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学习者词汇推理加工过程的跨语言问题研究

2016-04-10刘雪丽范琳

山东外语教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二语成功率词汇

刘雪丽, 范琳

(1.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外国语言研究所, 北京 100089)



语言学习者词汇推理加工过程的跨语言问题研究

刘雪丽, 范琳

(1.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外国语言研究所, 北京 100089)

作为一种重要的词汇学习策略,词汇推理是读者阅读过程中进行的重要认知加工活动,研究词汇推理过程中涉及到的跨语言问题能够明晰读者跨语言词汇推理加工的影响因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语言迁移的角度出发,探究一语和二语的语言类型距离对跨语言词汇推理加工过程的影响,以期更深入地揭示词汇推理加工机制,也为词汇推理加工过程中的跨语言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词汇推理;跨语言问题;语言迁移;语言类型距离

1.0 引言

词汇推理是语言学习者借助语境线索推理非熟悉单词意义时进行的一种认知加工活动(Nassaji,2006:392),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非熟悉单词时使用的最主要的词汇处理策略之一(Paribakht & Wesche,1999;Wesche & Paribakht,2009;袁淑娟,2011),也是一种重要的词汇学习策略(van Zeeland,2014),词汇推理加工机制的相关研究可以为提高学习者的词汇推理能力及阅读能力提供启示。因此,该领域研究受到了研究者的持续关注。继对一语或二语单一语言的词汇推理加工过程进行考察后,研究者开始关注不同语言间的跨语言词汇推理加工机制,即词汇推理加工过程中的跨语言影响因素研究(如Nagy et al.,1997;Paribakht,2005,2010;Paribakht & Tréville,2007;Wesche & Paribakht,2009;范琳等,2013;范琳、张姣,2014;范琳等,2015)。这是因为对于双语学习者来说,两种语言中的大量词条不是独立存在,它们会在形式和意义上相互影响(Schmid,2011;刘雪丽、林立红,2013),进而影响词汇推理加工过程及词汇推理成功率。在跨语言研究中,语言迁移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目前,有大量关于语言迁移的研究成果,然而从语言迁移角度探究跨语言词汇推理加工过程的研究却很少。Ellis(1994)、郭红霞(2011)、王震和范琳(2012)均提及一语和二语之间的语言类型距离远近在语言迁移中起重要作用。语言类型距离是影响和制约语言迁移的重要因素,而语言迁移对词汇推理加工过程存在一定的影响,那么语言类型距离是否会对跨语言词汇推理加工过程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拟从语言迁移的角度阐述词汇推理过程中的跨语言问题,探究一语和二语的语言类型距离对跨语言词汇推理加工的影响,以期更深入地揭示词汇推理加工机制,并为词汇推理过程中的跨语言问题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2.0 语言迁移

缺少对迁移的描写,任何二语习得理论都不够完整(Ellis,1994:341),语言迁移作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也受到众多学者关注。然而,学界对语言迁移概念的界定还不尽一致。Odlin(1989:27)认为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以及可能未完全习得语言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即是语言迁移。Ellis(1994:19)提出,语言迁移又可称为跨语言影响,是指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arvis & Pavlenko(2008:1)认为语言迁移是个体一种语言的知识对其另一种语言的知识或使用造成的影响。根据母语与目标语的规则是否一致,Lado(1957)将迁移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如果母语规则与目标语一致,能促进目标语习得,这是正迁移;反之,如果母语语言规则与目标语不一致,会对目标语习得产生消极影响,即负迁移。这些概念虽在表述上有一些不同,但都认为语言迁移是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别所致。纵观研究者的观点,本文较为赞同Ellis的观点,认为语言迁移是母语对目标语造成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语言层面,也可能涉及到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心理感受等非语言层面。制约语言迁移的因素很多,其中语言类型距离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语言类型距离可以指一种语言现象,即两种语言间的实际差异程度;也可以指一种心理现象,即心理语言距离(perceived language distance),就是学习者认为的两种语言间的差异程度(Ellis,1994;唐承贤,2003;郭红霞,2011;张雷、俞理明,2011)。一般而言,语言类型距离越近,正迁移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二语学习难度越小;语言类型距离越远,负迁移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二语学习难度越大。

