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周春芽的艺术创作

2016-04-07李继开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时代背景

李继开



浅议周春芽的艺术创作

李继开

摘要:周春芽是当代艺术领域中一位举足轻重的艺术家。周春芽的绘画从其主题到语言表现多少承接了中国历史中文人的遁世的美学趣味与关于自由、关于生命力表达本身的自发实践。本文通过简单陈述周春芽创作的历史背景,来阐释其艺术风格。

关键词:个人气质;时代背景;传统文化审美;周春芽

绘画是在一种物质平面上的另外一些物质的涂抹、堆砌、描绘。是笔触与笔触之间的关系、是线条,轻重、节奏,构成与破坏之间的关系。这样形成的趣味性,可以与具体形象有关,也可以什么都不是。可以与描述叙事有关,也可以只是内心生发的行动形成的混沌状态。在周春芽的绘画实践历史中,他自然地偏爱于更适合东方人审美与表达天性的抽象表现主义形式,把西方的油画材料与中国书写式的用笔和墨色变化相结合,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即一种既暴力又优雅,融汇东西的当代书写性绘画。

1978年,周春芽进入了四川美术学院,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1982年毕业后去了成都。周春芽的创作由学生时期具有民族风情的藏民系列逐渐转向受籍里珂影响,追求神秘主义的一系列作品转变,自1988年周春芽毕业于德国卡塞尔综合大学自由艺术系后,周春芽开始了《雅安》等系列的创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石花卉等题材进入了他实践的绘画创作中。周春芽留学期间对西方文化的体验,唤起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与回归,渐渐地将中国传统水墨的笔法、构图和图像符号等传统文化资源很自然地融入他的创作中,如《假山石》系列中腥红血色流淌的山石。在其后标志性的《绿狗》系列创作中,周春芽将中国传统水墨的留白方式很自然地表现在他的油画创作里,这种留白方式与翠绿的大狗的暴力感觉形成了很强的冲击力和书写感。而在周春芽之后的《桃花》系列中,大红大绿的景观带来一种更加原始和本质的视觉感受。

周春芽的画面里一直有一种直接性,基本上不承载多余的叙述意义,往往总是把题材,技术提炼得很精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两千年以后,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信息流通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在图像易得的时代里,绘画艺术连接了人类涂绘的天性、区域间绘画的历史及自然而然的视觉教育、文化记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涂绘这种活动的认识。因为到今时今日,与人类历史长河中绘画的功能性需求相比,绘画己相当复杂和个人化。周春芽的绘画实践,其实一直游走在本土传统的审美基因与他受教育所得到的西方油画经验之中。如同周春芽自己说的:“我不同意中国水墨画走向没落的说法,也不同意笔墨等于零的观点。水墨画的笔墨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西方文化要借鉴的,西方画家早就注意到中国水墨画的独特魅力,从中汲取营养并追求水墨情趣。中国水墨很有东方味道,梵高就对源自中国的日本画颇有研究,这与传统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分不开。”周春芽一直所描绘的主题,如:花木,树石,绿狗,庭院等等,也仅仅是他心象依托的载体,以此潜移默化地变异为具有鲜明个人气质的一种行动中的绘画。传统文化基因加上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在周春芽个人直觉的选择和引领下发展出一种兼有东方水墨写意、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外在形式和抽象书写快感之间的油画。

全球化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条件下,绘画变得前所未有的多元而又自由并且易于生产、迅速地被消费消化掉。经典的绘画只属于人类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化大生产实现之前。所以,现在我们目光所及的绘画,和我们所见的社会现实一样物质化,它只是一层颜料 ,只是一些线条,是一些覆盖的表面色层相互所形成的关系。也是现代人心理与现实教育下的绘画行为的构成关系。脱离了现代主义之前的对绘画的生产、传播、认定等系统后,现在进行中的绘画艺术己不再如历史上一样需要“经典”的绘画,只有更为有效的,在新的商业化系统里对名作的生产与传播。周春芽的绘画,最初由现实主义入手的《藏族新一代》和《剪羊毛》等作品,在当时文革结束的美术学院背景下,“伤痕美术”,以及以民族风情描绘为主题实则进行绘画语言的“探索”或是力求脱离己被样式主义倾向影响下的“苏派美学”“契斯加科夫”系统的创作实践。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周春芽朴素的表达使他以现实主义美学观作为唯一的入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四川美术学院涌现出的一大批“伤痕美术”作品,如高小华的《为什么》和《赶火车》,程从林的《一九六八年X月X日。雪》和王川的《再见吧,小路》,罗中立的《父亲》等代表性作品中,创作的手法都是以写实主义及苏式绘画作为基本的艺术语言的。

