雄赐建筑师事务所负责人

B.1959,Taiwan,China

MArch.,Harvard University

Principal,Oliver Day Architect

窦平平

DOU Pingping

B.1982,南京,中国

剑桥大学博士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LanD Studio主持建筑师

B.1982,Nanjing,China

PHD.,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ssociate Professor,Nanjing

University

Principal,LanD Studio

吉姆·艾尔Jim Eyre

B.1959,萨里,英国

毕业于英国建筑联盟

威尔金森艾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监B.1959,Surrey,UK

Diplom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Director,WilkinsonEyre

哈维尔·丰特Xavier Font

B.1961,西班牙

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硕士阿尔法北极星公司创始合伙人

B.1961,Spain

Master in Civil Engineering,

Universitat Politècnica de Catalunya Founding Partner,Alfa Polaris S.L.

范路

FAN Lu

B.1978,江西, 中国

清华大学博士

清华大学讲师

B.1978,Jiangxi,China

PHD.,Tsinghua University

Lecturer,Tsinghua University

房木生

FANG Musheng

B.1972,广东,中国

清华大学学士

房木生景观设计(北京)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B.1972,Guangdong,China

BArch.,Tsinghua University

Director,Farmerson Architects

迪特马尔·费池因格Dietmar Feichtinger

B.1961,布鲁克,奥地利

毕业于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

迪特马尔·费池因格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B.1961,Bruck an der Mur,Austria Graduated from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Graz,Austria

Founder,Dietmar Feichtinger

Architects

阿德里安·热齐Adriaan Geuze

B.1960,多德雷赫特,荷兰

瓦赫宁恩农业大学景观建筑学硕士瓦赫宁恩农业大学教授

West 8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B.1960,Dordrecht,Netherlands

Mast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Wageningen Professor,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ageningen

Founding Partner,West 8 Urban

Design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何可人HE Keren

B.1970,浙江,中国

圣母大学建筑学硕士

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B.1970,Zhejiang,China

MArch.,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HD.Candidate,University of

Applied Art,Vienna

Associate Professor,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高岩

GAO Yan

B.1978,中国

伦敦AA建筑联盟协会学校硕士

度态建筑设计合伙人

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

B.1978,China

MArch.,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Founding Partner,dot Architects

Assistant Professor,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华黎HUA Li

B.1972,兰州,中国

耶鲁大学硕士

迹·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B.1972,Lanzhou,China

MArch.,Yale University

Principal,Trace Architecture Office(TAO)

郝琳

HAO Lin

B.1971,北京,中国

剑桥大学博士

欧华尔国际都市与建筑事务所董事合伙人

INTEGER(IN+)绿色与智能设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B.1971,Beijing,China

PHD.,University of Cambridge

Director,Oval Partnership Ltd.

Managing Director,Integer

Intelligent & Green Ltd.斯蒂芬·詹姆斯Stephen James

B.1965

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

英国Ramboll事务所合伙人

B.1965

BSC(Hons)and DipArch,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Associate,Ramboll UK肯特·拉罗斯Kent LaRose

B.1971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硕士

莫里森·赫什菲尔德有限公司高级桥梁工程师

B.1971

Master in Applied Science,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Senior Bridge Engineer,Morrison

Hershfield

李贞娥

LEE Joungah

B.1975,固城,韩国

清华大学博士

B.1975,Goseng,Korea

PHD.,Tsinghua University

刘晨

LIU Chen

B.1975,山东,中国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

清华大学讲师

B.1975,Shandong,China

PHD.,Princeton University

Lecturer,Tsinghua University

维克托·马尔凯利Viktor Markelj

B.1976,斯洛文尼亚

毕业于马里博尔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庞廷工程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B.1960,Slovenia

Graduated from the Faculty of Civil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Maribor Managing Director,Ponting Ltd.

罗克·姆拉卡尔Rok Mlakar

B.1976,马里博尔,斯洛文尼亚毕业于马里博尔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庞廷工程顾问有限公司结构工程师B.1976,Maribor,Slovenia

Graduated from the Faculty of Civil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Maribor Structural Engineer,Ponting Ltd.

