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栏目主持:天妮,辛梦瑶

2016-04-11

世界建筑 2016年3期
关键词:建筑师建筑设计



栏目主持:天妮,辛梦瑶

福州三坊七巷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颁奖授牌仪式

2016年1月25日,福州三坊七巷举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颁奖授牌仪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北京办公室官员古榕女士为三坊七巷颁奖授牌(图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设立于2000年,旨在表彰为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做出贡献的组织或个人,在保护地方遗产、彰显其文化价值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以推动更多文物保护计划,提高文物修复技术。三坊七巷保护修复依照国际准则,进行了大量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无论在单体建筑还是整体景观的尺度上,都体现了保护规划的精细和全面。许多损毁严重的建筑采用传统工艺与材料以尊重真实性的建造方式得到修缮,最终实现了社区生活的复苏。

“中国新高层建筑奖”获奖项目公布

中国高层建筑国际交流委员会(CITAB)及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CTBUH)日前宣布了中国新高层建筑奖的4个获奖项目。获奖项目为巴马丹拿建筑设计事务所(P&T Group)设计的金陵饭店亚太商务楼、GMP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上海外滩SOHO、隈研吾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上海虹口SOHO和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北京望京SOHO。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是位于美国芝加哥的非盈利性组织,专注于高层建筑和未来城市的设计与建设,提出了对高层建筑高度测量的国际标准,同时也是“世界最高建筑”头衔授予的仲裁者(图2)。

《建筑评论》公布女性建筑师奖入围名单

《建筑评论》杂志日前公布了2016年度女性建筑师和莫伊拉·盖米尔(Moira Gemmill)新锐建筑师奖的入围者。塔蒂亚娜·毕尔巴鄂(Tatiana Bilbao)、 珍妮·甘(Jeanne Gang)、妹岛和世与夏洛特·卡特林(Charlotte Skene Catling)因其在建筑行业的影响力和启发性入选2016年度女性建筑师奖。另有11位女性建筑师因其“利用创新建筑来积极改造社会”入围莫伊拉·盖米尔新锐建筑师奖项。入围者包括未觉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张迪,该事务所于2015年设计完成了MOCA银川当代艺术博物馆(图3)。

第17届MoMA PS1青年建筑师计划获奖者公布

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日前公布了第17届MoMAPS1青年建筑师计划(YAP)的获奖者。2011年成立的墨西哥艾斯科贝多建筑设计事务所(Escobedo Solíz Studio) 设计的“编织庭院”从5个入围项目中胜出,采用将交织的彩绳安装在混凝土墙上的形式(图4)。一年一度的MoMA PS1青年建筑师计划旨在为PS1博物馆中的庭院设计一个装置,使其能恰当地应用于夏天举办的一系列公共活动,成为纽约皇后区普通市民的“城市海滩”。设计师需尝试用装置解决相关环境问题,考虑可持续性和回收。该城市景观预计于2018年安装完成。

国务院确立“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16年2月6日印发,这是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配套文件。《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等总体要求,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城市规划和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提出了“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八字建筑方针,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其他意见包括:强化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设计管理、鼓励国内外建筑设计企业充分竞争、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师队伍、倡导开展建筑评论等。

中国第一部《老年宜居环境发展蓝皮书》出版发行

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2015)》于近日出版,该书系我国第一部老年宜居环境发展蓝皮书。该书由总报告、发展篇、规划篇、专题篇、研究篇、科技文化篇6部分组成,包括1个总报告、12个分报告。蓝皮书从研究者的角度,以比较权威的数据、详实的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当前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整体状况,并就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新闻发布会由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党俊武主持,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深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蔡继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等嘉宾出席了活动。