3.0 一语对二语词汇推理加工过程的影响

国外学者对二语词汇推理加工过程中的跨语言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Nagy et al.(1997) 考察了一语为西班牙语的英语学习者的二语词汇推理过程,发现受试会将一语的句法规则迁移到二语词汇推理过程中;Palmberg(1985,1988)发现,对一语为瑞典语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其一语知识在词汇推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且一语和二语之间较近的语言类型距离能够促进外语学习;Ghahremani-Ghajar & Masny(1999)发现,波斯语和英语的不同书写系统影响受试的词汇识别策略,一语词汇加工技能会迁移到二语词汇推理过程中;Koda(2005)进一步考察了符号-发音的关系对跨语言词汇推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一语和二语不同的符号-发音关系使得二语词汇推理加工更加复杂化。然而,更系统地从跨语言视角考察词汇推理的研究只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如Paribakht & Wesche(2006)发现一语影响二语词汇推理加工过程中知识源类型的使用模式和频率。Paribakht(2005,2010)针对一语词汇化对二语目标词推理过程影响的研究发现,受试能够成功推理出一语词汇化目标词的数量是非一语词汇化目标词的3倍。这与Paribakht & Tréville(2007)关于一语为波斯语和法语的英语学习者推理一语词汇化和非词汇化目标词的研究发现相类似。通过比较相同受试一语(丹麦语)与二语(英语)词汇推理过程的差异,Albrechtsen et al.(2008)发现二语词汇推理需要借助更多条件,陈述性词汇知识及程序性技能对读者词汇推理成功率起着重要作用。另外,Wesche & Paribakht(2009)对二语同为英语但一语分别为波斯语和法语的学习者跨语言词汇推理加工过程的研究发现,受试一语知识会影响其二语词汇推理成功率。

国外学者对读者跨语言词汇推理加工过程进行了少量研究,但此类研究仅针对一语和二语同属印欧语系的拼音文字间的跨语言词汇推理加工,尚未涉及语言类型相距较远的一语和二语之间词汇推理的跨语言加工过程,如属于表意文字的汉语与拼音文字间的跨语言词汇推理加工。在这方面,黄颖(2008)考察了一语为印尼语的汉语学习者在二语阅读中使用的词汇推理策略,结果表明学习者的一语能力能帮助其正确使用词汇推理策略,即存在正迁移,但由于汉语与印尼语语言类型距离较远,所以受试运用一语迁移来推测非熟悉单词的成功率不高。袁淑娟(2011)较为系统地考察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词汇推理过程,发现学习者因素和语篇因素均影响二语词汇推理加工过程。范琳等(2013)考察了中国学生的汉英跨语言词汇推理加工特点,揭示了其词汇推理加工过程中的跨语言模式和加工机制。范琳、张姣(2014)探究了汉语词汇化对英语词汇推理加工过程的影响,发现受试对汉语词汇化英语目标词的推理成功率比对非词汇化英语目标词的推理成功率高。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开始研究跨语言词汇推理问题,但从语言迁移角度探究词汇推理加工过程中的跨语言问题的研究相对匮乏。

4.0 语言类型距离对跨语言词汇推理加工影响的作用

语言类型距离可以有效地反映语言结构特征,对二语学习者的已有词汇知识、词汇推理中利用的知识源、推测非熟悉单词意义的成功率及二语词汇发展起决定性作用(Wesche & Paribakht,2009),因此语言类型距离的远近对读者跨语言词汇推理加工过程有重要影响。

4.1 语言类型距离相近语言间的词汇推理加工

如果一语和二语语言类型距离较近,那么初级水平二语学习者就有更多机会使用一语正迁移来提高词汇推理成功率。对于语言类型距离相近的两种语言,一语主要从三个层面对二语词汇推理施加影响。

