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教育技术能力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2016-04-05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文献培训分析

王 吉(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对我国教育技术能力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王吉(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摘要:应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我国教育技术能力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经过起步、快速发展和稳定成熟三个阶段的发展,学界已经形成了一支比较稳定的研究队伍。本文围绕不同类型教师主体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进而通过高频关键词的共词关系分析看到,幼儿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问题、不同阶段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衔接问题,以及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模式问题,还需要有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是标志文章主题的核心词汇,代表着文章的主旨。如果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中,就说明这两个词有一种“共词”关系,就是说,这两个关键词可能同时属于一个主题。因此,可以通过多个关键词的共词关系看出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焦点。然而,在相关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有时会使用不同的关键词表示同一种主题,从前文高频关键词中就能够看出这样的趋势。例如,“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师教育技book=113,ebook=119术能力”,就是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述,但不同研究者使用了不同的表述方式,这使得关键词过于分散。为了使共词关系更集中,笔者对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了预处理,将含义相同的主题词集中为同一个关键词,即主要进行了三种处理:首先,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统一为“教育技术能力”;其次,将“职前教师”统一为“师范生”;第三,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技术能力培训”统一为“教师培训”。

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能力的重要组成,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主要内容,近年来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围绕教育技术能力,研究者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得到了许多关于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文献。分析这些文献,对我们整体把握相关研究的现状,继而思考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具有重要的作用。于是我们采用了文献计量法,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

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对样本文献中有关教育技术能力的文章进行研究。文献计量是内容分析法的一类,是对文献形式的传播内容进行定量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因为需要分析的样本一般较多,所以对于文献信息的统计大多采用自动化的形式来完成。本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对相关研究文献基本情况的分析。就是对近年来我国主要期刊中的相关文献的年代分布、题名、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初步整理,以便对我国教育技术能力研究情况有个全局性的认识。其次,在分析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文献中关键词的共词关系进行研究。就是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分析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将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共词关系呈现出来。据此,可以对各阶段研究的主要议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进而对研究的未来发展作出有针对性的预测。

在分析的工具层面上,本研究主要使用了浙江大学学者叶鹰开发的题录分析软件SATI和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SATI支持多种题录格式,可以对题名、关键词、作者、来源刊物等进行自动化的提取和整理,并能将提取的信息进行频次分析,进而生成各种矩阵,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一些应用[1]。UCINET是社会网络分析中常用的一款软件,它能够方便地计算出社会网络中的各节点的中心度,找出网络中的凝聚子群等。而且UCINET内嵌了开源软件Netdraw,可以方便地绘制出社会网络的关系图,并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示社会网络间节点的关系。这里我们主要利用SATI工具对题录信息中的年份、来源、关键词等信息进行抽取,并生成方便进一步处理的共词矩阵,然后借助UCINET对矩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再利用内嵌的Netdraw软件绘制关键词共词关系图,通过关键词的频次、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共词关系等指标,分析相关研究的重点和阶段。

在数据获得层面上,研究主要使用中国知网的全文数据库。我们以“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检索词,分别在cnki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选择“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检索关键词,是因为在2014年,教育部推出了新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并启动了相应的能力提升工程。事实上,这个“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是“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延续,因此,在此期间的许多文献采用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称呼。为保证样本中涵盖这些文献,我们的检索词包括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保证研究文本的权威性,在期刊检索中我们限定来源期刊为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这两类期刊整体上影响因子较大,文章形式比较规范,有比较典型的关键词。关键词能够较好地代表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更符合我们的研究目的。此外,我们限定了文献的截至时间是2014年12月,没有对更近的文献进行分析。经过初步检索,我们共获得期刊文献501个,除去完全与研究主题无关的会议通告等,共得到研究文章464篇;硕博士论文475篇,其中硕士论文462篇,博士论文13篇。这些文献构成了本研究整体分析的样本。检索后保存为可以分析的endnote格式的题录文件。

二、相关研究的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搜集文献的发表时间、高产作者、高引用文献、高频关键词等基本信息,可以对相关研究的整体情况有一个框架式的认识。