2016年度惠尔赖特奖开始申请

2016年度惠尔赖特奖(Wheelwright Prize)日前开始报名申请。惠尔赖特奖全名为惠尔赖特游学奖学金(Wheelwright Traveling Fellowship),由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于1935年设立,该奖项面向世界各地的青年建筑师,每年颁发一次,奖金为10万美元。其目的是鼓励青年建筑师去国外游学,旨在通过跨文化的建筑实践,促进建筑创新。申请者必须提交代表作品集、研究方案和在国外的旅游计划(图5)。评审团将根据申请人的设计作品的质量、学术成就,其设计方案的独创性和说服力及其履行该项目的能力来评审。获胜者预计将在2016年4月确定。建筑师贝聿铭曾于1951年获得该奖。

2016文化点亮城市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竞赛启动

2016上海市重大文化设施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竞赛于日前启动。该活动由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主办,由浦东新区规土局、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上海市建筑学会和《时代建筑》杂志承办,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规土局及上海市文广局任指导单位。本届竞赛以“文化点亮城市”为主题,下设3个分主题。上海图书馆东馆,文化:交流·共享;上海博物馆东馆文化:传承·经典;上海大歌剧院,文化:艺术·生活。活动旨在强调对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的挖掘,关注文化,鼓励创新。报名截止时间为2016年3月30日(图6)。

2015年中国环境艺术年会在京召开

由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5年中国环境艺术年会》于1月23日在北京新大都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大会以文化、自然、生活为主题。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贺和平及环境艺术专家委员会主任赵士绮任主持人。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王大恒,原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副主席兼环境艺术委员会会长张元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的所长陆志成,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刘德华等与会致辞(图7)。

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落幕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于3月13日在深圳落幕。展览以“设计·责任”为主题,旨在关注设计的社会责任及其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思考,推动当代公共空间营造。作为本次展览的核心内容,“设计案例展”以社会创新、品质生活、传统再生、生态和谐4个方面展出了200个案例中的300余件作品,呈现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跨界综合设计、建筑设计和服装设计多个门类的中国设计。展览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工业展览馆、华·美术馆、EPC艺术文化中心等多个地点举行(图8)。

“伯纳德·屈米——建筑:概念与记号”展在沪举行

建筑设计师和理论家伯纳德·屈米在中国的首次回顾展日前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图9)。展览分为空间与事件、功能与重叠、径向与围合、语境与内容和概念形式5大主题,共展出近350件图纸、手稿、拼贴画、模型等资料。屈米创作的核心是摒弃那些把建筑同化为静态形式的传统。他将形体及其涉及的社会活动映射到建筑空间,据此为建筑下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定义,探讨了表述建筑空间的新型模式——“标记”,以此对空间、运动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转译。展览将持续至6月19日。

“米兰:世博城市的近百个瞬间——罗贝尔托·葛菲”摄影展开幕

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意大利驻广州总领事馆与广州红专厂文化艺术机构、璞画廊(Pu Gallery)携手于2 月5日推出了“米兰:世博城市的近百个瞬间——罗贝尔托·葛菲(Roberto Goffi)摄影展”(图10)。本次展览将展出葛菲的72件作品,包含过眼烟云的米兰、勤劳的米兰、隐秘的米兰和古老的米兰4组图片。活动借由世博会为引线,全面呈现了米兰的古今风貌。同名展览此前曾在北京今日美术馆、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及成都蓝顶美术馆巡回展出。罗贝尔托·葛菲1948年出生于都灵,曾是一名建筑师,1977年成为专业摄影师。

姚仁喜个展于沪开幕

内境·外象——姚仁喜作品展于2月28日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开幕(图11)。“内境”是一系列以电影、音乐、融入大型装置的手法来呈现建筑师内在思惟、哲学理念与企图撷取心灵与直觉的多元展示。“外象”精选其作品乌镇剧院、水月道场、北京三里屯、新北市美术馆等项目创作过程中的草图模型、纪录影像、细部模型、绘图纸本等,呈现于大众面前。姚仁喜曾于2000年获远东杰出建筑设计奖、2002年获首届WA中国建筑奖佳作奖、2014年获美国建筑师学会(AIA)“荣誉院士”称号。展览将持续至5月7日。