第一,语言层面。语言类型距离相近的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相似的同源词(cognate),这些同源词在语义、形态、句法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二语学习者可根据已知母语词汇,使用词形、词法、词汇搭配及词汇联想这四种词汇知识源类型快速识别同源词,对不熟悉的二语词汇进行推理,理解语篇意义,从而建构完整的语篇表征。Ard & Holmburg(1983)发现,一语为西班牙语的英语学习者在二语词汇学习中比一语为阿拉伯语的英语学习者表现出色,这是因为英语和西班牙语同属于印欧语系,两者之间具有较多的同源词,如exception—excepcion, instant—instante, animal—animal等;另外,西班牙语和英语同是屈折型语言,其名词复数都是在词尾加-s或-es,这为西班牙学习者利用一语正迁移学习英语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基于共享或相似的语言特征,语言类型距离相近的两种语言的叙述方式也会趋于相似,这对二语学习者理解词汇意义具有积极作用。Palmberg(1985,1988)发现,在阅读英语语篇时,一语为瑞典语的英语学习者词汇推理的成功率比一语为芬兰语的英语学习者的词汇推理成功率高,这是因为,除了丰富的同源词外,瑞典语和英语的标准语序都是SVO结构,这使得一语为瑞典语的英语学习者可以将一语的一些规则迁移到英语学习中来,从而提高词汇推理成功率。而芬兰语不属于印欧语系,它的基本词汇完全不同于印欧语言,语法规则和语言形式也同英语有较大区别。

第二,语言加工技能层面。对于语言类型距离相近的两种语言,一语的阅读技能同样适用于二语,比如共享的正字法知识在学习初期可以促进二语阅读能力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减轻记忆负担来促进资源整合(Koda,2005;Wesche & Paribakht,2009)。通过考察同一组受试的一语和二语(英语和丹麦语)跨语言词汇推理加工过程,Albrechtsen et al.(2008)发现,在一语词汇推理和二语词汇推理中读者使用了相同类型的加工技能。初级水平二语学习者只有在掌握一语加工技能后才能将之迁移到二语学习中。Wesche & Paribakht(2009)对一语为波斯语、法语和英语,二语为英语的学习者跨语言词汇推理加工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语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会迁移到二语词汇推理中。因此,对于语言类型距离相近的两种语言,在语言加工技能层面也会出现正迁移现象。

第三,非语言层面。语言类型距离相近的两种语言会有比较相似的文化背景,或者是学习者对二语的社会文化有所了解,这对他们利用语境及其自身的背景知识和世界知识,如主题熟悉度(topic familiarity)进行词汇推理提供了有利条件。Nagy et al.(1997)、Paribakht & Wesche(1999)、Pulido(2007)考察主题熟悉度对读者词汇推理加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主题熟悉度越高,其词汇推理成功率越高。Wesche & Paripakht(2009)认为英、法长期共有的文化相似性为法国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英语学习机会,从而有助于其进行成功词汇推理。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语言类型距离相近的两种语言,读者在二语词汇推理加工过程中使用一语知识的机会多,产生正迁移的可能性也大。但是这种迁移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发生的条件还不甚清楚。当然,负迁移也会出现在语言类型距离较近的两种语言中。首先,一些“假朋友”(false friend)会误导二语学习者的词汇推理加工,比如,white day的汉语意思应该是“吉日”,而不是“白色的天”,red meat指“牛肉、羊肉”,而不是“红色的肉”,black tea指“红茶”而不是“黑茶”;另外,随着语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其心理词库中储存着大量相似的词条,这些词条在形式、意义上均会有重叠,所以当学习者从记忆中提取单词时,相似的词条便参与竞争(刘雪丽、林立红,2013),如果一语和二语词汇形式相似但意义不同,那么学习者就不能推测出正确的词义,从而导致词汇推理失败。

4.2 语言类型距离相距较远语言间的词汇推理加工

研究表明,受试在词汇推理过程中使用的语言知识源包括词汇层面线索(即词形、词法、词汇搭配和词汇联想)、句子层面线索(句子意义、句子语法)和语篇层面线索(语篇意义和形式图式),非语言知识源主要指世界知识(Wesche & Paribakht,2009)。语言类型距离相距较远的两种语言在语言知识源及非语言知识源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学习者在二语词汇推理过程中会出现较多困难。