相比前述的这些艺术家,周春芽的创作明显更多了西方现代主义时期的影子。与周春芽相似的还有何多苓的创作,也更多的是在某种既定的主题下去抒发自己对绘画本体语言的追求,和这种绘画手法下营造出的唯美诗性的审美,如同时期创作的《春风已经甦醒》。包括陈丹青在《西藏组画》中对当时他想象中的西方纯正油画语言靠近所做的努力。在当时资讯资料十分匮乏的情况下,77、78级左右的创作者们以各自的实践度过了青春的岁月。新旧迅速交替的时代很自然地会产生属于此时的社会心理,从而产生中国本土文化里的艺术潮流。青春总是最美好的,无论是延安鲁艺时期,还是“伤痕美术”时期以及之后的“新生代”和“玩世现实主义”。那些或是激越,或是贫乏,或是被耽误被压抑的岁月,回首时总是会发现其中巨大的能量,这是生命本身的力量,也是一株新苗于当时土壤的意识形态的表现。除了创作者们各自的艺术天赋外,那种唯属于青春的热情,推动着种种艺术的实践,实现了更多的可能性,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本土的美术史。

从文革结束直至八十年代后期,包括周春芽在内的一大批中国当代艺术家从对西方艺术史的每个阶段的摹仿、试验,到先后通过不同途径寻找到各自的艺术语言。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属于那个时代的创作激情,还有在创作实践中特定时期艺术生态发展影响下的强烈时代气息。直至九十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现场及当时展览推广资源还是相对贫乏的。相比起来,进入两千年后,中国当代艺术就有了更清晰的整体形象,种种大型、中型的展览也更多的在本土呼风唤雨地被推出。中国当代艺术渐渐不再是被来自于海外的关注所推动。因为中国艺术市场的逐渐增温,很多九十年代形成的概念与相关艺术实践也开始变得更有影响力,中国当代艺术的审美及趣味更加多元化。而随着时代的巨变,尤其是他选择在“八五新潮”时期赴德求学,一方面直观地了解纯正的西方油画历史系统,另一方面也很自觉地慢慢转向中国本土一直存在的,而被现实主义主题创作长时间压制的个人文人画传统,即描绘山石树木花鸟。只不过与前人不同之处在于,周春芽以他绘画的才情很自然地以西方绘画材料入手,在精神层面上与传统的结合了无痕迹,画布即是绢丝宣纸,手中板刷也是水墨丹青中的如椽大笔。这样的创作实践,既不象社会主义美学时期政治先行目的明确,也非西方为神学宗教服务或人文主义勃兴时期从形到色与科学发展俱进的作品呈现。周春芽的绘画从其主题到语言表现多少承接了中国历史中文人的遁世的美学趣味与关于自由、关于生命力表达本身的自发实践。同时,周春芽的绘画的美学趣味也暗合了消费时代的审美要求,虽然德国新表现主义对周春芽的绘画影响很大,但就根本气质来说,周春芽的绘画是没有太多相似之处的。德国新表现主义来源于其近现代沉重的历史现实,包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时期分割的东西德状况对其个体产生的生存经验与心理创伤。相比新表现主义,周春芽的创作没有太多沉重感与刺痛感。而他不自觉地以天性选择出发的创作则更受到以台湾为主的东南亚华人圈的喜爱,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张晓刚的绘画可以作为中国经验的历史切片存在,周春芽则是中国艺术市场从无到有的环境下类似吴冠中,在“东方审美”绘画语言上一个受人追捧的典型范例了。

一个艺术家作品的感染力,画面呈现出来的穿透力,如同文学作品一样,是不能从一两段机巧的文字,或仅仅依靠华丽的表象体验到的。它必须是有作者营造的叙述背景,或是作者本人一贯的人生态度形成的气质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描述片断才可以有打动人心的效果。有时相比个人独立于世的直接感受,某种技巧与一时的思考,就不算得上特别重要。从这个角度来看,周春芽就是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领域中,直觉感受力很强的一位代表性画家,尤其是他的创作在跨越了近四十年时间维度里,自然演变而自成一体,成为了伴随中国近四十年社会面貌巨变中,当代绘画领域具有标本意义的个体。

李继开 湖北美术学院动画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0(2016)01-0116-03

猜你喜欢

时代背景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做好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引路人
关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的思考
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究
新时代背景下TOCC建设方向探讨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健美操创新路径的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新时代背景下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机制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