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奶牛肢蹄病及其防治

2016-04-05贺忠勇天津嘉立荷饲料有限公司天津宝坻301800

山东畜牧兽医 2016年3期
关键词:蹄底肢蹄病蹄病

贺忠勇 (天津嘉立荷饲料有限公司 天津 宝坻 301800)



浅析奶牛肢蹄病及其防治

贺忠勇 (天津嘉立荷饲料有限公司 天津 宝坻 301800)

奶牛肢蹄病是奶牛常发疾病,严重影响奶牛的生产效率。本文主要介绍了奶牛肢蹄病因、种类、症状及其防治措施。

随着奶牛舍饲方式的迅速发展及奶牛单产水平的普遍提升,蹄病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奶牛发生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对奶牛业的危害越来越大,目前肢蹄病已在奶牛生产中成为仅次于乳房炎与繁殖系统疾病导致奶牛被迫淘汰的第三大疾病。因肢蹄是奶牛重要的支柱器官,肢蹄的健康直接影响到奶牛的高产、稳产和利用年限,是关系到奶牛的优良性能能否发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奶牛蹄病已成为每个牧场管理者最为棘手的问题。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分为蹄叶炎、趾(指)间皮炎、趾指皮炎和腐蹄病。根据疾病的病理表现分为蹄底溃疡、百线损伤、趾(指)间皮炎和趾(指)间蜂窝质炎等。

1 发病机理

1.1 营养因素 (1)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日粮配比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奶牛肢蹄病的关键因素。高能量低粗纤维的日粮改变了瘤胃中微生物菌群的数量,使瘤胃内环境发生异常,导致乳酸菌数量大量增加,瘤胃内pH值下降,引起瘤胃乳酸中毒。由于pH值下降,使得革兰氏阴性菌大量死亡,乳酸和瘤胃微生物死亡并产生大量内毒素及组织胺被机体吸收,引起真皮组织内毛细血管的扩张和收缩,进而引起肿胀。血液循环中的改变导致不可逆转的损害,使蹄组织软化和畸形,而且使蹄底磨损度加快,导致蹄底溃疡和蹄踵的腐烂及白线病的上升。(2)奶牛日粮中矿物质,钙、磷、锌、铜、硒和维生素A、D、E等,供应不平衡、不足或吸收率低,都会明显影响牛蹄的角质化程度、趾间皮肤和蹄冠部位皮肤的抗病能力,导致蹄病发生。特别是Ca、P的不足或比例不当,致使Ca、P代谢紊乱,临床上出现骨质疏松症,肢蹄发病率更高。此外,发霉变质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存在,也可引起奶牛过敏反应,并引发蹄病。

1.2 环境因素 (1)夏秋季节,雨水较多,气候炎热潮湿,舍内牛粪堆积未能及时清除,发酵,有害微生物不断繁殖,引起蹄底组织发生炎症;夏季奶牛防暑降温时长时间使用水喷淋和冲刷清洁牛体,结果更加重地面和环境的湿度,牛蹄长期受污物浸渍,角质变软,更易受病原菌感染而发炎,促成蹄病发生。(2)牛舍通风不良,氨气积聚。在氨的作用下,蹄角质蛋白分解变性成为死角质,特别是蹄底部变性成“粉末”,在临床上出现“粉蹄”。(3)牛舍水泥地的影响。牛长期站立于水泥地面没有缓冲,直接接触粗糙坚硬地面促使软化的角质过度磨损,引起蹄底发生严重挫伤。当蹄部损伤产生疼痛时,奶牛变更加喜欢在泥泞软地及水中站立,更促使角质进一步软化,使蹄部发生疾病的伤口受到污染,病情加重;棚舍地面斜度过大,过于光滑,又将使牛只容易滑倒、劈叉,酿成肢体损伤。(4)牛床舒适度不达标。牛床设计应方便奶牛起卧,牛床的长度、宽度大小必须恰当(净长度,床沿至挡胸板、在1.8m左右,宽度大约在1.2~1.25m)。牛床上如缺少足够的垫料,奶牛休息时间将减少,而且多数时间躺卧在牛床外,特别躺卧在潮湿与水洼泥中,更易诱发蹄病。(5)运动场地面过于窄小、低洼、泥泞或者地面过硬、存有砖头、细小石子,都能加重蹄部与蹄底的损伤。(6)挤奶、待挤时间过长、进厅走道过长等,极易造成奶牛四肢疲劳,更会加重肢蹄与地面的磨擦引发蹄病。