首先,语言知识源层面导致的词汇推理困难。Paribakht(2005)、Paribakht & Tréville(2007)均考察了一语词汇化对二语词汇推理成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之一语词汇化二语目标词,受试非词汇化二语目标词的词汇推理成功率较低。范琳、张姣(2014)在考察汉语词汇化对英语词汇推理加工过程的影响时也有类似发现,即受试汉语词汇化英语目标词的推理成功率远高于非词汇化英语目标词的推理成功率。中国英语学习者对汉语词汇化和非词汇化英语目标词都不熟悉,但相较于非词汇化英语目标词,他们能够通过词形、词法、词汇搭配和词汇联想等对汉语词汇化英语目标词更好地进行推理。Wesche & Paribakht(2009)发现,尽管波斯语与英语同为印欧语系语言,但其语言类型距离较远,两者在语言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对于一语为波斯语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正字法的不同(包括相反的书写方向、不同的字母表、缺少元音书写表征等)会给书写系统带来障碍,导致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识别个别字母和单词、阅读速度减慢、篇章理解困难等,因此这些学习者会回避使用其母语中没有对等词的二语词汇。因为对于没有一语对等词(L1 equivalent)的二语词汇,学习者不能借助其母语词汇线索进行推理,所以为了不产生错误,他们会尽量避免使用这些不熟悉的、没有一语对等词的二语词汇。然而,当二语学习者遇到熟悉的、有一语对等词的二语词汇时,与二语对应的一语词汇也被一起激活(Jiang,2000;Paribakht,2005;Wesche & Paribakht,2009),因为双语学习者在二语词汇加工过程中需要激活四个词汇项目,即符号(symbol)、发音(sound)、意义以及一语对等词(Koda,2005:63)。对于初级水平二语学习者来说,一语对等词可以帮助其快速了解句子及语篇意义,从而判断推测出二语词汇意义。但是初级水平二语学习者只是单纯从词形或词义的相似点去识别二语词汇,一语对等词不断被激活,两种语言的相似词汇就会相互竞争,这样学习者反而不能很好地掌握二语词汇。Jiang(2000)研究发现,不存在一语对等词的二语词汇更难习得,但这些词汇一旦被习得,学习者反而会更加准确自如地运用,因为这样习得的词汇属于学习者的程序性知识,一旦获得就会终身受用(钟书能,2003;刘雪丽、林立红,2013)。Wesche & Paribakht(2009)发现一语迁移不仅表现在二语词汇推理加工过程中,而且影响二语词汇推理的成功率。在二语词汇推理过程中,一语知识会影响知识源的使用,如波斯学生在一语词汇推理过程中很少使用词汇知识源,且波斯语与英语在字形和发音上有很大差异,所以这些学生在二语词汇推理过程中也很少使用词汇知识源,很少借助一语词汇知识进行推理。但法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似性使得法国学生在二语词汇推理过程中经常借助一语词汇知识进行词汇推理,且其二语词汇推理的成功率高于波斯学生。

其次,非语言知识层面导致的词汇推理困难。对于语言类型距离较远的两种语言,其社会文化背景一般来说差异较大,学习者对语篇的主题熟悉度较低,这使得学习者不能运用存储在大脑中的世界知识对非熟悉单词进行推理,导致阅读速度减慢,造成词汇推理困难等问题。Pulido(2007)让一语为英语的西班牙语学习者阅读两篇材料并对阅读材料中的目标词进行推理,其中一篇材料的话题是学习者比较熟悉的,而另一篇材料的话题是学习者相对不熟悉的,结果表明学习者对熟悉阅读材料中目标词的推理成功率高于对不熟悉阅读材料中的目标词的推理成功率。这可能是因为对于不熟悉的阅读材料,学习者不能利用背景知识激活材料中的语境线索,导致不能对目标词的意义进行建构和推理,所以词汇推理成功率低。Wang(2011)在考察一语为菲律宾语和汉语,二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在词汇推理过程中使用的推理策略时发现,菲律宾学生在词汇推理过程中使用更多文本之外知识(即主题熟悉度和世界知识)。由于菲律宾的官方语言之一是英语,相对于一语为汉语的学生来说,菲律宾学生对英语文本主题熟悉度更高,这对词汇推理成功起着重要作用。然而,Wesche & Paribakht(2009)发现词汇推理成功的条件之一是二语词汇水平要达到一定阈值。语言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学习者的元语言知识和元认知能力也都得到了发展,他们对有关语言之间的语言距离判断更为准确,能够更好地识别这些语言在语言层面及非语言层面上的差异,从而避免一语负迁移,充分利用一语正迁移(刘承宇、谢翠平,2008)。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语言类型距离较远的两种语言,语义特征相似也能促进二语词汇推理成功。Yu(1996)比较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日本英语学习者在推理动作动词意义时的表现,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表现较佳,这是因为,动作动词的语义特征在汉语和英语中存在相似性,而日语中不存在这种相似性。因此,对于类型距离相对较远的两种语言,语义特征相似也能促进二语词汇推理成功(Wesche & Paribakht,2009)。

