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海绵城市”建设途径研究★

2016-04-06束必清肖忠平王昕明卢佩霞

山西建筑 2016年30期
关键词:雨水管扬州市海绵城市

束必清 肖忠平 张 军 王昕明 卢佩霞 张 燕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扬州“海绵城市”建设途径研究★

束必清 肖忠平 张 军 王昕明 卢佩霞 张 燕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针对扬州市的实际情况,研究了扬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途径和各项技术措施的适用条件,指出扬州市海绵城市应在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绿地和雨水管渠系统的基础上,采用各种单项设施对其进行合理地系统优化,以较小的资金投入使扬州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形成“点线面”的全覆盖格局,从而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

海绵城市,城市绿地,雨水管渠,城市排水系统,道路积水点

随着江都撤市建区大扬州格局的实现和“一体两翼”宏伟构想的提出,扬州市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建筑密度的提高、不透水铺装面积的扩大和城市绿地面积的缩小降低了原有城市对自然生态的调节能力,使得本应成为地下水水源的大量降水反而成为了城市排水的负担。我国传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重现期一般为一年一遇,其对峰值流量与雨水径流量的控制能力较小,无法完全达到城市雨水排放的需求[1]。过去24 h降雨量超过200 mm城市才会出现内涝积水,现在只要遇到1 h 30 mm的短时强降雨天气一些地方就会淹水[2]。另外,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0.22万m3,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4相当[3];但由于大量降水无法充分利用和成为地下水源,导致地下水源无法得到有效补给,因此在不下雨时段城市又会产生严重缺水的干旱现象。传统的排水系统极易形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的情形。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须顺应自然,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更多地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以及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4年11月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5],为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下面就扬州市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城市排水系统、绿色城市建设进行调研,分析道路积水产生的原因,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思路,从全局出发提出扬州市“海绵城市”的建设方案,旨在为扬州市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也为类似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海拔在4 m~8 m之间,素有“洪水走廊”之称,承受长江、淮河将近200万km2来水。扬州年平均降雨量1 030 mm[6],境内湖河众多,水网密布,全市水域面积约占29%。扬州市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沿平山堂路、山河路一线以北为蜀冈高地和仪邗丘陵,其中蜀冈脊线、江淮分水岭以南属长江流域(约占59%)、以北属淮河流域(约占41%);市区平原区约占9%、丘陵区约占26%、外河水面及滩地约占16%、圩区约占49%。市区70%以上的面积处于江淮最高洪水威胁之下[7]。

随着扬州城市的加速发展,建筑密度变得越来越高,不透水铺装面积越来越大,但城市绿地在不断缩小,使得传统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1.1 城市排水系统调研

随着扬州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面积在迅速扩大,但局部区域的水系布局疏密不均,一些新建城区排水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与城市的发展需求不适应。扬州市主城区采用截留式合流制排水系统,这种排水系统在汛期遭遇强降雨时,排水不畅,非常容易导致积水内涝。虽然目前排水管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城市建成区的90%;但一些管网设计标准偏低、设计汇流范围过小,且一些排水管有积淤、堵塞现象,使得实际汇流量比设计汇流量大。与此同时,一些小区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与水争地,将多条支流和水塘填埋,导致水面减少,小区的调蓄能力降低,在小区遭遇强降雨时排水河路难以保证,极易造成大面积受淹。一些排水系统由于支干和主干管网不配套,管线太长,排水干河连通不顺畅等,使得汛期排水不畅,遇河道水位顶托时反而形成倒灌,造成内涝[8]。

1.2 绿色城市建设调研[9]

扬州营造“绿杨城廓是扬州”的绿化氛围,城市绿地系统具有滨河带状绿地特色,以深入市区的楔状绿地联系城市绿地网络与区域生态绿地,创造布局合理、内外衔接的城市绿地系统。通过大运河和古运河、城河水系构成滨河带状绿地,使得各类公共绿地有机联系。以漕河滨河绿地和邗沟、蒿草河、二道河、北城河、古运河形成环历史城区绿地网;以古运河为纽带,联系城区主要区级和市级公园;北山生态区与蜀冈—瘦西湖景区跨铁路相连,新城西区沿山河绿化、体育公园、蜀冈西峰等与仪征丘陵山区相连;古运河经茱萸湾公园与凤凰岛郊野公园相连、经瓜洲与滨江润扬森林公园相连,形成深入市区的楔状绿地。扬州主城区目前有7处市级公园,分别为润扬森林公园、扬子津公园、大桥公园、三湾公园、明月湖公园、瘦西湖公园和茱萸湾公园;14个区级公园,9个专类公园(局部与区级、市级公园设置相结合),外加一些现状小型绿地(如游憩绿化带、小游园、街头绿地等)。

1.3 城市道路积水点调研

为了改善路面积水现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院卢佩霞老师通过对扬州市区汛期积水严重的区域进行实地调研,发现扬州主城区共有10处严重积水区域[10],分别是维扬公安分局门口、东方百合园门口、维扬路翠岗中学门口、维扬路海关附近、东方医院南门、北河下巷(广陵路—羊胡巷)、皮市街片区、鸿福一村门口、海德公园门口、润扬路地下通道。对该10处严重积水区域进行分析,结合前期对扬州市绿色城市建设和城市排水系统的调研,发现形成积水的原因主要是扬州市主城区采用截留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局部城市道路地势较低、排水管道较长、管径较小且雨水管老化严重,另外出水不畅、雨水口偏少、污水管淤积和周边地块污水管接入较多等因素也是导致一部分区域严重积水的原因。截留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已不能满足扬州市城市发展的需求,作为国家森林城市的扬州市,城市滨河带状绿地系统较为突出,主城区现有市级公园7处、区级公园14个、专类公园9个以及一些现状小型绿地,这为扬州市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了先天条件。在现有城市绿地建设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技术措施和构建途径,投入较小的资金建设较佳的“海绵城市”。

