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集聚与文化认同: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6-04-04单铭磊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产业化文化产业符号

单铭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文化产业研究·

地理集聚与文化认同: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单铭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对于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来讲,实现地理集聚能有效强化区域文化产业分工协作与协同创新,极大地推进区域文化产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重视和提高文化认同能促进区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动态传承,有利于地域文化元素的保存和保留,使区域文化独特性和自信力得以提升。作为区域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和动力来源,地理集聚和文化认同在区域发展的具体实践中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与策略选择。

区域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地理集聚;文化认同;产业化

文化资源是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时人们所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马海霞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它是以一切文化产品和精神现象为指向的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精神要素,它凝结了人类无差别劳动成果的精华和思维活动的一切产品和活动。*徐艳芳 :《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开发优势转化机制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具体讲,文化资源包括民族文化传统、民族精神以及科学和教育发展水平,还包括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社会体制和民主、法制等。文化资源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区域特征,是一定区域内的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张玉山 :《地域文化资源特点与区域文化产业类型的选择——以河南省为例》,《人民论坛》2013年第2期。。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正式发布,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源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新华社,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9/26/content_12114302.htm。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强调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是实现区域文化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周雅颂、卢润德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研究综述》,《经济论坛》2009年第6期。。这种产业化的过程一旦离开区域文化的滋养,就会失去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现实竞争力*唐金培 :《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换的路径》,《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在目前形势下,积极保护和合理开发地域文化资源,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促使外来文化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已经作为实现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前提、基础和必然路径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和重视*李莉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文化资源转化管理研究》,《改革与战略》2013年第1期。。但随着地域文化产业的不断推进,也出现了文化生态被破坏、文化符号趋同、社区文化认同缺失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提升及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刘勇 :《符号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州学刊》2010年第6期。。怎样在文化产业化的同时保持地域文化的特色和本真,怎样才能有效促进区域文化优势资源向产业优势转换,怎样使区域文化更好的有序传承、促进社区参与、提高文化认同,真正实现区域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社区、居民共同获益的地域共赢,成为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资源产业化与地理集聚生态背景

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和地理集聚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对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实现相关企业地理空间上的产业靠拢,对形成并推动信息流动、知识扩散及创意增殖的地缘型组织结构都有着重要意义。它具有优化规模经济和提高外部效应的双重优势,是目前实现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资源的地理集聚源于全球经济、社会变迁与专业分工的背景,它的特点是形成以区域文化资源聚拢为依托的产业发展地理空间。探讨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策略选择的逻辑起点,首先要对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生态和现实语境进行梳理,再分析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宏观环境与地域实践,最终才能厘清脉络、求本溯源。

(一)它是延续文化生命和提升文化自信的必然诉求。一种文化只有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才会被接纳、被传播,如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样,只有地方的才可能是全球的,文化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色一定来源于她所生长的空间即地域。在信息时代,全球化浪潮下,唯有发扬本土文化,充分开发和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创新,增强区域文化生命力,才能打破发达国家凭借金融资本和现代科技垄断的全球文化领域话语权,才能保持民族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尤其是在目前西方文化攻势“一波波来袭”的状况下,不仅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受到严重威胁和侵害,甚至青少年儿童的文化认同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和偏离,就此我们必须重视区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打造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现实关怀,凝聚文化资源的多领域多层次全面交流、聚拢与融合,提升区域文化发展水平,加强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保护民族文化自信心,提升国家文化领域话语权和主导权,进而从历史节点上打破文化霸权的思维和垄断。

(二)它是产业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发展文化产业符合绿色、低碳要求,这既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增长点,又能提升其他产业的创造力,培养创新人才,还可提高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素质,拉动旅游、休闲、电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此外,作为通过文化产业化强调或推出的文化符号一旦被广泛认同,将为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经过近四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面临着从资源消耗向产业创新方向的转变,各个地方也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区作为重要着力点。尤其是以制造业和能源产业为主的地区,正面临着环境日趋恶劣、能源逐渐枯竭、人才及资本外流的困境,技术和文化创新毫无疑问是这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两条主线。可以断言,找到一种可以把文化产业与更广泛的制造业部门联系起来的方式将是这些地方今后10~20年间的主要目标之一,其中创造性及信息化的运用,文化与知识的结合将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核心任务和主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区域文化中心和聚集地的城市或城镇,把握好文化产业发展的时机将会促进区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一步讲,成功的文化产业运作将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塑造地域形象的原动力,使之成为新的地缘中心。