(一)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研究的时间分布情况

文献的时间分布反映了研究主题热度的变化,也可以根据研究文献在时间上的分布情况,看到相关研究的发展阶段,进而可以根据时间分布上的转折点,有针对性地检索分析高引用文献。通过cnki中的文献检索,可以看到对教育技术能力研究的时间分布情况(表1所示)。

为更清楚地分析文献数量随时间的分布情况,我们使用了更直观的折线图来表示这种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表1 教育技术能力研究典型成果的时间分布情况表

由图1可见,我国对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4年以前,属于起步阶段,研究数量相对较少。分析这一阶段的典型研究,可以看到早期关于教育技术能力研究的基本内容,即研究明确了教育技术能力的地位,强调教育技术能力与语言组合、教育科研等多项能力一样,都是教师的一种基本技能,只有掌握这种技能,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2]。也有一些研究者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培训体系[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一般状况[4]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但研究相对单一,没有形成一个系统。

第二阶段大致从2004年到2011年,属于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随着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一指导性文件的颁布,相关研究在数量上开始快速上升。从2007年到2011年,每年的核心期刊文献和硕博士论文平均达百篇,研究围绕多个主题展开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第三阶段大致从2012年开始,属于稳定成熟阶段。从2012年开始,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因此,相关研究在数量上开始呈现下降的态势。但进一步分析这一阶段文献的内容可以看到,这一阶段研究的主题更加细化,研究关注的视域也更加集中,研究者开始对特定的农村教师、社区教师等特殊对象进行关注,并采用新的理论视角分析教育技术能力,开始系统地思考教育技术的培训方法、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等,更贴近实践的具体问题。

(二)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研究的作者分布情况

通过对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关主题论文的作者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已经发表的464篇核心期刊论文涉及作者669名,这说明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研究者关注教育技术能力问题,形成了比较庞大的研究队伍。进一步关注发表文章数目较多的作者可以看到,一些研究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9篇)、南京师大的沈书生教授(8篇)、华中师范大学的赵呈领教授(7篇)、西北师范大学的郭绍青教授(6篇)、山西大同大学的张军征教授(6篇)。这些高产研究者涉及我国许多重点师范大学,涵盖了老中青三代学者,这既反映了研究梯队的完善,同时也说明了研究者已经围绕主题进行了较多角度的分析。

(三)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研究的高频关键词情况

文章的关键词反映了文章的焦点。如果一个关键词在某一类研究中出现次数较多,则为高频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往往可以代表研究者关注的主题。通过对期刊文献和学位论文文献中关键词的分析可以看到,围绕教育技术能力出现了许多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反映了研究者进行分析的角度(如表2)。

表2 教育技术能力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分布表

审视这些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到,围绕教育技术能力,以往的研究在教育技术能力主体上既关注中小学教师,又考虑到了师范生、高校教师等,甚至还有许多研究关注到了职前教师和农村教师,这说明研究关注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教师。另一方面,相关研究在内容上较多关注了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培训。在这些文献中“教育技术培训”、“能力培训”、“校本培训”、“模式”、“混合学习”等,都是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可见,对不同主体的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培训,已经成为过去研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主题。

三、高频关键词的共词关系分析

将处理后的题录信息导入SATI软件后提取文献的关键词,将频次排在前30位的关键词共词矩阵导出,通过Ucinet软件内嵌的Netdraw处理后可以得到高频关键词的共词关系可视图(见图2)。

根据张豪锋教授等人的研究,处于网络图中间的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共同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的次数多,处于研究的核心地位,即其他研究领域是围绕这些核心展开的;处于网络图边缘位置的关键词是相关研究的热点;而处于前两者之间位置的关键词是连接核心问题与热点问题的中介[5]。由此,可以直观地看到,以“教育技术”、“教育技术能力”为核心,人们对“教师”、“师范生”、“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等不同群体的教育技术能力问题,进行了广泛思考,研究的增长点主要在不同主体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方式上。共词关系图外围的培训模式、混合学习、行动研究、校本培训、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关键词,都是与能力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的词汇,而这些关键词的位置说明这些内容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同时,从上述关系图中还可以看到,师范生、中小学教师、农村教师、高校教师等关键词,处于连接中心的“教育技术能力”和外围“培训”的中间环节,这说明特殊群体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问题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研究的重点。

