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中国”视阈下的高校绿色教育

2016-04-04蔡文伯徐玮嘉

关键词:美丽中国环境保护美丽

蔡文伯,徐玮嘉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

“美丽中国”视阈下的高校绿色教育

蔡文伯,徐玮嘉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

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提出“美丽中国”这一新理念,要求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要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美丽中国”理念和绿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目前高校的绿色教育在我国发展现状不甚理想,需要政府、高校通过经济、行政等手段,统筹规划、贯彻落实,逐步完善和健全我国的绿色教育体系,丰富绿色教育内容,营造绿色校园氛围,将个体意识转化为行动,让“美丽中国”的高校绿色教育的发展之路变得更加明朗。

美丽中国;高校绿色教育;发展

“美丽中国”概念最初在十八大中被提出,2015年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正式被纳入“十三五”规划。“美丽中国”是用诗化的语言对中国未来发展趋势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方向进行阐述,它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与决心。绿色教育是基于目前环保形势的需要、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的一项举措。美丽中国与绿色教育关系非常密切,两者都是针对目前社会发展与生态问题进行的思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要在全国逐步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因此,探讨高校绿色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方向,对于美丽中国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美丽中国与绿色教育

(一)何为“美丽中国”?

在我国,较长一段时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不仅造成了国内资源的大量“透支”,也使得许多地区经济疲软、产业链长期低水平发展。面对资源日趋紧张、社会矛盾逐渐突出的态势,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上述问题作出了明确回应,并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从战略的高度、全局的眼光去思考和正视“我们要怎么建设生态中国,如何建设生态中国”这一重要问题。

“美丽中国”首先体现出的是自然之美。“美丽中国”的自然之美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正如习近平所说:“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其次,“美丽中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及保护自然的绿色理念,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真正走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全面、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再次,“美丽中国”体现的是自然与社会的完美结合,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的经济繁荣、制度完善、文化先进的全面发展的社会[1],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地融合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之中。

(二)何为“绿色教育”?

“绿色”不仅仅是一种颜色,也泛指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意识与行为,更可以引申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与积极旺盛的活力。这样强烈的词语概括性既导致绿色教育这一概念内涵流动的扩大,也增加了其意义的变化。在发展主义①在本文中出现的“发展主义”是部分学者借以指代狭隘化发展意识形态的概念。一路高歌猛进的20世纪末,部分地区被快速增长的生产总值(GDP)所迷惑,从而忽视了经济发展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物种灭绝、大气污染等问题在各地层出不穷。此时,保护环境成为了时下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升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势在必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绿色教育”应运而生。

目前,学界对于绿色教育的概念尚无定论,笔者较为认同王大中院士对“绿色教育”的定义:绿色教育是全方位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教育,并将这种意识渗入至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中,使其成为大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高校开展绿色教育,实际上可以把学科背景、环境、资源作为一个有机载体,将绿色意识、环境保护理念融入至高等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可以说,绿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和谐发展的人类环境。

(三)“美丽中国”与绿色教育的关系

1.“美丽中国”是“绿色教育”的现实目标

开展绿色教育的目的,是希望社会的经济发展以一种良性的健康的态势增长,进而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绿色教育”体现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存——优美的环境、健康良性的发展,而这也是“美丽中国”这个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中的一部分。可以说,“美丽中国”是“绿色教育”的现实目标。

2.开展绿色教育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途径

“绿色教育”所追求的是将发展与自然理性结合的模式,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不顾及大自然的承载力,导致了现在严峻的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而“美丽中国”既是对历史总结和反思的成果,也是一个愿景——逐步地改善环境污染问题,让经济的发展更健康,让每个人都享受到绿色成果。由此可见,开展绿色教育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途径。

二、“美丽中国”视阈下高校绿色教育的意义

(一)发展高校绿色教育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使命之一,在美丽中国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素质决定了未来中国的发展。尽管我国的教育希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本身过分注重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导致目前较为普遍地出现了“重视知识,轻视实践”的现象,这明显与我国的教育方针不相符。绿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包括环境保护知识的传播,通过进行绿色教育,发挥大学生的带头引领作用,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培养更多的专业化人才,更好地促进绿色发展,为美丽中国提供人才保障,更重要的是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对大学生群体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行培养和提升,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理念,更好地肩负起发展绿色事业的责任,为美丽中国提供更多的建设者。

(二)高校绿色教育肩负着推动社会发展、深化高校改革的重大使命

“绿色教育”作为一种现代化教育范式,肩负着推动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两大使命。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正处于产业机构调整的社会转型时期,在发展主义模式下,人们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多元化的需求,致使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资源面临枯竭,因此“绿色教育”作为回应这个社会问题的答案,肩负着扭转我国社会发展模式的使命。绿色教育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制高点,平衡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