(三)它是我国文化产业典型特征和发展趋势的需要。作为文化大国,我国的资源可谓丰富,国家统计局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把我国文化产业调整划分为4个层次,10个大类,50个中类,120个小类*来源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中国文化报》2012年08月01日。。分类之多之细举世罕见,其划分的主要依据延续了2004年颁布的《分类》主要框架,从文化资源层面出发更加强调文化资源的基础地位,包括文化资源状况和与文化资源相关产业部门的关系情况,这说明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依然具有典型的资源性特征,发展还处于对资源的依赖阶段。这种资源型导向在一定时期内将会成为区域文化产业的主流,这一点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也有集中的表现。所以在当前,我国各区域文化产业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文化旅游,这也成为文化产业中最大的一类。依托文化资源发展起来的旅游业,带来如建筑设计、印刷、旅游产品设计与制造、艺术传媒等相关产业或行业的聚焦,进而形成当地的文化制造业的社会化生产和分工格局,这种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绑定的主要模式虽然具有见效快、带动作用强的优势,但也有呈现方式单一,容易造成对资源过度开发和滥用的弊端,甚至形成大量的文化造假。未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会逐步摆脱这种低层次的模式,朝着重视文化内容创新生产和“源文化”保护、借助科技及新兴技术提高文化产业附加值的方向转化,这将对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下一步地理聚集会呈现出同一产业链条下的不同层次产业或行业垂直分布和不同产业在某一产业或行业内横向扩大的局面,进而从新的视角和层面上引起区域文化产业的整体性、综合性、纵深性、交叉性发展,建立更为宽泛的、更有魅力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网络系统。

二、区域文化资源产业的合理开发和内外效应

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是有效保护区域传统文化的明智选择。文化资源虽然是文化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一,但地方上的文化资源优势却并不能天然地转化为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唐金培 :《区域历史文化传承与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攀登》2009年第6期。。在现代化的社会生产和细致的专业分工格局下,区域文化资源的属性变得越来越模糊,优势文化资源也越来越需要强化,面对这种情况,对资源属性进行厘清, 对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合理开发,使市场有效参与,是实现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向区域文化产业优势转换的基本策略和路径。

(一)充分利用地理集聚生成机制,为实现有效转换提供条件。克鲁格曼(1991)从经济学角度对地理集聚进行表述,认为其具有自发形成与政府主导两大主要生成机制*章军杰、夏春红 :《地理集聚与文化整合: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选择》,《东岳论丛》2014 年第5 期。。我国的文化产业集群多是以模拟或遵循市场规律为基础的政府主导型地理集聚,即使是个别自发形成的也需借助政府的政策扶持。鉴于此,目前我们更多的是规范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使两个机制共同服务于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需要。首先,提高对当地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认识,以政府为主导对区域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评估,区别对待,对区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进行科学规划,如对地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因其具有“非独占性”的特点,有些很容易被借鉴和移植,一旦被抢先注册或利用开发,这种元文化的优势就会丧失,对这种比较紧迫的任务,政府主导作用不可缺位;其次,通过地方政府的管控,减少对文化资源的盲目开发,如对不适宜产业开发或很难看到市场前景的项目叫停,对为追求经济效益和舞台效应,进行任意移植、嫁接、拼凑文化,导致区域文化去个性化、庸俗化,丧失生命力的项目限期整改等;第三是发挥地理集聚的政府主导与市场自发形成两大机制的互动特性,确定区域优势文化资源,充分尊重通过资本意志与市场规则的资源自主整合,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可阶段实施、操作性强的具体细则,探索既适合当地资源类型、特点,又有利于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创新模式。

(二)文化产业地理聚集是突出区域特色、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提升的重要途径。如果脱离“地域”这块土壤,区域文化产业就会丧失其独特魅力和竞争力。作为区域文化价值的重要实现路径,区域文化内涵是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过程中必须要寻找和体现的亮点。区域文化内涵越鲜明,地域特色就越突出,也就越易于被认可和被选择,其价值亦就越显现,区域优势文化资源才越有可能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地理集聚以产业园区、文化街区、示范基地等形式为组织形态呈现,版图上能较好的实现当前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起到带动辐射作用,保障区域文化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的优势。在国家层次上已经注重这方面的建设和引导,随着2014年12月3日文化部对新命名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推荐名单的公示,第五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和第六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已经浮出水面*数据来源 :《文化部公示第五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和第六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荐名单》,文化部,http://www.mcprc.gov.cn/whzx/bnsjdt/whcys/201412/t20141203_437426.html。截至2014年底我国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已升至10家,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前后共认定三批达到12家,国家示范基地总共340个,预计整个项目将集聚企业上万家。搭建了从县、市、省到国家的四级文化产业园区的地理集聚体系,基本形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生产要素较完备的区域文化产业群。这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国家示范基地为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增强文化企业活力,发挥骨干作用,进行资源有效整合,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和提升区域文化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起到了示范作用、窗口作用和辐射作用。