林江泉、曾东平诗建筑展在葡展出

2016年2月20日,《佩索阿和西扎的灵魂合影——林江泉、曾东平诗建筑展》在里斯本大学文学院图书馆开幕,这是该组合的建筑与城市研究作品第3次在葡萄牙展出(图12)。本次展览地点设在里斯本大学文学院,展览空间外部是3个将自然光带进地下空间的金字塔结构,预示这次“诗建筑”展的3个不同方向,分别是建筑秩序、城市化和地域文学。此次展览试图从伊比利亚半岛出发,探寻在当下中国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间人们所遇到的时代困顿,有关他们所生活、居住的空间以及在这些空间的基础上形成的城市学。

“唐克扬:大都会的建筑小说”讲座在穗举行

“唐克扬:大都会的建筑小说”讲座3月5日在广东时代美术馆举行(图13)。其新书签售会《癫狂的纽约:给曼哈顿补写的宣言》于同日举行。作为独立策展人,唐克扬主持策划了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以及在奥古斯都夏宫举办的“活的中国园林”特展在内的一系列学术展览和出版项目,著有《纽约变形记》《设计学院的故事》《从废园到燕园》等。作品涉及展览策划、博物馆空间设计、建筑史和文学写作多个领域。

得嘉地材北京生产线落成

3月1日,得嘉(Tarkett)北京同质透心生产线落成典礼在平谷举行。得嘉集团首席执行官米歇尔· 詹鲁兹(Michel Giannuzzi)、得嘉亚太地区总裁贝诺特·米克尔(Benoit Miquel)和中国区执行总裁孙凌波(Mark Sun)出席了此次典礼。得嘉集团是生产研发PVC弹性塑胶地板等多元化地面材料的企业,已有130年历史,产品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特点是将可持续发展设计应用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此次在北京设立的生产线从原材料选择到生产工艺都保持和瑞典工厂一致的标准,是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的同质透心生产线之一(图14)。

PLP获得珠三角核心区综合体设计权

伦敦PLP建筑事务所近日获得中国珠三角核心区大型综合体项目设计权并公布其方案。方案中规划了两座塔楼、一座表演艺术中心、一系列提供零售和娱乐空间的连通结构及桥梁。这3座相互分离的建筑通过中心支撑结构相连,仿佛一个围绕中心轴的螺旋桨,提供了连续的地面空间。结构系统将拥有一个中心垂直核心结构,由3个通过桁架相连的外围核心结构从侧面支撑,用于容纳机械系统、电力系统和水系统。通过核心结构的墙、柱的共同作用,大楼的重力荷载将被传向建筑的基础。位于场地中心的Nexus 塔楼高595m,共124层,由3个高度各异的线性体量相互插入而成,将包含大量办公空间,以及位于底部的8层零售空间和位于顶部的14层酒店设施(图15)。

北京魔方购物中心方案公布

近日,荷兰MVRDV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魔方(M-Cube)购物中心方案公布。项目位于北京崇文门核心商圈,拥有约40,000m2的商业空间。项目旨在实现精致摩登的购物体验,消费对象设定为潮流年轻人。项目名称源于建筑外观仿佛一颗变幻莫测的水晶魔方,其原因是外立面使用专门定制的具有珍珠质感的陶瓷贴面。这种经过手工抛光的陶瓷贴面可以反射整个光谱,使立面能随自然光和观看者所在位置的变化产生不断变幻的效果,同时也将建筑从周边环境中凸显出来。MVRDV称,“业主要求醒目性,而北京旧城区要求建筑仅可使用灰色和米黄色,因此外立面设计需要在这两点中寻找平衡。”建筑包括地下2层到地上6层的商业空间,以及屋顶露台和花园。项目计划于2016年夏季建成(图16)。