从高校内部深化改革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一,是教育的应用问题,学生普遍缺少实践机会;其二,是高等教育的专业划分问题,绿色教育涉及到包括经济、社会、地理科学在内的多个综合性学科,但如今高等教育对“培养专门人才”的目标似乎有着片面而狭隘的理解,只专注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大学生环保理念、生态教育的培养,这与绿色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开展绿色教育,有利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明确教育的目的,完善我国教育的体系。

(三)发展绿色教育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

发展绿色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意识,才能使人们将环境保护意识作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如今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变时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做到双向共赢,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艰难挑战。“绿色教育”登上历史舞台正是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指明道路,将“绿色”作为发展的重点,从而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说,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着经济的发展是否可以建立在自然与社会和谐共存的基础上。如今,环境保护意识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和民族文明程度的指标之一。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绿色教育势在必行。“美丽中国”的提出为中国的绿色教育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与方向,为中国的绿色教育的发展趋势展现出美好的愿景,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了坚定的理论基础。

(四)发展绿色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历经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人类进入了希望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但不得不指出的是,根植于个体心理层面的意识或许才是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进程最重要的环节。中国梦能否实现,取决于个体是否具有绿色发展意识。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有梦,但因个体缺乏绿色意识而无法圆梦,这样的梦,也只是欺骗人民,让人民空抱不能实现的希望的梦[3]39。只有大力推进绿色教育,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才能真正地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高校绿色教育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绿色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我国的“绿色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对于“绿色教育”并没有一个确定的释义。作为一个“舶来品”,我们对其了解和研究的时间有限,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制定的计划也不甚全面。

对于“绿色教育”的不了解,导致了大众对于开展绿色教育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这只是学校的任务。实际上,开展绿色教育并不只是学校的事,家庭和整个社会都应该给予必要的支持,学校是进行绿色教育的先行军,家庭是孕育绿色意识的摇篮,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则会影响到大学生是否能够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目前,我国的家庭绿色教育十分欠缺;社会的绿色教育虽然因为某些社会问题的凸显而受到大众关注,但是发展仍然相当滞缓;学校的绿色教育受体制所限发展举步维艰,绿色教育的开展难以常态化,内容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可以说,当前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对个体的绿色教育上存在脱节现象,缺乏一致性,整个社会的绿色教育氛围尚未形成,绿色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也势必会影响教育的直接效果。

目前“绿色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与全社会亟待加强和普及绿色教育与绿色意识的客观要求是不甚相符的,高校目前开展的“绿色教育”难以满足教育教学、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学科、专业的设置上看,高校的学科分类过于细化,专业设置受到局限,导致大学生难以进行深入、科学、完善的绿色教育;从课程体系设置上看,多数高校并没有将绿色教育纳入自己的课程中,普遍将“绿色教育”散落在思想政治课中,教育内容较为分散、缺乏整体性,以至于绿色教育无法在高校中得到全面的普及;此外,教学设施落后、相关的教材、图书的缺乏、经费投入力度不够等情况,也严重制约着高校绿色教育的发展。

(二)管理者与教师绿色素养的欠缺

绿色教育开展的成功与否,与高校对其重视程度呈现正比。高校的管理者是绿色教育能否顺利开展的第一责任人,他们的重视程度和思想水平直接决定了学校绿色教育的成功与否。现阶段我国的发展现状决定了部分高校不会将太多的注意力倾注在“绿色教育”之上。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影响举足轻重,学校师资力量的强弱和教师本人的教学水平、思想意识和态度对于高校绿色教育开展质量的高低起到决定性影响。目前承担绿色教育教学任务的多为自然科学学者,然而根据绿色教育的内涵可以发现,绿色教育是对当下环境、资源与发展相结合的全面的教育形式,而不仅仅只是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这样的片面式教学,忽略了对大学生绿色意识和环境保护理念的培养。此外,还有部分高校教师并不具备绿色教育、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缺乏绿色意识,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难以向学生们传递环境保护的相关理念与知识。

(三)学生绿色意识淡薄

当前,大学生的环境保护理念较为淡薄,绿色意识水平在总体上比较低。在理论层面,多数大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知识的了解仅仅只停留在“听说的”层面,对于相关知识了解甚少,环保知识理论水平偏低,重视程度不高,难以从意识层面认识到环境保护和开展绿色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在实践层面,多数学生亦是行之不足,对环境保护事业参与不够,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制止力度不强,无法承担大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与义务。由于大学生绿色意识的淡薄,加之高校并没有把绿色意识、生态道德作为大学生的必备素养,导致了目前一些大学生并没有养成较为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存在着较多与绿色教育、绿色意识内容不相符的行为,例如随意践踏草坪、乱扔垃圾、对于保护环境的言行不一等等。