(三)充分认清地理集聚中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关键节点,提高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与创意水平。经济学的资源是有优劣之分的,或者说是有不同等级的。人们常说“资源为王”,其实真正的王者是优势资源,即文化资源中那些具有唯一性和利用价值高的资源,这部分资源在等级链中往往处于顶级位置,具有独特魅力。在对文化产业的配置中,我们所强调的文化资源不仅是一些文化符号或者只具有表征意义的资源,主要是指起决定性作用的优势资源。物力和财力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基本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资源,但是真正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只有人才才具有“创意”的能动性,这是实现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根本手段。文化产业中的创意是指通过对现实的认知和思维加工,能够产生出符合时代审美情绪、具有文化价值产品的活动。无论我们看到的演出上千场场场爆满的《云南映像》还是享誉世界的《大河之魂》,都是通过高水平的文化创意,集中相关资源打造的魅力文化产品,这些产品也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龙头和核心。文化创意产品具有创新性、时代感、独特性、有震撼力这四个特点,并且符合时代审美需求,被时代所接受。我们国家有许多文化资源沉睡了成百上千年,这些文化资源是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遗存,有的内容表征甚至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如果这些文化资源经“创意”使其独特性发挥出来,具有了时代感,被人们接受并留下深刻印象,那它就不单单是文化资源而成为文化产品了,如果将与该产品相关的具有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机组合,构建系统就成为文化产业。

三、产业化过程对地域文化符号再造与文化认同的影响

文化是人类本质的一部分,符号是文化的景观*马翀炜 :《文化符号的建构与解读》,《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地域文化符号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已成为某一空间文化的表征。任何成功的文化产业都包含符号文化的因素,也是文化符号运用的典范,区域文化产业建设尤其强调地域文化符号的代表性,文化认同则是代表性的突出体现。文化认同在社区内外和谐关系构建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产业化过程中重视文化符号的开发和使用,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承认与发展,对遭受破坏的社区文化认同进行弥合或重构,会进一步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弘扬,也才能发挥文化符号在文化资源产业化中的作用。

(一)利用好文化符号来表征、传递文化信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符号的利用是文化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它是历史沿袭下来并体现于象征意义中的模式,是由一系列的象征代码或符号组成的概念表达体系*张首先、马丽 :《文化符号视域下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天府新论》2007年第6期。。人们以此进行沟通,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Clifford Geertz,1984)*薛艺兵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符号是文化形态呈现的基本方式,它渗透到文化的各个环节之中,同时能够引领一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符号具有典型性、意象性、情感性、象征性和易识的特点,是传达文化涵义、地域意义和民俗理念的载体,是文化在长期创造与再生过程中延续下来的经过时间洗涤和历史沉淀的精华。在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文化符号会以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如将传统的文化元素采用分割、变形、嫁接、移植等艺术手法进行表现,或将其形态进行扭曲、夸张、再造,用具象和抽象的手法应用在文化设计上,再以雕塑、绘画、小品、音乐、建筑、书法等形式来呈现,从而使得这些重新组合的元素汇集成能够具有表征文化信息功能的整体,达到文化传递的效果。文化符号与人们心理结构之间会产生“共生”的机制,这种机制如适应文化环境并产生共鸣将在心理上产生合作秩序即建立联系,进而对符号和它所代表的文化产生认同。

(二)地域文化符号是外界对该地区文化识别及本地居民对自身文化认同的标志。地域文化符号所涉及的事物和相关含义是来自于长期生活在这一区域内群体的认知感受所形成联想的集合。文化产业需要这种能够代表地方文化且能被人们认同的符号作为文化载体来向大众传播。然而, 地域文化符号并不仅仅是“历史沿袭”的传递,还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构建。从深层次上看,地域文化符号建构是对人们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产方式,以及对相应活动目的和活动方向具有规定作用的文化图式间冲突关系的创造性重组,利用、平衡和处理这些关系的水平决定了文化符号被认同的程度。文化元素在符号建构过程中的再造、嫁接、移植、解构和诠释,建构了文化符号的发展历史,这一不断变化的过程使文化具有生机,同时也充满悬念。这些变化在文化产业化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和激烈,一个地域文化符号的产生与使用,不仅要把握社会现有约定的限制,而且要把握全新的社会约定语境,使其获得社会约定性的文化认同。如对同一文化符号,置于不同语境和地域范围下,人们对它代表的文化环境内涵的认同是不同的。如同是“孔子”,对世界来说是中国的表征,对别的省份来说是山东的形象,对其他城市来说又是曲阜的名片。文化符号就地方表征性来看,是地方文化认同重要的具象载体,其理想的传达效果是符号化的内容与被表征区域主体理解的意义相符,并能够从此种意义的基础上深刻体会到符号所指征对象的独特内涵。因此,地域文化符号传达内容的成立,应建立在被表征地域主体对特定文化意义认同的基础上,这样受众才会对符号想表达的信息产生共鸣。

