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等地拟建“通风廊道”治霾惹争议

2016-04-05赵福帅

凤凰周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风道廊道通风

赵福帅

“北京未来将形成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多条宽度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未来还有可能建设三级通风廊道,形成通风廊道网络系统。”

根据北京市规划委近期发布的信息,两年来,北京开展了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绿道等系统研究。未来将利用通风潜力较大地带,完善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系统,以提升建成区整体空气流通性。此项工作也上升为北京市规划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

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介绍,通风廊道的作用,主要是为减少城市对风的阻挡,达到促进城区内外热交换和污染物扩散的作用,从而缓解“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

“通风廊道”不是新词汇,早在2014年就有媒体报道,北京正研究数条通风廊道,以增强通风潜力、缓解“热岛效应”。

近年来,上海、杭州、武汉、南京、福州等内地多个城市也纷纷传出类似声音,将进行城市风道规划,作为治理大气污染的手段之一。

2016年2月,为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的要求,中国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提出,“依托现有城市绿地、道路、河流及其他公共空间,打通城市通风廊道,增加城市的空气流动性,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雾霾等问题。”

一时间,“引风除霾”再次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人民日报》、新华社、《新京报》等纷纷做出报道。

靠谱?不靠谱?

近几年,中国各地除霾科技和土办法层出不穷,比如雾炮车、防雾霾操、铺地毯、人造龙卷风等等,甚至PS(修图)。

风道除霾是否靠谱呢?不同人士对此似乎有些争议。

每遇雾霾污染,天气预报总会提到“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研究显示,2015年11月到12月末,北京地区共有304个小时出现了小风或静风,不利于污染扩散的偏南风频率也比前年高出11%。风速偏小、湿度偏大,静稳天气发生频次比往年更多,这成为去年末总污染天气频发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

如何让风流通起来,改变常常出现的静稳天气?有专家提出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借助“热岛效应”形成的城乡温差,把郊外的风引进主城区,将霾等污染物吹走。

根据2012年的监测数据,北京市城六区“热岛”面积严重时已占到该区域总面积的77%。集中“热岛”主要连片区有三个,包括分钟寺至十八里店地区,该地区绿地少,建设密度大;南苑机场和首都机场区域,该区域受建筑材料等影响,“热岛”强度大;另外,前门至大栅栏地区也较为严重。

“这次规划选择有条件的地区构建‘南北通透的通风廊道,就相当于‘穿堂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室副主任何永说,通风廊道并不是要“造风”,而是让郊区的冷空气更畅通地流动到市区,并把市区的热空气“换”走。

据介绍,相关研究人员选取了西部廊道的昆玉河地区三个点进行实测,结果显示,通风廊道对降低局地“热岛效应”、促进空气流通有一定效果,尤其是在峰值时效果更加明显。

“在污染排放不减、气象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单靠通风廊道不能解决雾霾问题。但是可以肯定,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网络的形成对改善微气候有效,对促进污染物扩散有一定辅助作用。”何永说。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认为,目前城市群雾霾成片与高楼林立有一定关系,很多城市的平均风速下降10%,甚至更多。

据了解,北京市规划的5条通风廊道将串起多个公园、绿地、水面、主要道路等,以纵向偏斜为主,因为北京冬天主要刮西北风、夏天刮东南风。

当然,也有人士分析,风道除霾未必靠谱。

有评论就借用电影《不见不散》中的经典台词调侃,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宽50公里的口子,让印度洋上的暖湿气流经尼泊尔吹进青藏高原,彻底改变那里恶劣的生态环境,摘掉那里的落后帽子,把青藏高原变成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

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吴唯佳指出,要想知道城市风道能否缓解雾霾,首先应该找到其产生的根源。北京的雾霾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和燃煤污染,如果这些根源不解决,单靠城市风道显然无济于事。至于城市风道能形成多大的通风效果,还需要缜密的科学研究。

一位不愿具名的气象专家表示,大气层中接近地面的为摩擦层,摩擦层中的建筑物等对大气运动的改变作用非常小。

“北京目前的雾霾,大于2级的风才可以吹动,如果有较强冷空气入京,雾霾可以被吹干净,但此时跟有无风道关系不会特别大。”环保专家彭应登说。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李军在接受陆媒采访时表示,这种“引风入城”的方式,对治理雾霾的作用非常有限。“只能在城市局地范围、暂时性地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在静风天气,即便引风入城,也顶多是将一个街区的污染吹到另一街区,或者将城市的污染带到城郊,“并不能完全解决大范围雾霾的问题”。