马克·曼朗

Marc Mimram

B.1955,巴黎,法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学硕士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建筑学硕士马恩拉瓦莱建筑设计学院教授

马克·曼朗及合伙人建筑事务所执行总裁

B.1955,Paris,France

MEn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MArch.,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 Arts,Paris

Professor of Architecture,École

d’Architecture de Marne-la-Vallée CEO,Marc Mimram Architecture & Associes

劳伦特·奈伊Laurent Ney

B.1964,蒂翁维尔,法国

列日大学和亚琛工艺大学土木工程学硕士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综合结构设计学教授

奈伊及合伙人事务所总经理

B.1964,thionville,France

Master in Civil Engineering,

Université de Liège and RWTH

Aachen

Professor,Integrated Structural

Design at ULB/VUB

Managing Director,Ney & Partners BXL/LUX

汉斯·普法芬Hans Pfaffen

B.1946

毕业于瑞士库尔应用科技大学汉斯·普法芬工程设计公司及X-Statik公司创始人

B.1946

Dipl Engineer FH,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HTW Chur,Switzerland

Owner and Founder,Pfaffen

Engineering and X-Statik

迈克·施莱克Mike Schlaich

B.1960,克利夫兰,美国

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柏林工业大学教授

施莱克·贝格曼及合伙人事务所合伙人及总经理

B.1960,Cleveland,USA

Graduated from ETH Zürich

Professor,TU Berlin

Partner and Managing Director,

schlaich bergermann partner

安德烈亚斯·凯尔Andreas Keil

B.1958,斯图加特,德国

毕业于斯图加特大学

施莱克·贝格曼及合伙人事务所合伙人及总经理

B.1958,Stuttgart,Germany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of

Stuttgart

Partner and Managing Director,

schlaich bergermann partner

伊里·斯特拉斯基Jiří Stráský

B.1946,布尔诺,捷克

布尔诺科技大学博士

布尔诺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斯特拉斯基·赫斯蒂及合伙人工程

顾问公司创始合伙人及技术总监

B.1946,Brno,Czech

M.Sc.and Ph.D.,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rno

Professor,Faculty of Civil Engineering,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rno

Founding Partner and Technical

Director,Strasky,Husty and Partners Consulting Engineers

王向荣

WANG Xiangrong

B.1963,甘肃,中国

德国卡塞尔大学博士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副院长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主持设计师《风景园林》主编

《中国园林》副主编

B.1963,Gansu,China

Dr.-Ing.,Kassel University,Germany Professor & Vice Dean,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Chief Landscape Architect,Atelier

DYJG

Chief Editor,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ournal

Vice Chief Editor,Chinese Landscape Magazine

韦诗誉

WEI Shiyu

B.1989,北京,中国

清华大学博士生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访问学者

单军工作室建筑师

B.1989,Beijing,China

PHD.Candidate,Tsinghua University Academic Guest,ETH Zürich

Architect,Shan Jun Atelier

单军

SHAN Jun

B.1966,北京,中国

清华大学工学博士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单军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B.1966,Beijing,China

PHD.,Tsinghua University

Vice Dean,Professor,School of

Architecture,Tsinghua University

Deputy Chief Architect,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Chief Architect,Shan Jun Atelier

俞孔坚

YU Kongjian

B.1963,浙江,中国

哈佛大学博士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B.1963,Zhejiang,China

Doctor of Design,Harvard University Dean,Professor,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Peking University

袁烽

Philip F.Yuan

B.1971,哈尔滨,中国

同济大学博士

同济大学副教授

B.1971,Harbin,China

PHD.,Tongji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Tongji University

张昕楠

ZHANG Xinnan

B.1980,唐山,中国

京都大学博士

天津大学副教授

B.1980,Tangshan,China

PHD.,Kyoto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Tianjin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公共交通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城市公共交通》杂志社简介
《城市公共交通》杂志社征稿启事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基于NB-IOT技术的公共交通显示牌设计
基于计算实验的公共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公共交通一卡通TSM平台研究
听,建筑在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