1.3 其他因素 (1)年龄与蹄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蹄病的发生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所以在发育牛阶段,就要注意牛蹄变化,一般从头胎开始定期进行修蹄,可减少以后肢蹄病的发生率。(2)泌乳阶段:由于泌乳初期奶牛易出现能量负平衡,很多牧场为了不使奶牛掉膘、追求产量,拼命增加精料,出现精粗比例失调、酸中毒等症状,使蹄病的发病率巨增。(3)奶产量过高:高产奶牛(全群年单产十吨以上)全身脏器都长时间超负荷地运转,势必造成奶牛机体的抵抗能力有所下降,体弱,起卧较困难,肢蹄损伤或蹄病。(4)遗传:奶牛的遗传性状直接决定它们对肢蹄病的易感程度。奶牛肢蹄病的遗传系数为0.6,与生产性能呈高度正相关,蹄变形引起的蹄病与种公牛有关。其中3~4岁奶牛发病率高。(5)肢蹄修剪:修蹄不当也易引起奶牛肢蹄感染和化脓。(6)其他疾病:在奶牛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由于牛体、牛舍不洁净、不消毒、致使传染病、寄生虫的流行与传播,如子宫内膜炎、坏死杆菌病等,常常会引起蹄病出现。

1.4 忽视肢蹄保健 肢蹄保健做的好坏与蹄病的发病率高低密切相关。对护蹄、修蹄重视不够,日常没有定期对奶牛蹄部检修和保健,蹄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异常角质的生成和快速的异常生长,形成长蹄、滚蹄、翻转蹄等等,再与异常环境接触导致蹄病大量发生。

2 奶牛肢蹄病的临床症状

2.1 蹄叶炎 多数奶牛的跛行是由蹄叶炎引起的。蹄叶炎可同时侵害几个指(趾),前肢内侧和后肢外侧趾多发。蹄炎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个阶段。(1)急性蹄叶炎:病畜运步困难,站立时弓腰四肢收于腹下或者两前肢交叉前伸,而后肢置于腹下,病牛喜躺卧。避免病肢负重,沿硬地面运步常小心翼翼。急性早期可见病牛肌肉震颤和大量出汗,蹄底增温,采食量减少,泌乳量迅速下降。急性显征变化是真皮充血,特别是远轴侧和蹄底,蹄壁和蹄底出血,跛行明显。(2)亚急性蹄叶炎:常不表现明显症状,难以被注意到。(3)慢性蹄叶炎:一般由急性转变而来,病牛站立时以球部负重,蹄底负重不实,蹄延长,蹄骨下沉,蹄部肥大,蹄壁上出现不规则嵴与沟。

2.2 腕、跗关节囊肿 临床表现本病呈慢性经过。初期常不被发现,随着炎症的加剧,渗出物数量显著增加,渗出物大量积聚,腕前部及跗关节出现很大的隆起,局部呈波动性肿胀,大的积液水瘤如网球大,无机能障碍,无疼痛感,故对奶牛影响不太严重。由于渗出物中纤维蛋白的析出和结缔组织增生,囊壁增厚,水瘤变得硬固。随病时延长,水瘤体积过于增大,在运动时皮肤经常遭受机械性刺激而发生硬化或角化。少数水瘤因皮肤擦伤和病变为微生物菌群侵入提供了条件,囊腔感染,病牛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屈曲或触诊囊腔下关节时运动避闪。当水瘤感染后,治疗不及时或不当,炎症扩散可引起脓毒性关节炎或腱鞘炎,全身症状加重。

2.3 指(趾)间皮肤赘生 本病多发生在后肢,可以是单侧,也可以是两侧。常呈慢性过程,慢性发炎组织可引起病态生长,使生长层受到慢性刺激并导致表皮形成增生,其真皮也有新组织形成反应而增生,结果表现出指(趾)间增生物的形成。随着组织增生的增大,形成“舌状”突起,使两指(趾)撑开缝隙,增生物由于受到两指(趾)间压迫坏死,或受外力损伤,表面破溃引发感染,可见破溃面上有渗出物流出,恶臭或成干痂覆盖。病牛疼痛,出现不同程度的跛行。

2.4 指(趾)间蜂窝织炎 临床表现为病牛跋行,患肢以蹄尖轻轻负重,蹄部发热肿胀,趾间皮肤充血肿胀溃烂,两趾分开,分泌物恶臭,并蔓延至蹄冠、系部、蹄底溃烂,形成小孔和空洞,洞内常有污灰或黑褐色坏死组织及恶臭的脓汁,重者蹄壳变形、松动乃至脱落。奶牛消瘦体重迅速减轻,泌乳量显著下降。

2.5 蹄溃疡 临床表现溃疡往往发生在蹄踵前面的蹄底部位。由于这一部位的蹄底最薄,因而骨骼与蹄底之间的组织最易受到损害,当软化或较薄的蹄底受外压或创伤损害时,奶牛表现疼痛,通常持续较长时间不同程度的跛行。

2.6 白线病 本病发生在蹄底与蹄壁的连接处。早期病例,很难诊断,因病变很小,容易被忽略,必须仔细削切,并清除松散的脏物才能看到黑色污迹。进一步检查,可发现较深处的粪、泥沙等异物进入裂开的间隙,堵塞物使白线扩开,引起感染并向蹄冠及深部蔓延,引起深部组织化脓。球部肿胀,常在蹄冠部出现窦道,此时病牛跛行表现剧烈。

