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文言文,学好中国史
——以2016年江苏省历史高考卷第7题为例

2016-04-09江苏钱小波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6年6期
关键词:虎符史料文言文

江苏 钱小波

强化文言文,学好中国史
——以2016年江苏省历史高考卷第7题为例

江苏 钱小波

文言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是学生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明的主要手段与有效途径。中国史,尤其是古代史和近代史,一直是历史高考必考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往往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如2016年江苏省历史高考卷选择题第1、2、3、4、5、7题,共计18分;非选择题第21、24(B)(C)题,共计32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总分累计50分,这9条以文言文为史料的题目都是考查的有关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或者近代中国经济史等内容。可见,强化文言文,学好文言文,读懂文言文史料,对学好中国史是多么的重要!反之,如果文言文功底薄弱,无法读懂这些史料,那解题的正确率就可想而知了。

下面就以2016年江苏省历史高考卷第7题为例,谈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性。题目: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此题有两段文言文史料,考查的考点是“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外国经济侵略的影响”,解题的关键也就是要读懂它们。第一段“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的基本意思是说:载着商品的西方船只到中国进行贸易,而且中国人需要很多西方商品,购买西方食品、使用西方日常用品的人,大概十个人中不止五个人。第二段史料“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的基本意思是亚谷城村的多数居民从事引火用品生产,但是自从西方的火柴盛行后,传统的引火行业受到冲击,逐渐衰落。综合以上两段史料的意思,抓住“1884年”这个时间信息,说明由于洋货的冲击,中国农村传统经营的产业遭到破坏,所以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中国传统经济解体,并不是店铺增多,所以A项错误;材料中“殆不啻十之五”说明部分开始使用,并不是抵制,所以C项错误;材料中明显是破坏了传统手工业,所以D项错误。

从第7题的解题过程来看,学好文言文是必需的。那么,如何学好文言文呢?除了在语文课堂上要认真学习文言文以外,历史课堂上也需要熟练掌握、理解基本史实,才能够完整把握文言文史料的内涵。

首先,读懂高中历史课本上的文言文史料,为阅读课外史料积累知识。它们有的出现在导言中,有的在正文中以引文的形式出现,有的以“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学习延伸”等形式出现。读懂这些文言文是理解基本史实的必然要求。如必修一第9页“阳陵虎符”图解“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虎符”是中国古代金属制的虎形调兵凭证,传说是西周姜子牙所发明,由中央政府发给掌兵大将,其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调兵时需要两半合对铭文才能生效。虎符专事专用,每支军队都有相对应的虎符。“才”同“在”。整句的意思是调兵的虎符,右边一半在皇帝手中,左边一半在阳陵郡守手中。可见,皇帝通过虎符制度制约军事将领和地方主官,达到军事上实现集权的目的,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治服务。所以,读懂这些文言文是有利于加深对课本基础知识理解的。

第二,勤于查古汉语辞典,不断积累。读文言文史料时,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僻、艰涩难懂的字词,此时应立即查古汉语辞典,以求解答。另外,学习文言文史料,不能够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自己也明白,这就足够了。实际上,老师一篇篇讲,学生一篇篇学,而到了考试时,可能因为过了一段时间,却早已不记得了,这主要是由于不善于积累而导致的。其实学任何知识,都有其规律可循,学文言文也不例外,文言文中同样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一经掌握,不断积累,学会加以归类总结,这样就便于记忆、掌握,如通假字归类、古今异义词归类、词性活用归类等,这样就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第三,多观看历史题材的文章、影视,增强记忆。尽管许多文章、影视等文学化、艺术化的色彩浓厚。但是,其内容都是以一定时代的历史为背景。譬如,多阅读《史记》《资治通鉴》《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环节,如诵读、学会断句、掌握翻译方法等,诸多环节和技能训练要同时进行,才能提高阅读水平。

总之,学好文言文需要持之以恒,打好基础,不断积累,广泛阅读,积极思考,科学训练。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加容易地读懂文言文史料,学好中国史。

【典型例题】

1.(2016江苏卷·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答案】A

【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取密封考试试卷,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

2.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答案】C

【解析】题干中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的模式相符合,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故A项排除;“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说明人们有力可耕,故B项排除;题干中“佃则有田”的“佃”的意思是向地主或官府租种土地的农民。所以地权依然属于地主阶级,作为劳动者的农民没有地权,两者是无法契合的,故D项排除。

3.某朝皇帝对侍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从该史料可以发现,皇帝要求“中书门下”应尽何责( )

A.审批决策机要事务

B.传达执行皇帝意旨

C.替皇帝草拟政令

D.匡正皇帝的过失

【答案】D

【解析】“诏敕”是指帝王的诏书、命令。由材料“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可知,中书门下可以对皇帝的“诏敕”进行讨论,并指出不妥当的地方,“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阿旨顺情”,阿:曲从;旨:圣旨。“阿旨顺情”意指中书根据我的命令陈表旨意,门下的人却没有意见,得过且过,无一谏言的人,这是什么道理。故D项正确。

4.“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这句话应出自于 (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D

【解析】 题干材料主要表达了贤良之士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进而要求统治者求“众贤”,即增加(聚集)贤能的人,体现了“尚贤”,这是墨子的观点,故D项正确。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人没有提出“尚贤” 的观点,故A,B,C三项均排除。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虎符史料文言文
虎符:古代军事权力的象征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虎符的下落
古代持虎符者真能号令全军吗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