深圳东部垃圾发电厂方案公布

近日,丹麦的施密特·汉默·拉森(Schmidt Hammer Lassen)建筑事务所与戈特利布·帕卢丹(Gottlieb Paludan)建筑事务所合作设计的方案在深圳东部垃圾发电厂项目设计竞赛中获胜。项目位于深圳市郊的山区。建筑具有一个面积约66,000m2的圆形屋顶,其中约40,000m2的屋顶铺设光伏板,以利用太阳能实现可持续供应,而其余屋顶将用于绿化、水回收和天窗。这个圆形结构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建筑的占地面积和建造成本。建筑还被大片植物覆盖,将提供一系列旅游设施。建筑入口设有一个公园,两只烟囱之间铺设蜿蜒的坡道,还有一条全景视野的景观通道以供游客欣赏建筑周围的森林和深圳的城市风貌。发电厂建成后计划每天处理5000t垃圾,预计在2020年投入运营(图17)。

GP与Lead 8获得上海火车站金融街项目设计权

近日,美国芝加哥GP建筑设计公司(Goettsch Partners)与香港Lead 8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设计的方案在上海火车站金融街混合开发项目设计竞赛中获胜。项目位于上海火车站北侧,建筑面积264,000m2。项目旨在创造一个蓬勃发展的城市中心发展体,全面整合建筑、景观和文化元素,通过增强其连通性来定义真正意义上的新兴城区。同时,由于项目毗邻主要铁路的交汇处,也可以吸引人们从市区及其他交通枢纽来此消费。项目基地分为两块:作为主地块的西地块将建造5座建筑,包括写字楼、商业空间、公寓以及一个文化中心;而东地块将建造总部办公楼、商业空间和公寓。设计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造了公园化的写字楼环境、共享公共空间和绿色商业街等(图18)。

上海雷切尔汉堡餐厅建成

如恩设计研究室(Neri&Hu)设计的上海雷切尔汉堡(Rachel's Burger)餐厅建成。项目位于上海徐汇区武康路,为曾经法租界所在地。项目旨在建造一个可穿透的空间,能够完全向武康路敞开。建筑师参考1950年代美式餐厅的样式,采用可完全推拉的玻璃立面,以及厚重而具有尖锐角度的屋顶。同时,从地面到支撑餐桌的台子全都铺设手工漆绘的混凝土铺面,棋盘图案唤起人们印象中传统美式餐厅里常见的样式。建筑师称,“几何形铺面使人们想起1950年代的样子,同时也增加了深度和纹理,造成绵密的视觉效果”。一系列反光面板还通过反射室外风景,在视觉上延伸了室内空间。屋顶上设有玻璃开口,在白天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图19)。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赢得迪拜溪港瞭望塔设计权

近日,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赢得迪拜溪港(Creek Harbour)瞭望塔项目(图20)设计权。该项目旨在为迪拜创造一个新的地标性建筑,并与SOM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高828m的哈利法塔(Burj Khalifa)相媲美。建筑师称,该设计受到伊斯兰传统建筑的启发,并结合了现代性、可持续性以及阿联酋丰富的文化遗产。建筑将远远高于陆地上的建筑,并由一系列缆绳缚于滨水区,这与卡拉特拉瓦在耶路撒冷和弦桥(Jerusalem Chords Bridge)中模仿竖琴拉伸钢索的方法很相似。

日本“天空英里塔”概念方案公布

美国的科恩·佩德森·福克斯合伙人建筑事务所(Kohn Pedersen Fox Associates,KPF)设计的日本“天空英里塔”(Sky Mile Tower)概念方案(图21)近日公布。该大楼作为日本着手打造的未来派超级城市“下一个东京2045”(Next Tokyo 2045)的中心建筑物,位于东京湾,高1700m,预计可容纳5.5万人。设计灵感受到丹下健三在1960年代提出的城市规划方案的影响,其中巨大的构筑物在东京湾蔓延。建筑外观呈六边形,以使其抗风能力达到最强。建筑功能包括购物中心、餐厅、酒店、健身房和健康诊所,交通方式为垂直移动的直梯和水平移动的“横梯”。整个规划旨在抵御地震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容纳50万希望离开灾害频发的沿海地区的居民。项目预计于2045年建成。

