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义艺术设计中的“彩度”及应用

2016-04-04李建中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彩度色域明度

李建中 韩 怡

释义艺术设计中的“彩度”及应用

李建中 韩 怡

彩度一词多见于艺术设计的色彩构成和色彩设计理论中,它表示色彩三属性中的一个属性,但用来表示这一属性的词语较多,且不统一,容易造成概念的混乱,需要有所明确。文章从中国传统词义文化、色彩文化、色彩设计理论方面出发,对彩度一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作者认为彩度一词在色彩理论中应该强调其彩的多色,度的度量、程度及限度的含义;对于其应用,更适于用在色彩设计中描述颜色数量的掌控上。这样既契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明确了其词义,又丰富了色彩设计理论。

艺术设计;彩度;多色;掌控

“彩度”一词来源于色彩构成理论,是一与色彩有关的概念和术语。它主要用于表述色彩三要素中的一个要素,其含义是指一种有彩色中含有的与其同名的纯色所占比例,这一比例越高,颜色的纯度就越高,越鲜艳,越亮丽;相反,则纯度越低,越淡雅,越素净。目前,表达这一含义的术语比较多,除了彩度之外,还有纯度、艳度、饱和度等,不像色彩三要素中其他两要素(色相、明度)表达得那么明确,这是由于从国外引入的色彩构成理论,因翻译多样而造成的混乱,所以这一术语需要理清和规范。释义艺术设计中“彩度”一词,就是对彩度的词义进行分析,端正对“彩度”的认识,并找出“彩度”一词在艺术设计语境中的正确使用方法。色彩构成理论起源于德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于日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入中国。早期的色彩构成理论通过翻译介绍到中国。翻译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音译,一种是意译,还有一种是音译和意译相结合,如可口可乐、奔驰、引擎等等。意译就是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异国语言翻译成中文,这就要求两国有共同的理念,共同面对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才容易实现对外文的理解,译文才会更科学而达义。“彩度”一词多见于现代设计理论,但目前应用不是很准确,彩度更适于用在艺术设计中对色彩色相应用数量的掌控上,这样就能够正确表达其含义,不仅增添了艺术设计对色彩数量使用的控制意识,还丰富了艺术设计理论。

一、释义“色”“彩”

这里的“释义‘色’‘彩’”指的是,对“色”和“彩”进行在色彩构成和色彩艺术设计领域内的含义分析,目的是挖掘出“色”与“彩”的文化内涵,论证“彩”的“多色”含义。

“色”和“彩”作为单字很少使用,一般要与其他字组合构成词组,通常人们认为“色”和“彩”可以组合成“色彩”和“彩色”两个词,但《辞海》里只收录了“色彩”一词,未收录“彩色”,这是否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就没有“彩色”这一词汇。“色彩”在《辞海》中的一种解释为:是构成绘画、工艺美术的重要元素之一,各种物体因吸收和反射光亮程度不同而呈现出复杂的色彩现象。在一定的环境下,“色彩”被认为是物体表面呈现的颜色,《辞海》对“颜色”一词含义的解释之一等同于“色彩”。“百度百科”解释颜色的含义之一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物体表面的色彩可以是多种形式,有单色也有多色,色彩都能概括。

“色”是客观物体的外在特征之一,其含义多指单色。《新华字典》解释“色”即颜色,是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印象,《辞海》里说它也是人视觉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古人看来,物之外“象”者可称“色”,即用“颜色”来表示物体的外部特征。当用于艺术设计领域时,其含义虽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更多的是指单色,或称为颜色,而且,多与具体颜色的指称相关,如黄色、红色、灰色等。

