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南山地城镇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模式确定

2016-04-04肖海霞

时代农机 2016年2期
关键词:陕南

肖海霞

(陕西理工学院经法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陕南山地城镇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模式确定

肖海霞

(陕西理工学院经法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山地城镇的生态化发展可以说是山地区域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涉及方面不仅包括土地城市化的最佳组合、人口城市化组合,还包括城市发展空间组合优化。分析了陕南山地城镇发展的必要性,概括了陕南山地城镇发展现状,论证了如何确定其发展模式。

关键词:陕南;山地城镇;模式确定

1 陕南山地城镇发展的必要性

在当今社会,经济环境维持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密切地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了发展城镇化至关重要的要求,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措施。陕南山地城镇在主要经济圈的强大曝光下,反映出了与周边地区相比极大的差距,并且本身竞争能力差以至于在城镇化进程中进一步地被削弱。长此以往造成陕南山地城镇形成一个连续的恶性循环,得不到良性的发展空间无法赶超周边的发达地区。随着人才、资源、资本和其他效益外溢现象不断加重,差距不断被扩大,陕南山地城镇更加失去赶超发达地区的信心,加上过去采取的一些不得当的应急措施,进一步使得陕南山地城镇地区的生态成本加大,浪费了许多的资源,环境功能遭到破坏。没有适应于城市发展的模式,也就不可能找到可以往陕南山地城镇套用的路线,所以全面分析陕南山地城镇,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结合生态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采取体现陕南山地城镇特色的模式,使陕南山地城镇得到良好发展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陕南山地城镇发展现状

2.1陕南的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

(1)陕南山地城镇的自然条件。陕南山地城镇是南北气候过渡带,集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缠绕在汉江、嘉陵江,形成西北小江南;秦岭以南的地势,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50%,喀斯特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陕南山地城镇成为了一个稀有动物的生存和繁殖的自然大公园,除了有金丝猴,朱鹮等,还有羚牛、云豹等;从地理的角度来看,位于秦巴山区,基本上是由崇山峻岭和山间盆地组成,陕南山地城镇约90%的面积为山地,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区,形成有利的天气条件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从经济地理角度来看,地处长江经济带上游的西龙海经济区,属于中国中部经济区,拥有着广阔的经济腹地和经济发展空间。陕南山地城镇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其中,汉中有汉江和嘉陵江两大水系,为长江一级支流,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2)陕南山地城镇主要自然资源。水稻是陕南地区主产的粮食作物。水稻对于土壤、气温和水资源的要求很高,在生长期要求气温维持10~12℃。而汉中、安康盆地和陕南平川地带气候温暖、水源充沛、土壤深厚,保湿性强,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完全可以满足水稻对热量的需要。再加上长期的耕种使这里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极为适宜水稻的种植。陕南地区,水稻已经成为当地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品种,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仅汉中盆地水稻的种植面积就占全省的65%左右,产量也达到全省的2/3以上。盆地和川道地带的水稻产量比较高,大约亩产在250~300kg。

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作物,对于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水源和技术条件等要求明显低于水稻,因此,成为陕南地区主要的越冬粮食作物。在陕南的稻田、旱地、川道、丘陵和坡地均可种植,因而小麦种植分布比较广。在盆地或川道土壤比较厚实的地区,小麦可以与水稻倒茬种植。

在陕南粮食作物中,玉米居第三重要地位。与水稻和小麦相比,玉米的种植面积较小。当地除盆地和川道、坝子等土壤肥沃的地区主要用以种植水稻以外,丘陵和大部分坡地可以种植玉米。陕南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许多人家采取粗放型的耕作方式种植玉米,田间管理并不要求像水稻那样非常细致。在秦巴山区不适宜种植水稻的坡地,玉米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大。

在杂粮类作物中,值得一提的是马铃薯和红薯等薯类作物,它们对土壤、水分、热量等自然条件的要求不高,耐旱耐寒,生长期的伸缩性强,包括在低山、丘陵、平川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坡地都有种植,在部分高山区也有较大面积的种植。

此外,还有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在陕南早有种植,例如茶树、油桐、棕榈、柑橘、毛竹、油茶等等。由于亚热带经济作物对气候和土壤的要求比较严格,越冬温度不能低于零下八度,因此在陕南热量丰富、雨量充足的地区,这些亚热带经济作物能够得到很好地生长。在近代陕南地区亚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汉江沿岸及其以南的大巴山浅山地区,产量比较高,质量也很好。经济作物是陕南地区山货特产的主要来源,经济作物种植在农副业生产甚至在地区经济发展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2陕南的行政辖区及人口

(1)陕南山地城镇的行政辖区。陕南山地城镇包括汉中市、安康市和宝鸡市等地级市以及其他28个县。根据各县(市)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对各县(市)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工业化率、城镇化水平等总量和人均指标的量化分析和综合测评,陕南地区有2个县,均在汉中,占10%。由于自然、区位和发展基础等原因,陕南经济社会发展与关中、陕北差距不断拉大。2014年,面积占全省36.87%、人口占27.7%的陕南三市,GDP总量仅占全省12.4%,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省4.5%,“十五”发展速度比全省低3个百分点,人均GDP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3%和19.6%,城镇居民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8%,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的86%。

(2)陕南山地城镇的居民收入情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得到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人均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