5.0 结语

本文从语言迁移视角对词汇推理的跨语言问题进行了剖析,着重探究一语和二语的语言类型距离对二语词汇推理加工过程的影响。探究和明晰语言学习者词汇推理过程的跨语言影响因素可以为语言学习者提高其对语篇意义理解以及阅读过程中词汇附带习得效率提供重要启示,还可以为词汇推理加工过程中的跨语言问题研究、二语词汇及阅读教学提供借鉴。语言类型距离在词汇推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语与二语的语言类型距离越近,两者的相似点越多,读者在进行二语词汇推理时就更容易调动自己的一语相关知识对二语词汇进行推理加工。反之,一语与二语的语言类型距离越远,两者的差异就越大,读者在进行二语词汇推理时很难运用自己原有的一语词汇知识,其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比较缺乏,这就导致在二语词汇推理过程中出现较多的困难。当然,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二语学习者能更好地判断两种语言间的差异,有效利用一语正迁移。随着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语言学习者词汇推理加工过程的跨语言影响因素也将会越来越明晰。

[1] Albrechtsen, D., K. Haastrup & B. Henriksen.VocabularyandWritinginaFirstandSecondLanguageProcessesandDevelopment[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2] Ard, H. & T. Holmburg. Verification of language transfer[A]. In S. Gass & L. Selinker (eds.).LanguageTransferinSecondLanguageLearning[C]. Rowley: Newbury House, 1983.157-176.

[3] Ellis, R.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4] Ghahremani-Ghajar, S. & D. Masny. Making sense in a second orthography[J].International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 1999,125:229-251.

[5] Jarvis, S. & A. Pavlenko.Cross-linguisticInfluenceinLanguageandCognition[M].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6] Jiang, N. Lexical repres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J].AppliedLinguistics, 2000,21:47-77.

[7] Koda, K.InsightsintoSecondLanguageReading:ACross-linguisticApproach[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8] Lado, R.LinguisticAcrossCultures:AppliedLinguisticsforLanguageTeachers[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9] Nagy, W., E. McClure & M. Mir. Linguistic transfer and the use of context by Spanish-English bilinguals[J].AppliedPsycholinguistics,1997,18:431-452.

[10] Nassaji, 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th of vocabulary knowledge and L2 learners’ lexical inferencing strategy use and success[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 2006,90:387-401.

[11] Odlin T.LanguageTransfer[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2] Palmberg, R. How much English vocabulary do Swedish-speaking primary-school pupils know before starting to learn English at school[A]. In H. Ringbom (ed.).ForeignLanguageLearningandBilingualism[C]. Abo: Abo Akademi, 1985.89-97.

[13] Palmberg, R. On lexical inferencing and language distance[J].JournalofPragmatics, 1988,12:207-214.

[14] Paribakht, T. S. The influence of first language lexicalization on second language lexical inferencing: A study of Farsi-speaking learners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J].LanguageLearning, 2005,4:701-748.

[15] Paribakht, T. S. The effect of lexicalization in the native language on second language lexical inferencing: A cross-linguistic study[A]. In R. Chacon-Beltran et al. (eds.).FurtherInsightsintoNon-NativeVocabularyTeachingandLearning[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10.112-130.