“彩”在汉语中的含义非常丰富,其中之一是为多色。《辞海》中解释:“彩”为多种颜色,如:五彩;彩绘。“百度百科”中解释:“彩”有多种颜色之意,如:彩色,五彩缤纷。“彩”是由“采”与部首“彡”构成,“采”意为“动手收集”,引申为“物品集合”,部首“彡”是“三”的变形,意为“多”。“采”与部首“彡”联合起来表示“物品种类繁多”“花色繁多”。即以丰富、绚丽、浓重的颜色组成的色彩效果为特征。《辞海》中色彩的词义也为“多种颜色”;“在线汉语词典”中解释“彩”有各种颜色交织之意,如:彩云、彩虹、彩霞、彩绘、彩陶、彩绸、彩笔、彩车、彩蛋、彩灯、五彩缤纷……这些都是由多色构成的,也就是物体呈现的是多种颜色状态。《新华字典》中“彩”也有“多种颜色”的解释。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色”与“彩”有相同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因此,笔者也对此加以区分。相同的是,二者都可以用来表示颜色、色彩,不同之处在于“色”多指单色,具有特定的含义,“彩”多应用于对多色状态的描述。由此可见,在区分“色”与“彩”的差异性时,有一个是事实清楚的,那就是“色”主要表述的是以单色为中心状态的场合,而“彩”则用于表述多色交织状态的场合。这是“色”与“彩”之间最大的区别。

二、释义彩度

彩度这一概念很少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词语比较专业,一般字、词典中都没有收录和解释,它主要用以解释现代色彩构成理论中的色彩三属性,表示除色相、明度之外的第三个属性,但与前两个属性不同,表示第三个属性的名词多且不明确。色彩三属性在被翻译成中文时,前两个属性名词色相和明度翻译比较统一,第三个属性翻译表达时较为混乱,存在多词多义的问题,有的文献译为纯度,有的译为彩度,还有的译为艳度、饱和度等等,而用得最多的是纯度。

对第三个属性的概念解释更是形式多样。被称为“纯度”时,不同文献解释如下:纯度是指每一种可见色都具有一定的鲜艳度而色彩的鲜浊程度取决于波长的单一程度;纯度即色彩的鲜艳程度,亦称彩度或饱和度;纯度是指色彩中色素的饱和程度,也就是鲜浊程度;纯度是指色彩的鲜浊程度,即纯净度,也称彩度、饱和度、含灰度;纯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它是表示颜色中所含某一色彩的成分比例;纯度也称彩度,指色彩的鲜浊和纯净程度;纯度指色彩的饱和度,又称“彩度”,等等。被称为“彩度”时,不同文献解释如下:彩度即色彩的鲜艳度,也叫纯度和饱和度;彩度也叫纯度、饱和度,是指含彩量的纯净程度,也可以说它表示的颜色中所含的有色成分比例,比例愈大,则色彩愈纯,反之,色彩的纯度愈低;彩色彩度,即颜色的鲜艳程度,是指一个颜色中饱和度和鲜艳度的比例程度;一般来说三原色红、黄、蓝是纯度最高的颜色;彩度即色彩的纯度或饱和度或鲜艳度。称为艳度时,不同文献解释:艳度即颜色的饱和度、鲜艳度,不同颜色的色相和灰度蕴含着不同的饱和度,所有颜色中色相环上的颜色艳度最高,明度灰轴的艳度最低。通过对近50册有关色彩构成的著作、教材统计,大部分用纯度,小部分用彩度,艳度应用最少,也有文献书籍用饱和度。

上述关于第三个属性的名词解释,“百度百科”又有以下的解释:“纯度”通常是指色彩的鲜艳度,纯度是说明色质的名称,也称饱和度或彩度、鲜度。“艳度”是指的鲜浊程度,它取决于一种颜色的波长单一程度。“彩度”从通俗意义上来讲,就是颜色的鲜艳程度,是指色彩的纯度,通常以某彩色的同色名纯色所占比例,来分辨彩度的高低。彩度常用高低来描述,彩度越高,色越纯,越艳;彩度越低,色越涩,越浊。纯色是彩度最高的一级。“饱和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称色彩的纯度。

从以上的解释可以看出,千篇文献千种解释,是忌讳与人相同,还是显示自己的个性,具有独创精神,不得而知,但笔者认为还是应该将第三个属性定义一致为好。上面陈述的定义都是这几个词的相互解释,翻来覆去地来回使用,而这几个词在《新华字典》《辞海》中均没有收录,都是后来的自创。因为色彩构成理论是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外来语言的翻译不统一,情有可原,但我们在应用时更要注意用词的准确,要经得起推敲和考证。