(三)文化认同是打造地域文化符号的重要考量。文化符号是在某一地域上生活的人们所拥有知识、信仰、心理、习俗等综合构成的概括和表现。*潘鲁生 :《从春节符号谈文化传承与创新》,《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而文化产业创造的成果只有通过形象、具体的文化符号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传播。对于区域文化产业来说,代表地域文化的符号无论以哪种形式来表现,都只有实现文化认同才能使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文化价值。这就要做到:首先它应具有指代功能,能反映当地的文化特色,成为地域文化的表征;其次它还应具有记载功能,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记载某个历史或族群的特点;另外还应具有表达功能,能方便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解读,能够传达地域文化的内涵;此外,地域文化符号的设计还要注意挖掘源于当地文化视野下的文化表象和深层内涵元素,对零散的元素进行归纳和提炼,充分挖掘意境,寻找灵感,创造出符合地域文化特点的新元素,强化符号效果和记忆点,运用打散重构、分解转换、异形同构、置换构成等设计方法和手段,塑造鲜活的地域文化符号,使其具有文化冲击力,进而被接受对象认同并留下深刻印象。

四、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地域共赢

可持续发展被视为一个“经济·社会·自然”复杂动态开放的大系统,揭示的是发展、协调与持续的系统本质。*文飞红、刘晓理 :《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包含着处理好人与历史之间的“外部响应”与处理好人与人的认识之间“内部响应”两个关系,强调的是“整体的”、“内生的”和“综合的”发展机制。地理集聚与文化认同都是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选择,也均为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保护和开发有机统一,实现文化产业要素的可持续利用。对于我国的旅游资源来说,两者中前者更为紧迫和重要。文化资源的保护比较有效的就是立法。这方面国外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如日本早在1882 年以国家最高元首的名义发布了《关于保存古器旧物的布告》,并于19世纪末制定了《古社寺保存法》,又在1921至1950年先后颁布了《文化财产保护法》等多项文化资源保护法案*宋才发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及鉴赏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再如挪威于1910 年制定了第一个自然及文化遗产保护法案,这一法案历经60年的完善于1970 年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法》;还有美国对每一个作为文化遗址的国家公园都独立立法,这些法律在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方面都起到了有针对性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也非常重视,于1972 年和1989 年分别提出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要求和建议各国把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纳入国家保护范围*陈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制定》,《甘肃日报》2013年06月07日。。我国对文化资源的保护的立法起步晚且数量少,更多依靠地方政府来主导,直到1982年我国第一部文化遗产方面的法规《文物保护法》才颁布,2004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8年针对城市规划及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又颁布实施了《城乡规划法》,2011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苏蒲霞 :《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法保护问题探析》,《人民论坛》2013年第26期。。我国地方立法中,更多的从当地客观条件、风俗文化出发来确定立法目标、突出立法重点、解决实际问题,如2001 年湖北省出台的《湖北省文化市场管理暂行条例》,2012年四川省以保护旅游资源为目的颁布的《四川省旅游条例(草案)》,2014年澳门特别行政区颁布的《文化遗产保护法》,2014年陕西省颁布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破坏事件的加剧,保护了当地的文化资源和地域特色。在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过程中,完善文化政策体系同立法一样,也是促进资源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的根本保障。不断改进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意识,推动文化制度改革是完善文化政策体系的重要表现,例如四川、陕西等地政府在对地方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出台了政策,鼓励地方新闻媒体通过录影、录像等先进技术或方法,将由于社会变迁或人员变化而面临消失或失传的民俗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载、记录下来,并通过现代媒体传播出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紧密围绕创新、创意形成地理集聚,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区域文化资源开发的成果是以有创意的文化符号为核心价值的商品或劳务,其中创新、创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作为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的两大引擎,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意是知识经济也是文化产业的关键要素*戚永晔 :《创意经济 无限可能 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谈创意经济》,《观察与思考》2008年第19期。。因此说,文化资源产业化的主导关键在于智能、管理、政策、信息等在开发过程中的运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深入开发区域文化资源,实现区域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分层次地发现、培养和吸引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积极引进具有文化创新意识和具备文化科技能力的文化工作者和带头人,强化人才支撑,鼓励他们在文化与科技融合项目上出精品,实现地理集聚的人才优势,建立掌握现代文化创意技术的高水平制作队伍。积极实施重大文化科技创新项目,组建或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文化科技创意企业形成地理聚集,坚持用重大文化科技项目孵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开辟民主自由的创意空间,培育带动性强、示范作用大的文化科技创新龙头项目。此外,还应注重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保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文化创意评价指标体系,用知识产权法和现代股权制来保障创意收益,发挥创意主体的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意朝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开发出如福建武夷山重点文化项目“印象大红袍”、广西桂林“印象刘三姐”这样的文化创意精品,从而借助高水平创意策划,把悠远厚重的地域文化内涵用艺术的形式再现出来,并注重内容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创作出可触、可感、可记的文化产品,以内涵来提升品位,保证品质,提高地域文化品牌知名度,提升地方文化形象的影响力,促进资源聚焦和当地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文化延伸品牌,实现地域文化与地域经济的共赢。

