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残疾人社区文化共享服务模式探究
——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

2016-04-10刘丽英郑晓勍

社科纵横 2016年10期
关键词:残联东城区残疾人

刘丽英 郑晓勍

(1.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210038;2.北京市东城区残疾人联合会 北京 100000)

残疾人社区文化共享服务模式探究
——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

刘丽英1郑晓勍2

(1.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38;2.北京市东城区残疾人联合会北京100000)

残疾人社区文化,是指以残疾人文化为主体,以社区文化为支撑的景观、行为、制度、精神多维度的特色文化。残疾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与建设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北京市东城区在残疾人社区文化共享服务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五化”特征,同时也存在着场地设施、建设经费、服务水平等瓶颈,为此,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残疾人社区文化服务模式文化共享

“残疾人文化”是相对于广义的“文化”而言。该词目前学术界尚无公认的明确定义。我们认为,它一般泛指残疾人群体的思想、习俗与行为方式,并非特定而具体的指代,亦可认为它是以残疾人为主体的一种社会文化生态。最早使用“残疾文化”这个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尔(Carol Gill),他是肢残人士,四肢瘫痪。他说残疾人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那就是:对别人的差异的容忍。

在中国,残疾人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不仅是一种语词的解释,还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涵盖了文化主体、文化对象、文化产品和文化评价诸方面。2012年3月27日,中宣部、中残联等11部委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对于“残疾人文化”进行了界定:“残疾人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人道主义思想、讴歌自强精神的励志文化;是倡导平等友爱、包容互助的和谐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人文文化。这个界定,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角度,突出强调残疾人文化在精神与道德以及人与人关系方面的国家述求。

社区文化:是指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称。“社区文化”一词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奥·梅森(O·T·Mason)首次提出,他曾长期在拉丁美洲做田野调查,并将拉美土著文化划分为十八个“社区文化”。这就是“社区文化”的由来。具体来说,社区文化可以包括景观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纬度的内容。

而残疾人社区文化,顾名思义,则是指以残疾人文化为主体,以社区文化为基础的景观、行为、制度、精神多维度的特色文化。残疾人社区文化直接反映残疾人群体的思想意识与行为生活,展示残疾人群体热爱生活与自强自立的生命价值,彰显残疾人群体与健全人之间在社区文化平等共享与残健共融的精神理念,因此,残疾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与建设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文试图通过课题组对北京市东城区的实地考察调研,就该区残疾人社区文化共享服务与发展现状以及在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等进行探索思考,以期总结出具有借鉴意义的残疾人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及策略措施。

一、北京市东城区残疾人文化发展现状

东城区总面积41.84平方公里,辖区内设17个街道185个社区,总人口96.78万,残疾人5.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5.5%。东城区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其汇聚了故宫、天坛、雍和宫、国子监、前门大街、王府井大街、长安大戏院、保利剧院以及极其丰富的名人故居、博物馆、演艺中心等文化、娱乐资源。独具优势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推进残疾人社区文化建设及服务体系的构建、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东城区残疾人素质、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突出的优势基础。

自“十一五”以来,该区残联在打造东城区残疾人文化工作特色品牌、推动残疾人文化向基层纵深发展上,紧紧围绕“纳入大局、协调各方、全面开展、活跃基层”的整体思路,广泛积极的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充分保障残疾人文化权利、共享文化成果、共创文化产品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对构建残疾人社区文化服务体系、无障碍设施建设、领军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二、东城区残疾人文化服务的五个评价维度

课题组于2014年8月对北京市东城区残疾人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其在残疾人社区文化几个维度的建设中的实施情况作如下梳理:

(一)文化服务网格化

经过多年的社区文化建设,东城区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区、街、社区三级残疾人文化服务网格,极大地满足了全区残疾人群体文化服务三级网格化纵深需求。首先,区残联投资装修改造了环境优雅舒适、功能设施较先进、文化氛围较浓郁、能够承办中小型文化活动的残疾人文化活动中心、职康中心,其中残疾人活动中心占地面积2600平米,包含多功能厅、阅览室、文化教室、棋牌室、书画室和无障碍电影院等,年接待人数已达到5万人次左右;区职康中心占地面积2300平米,包含有图书室、生活技能训练室、游艺室等,年接待人数已达10000人次左右。其次,全区17个街道温馨家园全部建有占地面积100—600平米大小不等,包含阅览室、棋牌、乒乓球、卡拉OK等文娱活动功能在内的文体活动室,年接待人数达到80000余人次。最后,全区205个社区均具备向残疾人提供学习、培训讲座和社区文化团队日常活动等服务的设施及服务功能。

(二)文化管理体系化

首先,该区残联将残疾人文化工作管理分为两部分:与市残联宣文部的对接工作及与区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对接工作,并下设区残疾人活动中心,专门负责残疾人文化工作的业务指导,有专业干部6人,重点为区、街两级文化体育团队建设和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与分类指导、业务干部培训等,2011年全中心业务干部下基层辅导达到200余次。其次,17个街道残联理事长统筹协调街道、社区残疾人文化工作,并设专人负责相关工作部署和落实情况。最后,东城区还注重利用社会文化资源,组建文化助残志愿者队伍。区残联为每个区级残疾人文化团队都聘请一名专业文化工作者作为“专家”,基本形成“一队一家”,使得每次举办的文化活动,既有助残志愿者队伍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也有专家和活动中心干部共同配合,充分彰显了各级在管理服务上的科学性和全面化。

(三)活动内容多样化

该区的区、街两级残疾人文化团队充满活力,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目前,全区17个街道共有各类残疾人文化团队35个,其中区属16个、街属19个,残疾人文化活动团队成员达到1000人以上。文化团队主要以舞台表演、视觉创作、手工技艺、康复健身、文化益智、文化培训等五种活动形式为主,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所有文化团队能够坚持每周开展活动,且均有带头人和业务骨干的带领和指导。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倡导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了向心力、凝聚力,释放了残疾人文化的影响力。激发了残疾人群体热爱生活,追求创新,勇于竞争的精神文化追求。

(四)活动品牌特色化

东城区残联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努力以文化活动品牌彰显东城文化魅力。通过吸引广大残疾人朋友参与,不断打造残疾人文化活动特色品牌。多年来,已积淀形成了部分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如“东城残疾人新春联欢会”、“温馨家园杯合唱比赛”、“老北京风情”、残疾人摄影诗歌比赛、残疾人书画展览和工艺助残笔会、素质教育讲座、各类艺术培训班、每年春夏秋三季残疾人艺术团定期定点的专场演出等等。尤其是残疾人轮椅舞蹈、残疾人柔力球等项目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进行了展示,得到国际官员和外国友人高度评价。

(五)活动开展常态化

为使全区残疾人文化建设与服务工作保持常态化,该区残联首先为辖区内各街道配备了残疾人文化工作专职委员,并先后组织了198人参加北京市残联举办的各类残疾人文化指导员培训班。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该区残联汇同区文委、区文联、北京体育大学、北京音乐家协会等定期开办声乐、戏剧小品、诗歌朗诵、摄影等各类残疾人文化专职委员培训班,使得该区拥有了近500余名残疾人文化骨干,成为了东城区开展残疾人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其次,区残联先后成立了轮椅太极扇、轮椅舞蹈、合唱队、读书会等17支区级文化项目示范团队,并实行团队定期活动、定期培训、定期总结,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专人指导的原则,不仅使得全区残疾人文化活动大放异彩,还在参加全市、全国乃至日本、韩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许多大型活动中一展风采。

三、东城区残疾人文化服务存在的三大瓶颈

目前东城区残疾人文化服务和建设工作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残疾人文化活动场地设施亟待完善

东城区虽建立了区、街、社区三级活动场所,但仅凭街道温馨家园的活动室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残疾人就近就便参与和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现有的场地在容纳该区其他服务内容的基础上,活动空间已十分有限。加上部分无障碍设施欠缺、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等,导致一些重度或下肢残疾人不愿到街道温馨家园参加活动。即便是现今能利用的各街道文体中心、辖区内机关、学校等事业单位场地,因涉及残疾人活动高风险性和无障碍改造要求等因素,这些场地都很难长期真正向残疾人开放。