3 奶牛肢蹄病的治疗方法

3.1 蹄叶炎 首先应进行彻底清蹄,用清水和棕刷、蹄刀等去除蹄部污物,然后对患蹄进行必要的修整,充分暴露病变部位,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再用10%碘酊涂布,用呋喃西林粉、消炎粉或硫酸铜适量压于伤口,再用鱼石脂外敷,绷带包扎蹄部即可。如患蹄化脓,应彻底排脓,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干净,如有较大的瘘管则作引流术。严重蹄叶炎时很难治愈,最有效的方法全身补液结合抗菌素药物再配合外伤处理疗法,同时也可应用抗组织胺制剂、可的松类药物。

3.2 腕、跗关节囊肿 通常对水瘤不需治疗。一般治疗是在皮肤上涂擦发泡剂。也可抽出炎性分泌物,并向囊内注入奴夫卡因青霉素而后于关节处装压迫绷带。当水瘤过大时,可施行手术。对已感染的水瘤应及时作外科处理,扩开囊壁,放出脓汁,用高锰酸钾液冲洗。若骨关节周围肿胀,全身配合抗生素治疗。

3.3 指(趾)间皮肤赘生 有炎症期间用药物腐蚀法:0.1%高锰酸钾或2%来苏儿彻底清洗指(趾)间皮肤,对增生部可撒布硫酸铜、高锰酸钾,硫磺粉等,再包扎蹄部,48~72h更换药物1次,直到增生物消除为止;手术切除:将病肢保定、麻醉、局部常规消毒后,沿增殖物周围将其彻底切除。

3.4 指(趾)间蜂窝织炎 全身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抗生素可用青霉素或广谱抗生素。局部用防腐液清洗后,去除任何游离的指(趾)间坏死组织,伤口内放置青霉素,也可放置磺胺二甲基嘧啶粉剂。绷带要环绕两指(趾)包扎,不要装在指(趾)间。否则影响引流和创伤开放。

3.5 蹄溃疡 溃疡区域应该削掉,但尽量保留蹄壁外层以利于支撑,可以用碘液擦患处,如果蹄底受损感染则应注射抗菌素。

3.6 白线病 用蹄刀从负面将裂口扩开,尽可能清除碎屑杂物和脓汁,但常常不可能到达深部。尽可能扩大伤口,使脓汁排出,灌注碘酊后用麻丝浸松馏油填塞。蹄冠有窦道开口时,打通,冲洗,包扎。深部感染严重时,结合全身抗生素疗法。

4 奶牛肢蹄病的预防

奶牛蹄病预防须要全方位周全考虑到饲养与管理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才能起到预防作用。

4.1 科学合理调配营养,均衡日粮 根据奶牛泌乳各个阶段的不同,进行分群饲养。应用奶牛饲料营养配方软件配置各种符合奶牛需要的日粮,特别要注意的是精粗比例一定要得当,注重有效的纤维量。必须保证饲料中常量元素钙、磷、镁、钾、钠、硫的量和微量元素铁、铜、锰、锌、钴、硒、碘的量。必须保证奶牛维生素A、D、E和烟酸的供应,以防止乳酸中毒和机体抵抗力下降、骨质疏松诱发肢蹄病。

4.2 搞好牛场环境卫生 保持运动场和牛舍的清洁干燥, 及时清除运动场上的硬物,象砖头、石子等杂物,能有效预防奶牛蹄病的发生。

4.3 牛舍的设计必须合理 散放式牛舍90%的奶牛吃料后应睡在牛床上,牛床上应垫有10cm厚干燥清洁的垫料,因干净干燥的牛床可以减少细菌繁殖,以保证奶牛的休息时间维持在4h以上。

4.4 喷蹄、浴蹄、修蹄 加强蹄部保健,减少发病率,奶牛应每年春秋定期普修,其他季节经常检修,发现变形蹄及时修正。在气温较高季节,尤其是炎热梅雨季节奶牛要蹄浴。为了增加蹄角质的硬度有效预防传染性蹄病,坚持每周2次给牛喷蹄,选用3%~5%的硫酸铜浴液,用塑料喷雾器直接将药液喷在奶牛蹄部。喷蹄时应先清除蹄上的牛粪、泥土、垫料,使药液全部喷到蹄壳上。在进奶厅过道上建造长5m、宽3m、深10cm的药浴池,让奶牛挤奶时走过,达到浸泡目的,注意经常更换药浴池中的药液。

4.5 消除发病诱因 要加强饲养管理,增加奶牛体质,杜绝霉变饲料、赤霉烯酮对奶牛的影响,预防诱发蹄病的发生因素,尤其要做好奶牛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胃肠炎、瘤胃酸中毒等疾病的防治工作。

收稿日期:(2015–12–26)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6)03-0018-03

猜你喜欢

蹄底肢蹄病蹄病
江苏省某奶牛场肢蹄病发病规律及对日产奶量的影响
奶牛场补饲生物素防控奶牛肢蹄病临床效果观察
蹄病专题
预防蹄病 减少养殖损失
引发奶牛肢蹄病的常见因素
奶牛蹄部溃疡的病因探究与防治
济源市奶牛蹄病发生情况调查与分析
奶牛常见蹄底和轴侧壁疾病的临床诊断及防治要点
驴蹄底棘针刺伤预防及治疗
牛蹄底部角质损伤性疾病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