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工程设计美学研究初探

2016-04-07袁小山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工程设计美学

袁小山



当代中国工程设计美学研究初探

袁小山

摘要:工程设计与美学两者之间具有内在关联,即都关涉形式问题,并都与艺术紧密结合,这种内在关联使工程设计美学的成立成为可能。而工程设计美学的概念,离不开实践层面的解读。工程设计作为一种活动过程,主要包括设计主体、设计对象和设计方法等要素,并由此规定自身。在满足了所有条件后,工程设计美学就呈现出四种审美特性,即功能美、材料美、形式美和技术美,而这四者又统一于对生态美这一最高审美理想的追求中。对工程设计在哲学美学层面的探讨,希望可以启迪民智,带动工程设计理念的革新,从而实现“人”、“工程”、“环境”的自然和谐。

关键词:工程设计;设计哲学;美学

当今时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对科学和技术过度依赖,造成了一定程度上艺术与文化的缺位,因此,学界做出了各种力图融合二者的努力,诸如提出工程哲学、工程美学、设计美学等概念,并进行了深层次地探索。相应地,对工程设计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成果,但较多是从文化和艺术等宏观角度出发,着重于整理具体的工程史、设计史,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设计与文化、艺术、科学、心理学等范畴之间的关联,从而形成关于工程设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环艺设计等具体的设计学科门类。在美学层面也出现了一些新成果,诸如设计美学、造型美学、工程美学等新兴的交叉学科,但鲜有从美学层面对工程设计进行的研究。

一旦上升到美学的高度,工程设计就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内涵。尤其是对于当今正处于一个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大发展阶段的中国,其意义自不待言。当今中国,不但各种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程项目陆续实施,而且全国各地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成为了“大工地”,工程正在创造着越来越多的社会价值。然而,工程蓬勃发展的同时其负面价值也不断显现,例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等。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带来大量噪音污染、粉尘污染,庞大的钢筋混凝土工程给民众带来的心理压迫感,以及其他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此外民众对工程的综合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工程已经参与到了社会精神建设的层面,它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这一切都警醒着我们:当下对工程的认识已经不能简单停留于社会基础建设的层面,不应只关注经济效益,还应该综合考量文化、哲学、生态等方面的问题。而从哲学、美学的视域观照当代工程设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利于美化生活环境,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创造出能带来审美愉悦的作品,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出大工业时代的工程之美。那么,工程设计在美学维度下都有哪些特性呢?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功能美、质料美、形式美、技术美等四个方面的审美特性。

一、功能美

一个工程,首先注重的自然是它的使用价值,即功能,这是它的最基本要求。一个工程,如果徒具华丽的外表却不实用,是不会被称为一个好的工程的。工程是人类创造的一个巨大人造产品,功能美对工程审美而言是首位的,只有基于实现目的性基础之上的形式表现,才能由此获得社会的认可度与感染力。功能美不是天马行空的艺术创造,而是基于物质功能实现基础之上的精神感受,是实现目的性的形式表现。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早在1962年就谈到了实用工艺品的功能美问题。他指出:“认为物品的功能就是工艺的美,这是错误的;但不顾物品或远离物品的功能来追求工艺美,也是错误的。现代健康的倾向是,注意尽量服从、适应和利用物品本身的功能、结构来作形式上的审美处理,重视物质材料本身的质料美、结构美,尽量避免作出不必要的雕饰、造作。”[1]李泽厚是针对实用工艺品而言的,但也可适用于工业产品以及一切物质生产领域。功能美不是对物质生产结果的感受,而是在结果产生之前对功能本身的领会,这是一种超越了功利层面的审美感受。对功能本身的观照具体主要体现在结构美、材料美等方面。为实现功能需要而形成的土木结构,需要对材料性质做最适宜的使用,摒弃虚假的结构,不用一种材料去模仿另一种材料,而是最大化地挖掘材料自身的潜能,最终达到材料美。

二、材料美

任何工程都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所创造出来的,材料运用得是否恰当,将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工程功能的完满实现。《考工记》中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2]就指出了材料的重要性。材美是工程美的一个重要层面。“在现实中,材料并不是一种孤立存在。材料美有时也就体现在形态、色彩美之中。比如建筑,无论从功能角度还是审美角度都是这样。”[3]因此,材料在工程设计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英国作家和美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就提出要“忠实于材料本身”,提倡“诚实设计”。[4]这就启示我们,在工程设计中,要去除假冒与过多的装饰,着力显现物质材料本身的美。

一个工程所采用的材料不同,带给人的审美感受就不同。同一形体中,使用不同的材料可构成材质的对比,如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金属与非金属,粗糙与光滑,高光,亚光与无光,坚硬与柔软,华丽与朴实,沉着与轻盈,规则与杂乱等。使用同一种材料也可对其表面进行各种处理,以便形成不同的质感,从而形成强弱对比。如建筑水立方就是一个对材质美最好诠释的例子,将ETFE膜材料应用于建筑的外表皮,以前我们很少这样用,也不敢这样用,这么软的材料能做建筑外墙吗?事实证明不仅可以,而且还给我们建筑带来了柔和轻盈通透的新美感。

人们对工程的审美感知,材料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材料所呈现出来的形式,即它的形象、颜色、样式、比例等,即它的形式美。