在陕南山地城镇地区,根据2014年主要城市(汉中)分析,汉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269元,其中包括: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是12446元,占55.8%是可支配收入中占比例最大的,与上年的同一个时期相比增长14.8%;经营性收入2970元,占13.3%,与上年同一个时期相比增长1.3%;财产性收入394元,占1.7%,与上年同一个时期相比增长1.9%;转移性收入6459元,占29%,与上年同一个时期相比增长7.8%。汉中农村居民人纯收入达到6011元,其中:工资性收入3076元,占51.2%,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3.5%;经营性收入2349元,占39.1%,与上年同一个时期相比增长1.4%;占比重较小的财产性收入为132元,占2.2%,同比增长4.3%;转移性收入454元,占7.6%,同比增长6.4%。

2.3陕南的社会经济现状

由于秦岭丰富的自然资源,陕南山地城镇地区的食用菌、药材的生产十分兴旺,当地农户利用山地大量种植药材等。在清末时期,陕南山地城镇的烟草种植非常盛行,以至于在城固等县出现了“沃土腆田,尽相烟苗。盛夏晴霎,弥望野绿,皆此物也”的景象。烟草同丝茶、桐油、生漆、草药等成为陕南对外输出商品的大宗。陕南山地城镇的手工业和副业比较发达,其手工业分工极为细致,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如刺绣、印染、农具(工具)加工、铸造、雕刻等等。

3 陕南山地城镇发展模式确定

3.1城镇发展阶段划分的必要性和意义

阶段划分是城市地理学科里面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是通过对事物发展内部结构进行合理地分解、组织和划分来了解和构建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与整体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实现对事物本身的高效认识。在城市规划领域,阶段划分在城市空间研究方面、城市现象的研宄方面以及规划思想史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显示了其研究的重要意义。

城镇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城镇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整体性、复杂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众多因素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因此,通过阶段划分的方法,构建城镇发展的内在逻辑来分析和理解城镇发展的整个过程,来实现城镇发展过程内部的结构化,进而使得对城镇发展整体过程的理解更具准确性、系统性和条理性。

3.2陕南山地城镇阶段确定

初期阶段:陕南山地城镇发展是城市发生和发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经历时间较长;城市人口比重很低,通常不超过区域总人口比重的25%;整个社会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小农经济和大量散居的农村人口,区域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状态。

3.3山地城镇发展模式研究

以往众多对山地城镇发展模式的确定都是以城镇的某种职能、性质来定义,而文章是以小城镇在它所处的发展时期的发展目标为依据将城镇的发展模式分为以下3类。

(1)专业发展型发展模式。专业发展型,主要是针对山地城镇发展初期,城镇基础较差,这一时期山地城镇的主要目标是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确定山地城镇的发展动力。若山地城镇具有承担中心城市某一城市功能时,一般情况下中心城市的总体规划可能会涵盖山地城镇,中心城市的要素会自然的涌向山地城镇。然而此时同样需要充分利用山地城镇的区位优势,将政策和区位优势相结合,努力完善山地城镇的基础设施,并实行优惠的政策,使得中心城市的城市要素定

向的流向城镇,促进山地城镇的发展。若山地城镇的基础条件不足以承中心城市的功能,而却有丰富的资源条件,则可以利用中心城市的各种条件,为发展特色山地城镇有意向选择和吸引需要的城市要素。若山地城镇既无基础又无资源,则需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来吸引中心城市溢出的各种城市要素以推动山地城镇的发展。

(2)提升完善型发展模式。提升完善型发展模式,主要是针对山地城镇发展中期的城镇。处在这一时期的山地城镇,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由于发展程度不高,山地城镇要素扩散迅速,山地城镇建设速度快,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这一阶段的山地城镇一方面需要继续发展城镇特色,强化特色山地城镇的内涵和基础,发展山地城镇经济;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山地城镇基础设施,并注重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主要是解决人们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如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通勤人口的交通问题等。

(3)综合扩散型发展模式。综合扩散型发展模式,主要是针对山地城镇发展后期的城镇。这一时期,山地城镇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城镇向城市转变,此时山地城镇已能够脱离中心城市独立发展,并成为周围地域“磁力核”。因此,要在特色专业城镇的基础上,完善山地城镇的其他功能特别是城镇文化和居民素质方面的建设和培养,建设综合性山地城镇,满足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并通过完善的山地城镇基础、丰富的山地城镇生活、厚重的文化内涵,带动周边周围农村腹地的发展。

3.4陕南山地城镇发展的模式确定

由于陕南山地城镇处在城镇发展的初期阶段,因此可以确定陕南山地城镇在这一阶段应采用专业发展型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琦.西部欠发达地区空间发展战略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张晨.陕南区域经济发展探索[J].新西部(理论版),2012,(10).

[3]唐姝.中小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以荣县望佳镇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 Mountain Towns in Shannan

XIAO Hao-xiao
(Economy and Law School,Sh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Shaanxi 723000,China)

Abstract: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mountain town is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ountain area,including not only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land urbanization,population urbanization,but also the space combination optimiz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town in Shannan,summari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towns in Shannan,demonstrated how to determine its development model.

Key words:Shannan;mountainous towns;model determination

作者简介:肖海霞(1978-),女,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区域经济学方向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汉中市科技局项目“城市化进程中陕南山地生态城镇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3hzzx-03);陕西理工学院科研基金项目“从生态角度探寻陕南山地城镇的发展模式”(项目编号:SLGKY12-37)

收稿日期:2016-01-06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80X(2016)02-0087-03

猜你喜欢

陕南
古镇滨水景观生态设计要领分析——以陕南后柳古镇为例
小口径岩心钻探技术在陕南地1井施工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党建地图·陕南
陕南山区某滑坡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陕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研究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陕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以商洛地区为例
陕南三市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
基于色选技术的陕南工夫红茶精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