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调控技术在南瓜种子生产中的应用

2016-04-05薛红丽

上海蔬菜 2016年3期
关键词:南瓜应用

薛红丽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酒泉735000)



化学调控技术在南瓜种子生产中的应用

薛红丽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酒泉735000)

摘要:在南瓜种子生产中应用化学调控技术,可缩短南瓜瓜蔓、减少雄花,促进集中提早出现雌花,缩短授粉期,减少劳动用工,缓解劳动用工价格上涨造成制种成本增加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同时为提高种子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关键词:化学调控技术;南瓜;种子生产;应用

酒泉是全国最大的蔬菜制种基地,是国内南瓜主要的制种基地,也是最大的对外南瓜制种基地。每年各类南瓜种子生产面积达2000hm2。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劳动用工价格大幅上涨,在南瓜制种生产中逐渐应用化学调控技术是解决因劳动力短缺阻碍酒泉种子产业发展的方法之一。

1 化学调控技术在南瓜种子生产中的作用

南瓜种子在酒泉地区蔬菜种子生产中占较大比重,南瓜种子主要分为两类,即食用南瓜和砧木南瓜,其中砧木南瓜生产数量占绝大部分。砧木南瓜父本为中国野生南瓜类型,母本为印度南瓜类型。从生产中观察发现,砧木南瓜父本根系发达,营养生长较慢,第1雌花节位较高,植株抗逆性、抗病性强;砧木南瓜母本根系发达,营养生长旺盛,第1雌花节位在15~18节,出瓜节位不稳定,植株极易徒长。

经过多年田间试验,我们发现化学调控技术在砧木南瓜制种生产中表现出显著的作用。(1)抑制营养生长,缩短节间:使用化学调控药剂后,植株营养生长变缓,砧木南瓜母本株型明显变小,株型紧凑,节间缩短,有利于人工杂交授粉的操作。(2)减少雄花数量:经化学调控药剂处理后,砧木南瓜母本9节前雄花发育不全或未发育,9~12节雄花转为雌花,有效减少了雄花发育数量。(3)母本雌花出花多而连续:在乙烯利性别调节机制作用下,砧木南瓜母本植株在9~12节位上连续出现3~4朵发育良好的雌花,授粉时间比较集中,缩短了授粉期,保证了种子芽势、芽率的一致性,有效提高了种子品质。(4)保证种子纯度:应用化学调控技术后,减少了田间自交及天然异交等生物学混杂,保证了种子纯度。(5)减少劳动用工:砧木南瓜授粉前必须进行整蔓和清理雄花过程,应用化学调控技术可免除这些工序。经过测算,不采用药剂处理的砧木南瓜人工授粉用工需要15人/667m2,而利用化学调控技术处理的砧木南瓜田块人工授粉用工数为8人/667m2,每667m2可节省用工53%。

2 气候条件、土壤环境对化学调控技术的影响

2.1光照

砧木南瓜母本属亚种的长蔓类型,叶形为掌状,叶面积大,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较强的光照条件。酒泉地区春夏季晴天的光照强度为8万~10万Lx、阴天为2万~3万Lx,砧木南瓜母本在3~4叶时如出现连续晴天,植株生长发育正常,花芽分化良好,叶片大而颜色较深,反之植株生长发育过快,叶片颜色较浅,有利于营养生长,但不利于雌花分化发育。

2.2水分

砧木南瓜母本叶面积大,根系发达,整个生育期需水量大,土壤含水量对砧木南瓜母本幼苗生长发育非常重要。在使用药剂处理前期,土壤含水量宜控制在15.5%~18.5%。土壤含水量超过20%,幼苗营养生长过剩,不利于花芽分化;土壤含水量低于10%,幼苗生长发育不良,易发生药害。药剂处理后,幼苗伸蔓前期土壤含水量控制在18.5%~20%,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幼苗正常生长,从而影响化学调控处理的效果。

2.3温度

气温太低会改变调控药剂机理,低温会降低植株抗性,植株不能正常吸收药剂并转化成有效成分,南瓜幼苗易发生药害;温度太高时蒸发量大,叶片吸收药剂成分减少,作用不明显。因此采用化学调控药剂时,温度宜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一般为15~25℃。

2.4土壤pH值

砧木南瓜母本植株适宜生长在土壤pH值小于7.5的酸性、中酸性及弱碱性土壤中。土壤pH值超过7.8,不利于砧木南瓜母本植株生长;碱性太大也不利于砧木南瓜种子发芽,出苗后叶边缘干枯甚至烂瓣较多,造成南瓜幼苗生长发育迟缓,幼苗长势不一致,严重影响化学调控效果。

3 化学调控的药剂浓度

3.1乙烯利

乙烯利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生产中,不同的浓度可起到不同的作用效果。在砧木南瓜种子生产中,乙烯利可将雄花转化为连续雌花,使用浓度为400~450mg/kg。

3.2甲哌鎓

甲哌鎓具有控制砧木南瓜母本植株营养生长、缩短节间距离、促进生殖生长的作用。根据不同作物使用不同的浓度,砧木南瓜母本种子生产使用浓度为170mg/kg。

4 化学调控药剂处理的时间及处理效果

砧木南瓜母本植株长有3~4片真叶时花芽分化结束,此时为化学调控药剂处理的最佳时期。若处理时苗龄过小,幼苗对药剂的承受能力低,容易产生药害引起烂头、死苗及化瓜等现象;幼苗过大时,植株花芽分化完毕,植株对药剂成分的敏感度降低,处理后雌花出现数量减少或出现节位靠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经田间观察,化学调控药剂最佳处理时间为3~4片真叶期,处理后植株节间变短,雌花出现节位靠前,9节位以后连续出现3~4朵发育完好的雌花,且植株生长正常,无裂茎、烂头、化瓜等不良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德盛.龙眼的化学调控作用及其应用技术[J].福建果树,1999(1):67~69.

[2]胡克成.果树进行化学调控应注意的问题[J].烟台果树,1999(4):51.

[3]陈世平,陈光铭,陈昌铭.系统化学调控对柑橘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广西园艺,2003(4):5~7.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信息摘编

农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茶叶-茶汤中的迁移和风险评估

《食品科学(Food Chemistry)》杂志于近期刊登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关于农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在茶叶-茶汤中的迁移行为和风险评估的研究。

通过分散固相萃取(QuEChERS)的前处理方式,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了甲维盐在茶叶中的残留分布和从茶叶迁移至茶汤中的残留量。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在85.3%~101.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茶叶和茶汤中的定量限分别为0.005 mg/kg和0.0004 mg/L。结果显示,甲维盐在茶叶中的降解半衰期为1.0~1.3d,通过合理的剂量施药,最终残留不超过0.062 mg/kg。从新鲜焙制的茶叶到泡好的茶汤,甲维盐的迁移系数仅为5%。经过计算,其风险熵值远低于1,使得甲维盐在推荐的日允许摄入量下,对人们的健康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该项研究数据充分论证了甲维盐在茶叶上使用的合理剂量并可以作为制定最大残留限量的国标参考值。

一直以来,茶叶研究所陈宗懋院士的科研团队对于多种在茶树上使用的农药,如脂溶性的菊酯类农药和水溶性的有机磷类农药等做过许多实验研究其从茶叶迁移至茶汤中的残留量测定。许多脂溶性的农药在茶汤中因溶解度低而并不存在太多的风险,而水溶性的农药在合理施药剂量的范围内也可以大大降低健康风险。

(陈珊珊译;来源:ScienceDirect数据库www.sciencedirect.com)

猜你喜欢

南瓜应用
南瓜灯
南瓜皮的神奇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南瓜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