路易斯安娜哈姆雷特馆将获得再利用

西班牙塞尔加斯-卡诺(Selgascano)建筑工作室与纽约Helloeverything建筑工作室合作设计的路易斯安娜哈姆雷特馆(Louisiana Hamlet Pavilion,图22),将从丹麦哥本哈根转移至肯尼亚内罗毕的基贝拉(Kibera)贫民窟,代替波状钢和木材搭建的破旧校舍,为600名学生提供新学校。基贝拉为非洲最大的城市贫民窟。2015年,该馆作为一个非洲展览的展示内容之一建于路易斯安娜现代美术馆的户外展区,现正通过集装箱由水路运往非洲。项目将由路易斯安娜现代美术馆、塞尔加斯-卡诺建筑工作室、Helloeverything建筑工作室、肯尼亚建筑师阿卜杜勒·法塔赫·阿达姆(Abdul Fatah Adam)、荷兰建筑摄影师伊万·巴恩(Iwan Baan)、伦敦Second Home工作室联合完成。

2016年蛇形画廊方案公布

丹麦BIG建筑事务所设计的2016年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图23)方案近日公布。方案为一座用玻璃纤维砖环环相扣构成的高耸而尖挺的洁白建筑,将由一系列盒状玻璃纤维结构体以一种基于常见砖墙的砌筑方式互相累叠而成。玻璃纤维墙体通过分离,形成一个有弧度的开口,且具有参差不齐的边缘。建筑还拥有一个位于其中心的空腔,那里白天是咖啡馆和举办活动的空间,夜晚进行蛇形画廊一年一度的“公园夜”(Park Nights)活动。BIG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比亚克·英格尔斯(Bjarke Ingels)称:“我们试图创造一个包含多种常常被认为是相反元素的建筑:虽然形式自由却考虑缜密,模块化却具有雕塑般的形态,既透明又模糊。”

阿尔卑斯山水上运动中心开放

德国的奥尔·韦伯建筑事务所(Auer Weber Architekten)设计的阿尔卑斯山水上运动中心(图24)近日建成并向公众开放。项目位于法国滑雪胜地库尔舍韦勒(Courchevel)的两座高地之间,一面朝向山谷,另一面朝向阿尔卑斯山的森林。建筑外观以从地面斜飞出去的坡屋顶为特征,建筑借此与周围的高山融为一体。奥尔·韦伯建筑事务所称,“高高升起的屋顶使建筑得以向周围环境敞开,同时玻璃立面将阳光引入大堂,建筑成为空间与光影的雕塑。”水上中心设有一系列室内及室外泳池,包括一条长100m的滑水道、一个跳水池、一个色彩明亮的儿童浅水池,以及通过楼梯与儿童池相连的休闲区。休闲区设有一座盐池、一个按摩中心、几间桑拿室和土耳其浴室。

利纳尔斯德尔巴列斯公共礼堂建成

葡萄牙的阿尔瓦罗·西扎建筑事务所(Architect Alvaro Siza)联合西班牙的阿雷斯塔建筑事务所(Aresta Arquitectur)设计的利纳尔斯·德尔巴列斯(Llinars del Vallès)公共礼堂(图25)近日建成,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附近。建筑由两个体量构成,一座是可容纳300人的礼堂,另一座被用作剧场办公室。礼堂体量共3层,地下一层放置专门设备,地上两层容纳舞台及观众席。设计以直线和曲线的结合为特点。平面布局围绕舞台展开,音乐家、演员、观众、管理者以及设备等所在空间的关系,都通过外部的错落体量体现出来。建筑具备一系列与音乐活动相关的功能,为多种形式的艺术、文化、演出等提供舞台及音乐设备。阿尔瓦罗·西扎曾于1992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

布拉瓦尼克政治学院新系馆建成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牛津大学布拉瓦尼克政治学院(Blavatnik School of Government)新系馆(图26)近日建成。该学院建于2010年,耗资1亿英镑,旨在培养“明日的世界领袖”。建筑师试图通过设计,阐释院方以加强交流和合作的方式指导教学的愿望。位于建筑中心的聚集场所在垂直方向上穿过整个系馆,将所有楼层和功能连接起来,而这个空腔也在系馆外观上体现出来。建筑主体的圆形类似于世界各地的政府大楼,同时也与牛津大学的一些标志性建筑相呼应,如拉德克里夫图书馆(Radcliffe Camera)和谢尔登尼亚剧院(Sheldonian Theatre)。该学院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已于2015年12月迁入新系馆,正式开放时间定于2016年春季。