(三)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参与是地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内源。提高社区文化认同是区域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始终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保证地域文化具有本源性和生命力的重要条件。社区参与是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也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宏观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社区既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又是综合实施过程中可以具体把握的实体。从根本上讲,区域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当地老百姓即社区居民富裕起来,但有很多地方发展文化产业首先是将当地居民拆迁,使其离乡背井,或把原社区变成空城,更有甚者进行大拆大建使其面目全非,让原住民脱离元文化生态或单纯以工作身份从事文化产业经营,使得文化产品与原社区、元文化、原住民脱离、割裂,造成社区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族群认同缺失。这必将使区域文化产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符号和文化产品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个宏观系统中,社区参与文化产业规划和实施是区域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民主思想和民主意识在社区发展和现代化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主要可采取的措施包括:第一,要把社区原住民这一相对弱势的群体作为重要的利益群体、开发主体和管理主体来对待,建立能够充分代表社情民意,表达居民愿望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来替社区居民说话,参与社区事物的管理;第二,从原住民拥有地方性知识的先天优势出发, 创造一个保证原住民参与文化产业开发的咨询机制,寻找原住民对自身生活的表述和解释, 使开发后的文化生态更接近于地域文化的真相,例如成立当地原住民文化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文化咨询,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第三,通过区域文化产业化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创造居民参与的利益分享机制,保障原住民权利的落实,提高其内源式参与意识与参与层次,从根本上使原住民成为文化产业化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保护并促进其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产业化活动的主动性。这一点可借鉴的例子很多,如日本的群马县吾妻郡是世界著名的温泉之乡,当地经营温泉的商家大多都有几百年的历史,最早的要追朔到1300年前的奈良时代,当地有很健全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和行会,他们对社区建设和文化建设有决策权,从利益上保证很多家庭能够世代从事这个行业,形成了这一地区独特的文化产业生态。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经营方式已被誉为日本传统社会和最早公司模式的代表,从而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温泉文化产业,人们来这里享受温泉很大程度上也是来体验这种文化。我们知道,各地区多样性文化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它可以造福子孙,惠及后代。社区文化是社区的灵魂,它是几代人的智慧结晶和文化沉淀,它的传承和产业化发展最终还要靠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认识、认同、内化以及创新。目前在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化多是以轰轰烈烈的状态展开的,这肯定会引起某一地区文化在短时间内产生剧烈改变,会对地方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势必会对生理、心理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产生巨大影响。进行文化产业化的同时,注意对青少年文化鉴赏力的培养和文化认同的引导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加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代表文化的认识和认知,才能使地域文化传承真正做到后继有人。

总之,文化资源地理集聚是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产业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推进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共同提升,理清优势资源及其所起的作用机理,充分利用好地域文化元素进行文化符号的创新与再造,实现当地居民的社区参与和生活改善,在文化产业不断创新和创意的过程中实现地域文化认同的维系或提升,从而满足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地域共赢的目标。

(责任编辑:曹守新)

2016-09-25

单铭磊,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重庆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旅游经济管理。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村青少年乡村文化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6CSHJ15)、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社区认同‘内卷化’理论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J16YA1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人类学视角的旅游市场乱象调查与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6YJAZH005)部分研究成果。

G124

A

1003-4145[2016]12-0159-06

猜你喜欢

产业化文化产业符号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变符号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