作为色彩三属性色相、明度之外的第三个属性,其定义及解释相对比较明确、清晰的是利用色立体与其他二属性相结合来认识,非常形象性的解释,就是用距离等明度无彩点的视知觉特性来表示物体表面颜色的浓淡,并给予分度。它是根据彩色系各颜色距离明度轴的远近来分度确定的。

从色彩第三个属性的意义来讲,它指颜色的纯净程度、鲜艳程度、饱和程度等,因此用纯度、艳度更准确些,至于怎样选出更恰当的表达形式,则需以后专文再论。

“彩度”一词应该用于能够体现“彩”和“度”二字原义、寓意的概念。“彩”字已议,有多色之意,而“度”字有度量、限度、程度的内涵,如:温度、湿度、纬度……更具有说明意义的是色彩三要素中的“明度”,它就利用了“度”,具有可计算的含义,能作为按一定标准划分的单位,还可用来表达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将明度分成10级,另分为3个区域,就是低明度、中明度和高明度区域。“彩”和“度”两字构成“彩度”一词,蕴含着多色色彩中所含颜色数量多少或程度之意,故“彩度”更适于表示事物多色的色彩状态。

三、彩度的应用

把彩度作为评价色彩构成的色彩数值或程度的概念,主要是审定色物画面所出现的颜色数量。掌控色彩设计中使用色的数量和程度,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中都有所体现,用彩度来反映客观存在状态的一种形式,使得我们对色彩状态的评价更深入。

1.中国古代服饰色彩的控制

在中国古代的某些时期,对服饰色彩的控制非常严格,有非常严密的色彩使用制度,而且写进法典,必须严格遵守。这种“彩度”意识的雏形形成得很早,尽管当时色彩学含义的“彩度”名词尚未形成,但“彩度”的彩色应用数量与色彩效果已被用作传统宗法制度色彩观的工具,以来确立色彩应用衡量的标准,并在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用色是有“法规”的,这个“法规”是受中国传统社会宗法制度的意识形态所控制,各朝代的《舆服志》(专门规定从皇帝、贵族、官员到百姓的房屋建设、车轿、服装和器物的级别,其中色彩就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对色彩的应用要求都有记载。服饰上所用织绣的色彩种类越多,价值就越高,表明该服饰主人社会地位的级别就越高。因为服饰配色的色彩种类越多,色彩越丰富,服饰自然也就越华丽,工艺制作的难度和成本也就越高;反之,都会相应地降低。色彩种类多寡与“彩度”的意义就有些相近。早在汉代,就有类似“彩度”意义的体现,比如:公主、贵人和妃子以上级别的妇人出嫁,其服饰配色可采用12种颜色;六百石以上级别的官员及妇人可以使用9种颜色;三百石以上级别的官员及妇人可以采用5种颜色;而地位卑微的人,就只能采用2种颜色。《明史·舆服志》中对皇帝、皇太子、亲王冕服使用的颜色进行了规定:蔽膝,皇帝可以用六种颜色,皇太子、亲王可以用四种颜色;绶带,皇帝可以用六种颜色,皇太子、亲王可以用三种颜色。《明史·舆服志》中对文武官朝服绶带可以使用的颜色也进行了规定:一至五品官员用“四色”花锦,六、七品官员用“三色”花锦(御史为神羊纹),八、九品官员用“二色”花锦,同时还规定了使用的章纹。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统治人民严格的一种体现,同时也可能是染料、染整工业不发达,染料较少、较珍贵的一种表现,因而成为中国古代一定时期服装色彩使用的特点。

2.现代艺术设计的色彩掌控

现代艺术设计中色彩设计很重要的一点是色彩掌控,特别是从“彩度”意义上讲的对色彩的数量把握、控制。在艺术设计创作中要用好色彩,对于创作者来说必须对使用的色彩进行调控,这就有一个“彩”之“度”的把握。有些艺术设计与创作就要求不能花哨,在使用色彩时就应该考虑到用色数量不能过多,不能超过三个,如有些牌匾的色彩设计、服装的色彩设计、室内的环境色彩设计等等也都对色彩有一定的要求。而有些设计需要色彩的烘托,显示热烈、喜庆的气氛,就应该丰富其使用的色彩,颜色往往应用较多。在服装色彩流行方面,也会有对不同时期流行色色彩数量控制的要求,有时流行单色,有时流行多色。以上这些都是色彩控制的体现,需要有一个概念来强化色彩把握的意识。

