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方略探讨

2016-04-08王学俭郭绍均

中州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政治纪律中国共产党

王学俭 郭绍均

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任务来抓,这其中蕴含八个重要方略:一是保持一种清醒认识以发扬自觉风气;二是运用一个基本方针以引领管党治党;三是遵循一部权威党章以确立根本依据;四是贯穿一条明确主线以保证领导核心;五是把握一件首要任务以加强思想建党;六是健全一套制度体系以巩固长期保障;七是强化一类监督责任以维护从严执纪;八是坚守一组底线标尺以夯实队伍基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政治规矩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3-0006-05

中国共产党以铁的纪律和铁的规矩立党与兴党,在此过程中,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挥了非常突出的作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全面依法治国进入快车道,全面从严治党进入新阶段,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更为重要。方略,指的是具有全局性、系统性、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理念及其策略,经由实践确证的方略是重要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思谋和运用方略,党及其所领导的事业就是在及时制订和科学实施方略中不断前进的。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蕴含着八个重要方略。

一、保持一种清醒认识以发扬自觉风气

第一,注重铁的纪律和铁的规矩意识是党的鲜明特征。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始终贯穿着纪律和规矩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就是靠铁的纪律和铁的规矩而组织起来并且逐渐壮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铁的纪律和铁的规矩意识,不仅是党不断发展的内在特质和重要法宝,也是党不断实现伟业的政治优势和主要动力。邓小平曾意味深长地指出:“没有纪律可不行啦。同心同德,一心一意,没有纪律不行。”①党的纪律和规矩涉及政治、组织、廉洁、群众、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因此,什么时候党的纪律和规矩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党和党的事业就会向前顺利推进;什么时候党的纪律和规矩建设松懈甚或失当,党和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甚至危险。

第二,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的优良传统。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的坚定态度,从而成为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主要保证,也成为党在苦难中坚强奋起、从稚嫩走向成熟、由挫折达至胜利的重要支撑。最早提出“政治纪律”的党的正式文件,是1927年在党的五大上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该决议案指出:“党内纪律非常重要,但宜重视政治纪律。”②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的第一个党内专门文件,是于1927年11月颁布的《政治纪律决议案》,政治纪律的概念和要求自此开始在党内广泛使用。党的政治纪律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等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党的政治规矩则涉及党章、

收稿日期:2015-12-10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招标项目“甘肃省‘双联行动与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研究”(13ZD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当前规避中央八项规定的主要表现及治理对策研究”(15LZUJBWZX005)。

作者简介:王学俭,男,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兰州730000)。

郭绍均,男,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兰州730000)。

国法、优良传统、工作惯例等。倘若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未能真正严明,党的其他纪律和规矩就容易失守并且往往失守,因而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关系党的兴衰成败乃至生死存亡。

第三,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发扬高度自觉的风气。在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党持续形塑并不断发扬着自觉风气,这主要体现为科学严肃、改革创新、积极认真和持之以恒的优良风气。科学严肃的风气指的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务必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不断探索党的建设的一般规律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特殊规律,从而提升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科学化水平。改革创新的风气指的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务必结合不断变化着的实际,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积极认真的风气指的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务必真正落实,防止流于形式,做到敢于严明、真正严明、善于严明。持之以恒的风气指的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务必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切忌管一阵放一阵、严一阵松一阵。

二、运用一个基本方针以引领管党治党

第一,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管党、治党的基本方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的《2014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779.3万名,现有基层组织436万个。党的使命担当越崇高、奋斗目标越宏伟,党肩负的任务就会越艰巨、面对的问题也会越复杂。因此,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切切实实地把党管好治好。

第二,党的命运直接关系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息息相关。无数史实表明:解决中国问题、办好中国事情、坚定中国自信、增创中国特色,关键在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13亿多人口大国执政的党,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和社情的复杂变化,愈加凸显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个基本方针的重要性、必要性。

