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畅访谈

2016-04-09王寒妮WANGHanni

世界建筑 2016年1期
关键词:建筑界建筑学刊物

王寒妮/WANG Hanni



周畅访谈

王寒妮/WANG Hanni

受访人:周畅,《建筑学报》主编

采访时间:2015年12月29日下午

Interview with ZHOU Chang

WA: 请您谈谈《建筑学报》的办刊思路是怎样的?

周畅:《建筑学报》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筑界内第一本学术性刊物。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创刊、停刊、复刊、发展等多次的历史沉浮。虽然各届编辑年龄不同、性格各异,但却有同一种品行——对《建筑学报》的热爱,对建筑事业的不断追求。前辈们精益求精、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和他们在学术上求真务实、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是《建筑学报》的传统,也是《建筑学报》的精神。

《建筑学报》始终坚持“综合性、学术性、权威性”的办刊方向,在建筑类期刊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建筑学报》保持了自身的特色,巩固了已有的学术权威地位。因其所处的特殊背景和地位,经常得到建设部和地方政府的邀请,参与国家经济建设以及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论证和研讨。《建筑学报》也把为各级政府服务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组织业内专家学者参与其中的活动,包括新技术、新成果的鉴定,以及新城镇建设和对灾区灾后重建的研讨等。

新世纪以来,中国建筑行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困惑。过去20年,中国建筑规模的迅速发展、现代化建设的突出成绩、城镇化建设的进程水平,有目共睹。然而,随着生态文明的好坏成为全社会判断中国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的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逐渐显现出愈发突出的矛盾:近年来全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和文化坚持正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建筑师时常徘徊在“创作之路在何方”的困惑之中;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和压抑,城市形象雷同,缺乏特色,千城一面;建筑设计体制与制度建设失衡,建筑师的自主创作权和话语权还有待提高。建筑媒体应当对此做出积极的应对。

在围绕服务大局的方针下,《建筑学报》坚持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原则。允许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观点开展学术争鸣和学术讨论,甚至开展学术批评;对中国建筑师和外国建筑师的作品都要公正客观对待;及时介绍国际建筑界的各种学术思潮,使我国建筑师及时了解国际上的学术动态。在刊物编排上,要与时代同步,提高刊物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做到庄重和谐、清新典雅、可读可赏、一脉相承,真正使《建筑学报》从一本单纯的学术刊物走出去。成为中国建筑学术刊物的代表,融入世界建筑刊物的大潮之中,这也是我们所有编者、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心愿。

WA: 请您谈谈这样的办刊思路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实现的?

周畅:在当前形势下,《建筑学报》首先还是要保持自身特色,坚持学术高度,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对于报道方向,需要加强理论和评论,肩负起建构中国建筑理论的历史责任;此外,应该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新的挖掘,推动中国本土建筑理论的形成和践行。

第一,及时引领建筑创作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之后,建筑界挣脱了禁锢,建筑师们满怀激情地投身于创作之中,真正迎来了创作的春天.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国外建筑师也开始在我国进行设计,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潮也像一阵春风扑面而来。面对这一现象,《建筑学报》在建筑界及时地组织了学术研讨会,对中外建筑师的创作进行评论,使不同的流派、不同的学术观点在同一舞台上进行碰撞,点燃了建筑评论的火花。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建筑师更加成熟和理性,对国外设计理念和建筑师也不再盲目跟风与追捧,而更加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加注重绿色、生态、节能、低碳等现代设计成果的运用。《建筑学报》也不失时机地结合实际工程组织了相应的学术研讨,正确地引导建筑设计的方向。

第二,及时介绍了新时代的设计作品。

新世纪的建筑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建筑形式千姿百态,建筑类型五花八门。既有我国建筑师设计的作品,也有境外建筑师设计以及合作设计的作品。建筑的标志性和国际影响力都是空前的,业内以及社会上对此褒贬不一,如国家大剧院、国家体育场、中央电视台新址工程,以及各地的重要公共建筑等,要对这一时期的建筑做一准确评价可能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建筑学报》对一些重要的有影响的项目做了客观的介绍,作为一个时期的历史,是对这一时期建筑创作的反映,而对运用新材料新技术,体现节能减排的项目尤其做了重点报道。

第三,利用学术资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新世纪之初,《建筑学报》在全行业范围内组织了新时期我国建筑方针的大讨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建筑师、高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给予了积极响应,《建筑学报》也及时发表了大家的来稿。这项活动得到了建设部和国家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最后经报国务院领导确定了新时期的建筑方针为“适用、经济、美观”,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建筑设计指明了方向。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和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后,中国建筑学会受建设部和四川省、青海省委托,协助规划部门做好北川新县城规划设计论证和抗震纪念园的设计,协助做好玉树灾区震中结古镇的规划设计论证和12个重点项目设计。《建筑学报》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做出了贡献。

WA:多年前,我国建筑媒体倾向将世界建筑动态引入国内,启发国内。而现在,杂志在关注世界建筑新闻之余也更多地投入到了中国建筑上。您觉得在“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双向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建筑媒体做了哪些转型?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