克里斯蒂安斯霍尔姆岛改造方案公布

近日,丹麦COBE建筑事务所公布了克里斯蒂安斯霍尔姆岛(Christiansholm)改造方案(图27)。项目位于哥本哈根港,基地面积约290,000m2,建筑面积约45,000m2。克里斯蒂安斯霍尔姆岛为一座人工岛,又被称为“纸岛”(Paper Island),其原因是岛上具有大量纸媒仓库。2013年,丹麦政府将这些纸媒清空,希望将该岛改造为一个观光地,游客可以在岛上参观传统纸媒的生产过程。COBE在2015年的设计竞赛中胜出,其方案试图保持该岛的历史文脉特征,并发掘城市生活的潜力。COBE在原有仓库上加盖了斜屋顶空间,使其能容纳活动空间、画廊和游泳池,而斜屋顶下方的地面层将具有橱窗展示、路边餐饮等功能。建筑群将围绕一座庭院展开,同时还通往滨水散步道。

格雷姆肖公布高层学校综合体方案

英国的格雷姆肖(Grimshaw)建筑事务所与澳大利亚的BVN建筑事务所在澳大利亚合作设计的高层学校综合体方案(图28)近日公布。项目位于悉尼西郊帕拉马塔(Parramatta),将为合并后的阿瑟·菲利普高中(Arthur Phillip)与帕拉马塔公共学校提供校舍,并成为澳大利亚首个高层教育设施。综合体由两座相互分离的建筑组成:一座是用于高中部的14层塔楼,以暴露的钢结构体、玻璃表皮和遮阳板为特征;另一座是用于小学部的低层建筑,整体呈弯曲状且带有绿色屋顶,其中还设有一个幼儿园。该学校综合体将容纳3000名学生,但不按年龄将学生分开,而是采用“校中校”的教学方式,旨在建立更强烈的幸福感,同时促进交流和提高成绩。

蔡国强纽约工作室改扩建项目完工

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设计的蔡国强纽约工作室改扩建项目(图29)近日完工。项目位于纽约曼哈顿下东区,面积805m2。原有建筑为一座始建于1885年的砖砌校舍,改扩建旨在将工作室扩展到附近的临街空间和地下空间,并更新现有区域。OMA参考传统的中国建筑布局,以原有的狭长庭院为中心进行空间重组,并将庭院延伸至前面的街道。在材料上,OMA保留原有的石墙、砖拱门、铁制楼梯栏杆,同时使用半透明树脂和木材等新材料,以维持历史元素的特性。建筑的功能包括最主要的创作空间,以及用于展示、存储、接待、管理和办公的空间。蔡国强出生于广州,1995年起在纽约进行艺术创作,主要作品有《燃烧的天梯》《撞墙》等。

费城天普大学新图书馆方案公布

挪威的斯诺赫塔(Snøhetta)建筑事务所近日公布了其与斯坦特克(Stantec)建筑工程公司联合设计的美国费城天普大学新图书馆的设计方案(图30)。图书馆位于校园内两条主要人行道的交叉路口,面积225,000m2,旨在成为学校的学术及社交中心。图书馆试图挑战研究型图书馆的传统类型,其设计灵感来自古希腊学术建筑遗迹,以文献储存空间为主的模式将被转变为以读者交流思想的多样性社交空间为主,将设有学习空间、资源中心、咖啡厅、活动大厅、公共空间及尖端信息技术系统。建筑主入口以巨大的木拱券和钢柱支撑的褶皱状玻璃为标志,而拱券延伸至建筑内部,形成一个3层高的中庭;立面采用粗糙的石材覆面,暗示已有的校园建筑。项目计划于2018年秋季建成。

猜你喜欢

建筑师建筑设计
胖胖的“建筑师”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当建筑师
有种设计叫而专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