四、对教育技术能力研究整体分析的评析

基于上述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当前对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整体上已经进入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问题吸引了较多学者进行分析,形成了一支数量比较庞大的研究队伍,并且出现了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专家,这些专家贡献了较多角度的问题分析,得出了比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也显现出一些有待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一)进一步关注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特殊性问题

不同教师群体会有不同的教育技术行为,相应就有不同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已有的研究对师范生、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等都有比较密集的关注,相关关键词在“图2”中有比较明确的表现,各关键词有比较高的中心度。此外,在教育公平的背景下,对农村教师、边远地区教师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然而,对于幼儿教师的关注则相对较少。

不仅理论上如此,在政策层面和实践层面,幼儿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研究中的缺席现象也比较明显。在政策层面,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没有提及幼儿园教师,而在2014年教育部推出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则强调幼儿园教师可以参照进行。在具体实践中,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也往往是将幼儿教师与中小学教师集中到一起,并以中小学教师为主进行安排。然而,幼儿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幼儿教师与中小学教师有不同的教育技术应用方式,因此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技术能力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对幼儿教师这一群体的教育技术能力问题应进行个性化的研究。

(二)进一步关注不同阶段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问题

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看,对教师的培养主要包括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教师有不同的特点,相关能力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也都应有所区别。已有研究对于职前教师和教师的在职教育关注较多,并分别进行了分析,高频关键词中有比较明显的反应,但对于中间环节——初任教师的特点关注不足。另一方面,已有研究往往比较孤立地分别探讨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问题,而对于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问题,则缺少一个系统的考量。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往对于师范生专业发展的研究比较侧重实践教学环节[6],这种侧重的依据是什么?职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职前和职后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有怎样的关系,实践中应如何衔接?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三)进一步关注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模式问题

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一类,它的发展也与教师专业发展一样有多种模式,但从上述整体分析的高频关键词来看,已有研究比较集中地将发展模式定位于“培训”上,有着鲜明的目标导向的特点。通过“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培训”、“培训”等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到,发展模式上有明显的以外力推动的培训为主的特点。虽然“校本培训”、“行动研究”等也出现在图2中表示研究热点的位置,但这些关键词之间缺少联系,往往属于完全无关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研究者未能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对这些以内部学习为特点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问题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因此,我们需要对校本的各种发展形式进行更系统的规划和分析。

当然,通过关键词的频次、共词关系等分析研究领域的主题分布情况,要依赖于文献数量以及相关文献关键词的规范,由于分析的关键词是研究者自行拟定的,有一定的随意性,所以,虽然笔者在分析共词关系时对其进行了初步整理,但还只能是一个概貌式的描述,而进一步的研究,还需要结合典型的文献内容对相关研究进行解释性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刘启元,叶鹰.文献题录信息挖掘技术方法及其软件SATI的实现——以中外图书情报学为例[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2(1):50-58.

[2]潘涌.跨世纪教师素质结构论[J].学术交流,1998 (2):132-136.

[3]陈琳.构建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教师培训新体系[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3):112-116.

[4]王铟,朱京曦,等.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2(3):19-23.

[5]张豪锋,李海龙.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前沿探讨——基于核心期刊关键词的共词网络与聚类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26-29.

[6]刘兴富.分类问题实施:教师教育有效实践教学的反思[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98-102.

(责任编辑林喦)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iterature on Research of Education Technological Capacity in China

W ANG Ji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P. E.,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121013, China)

In China there are a fairly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ers employing the quantitative analytical method to analyze the literature on research of education technological capacity, only to find the three step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ical capacity in China. An in-depth analysis is made here to compare the capacity of different kinds of teacher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 problems in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education technological capacity.

Key words:education technological capacity; literature on research; quantitative analysis

作者简介:王吉(1977—),男,教育学博士,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副教授,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幼儿教育中教育技术应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3YJC880067)

收稿日期:2015-11-10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16)02-0110-05

猜你喜欢

文献培训分析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分析:是谁要过节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