周畅:《建筑学报》在我国建筑行业对外的国际学术交流上一直发挥着重大作用。近年来,留学回国的建筑师中不乏佼佼者,为他们搭建一个平台,展示他们的设计作品,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建筑师都能在《建筑学报》进行学术交流。《建筑学报》作为建筑学会的会刊,充分利用参加国际建筑师大会的机会,作为中国建筑界的学术刊物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

第一,加强中外建筑界的联系。

今天,《建筑学报》作为中国建筑学会的对外窗口,更承担着宣传中国建筑和中国建筑师的任务。1999年北京世界建筑师大会期间,《建筑学报》在组织宣传、加强交往、推荐新人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让国际建筑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国。世界建筑师大会之后,《建筑学报》对中国承担的《北京之路》工作组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并编辑出版了如《北京之路建筑创作设计竞赛优秀作品》《北京宪章在中国》系列、《亚澳地区国际大学生建筑创作设计竞赛作品集》等。这些书籍或双语或全英文,被带到国际会议上进行交流,加强了中外建筑界的联系。《建筑学报》还派人参加了若干届世界建筑师大会,我国在世界建筑师大会上的展览,多是由《建筑学报》策划组织。《建筑学报》可以说是一个与国外建筑界进行交流的良好平台。

第二,推介和宣传了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和设计机构。

《建筑学报》用她60年的历程见证了中国几代建筑师的成长和发展。近年来,《建筑学报》注重对我国著名建筑师的报道,使他们的优秀作品和学术观点从学术界走向社会。我们对获得“梁思成建筑奖”的建筑师进行专访,系统介绍他们一生从事建筑设计所走过的道路,激励年轻建筑学子们以此为榜样,热爱建筑事业。我们对获得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的建筑师也进行了相关采访,帮助他们尽快走上更高的层次,为建筑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我们还与中国建筑学会一起将我国著名建筑师以及他们的作品推向国际建筑界,使我国建筑师近年来在国际上获得了多个奖项,并对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王澍先生进行了介绍。《建筑学报》近年来还系统地对我国设计单位和高等院校的设计及教学进行了报道,使大家借助《建筑学报》这个平台交流设计和研究成果。《建筑学报》还出版了学术论文专刊,增加了学术性,并对特殊作者群体有很大帮助。

WA:当下媒体变化迅速,《建筑学报》在未来将会有哪些改变来应对这些新的挑战?

周畅:《建筑学报》在业内长期以来一直是一本权威刊物,这是因为她保持了科学严谨的办刊方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今天行业内的刊物已经不再像60年前仅仅只有《建筑学报》一种了。悠久的历史是把双刃剑,既是她的优势,也有可能成为羁绊。要保持《建筑学报》的优势和特点,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特色和品位。要在如今种类繁多的学术刊物的竞争中健康发展,唯有保持鲜明的形象品质才能为读者所钟爱。

今天,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获取知识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建筑学报》在保持严肃认真的传统办刊风格下,也要有较强的可读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卸下历史积淀这个包袱,调整心态、放下架子、加强服务、不断创新。这是《建筑学报》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第一,在理念上创新。

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不仅是建设环境在改变,建筑行业在发展,还有众多建筑杂志层出不穷,都为《建筑学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这要求我们要以全新的理念来经营这个刊物,要跳出刊物本身,以全方位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树立精品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多方合作,以全新的视角,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办出自己的特色。

第二,在制度上创新。

《建筑学报》从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已转为企业化管理,这为刊物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刊物的制度创新提供了机遇。因此我们在人力资源配置、经营管理模式、奖惩激励机制等方面都可有所创新。在公司体制下,可进一步完善《建筑学报》杂志社内部的各项职能,搞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另外,在出版和发行渠道等方面也应与时俱进。

第三,在组织上创新。

《建筑学报》历届编委都是我国建筑界德高望重的资深专家,他们为《建筑学报》的报道方向起到了把关掌舵的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天,新一代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脱颖而出,我们要进一步发挥中青年建筑师的作用,使编委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更加合理,做到老中青专家的结合,并注意吸收海外留学归国、在国内外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实现编委会组成人员的多元化。

第四,在征稿上创新。

在稿件采编方面,要为不同观点的作者开辟交流对话的渠道,既坚持主流的学术方向,又使建筑师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对于建筑界普遍关心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形式与时代风格、流行建筑与经典建筑等不同的理论探讨都欢迎在《建筑学报》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在坚持严肃的办刊宗旨的前提下,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活跃学术氛围,扩大刊物影响;在稿件选择上提倡言之有物、观点鲜明、开门见山、直言其意的文风,反对虚张声势、东拉西扯、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文章。□

猜你喜欢

建筑界建筑学刊物
弗兰克·盖里——建筑界的“毕加索”
阿尔瓦罗·西扎
——建筑界的“诗意”雕塑家
2022年普利兹克奖:弗朗西斯·凯雷成为首个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的非洲人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刊物贺词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系列刊物介绍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