第三,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坚持管党治党方针。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的重中之重。党要管党,应当靠什么管?从严治党,应当凭什么治?这两大问题的答案都应当首先归结到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首要环节、有力保障,抓住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基础、要害、根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首要在于全面管全面治,关键在于真管真治,核心在于严管严治,而这都需要健全和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endprint

三、遵循一部权威党章以确立根本依据

第一,党章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根本依据。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党章是党的全部纪律和规矩的基础,它凝结着党长期奋斗所形成的珍贵智慧和宝贵经验,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制度、机制,是调整党内关系、规范全党行为、匡正党员言行的根本准则。一言以蔽之,党章是党的总章程和根本大法,也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循的根本标准。

第二,党章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权威纲领。党章是党的建设乃至党的全部活动的纲,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则是党的全部纪律和规矩建设的纲。“建立健全党内制度体系,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判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要以党章为基本标准;解决党内矛盾,要以党章为根本规则。”③简而言之,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应当从严格遵守和严格维护党章入手。

第三,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树立党章意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广大党员、干部首先需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树立党章意识是全体党员的基本义务和庄严责任。具体讲,全体党员必须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坚决维护党章,从而增强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使命感、责任感,保证每一个党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政治本色不褪、政治责任不降。只有坚决纠正违反党章的各种言行,才能保证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权威性,进而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贯穿一条明确主线以保证领导核心

第一,党的建设的主线构成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主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主线,因而也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主线。新世纪新阶段,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复杂而严峻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突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必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从而充分发挥党顶层设计、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二,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始终贯穿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对于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始终贯穿其中。另一方面,要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要使党始终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要使党始终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也须始终贯穿其中。

第三,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支撑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和生命所系,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核心要义和力量所在。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贯穿于党的全部工作,体现于全体党员的行动,因而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与保障。因此,凡是损害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病症都要认真医治进而坚决祛除。当前,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尤为紧要和迫切。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然要求查处腐败,决不能养痈遗患,决不能姑息将就。反过来,只有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才能真正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五、把握一件首要任务以加强思想建党

第一,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必然要求。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党的重要创举、显著特色和巨大优势,它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党的一切建设的中心环节,还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④从古田会议确立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起,党一直都非常重视思想建党,多次开展整党整风或学习教育活动。比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整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

第二,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在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中作用重大。党的思想理论具有导向、论证、凝聚、动员、约束等功能。列宁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⑤江泽民指出:“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了理论上的坚定,政治上才能坚定,才能过得硬。也就是说,理论坚定是政治坚定的基础。”⑥总括而言,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升全党学习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思想基础。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思想基础。邓小平强调:“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⑦习近平指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⑧反之,“认识上偏一尺,行动上差一丈”,思想觉悟不提高,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就难以在广大党员中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然也就不能取得实效和长效。“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⑨理想信念的动摇和滑坡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中最危险的动摇和滑坡。因此,必须在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过程中始终重视作为总开关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和培养。endprint

六、健全一套制度体系以巩固长期保障

第一,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制度具有针对性、规范性、约束性、强制性、明确性、严密性等特征。解决不了制度问题,任何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问题也都不能解决;构建一整套制度体系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内在要求和坚实保障。只有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才能为全党提供不可或缺的纪律和规矩准则、不可逾越的纪律和规矩红线、不可偏差的纪律和规矩指向,才能有效防止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成为形同虚设的“纸老虎”。

第二,建章立制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有效举措。在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建章立制是管根本、管全面、管整体、管长远的有效举措,这也是党历来实抓紧抓的重要工作。近年来,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纪委制定和出台了一大批从严治党的规章、制度、条例,涵盖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方方面面,为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大作用。2015年10月,为实现依规依纪治党,中共中央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前者正面倡导高标准,后者划出不可逾越的明确底线,两者相得益彰。