(二)残疾人社区文化建设经费有待增加

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区一级残联投入用于残疾人文化体育的经费增长幅度缓慢,使得区残疾人文体服务体系运转存在一定困难,如文化服务工作经费、图书购置经费、文化活动经费等均不能满足开展多元残疾人文化活动所需,又由于残疾人文化团队缺少演出服装、乐器和道具等必要的资金保障,使得街道、社区一级残联在组织一些特色文体活动时感到力不从心。

(三)残疾人文化服务水平尚需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残疾人对文体活动的参与度和鉴赏力越来越高,他们已不拘泥于传统的吹、拉、弹、唱,而是要参与到反映现实生活、融入现代元素的戏剧、音乐、舞蹈、表演等活动中来,但是,由于部分街道、社区十分缺乏残疾人社区文化活动专业艺术人才、专门策划人才和专职辅导人才,加之一些拥有以上此类人才的街道、社区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导致在开展文化服务方面欠缺创新、流于形式,且一些文化服务志愿者一般年龄偏大、存在着服务时间不宜过长、服务次数不宜过多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残疾人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四、对残疾人文化服务六方面展望与建议

(一)充分认识构建残疾人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残疾人文化服务体系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残疾人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残疾人文化服务,既是为残疾人所创造的文化福利,也是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具体体现,它可以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也能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增强残疾人文化传播的吸引力。

(二)构建残疾人文化服务体系,应本着政府主导、部门分工、社会共建、残联协调、残疾人参与的原则。要确保财政有一定的经费投入,确保各项文化建设活动任务指标落到实处,让广大残疾人切切实实感受到文化服务带来的变化。要坚持将残疾人社区文化建设纳入社会文化发展的大局,推动残疾人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到公共文化建设活动之中,真正实现残疾人社区文化与社会公共文化建设的同步与融合。

(三)残疾人社区文化需要善于整合各类资源和场地设施,依托基层文化活动阵地开展残疾人社区文化活动,探索残联“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与其他社会组织共同构建残疾人文化服务体系和机制,把残疾人文化服务体系做大做强做实。

(四)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残疾人需求,创新工作模式,提高服务效能。坚持残疾人社区文化建设多类别、广覆盖、常态化,努力让更多的残疾人就近就便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其次,要创新工作模式,提高服务效能。坚持社会化的工作方法,动员社会广泛参与,让残疾人在自身参与社区文化中获得受益。

(五)大力加强残疾人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各地残联应做到残疾人文化知识提升和文娱活动开展、普及文化活动与提高活动质量两个相结合,首先应加大区(县)一级活动中心、职康中心两个龙头单位专业干部队伍建设的力度,提升他们指导、辅导、编导残疾人文化活动和创新残疾人文化工作管理的能力。其次应加紧残疾人文化工作人才库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地对街道、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进行文化艺术相关业务培训。最后,应加快建立健全各级残联与文联文化助残协调机制,通过这一协调渠道,从各类文化艺术单位退休人员中广招专业人才,为开展残疾人文体活动提供坚实的专业支撑。

(六)积极创造条件扶持残疾人文化产业发展。坚持残疾人文化事业与残疾人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使残疾人群体的艺术特长和艺术技能的自我创造,既成为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精神需求,也成为改善生活,增加创收、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1]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M].商务印书馆,1999(2).

[2]G·邓肯·米切尔主编.蔡振扬等译.新社会学辞典[Z].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4).

[3]毕玉珠.东城区残疾人文化服务能力现状及思考[EB].北京市残联网站,2013(2).

D669.69

A

1007-9106(2016)10-0090-04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国残疾人文化事业社区共享共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13YJA760030。

刘丽英(1958—),女,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郑晓勍(1967—),女,北京市东城区残疾人活动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残联东城区残疾人
东城区政协“工会界别委员工作室”正式启用
掀起热潮 学深悟透 奋勇争先 东城区总工会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讲座
我骄傲
大庆市东城区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分析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