“彩度”可以度量,可根据画面中参与的“彩色系”色域的种类之数来衡量。参与的“彩色系”色域数愈多,其彩度值就愈高。彩色系一般分为赤、橙、黄、绿、青、紫六个色域,“非彩色系”有三个色域:黑、白、灰。“彩度”是建立在“彩色系”色域数概念基础上的,是对彩色色彩色域数量应用的控制,“非彩色系”的黑、白、灰则不计入彩度值。在一个画面中可以细分、分布有众多的不同明度、不同艳度的同一色域色彩存在,都属于同一色域。“彩度”值最高的是赤、橙、黄、绿、青、紫等六个色域颜色成分都在一个画面中出现的情况;而“彩度”值最低的则是单个色域画面。“彩度”值高的画面就称之为“高彩度”,相反就称之为“低彩度”。以上述六个色域为基础的参照系,一般认为,存在四个色域以上颜色的画面,就属于高彩度形式;存在少于四个色域多于两个色域颜色的画面,就属于中彩度形式;而存在少于两个色域颜色的画面,就被认为是低彩度形式。

“彩度”一词用于对色彩的掌控分析,对于设计理论是老词新用,需要观念的转换和逐步适应,这一概念是在设计实践中总结而得到的,它是对色彩设计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彩度作为一个新概念的释义,目的是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使这一名词得到更好的应用,在色彩设计理论中建立起彩度的概念,丰富色彩设计理论,更好地指导设计实践。

[1]庞永红,张红军. 色彩构成[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2]彩度[EB/OL]. [2006-02-12]. http://baike.baidu.com/link?ur l=FX0EywjqMWf98dA0RN97KKk8Pu_Qst2ixbwbZfDRBNPxxrxCS B0vSX34Ts0qRtDixBiriilJq5h-L-MQXpoTXK.

[3]夏征农,等. 辞海(缩印版)[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4]宋健明. 关于彩调文化现象的探究[C]//首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 北京:中国流行色协会,2004.

[5] 彩[EB/OL]. [2006-02-12]. http://xh.5156edu.com/ html3/7388.html.

[6]李慧媛. 色彩构成[M]. 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9.

[7]曹志强. 色彩构成[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8]张彪. 色彩构成设计[M]. 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

[9]盛忠谊,罗晓光. 色彩构成[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10]宋莹,刘宝岳. 色彩构成教程[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11]成朝晖. 色彩构成[M].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12]张玉祥. 色彩构成[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13]崔唯. 色彩构成[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14]郑健. 色彩构成[M]. 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3.

[15]曹广豫. 色彩构成[M].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

[16]陈重武.新色彩构成[M].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17]俞爱芳.色彩构成训练[M].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18]杨艳芳.《后汉书·舆服志》探析[D]. 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11.

[19]李小虎.《明史·舆服志》中的服饰制度研究[D].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李建中: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韩 怡:天津自然博物馆助理馆员

“Saturation” in Art Design: Interpretation & Application

/Li Jianzhong and Han Yi

The term “saturation” mostly appears in color composition and color design theory under art design. As one of the three attributes to color it is represented by quite a number of confusing words, which need clarifc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erm saturation in ligh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exical culture, color culture and color design theor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n color theory, this term should carry more weight in multicolor, degree measurement, extent and limit. When it comes to application, saturation is more suited to describe the control of the number of colors in color design. This, the author believes, not only agree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clarified meanings, but also is a contribution to color design theory.

art design; saturation; multicolor; control

猜你喜欢

彩度色域明度
远不止DCI色域,轻量级机身中更蕴含强悍的亮度表现 光峰(Appptronics)C800
基于Coloro色彩体系不同色深公式的颜色深度研究
上海中心城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建筑色彩特征研究
基于HVC的定制衣柜色彩量化分析∗
说说DCI-P3色域的那些事
为什么4K广色域投影机会很贵?
茶叶构成的色彩图
老年人彩度对比敏感度函数研究及滤波应用
浅谈印刷色彩管理的色域映射技术
如何让学生在设计中有效认识和使用色相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