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骥才:我们的家园要记得住乡愁

2016-04-09汉文

北京纪事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冯骥才古村落

汉文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被写进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文件,可最近10年,我国却有90万个村落消失,让许多中国人的乡愁无处寄托。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期间,尤其需要珍惜前一个历史阶段留下的精神财富、文化财富。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审批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先生,请他谈谈如何保护古村落,如何留住中华文化的根,而不让浓浓的思乡情被现代化潮流席卷一空。

出生于天津的冯骥才,是当代著名作家、画家、艺术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他不遗余力地抢救与保护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使“非遗”广为人知。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

记者:为什么要保护传统古村落?

冯骥才:大家知道,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春节,最大的物质文化遗产是长城,而我们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产物就是古村落。古村落是我们5000年农耕文明时代的一个精神家园,是我们根性文化的一个源头,是中华文明世代相传的一个载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传承地。我们传统文化真正的根扎在农村,如果村落文化瓦解、消失的话,我们的根性都会消失了。

记者: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哪些,根性文化具体又指什么?

冯骥才:中华民族的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精英文化,比如孔孟文化;另一部分是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民间文化,它是中华文化最广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古代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都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古代我们没有真正的城市,所以这个根在农村。在这些古村落里,直接体现出中华姓氏的血缘文化、聚族文化、伦理观念、祖宗崇拜、典章制度、风水建筑、地域特色等。农村里的人大部分是没有文化的,但他们把精英对儒释道的表述,变成了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用口头文学、民俗等方式表现出来。

记者:您曾带着专家组对全国的村落进行了考察,目前的状况是个什么样子?

冯骥才:问题很多。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村落,2001年是270万个,而现在只有200万个左右。最近10年我们失去了90万个村落,平均每天都有一二百个自然村落消失。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这么快的速度失落它的村落。更为可怕的是,连同村落一起消失的是,一代一代通过口述传承下来的、保存在记忆里的非物质文化,因为没有统一的考证和记录,导致了大量的珍贵文化信息的消失。

记者:这是很多人对故乡的印象,过年回家,有些村落不是消失了,就是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

冯骥才:不客气地说,粗暴的城镇化进程对中国文化的根,是一种断子绝孙式的破坏。村中大量中青年农民进入城市,造成了农村“空巢化”的现象。加上农民缺乏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就造成传统村落文化的迅速衰落。

另外,许多地方政府对文化遗产野蛮式开发,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古村落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这是文化上的自我糟蹋。

当社会文明素质上升时,越美好的东西越有市场;当社会文明素质低下时,越鄙俗的东西越有市场。我们现在是为了市场,不惜糟蹋自己的文化。其实,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对文化遗产用“开发”一词,联合国是“利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是“活化”。

记得住乡愁,才能守得住幸福

记者:在保护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很多人感觉就是您一个人在战斗,在保护我们的乡愁有牵挂的地方。

冯骥才:没有,没有,很多人都在努力。传统村落是我们一个乡愁依附的地方,如果它没有了的话,我们的乡愁也就无处安放,所以我们必须要保住自己的家园。

过去从来没有“非遗”的说法,在农耕文明时期,所有民间文化都是自然传承的,所有传承人都是自然传人,但是在历史新阶段,我们生活中的文化,比如春节,已经成为遗产。遗产是必须要传承的,它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财富。当人们没有自觉的时候,知识界要有先觉,一定要有一些先觉的思想、理念、思考、行动与方法,这都是这一代知识分子所思考的问题,需要他们走到大众的前面。

记者:之前您是一位作家、画家。现在,为了传统文化保护,这些年您在全国奔走,用自己的时间、精力,包括把自己的画作拿出来义卖用于“非遗”保护,对于您个人来说,得到与付出相等吗?家人对您支持吗?

冯骥才:我今年73岁了,经常要思考一些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热词了,10多年前大家都不知道它是怎么回事。我觉得这是知识界的责任,就是要唤起民众的自觉。

我家人没有意见。他们认为我这样做是应该的。他们做好我的后勤就行了,因为我顾不上家了。如果没有妻子,什么事都会乱套,什么事都做不了。

记者:下一步您要做些什么?

冯骥才:非遗这一块,整个国家的非遗评审、评定都已经做完了,现在国家一级的非遗是1517项,省一级的是8500项,国家的非遗家底已经盘清了。有一些具体的项目还要继续整理。比如说口头文学,我们中国文学史的一部《诗经》就是口头文学,口头文学包括史诗、叙事诗、神话故事、歌谣、谚语、笑话、传说、歇后语等。这些我们正在作全面的梳理和调查,到手的资料有20亿字,做成书是12亿字,有8000部书。这是非常浩瀚的,都是从田间、地头记录下来的,这些都是大型工程,但是如果不做就坏了,后人也就不知道了。当然这不是我一个人做的,还有团队。我们暂时还没有足够经费出版这些书,所以只能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先把总目做出来。

记者:记得住乡愁,才能守得住幸福,我们才有个精神念想。

冯骥才:是的。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在经济上的优势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消而彼长,谁也不会是永远的赢家。但从文化上讲,自己的本土文化是一张不变的王牌。中国结和唐装是海外华人最好的标志,如果没有唐装和中国结,在这快速融入世界而文化重心发生倾斜的时候,我们从哪里去寻找心理重心?从这一点上正说明民间文化重要性有多大,能量有多大。

传统古村落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不是某个人的家园,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它最优秀的东西保护下来,不能像前20年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那时候我们600多个城市,也是千姿百态的,最后都变成千城一面了。我们不能让传统古村落也变成这样。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冯骥才古村落
冯骥才的天津味道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冯骥才称赞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火焰山下古村落
贾平凹民间文化意识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