三、形式美

桑塔耶纳明确肯定形式美的存在,他认为“美学上最显著最有特色的问题是形式美的问题。”[5]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的统一等)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6]美的事物中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但形式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人们在单纯欣赏这些形式的时候能产生美感,而不需要考虑形式所表现的内容。形式美早自原始人的生产实践与祭祀活动中就逐渐形成,人类对形式美的哲学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对形式美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因为形式美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人类在创造美的活动时,把各种形式因素按照一定规律组合、搭配,从而总结出很多形式美法则。形式美法则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中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形成,这些形式美法则是美的事物在形式上所展现出的共同特征。形式美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早在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开始从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寻找美的特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形式美虽然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也不能脱离内容为形式而形式,视觉艺术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太多失败经验。对形式美的研究最终是为了提高美的创造力,培养对形式的敏感,最终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

优秀的工程作品在形式上能给人们、观者带来形式美感,在艺术作品中经常运用的形式美法则在工程作品的创造中也体现出来,工程作品是以大自然为画纸,用钢筋混凝土做颜料,用重型机械做画笔而创造出的大美之作。然而功能美、材料美和形式美的完满实现,在当代社会,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发展革新。

四、技术美

技术伴随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产生,它是一切人造物的核心因素。在农耕时代,技术和艺术是融合在一起的,但是工业化浪潮既带来了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使技术和艺术处于脱节的状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从实践和理论上探求技术的审美价值,希望藉此提升工业产品的审美趣味,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这一理想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终于在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得以初步实现,技术和艺术自此走上了新的统一。当代社会,技术和艺术更以多样化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审美形态,尤其典型的是建筑领域的高科技派。从技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而言,“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按照特定的目的根据自然与社会规律所创造的、由物质手段和知识、经验、技能等要素所构成的整体系统。”[7]技术的进步是无止境的,但技术的使用是有限度的,技术在不断进步中调节与改变着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技术也需要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双重制约下适度地使用和发展,只有在这种限制之域中技术才能创造出有意义的审美价值。技术美涉及到物质生产领域中美与真的关系,技术美只有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中才能得以实现。

工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质生产活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对于工程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自然规律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必然联系,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今天世界各地的居民都已经品尝到技术对自然无限扩张所带来的恶果,人类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证明了一个基本的道理——人和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工程的设计与建造要遵循自然规律,例如因地制宜、节能环保等,要充分利用自然科学的成果,超出或违背自然规律的技术是不具有可行性的,也是一种不具有可持续性的技术,是不能带来持久的、真正的审美愉悦的。社会规律是指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动力。技术具有自我发展的规律性,但是技术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要遵循社会发展的道德律例,更要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需要。工程是为人服务的,只有遵循社会规律进行创造,才能为民众呈现出有价值的技术美。总而言之,技术美是科学技术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五、生态美之旨归

人类的生态意识钩沉深远,是在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中自然积淀形成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规范,但是工业革命的突飞猛进带来了难以阻逆的生态恶化趋势,一些有识之士才开始明确地提出现代生态观念,前瞻性地思考人类、自然乃至地球的未来发展问题。中国政府早在十五大报告中就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继后不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高瞻远瞩地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8]并且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来论述,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对世界人民、对地球负责的态度,这一理念也并成为了国际社会共同遵守的发展准则。

生态美是人在与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建立有机关联、和谐共存过程中而产生的审美价值。生态美不仅仅包含着外在的自然美,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体现。此外,人的创造物融入到了社会日常生活之中,在完成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带来了环境宜人、交通顺达、生活便捷等审美感受,并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

功能的实现是工程设计的首要目的,材料美是工程设计自身所体现的审美特性,形式美是工程设计的着力提升点,而技术则是工程设计实现以上三种美的特性的手段。然而无论是功能多么强大,形式多么美感,材料多么丰富,技术多么高端,一旦进入现代设计美学的场域,就需要考虑孕育、承受这四者最根本的载体,即工程设计所赖以生存的整个宇宙。诚如前面所说,中国文化一直尊尚“天人合一”,虽然不同于海德格尔所追求的“天地人神”的共在,但东西方文明都意识到,要想真正地实现诗意的栖居,就不得不考虑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到工程设计美学领域,就是追求“人”、“工程”和“环境”的和谐自然,即对生态美的追求。而功能美、材料美、形式美、技术美,这四者必须统一于对生态美的追求当中去,以生态美为最高旨归,由此才能达到成功的设计。小到一个塑料袋和针线的设计,大到一座桥梁、一栋楼房、一架飞机、一个大坝的设计,都要做到以生态美为旨归。

总而论之,工程设计美学,其实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有效统合功能、形式、材料、技术等四个层面,以生态美为旨归,实现“人”、“工程”和“环境”的多元和谐。因了这些审美特性,工程设计才真正成其自身,体现其独特价值。对工程设计美学的深度关切,不仅可以促使民众开始用审美的眼光观照工程,也会带动工程设计者和建造者在美学建构方面达到高度的自觉。

袁小山 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徐恒醇. 设计美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44-145.

[2] 张道一. 考工记注译[M]. 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0.

[3] 安迪. 美感来自材料[J]. 1988(4).装饰,1988.

[4] 罗斯金. 现代画家[M]. 陆平,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桑塔亚. 美感:美学大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3.

[6] 戚廷贵. 美学原理[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9-150.

[7] 陈念文. 技术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4.

[8]人民网.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cpc.people.com. cn,2012-11-8.

中图分类号:TU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016(2016)02-0101-04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优秀中青年人才项目“中国工程设计的发展现状调研与相关美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Q20132305)。

猜你喜欢

工程设计美学
建筑设计中的人防工程设计
盘中的意式美学
BIM在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外婆的美学
生活美学馆
VR崂山:虚实相生的美学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铜阳极泥中碲回收工程设计
EDA技术创新演化与工程设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