[16] Paribakht, T. S. & M. C. Tréville. L’influence lexical chez des locuteurs de francaiset des locuteurs de persanlors de la lecture de textesanglais: effet de la lexicalization en premiere langue[J].TheCanadianModernLanguageReview, 2007,3:399-428.

[17] Paribakht, T. S. & M. Wesche. Reading and “incidental” L2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 introspective study of lexical inferencing[A]. In M. Wesche & T.S. Paribakht (eds.).IncidentalL2VocabularyAcquisition:Theory,CurrentResearchandInstructionalImplications[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8] Paribakht, T. S. & M. Wesche. Lexical inferencing in L1 and L2: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 at advanced levels[A]. In H. Byrnes, H. D. Weger-Guntharp & K. A. Sprang (eds.).EducatingforAdvancedForeignLanguageCapacities:Constructs,Curriculum,Instruction,Assessment[C]. Washington D. 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06.118-135.

[19] Pulido, D. The effect of topic familiarity and passage sight vocabulary on L2 lexical inferencing and retention through reading[J].AppliedLinguistics, 2007,1:66-86.

[20] Schmid, M.LanguageAttrition[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21] van Zeeland, H. Lexical inferencing i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 2014,4:1006-1021.

[22] Wang, Q. Y. Lexical inferencing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unknown words in reading — A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Filipino graduate students and Chinese graduate students[J].Journalof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 2011,2:302-313.

[23] Wesche, M. & T. S. Paribakht.LexicalInferencinginaFirstandSecondLanguage:Cross-linguisticDimensions[M]. New York: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9.

[24]Yu, L. The role of L1 in the acquisition of motion verbs in English by Chinese and Japanese learners[J].TheCanadianModernLanguageReview, 1996,53:190-218.

[25]范琳,杨赛,王震.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汉英词汇推理加工模式研究[J]. 现代外语,2013,(3):269-277.

[26]范琳,张姣. 汉语词汇化对英语词汇推理加工过程影响的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6):50-55.

[27] 范琳,何漂飘,魏泓. 中国学生汉英跨语言词汇推理发展研究[J]. 外语研究,2015,(4):51-56.

[28] 郭红霞. 二语词汇习得中跨语言迁移的语言类型分析[J]. 外语学刊,2011,(2):114-117.

[29] 黄颖. 印尼汉语学习者二语阅读中猜词策略调查与分析[D]. 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8.

[30] 刘承宇,谢翠平. 外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学习中的跨语言影响研究[J]. 外语教学,2008,(1):43-47.

[31] 刘雪丽,林立红. 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汉语词汇磨蚀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5):719-731.

[32] 唐承贤.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37-42.

[33] 王震,范琳. 语篇阅读过程词汇推理研究的进展[J]. 外语教学,2012,(3):56-60.

[34] 袁淑娟. 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推理研究[D]. 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1.

[35] 张雷,俞理明. 心理类型在中国学生英语习语理解中的作用[J]. 现代外语,2011,(2):171-177.

[36] 钟书能. 语言流损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启示[J]. 外语教学,2003,(1):66-70.

An Exploration of the Cross-linguistic Issues in Language Learners’Lexical Inferencing Processes

LIU Xue-li1, FAN Lin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2. 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A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lexical inferencing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cognitive activity involved in the reading process. Exploring the cross-linguistic issues in lexical inferencing processes is significant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cross-linguistic lexical inferencing. Based on previous findings about the cross-linguistic lexical inferencing process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typological distance between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transfer. It is hoped that the discussion could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cross-linguistic lexical inferencing processes and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cross-linguistic issues in lexical inferencing processes.

lexical inferencing; cross-linguistic issues; language transfer; language typological distance

2015-08-11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跨语言视角的汉英词汇推理加工机制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BYY046)的阶段性成果。

刘雪丽(1989-),女,河南周口人,博士生,助教。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

范琳(1965-),女,山东高密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

10.16482/j.sdwy37-1026.2016-04-006

H319

A

1002-2643(2016)04-0043-06

猜你喜欢

二语成功率词汇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