甚至有分析认为,“热岛效应”是以市中心为“热岛”中心,有一股较强的暖气流在此上升,而郊外上空为相对冷的空气下沉,这样便形成了城-郊环流。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在这种局地环流的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如果没有较强的大范围风力吹袭,城市空气污染将加重。按此逻辑,通过风道疏通城-郊环流,会加重城市污染,或者在城郊形成环状雾霾。

风道支持者往往举出德国慕尼黑和中国香港的例子,力证其可行性。

据了解,德国慕尼黑每年都有焚风(一种干热的地方性风),当地规划建设了五条城市通风走廊,让焚风从城市中穿过,并把城市中既有的脏空气带出去,效果非常好。

香港规划署制定的《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中,专门有“空气流动”章节做出详细规定,提出“应沿主要盛行风的方向辟设通风廊,增设与通风廊交接的风道,使空气能够有效流入市区范围内,从而驱散热气、废气和微尘,以改善局部地区的微气候。”

但是,香港常年被较强海风吹拂,慕尼黑焚风是阿尔卑斯北坡地理形成的干热风。如果同样遇到静稳无风天气,且被厚厚雾霾笼罩,香港与慕尼黑通风走廊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尚不得而知。

治霾要治根儿

显然,城市通风廊道的功能应如何界定、能否吹走哪怕缓解雾霾,在科学界仍存在较大争议。相关规划不应轻易设计,乃至执行。

如果通风廊道最终被证明靠谱,其落实还将面临多项难题。

首先,规划过程能否真正做到科学与民主。在未来通风廊道规划范围内,建筑物的高度、密度等都将严格控制。具体的量化标准的制定十分复杂,需要综合考虑避灾、景观、生态、游憩、排污、降噪以及空气流动等多方面的因素。仅大气环境的改善就十分复杂,城市空气流动状况随高度变化,各区域还有很多小气流涡旋,都会直接影响通风廊道的效果。

其次,北京等城市本就规划有风道,但破坏严重,难以恢复。例如上世纪90年代北京城市规划中,四环至五环区域为连贯的绿化隔离地区,但现在已经变得支离破碎。不止是北京,很多城市在最初的规划中,都留有通风廊道,这些规划堪称“完美”。“问题出在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变形了,生态红线更多让步于经济发展。”彭应登说。

由于各个城市不断修改规划,现在再把风道重新空出来已经不可能。

最后,即便是幸运保存下来的几条通风走廊,也会存在“障碍点”,比如穿越高楼区。为了给“风”让路,是否会演变成新一轮的大拆大建、劳民伤财?

北京市规划委对此回应,目前北京的通风廊道还处于规划阶段,未来进入实施阶段后,主要是基于现状,严控增量。划入通风廊道的区域严控建设规模,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打通阻碍廊道连通的关键节点。该项目研究团队表示,十里河地区等关键节点,将随着疏解非首都功能等工作的推进逐步腾退和拆除。

有关学者表示,如果风道除霾被证明并不靠谱,各地就应立刻停止相关规划,回归到治理雾霾的根本出路,即防止和降低空气中污染物的产生。

2014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就指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

治理雾霾本质上是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各地如果不敢、不能触动既得利益,转而消极应付,推出一些似是而非、顾左右而言他的措施,形势紧迫的环境治理就会沦为“挠痒痒”。

另一方面,如果风道除霾并不靠谱,各地应迅速澄清通风廊道的“修辞迷雾”,停止对其附加“除霾”功能,回归其“生态”、“通风”、“降温”等功能。

比如,王飞介绍,北京市开展了生态红线和城市增长边界划定工作,将市域空间划分为生态红线区、集中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其中,初步划定生态红线区约占市域面积的70%以上。北京市将加快以廊道为主的生态网络建设,优先推动在生态廊道上进行用地减量,并将把绿色空间逐步划入生态红线区。

这些生态廊道可谓攸关北京城存续的生命线,是否应附加上除霾功能,有关部门还要慎重考虑。

猜你喜欢

风道廊道通风
最美城市“绿化带”
煤矿通风不良的危害以及通风安全检查项目
粮食入库后不同通风方式探索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地铁车辆空调系统送风均匀性仿真及优化
工业遗产廊道的旅游开发
北京市将引风除霾
中央空调末端风机盘管专用出回风道
开窗通风有“讲究”
试论矿井通风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