第三,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制度必须科学构建。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水平,依赖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制度建设水平。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相关制度,必须根据实践状况加以完善并强化执行,从而增强制度建设的系统化、科学化、常态化、长效化。换言之,在构建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制度体系时,应当科学统筹当前与长远,有机衔接普遍与特殊,尽力处理好连续性与创新性、稳定性与动态性、必要性与可行性等关系,避免出现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等问题。具体而言,对于正在实施的制度,要继续严格执行;对于尚且没有的制度,要及时研究制定;对于还不完善或已不适应客观实际的制度,要抓紧修订或废止。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护和有力促进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执行。

七、强化一类监督责任以维护从严执纪

第一,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严于监督执行。没有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显然不行,有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还必须严格执行,这是中国共产党从大量历史事实中深刻领悟到的重要经验教训。犯罪心理学上著名的“破窗效应”最能说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形同摆设的严重后果。倘若疏于监督,那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就会流于形式而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关于这一点,反思苏联解体的教训便可明了。仅有20万党员的苏共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的苏共打败了法西斯侵略者,但有近2000万党员的苏共却丢失了政权,造成如此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苏共在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执行和监督方面出现了问题。

第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休戚相关。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党的五大决定设立的中央监察委员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纪律检查机构,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和级别最高的党内监督机构。1927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将纪律检查机关的职能写进了党章,至此,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制度初步创立。从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为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出了卓越贡献,而当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不能履行职权时,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往往就会废弛,党的建设也会陷入混乱。

第三,党的纪律检查机关要坚决维护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历史和现实都指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及其肩负的职责不可或缺,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离不开纪检机关的监督检查。据统计,2014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规违纪问题5.3万起,处理党员干部7.1万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3万人。对于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人和事,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都必须做到该指出的严格指出、该警醒的严肃警醒、该处理的严正处理,从而确保有纪必依、执纪必严、违纪必究,进而防止小矛盾积重难返、小问题酿成大患。为此,必须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过硬的纪检监察队伍,始终确保其成为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卫士。

八、坚守一组底线标尺以夯实队伍基础

第一,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需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能担当重任、经得起考验、党组织信任、人民群众信赖的党员队伍,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大任务、必然要求和基本条件。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与党荣辱与共。党的性质宗旨和形象品格,要靠千千万万党员的美好言行来体现;党的纲领政策和使命任务,需由千千万万党员的勤奋工作来实现。列宁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要维护我们党的坚定性、彻底性和纯洁性。我们应当努力把党员的称号和作用提高,提高,再提高。”⑩由此可见,党员素质和党员质量关系党的兴衰存亡。因此,在吸纳党员以及衡量党员是否合格时,要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首位标准和底线要求,从而巩固党的地位、增强党的力量、发挥党的作用。

第二,全体党员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根基。全体党员都应当把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培养成一种习惯、一种素养、一种常态,这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真正坚固的根基。按照陈云的话说,“所谓‘所有党员,不管你是中央委员,还是一般党员,不管你是老党员,还是新党员,都要遵守纪律。所谓‘各级党部,不管是中央委员会,还是支部委员会,都要遵守纪律。一句话,党内不准有不遵守纪律的‘特殊人物‘特殊组织”。因此,“要严格党员日常教育和管理,使广大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疏通党员干部出口,对那些丧失党员条件的及时进行组织处置,对那些道德败坏、蜕化变质的坚决清除出党”。简而言之,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对党员党性的重要考验,也是对党员忠诚度的重要检验,全体党员都应当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在党护党、在党兴党。

第三,党员干部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表率。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的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和高级干部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毛泽东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邓小平指出:“党要管党,一管党员,二管干部。对执政党来说,党要管党,最关键的是干部问题。”习近平指出:“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因此,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干部的标准要高、要求要严,促使他们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概略而言,在选拨和考核干部时,要真正体现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刚性要求与硬性指标,保证干部队伍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从而促使各级干部在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争做表率、做好表率。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8页。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88页。③习近平:《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0日。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4页。⑤《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页。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00页。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4页。⑧⑨《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17、80—81、351、350页。⑩《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72页。《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29—30页。《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6页。《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8页。

责任编辑:浩淼文刀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治纪律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党史视野下的“政治意识”演进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