2 海绵城市建设的构建途径

“海绵城市”是指具有某种吸附和自动调节功能的城市。2014年住建部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指出: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雨水花园、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源头分散”和“慢排缓释”控制为主要的设计理念来规划城市。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各个阶段的全面配合。在规划阶段应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明确控制目标、落实建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阶段应进行科学合理的竖向与水平设计,在水系、广场与绿地、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等的规划中,须综合考虑滨水带、景观水体等城市绿地系统,从全局着眼布局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在建成维护阶段,须明确低影响开发设施维护管理责任单位,落实管理人员,细化设施日常维护管理的具体内容,确保设施的运行正常。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载体,不能完全取代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在目前海绵城市体系对城市雨水管渠系统仍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需要做好现有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的维护工作,从扬州市全局出发优化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的布局。

3 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措施

在总体构建途径的指导下,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技术措施进行研究,旨在找出适合于扬州市的各类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技术措施(即单项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面、下沉式绿地、渗井、蓄水池、雨水罐、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5]。

透水铺装具有补充地下水,削减雨水峰值流量和雨水净化的作用,主要有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等,透水砖铺装和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主要适用于人行道、广场、停车场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可用于机动车道。

绿色屋面具有节能减排、减少屋面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负荷,适用于符合或加固后符合屋顶荷载、防水等条件的平屋顶和坡度不大于15°的坡屋顶。

下沉式绿地具有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作用,主要有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可广泛应用于绿地、广场、道路、城市建筑和小区内。

渗井具有雨水下渗的作用,主要适用于道路及停车场周边绿地和小区内建筑的绿地内。

蓄水池具有雨水储存、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适用于有雨水回用需求的城市绿地、建筑与小区等区域。

雨水罐为简易雨水集蓄利用设施,适用于单体建筑屋面雨水的收集利用。

调节池具有削减雨水管渠峰值流量的作用,适用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

植草沟具有雨水净化作用,用于衔接超标雨水的径流排放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以及其他单项设施,适用于城市绿地和道路、小区内道路以及各类广场等不透水路面的周边区域,也用作一些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预处理设施。

渗管/渠具有渗透功能,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及公共绿地内传输流量较小的区域。

植被缓冲带具有去除径流中部分污染物、减缓地表径流流速的作用,适用于道路等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可以作为一些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预处理设施或城市水系的滨水绿化带。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是其他技术措施的重要预处理设施,可弃除具有初期冲刷效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降雨初期径流,降低雨水的后续处理难度,主要适用于屋面雨水的雨落管、径流雨水的集中入口等设施的前端。

人工土壤渗滤是蓄水池等雨水储存设施的配套雨水设施,以达到回用水水质指标,适用于有一定场地的建筑与小区及城市绿地。

4 结语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应该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城市绿地和雨水管渠系统的基础上,采用各种单项设施对其进行合理地系统优化,以较小的资金投入使扬州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形成“点线面”的全覆盖格局,从而达到较好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

[1] 胡 楠,李 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6):21-25.

[2] 柯善北.破解“城中看海”的良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解读[J].中华建设,2015(1):22-25.

[3] 徐振强.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政策沿革与地方实践[J].上海城市管理,2015(1):49-54.

[4] 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11-1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Z].

[6] 李 锋,王如松.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价、规划与预测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3(9):1929-1936.

[7] 刘爱军.江苏扬州市城市防洪实践与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12(10):36-53.

[8] 肖 君.由古扬州排水及国外先进排水系统引发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3,39(4):111-112.

[9] 扬州市规划局.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Z].

[10] 卢佩霞.城市道路积水成因及防治措施——以扬州市城区道路为例[J].交通工程,2012(11):79-82.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way of “sponge city” in Yangzhou★

Shu Biqing Xiao Zhongping Zhang Jun Wang Xinming Lu Peixia Zhang Yan

(YangzhouPolytechnicInstitute,Yangzhou225127,China)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Yangzhou, the causes of the water on the road is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way and technical measures’ function and applicable conditions are researched. Finally the idea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existing urban green space and rain drainage system should be turn to advantage, using a variety of individual facilities reasonably to optimize the system, with a smaller funding to form a “full coverage pattern point”, so as to achieve better effect.

sponge city, urban green space, rain drainage, drainage system of the city, road water point

1009-6825(2016)30-0008-02

2016-08-16★:扬州市2016年度市级社科重点课题立项项目

束必清(1980- ),男,硕士,讲师,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二级注册建筑师

TU984.1

A

猜你喜欢

雨水管扬州市海绵城市
扬州市直击一线精准执法 媒体直播显成效
扬州市深化危化领域精准执法
贝雷梁组合支架对跨地铁车站雨水管保护的施工受力分析
浅谈市政工程中污水管与雨水管设计
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泵站前雨水管方案数值模拟
超大市政管线跨地铁基坑的保护方案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
蓮葉田田清風來——记扬州市廉政文化展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