(四)绿色教育的开展效果不甚理想

绿色教育在我国的开展缺乏“润物细无声”的氛围。课堂上与生活中的“知”与“行”难以达成一致,这不仅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意识层面和行为层面,更体现在学校的校园规划与建设上——绿色校园的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绿色校园硬件设施建设缓慢滞后,环境状况不够美观,管理与服务还待改善。例如,校园内的分类垃圾桶、电池回收箱形同虚设,这明显不利于大学生绿色教育意识的提升和行为的养成。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绿色氛围,绿色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效果并不理想。

绿色教育在高校较难取得预期效果的另一个原因和表现,是高校绿色教育实践活动较少。当今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伴随着我国高校绿色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发现目前很多高校尚未开展足够的绿色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大部分同学对绿色教育的理解和认知多来自于书本和网络,导致了目前高校学生的绿色实践经验少、技能低,这也是我国绿色教育的开展效果不理想最直观的体现。

四、高校绿色教育的发展路径

绿色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特别是针对高校的绿色教育,更不能将其视为“走过场”,而是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并进一步认真落实、严谨执行,逐步完善和健全绿色教育,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绿色教育。

(一)提高对高校绿色教育的重视,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观

习近平曾指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从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绿色体系的完善任重而道远。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绿色教育,首先要加强全社会对于绿色教育的重视,达到全社会共同开展绿色教育的共识。国家层面,要给高校的绿色教育提供更多资金、制度和技术上的保障,加大对高校绿色教育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帮助高校绿色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校方面,第一,需要加强自身对绿色教育的认可度,认识到实施绿色教育的必要性;第二,需要制定高校绿色教育的开展计划,并进一步落实绿色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管理方针及模式,细化各个部门的分工等;第三,高校自身需要加强管理,包括加强对绿色校园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培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绿色知识体系,提升自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树立高校教师环境保护理念,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绿色意识;第四,积极展开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参观学习、研讨会等方式,对目前高校绿色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交流,分析当前绿色教育的现状,分享在开展绿色教育时高校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的方法与对策,开拓视野,借鉴他人的宝贵经验,促进绿色教育的发展,努力构建高校自身完善的绿色教育体系。

(二)优化课程结构,丰富绿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完善课程体系是发展绿色教育的重要任务,要让绿色教育切实地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在教学安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展现绿色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第一,对现有课程设置的体系进行改善,使其更具应变性与前瞻性;第二,优化课程结构,开设绿色教育的相关课程,丰富绿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让绿色教育的内容进入课本、进入课堂、进入头脑,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改变传统的“教师—学生”一对多的灌输式教育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大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开放式教学,挖掘出大学生对绿色教育的兴趣,调动他们对于绿色教育的学习积极性;第三,增加绿色教育的实践活动,例如,采取展览、研讨会、案例分析和讲座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绿色教育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并从中进行启发,拓宽大学生的思路,促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热心环保事业、践行绿色理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走出校园、体验社会,进行参观或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工作,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理念与绿色意识;第四,由于绿色教育涉及学科众多,因此要将绿色教育融入诸多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和专业间的交叉与渗透;第五,建立大学生绿色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引领作用,将绿色教育的思想以及内容贯穿在大学的教学与活动之中。

(三)营造绿色校园氛围,将个人的意识转化为行动

让“绿色教育”由意识内化为个人的行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依靠直接的活动去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也需要制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大学生是绿色校园建设的主要执行者,营造绿色校园氛围,需要建立良好的大学环境,一个可以体现绿色教育理念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这个校园包括了优美的环境、健全的配套设施,在绿色校园的建设过程之中,不仅要考虑到经济效益、实用程度,还要考虑到贯穿于整个校园的环境保护理念。

营造绿色校园的良好氛围也需要一个具有绿色教育理念的精神文化环境,要将高校的精神文化作为重要的任务去执行,通过多种方式的校园活动,传授绿色教育的相关知识,传递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正确的绿色意识,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与绿色教育相关的活动中去,并逐渐形成大学生们保护环境的绿色行为模式。和谐的氛围,会对他们产生“春风化雨”般的效果,环境清新、植被覆盖率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有利于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积极举办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绿色教育的基础知识,加强大学生对于绿色事业的重视与参与,培养大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们的思想意识,并进一步将其转化为行动。

五、结语

高校的绿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贯穿于多方面、多层次、多环节的意识变革。开展绿色教育,高校必须在教育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上深化改革,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现代绿色教育的发展路径,努力建设和谐校园,完善绿色教育体系。此外,绿色意识的普及还要从大学生个体抓起,积极引导并努力让全社会都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努力唤醒与激发个体的环境保护意识,从根源处让“美丽中国”的高校绿色教育的发展之路变得明朗而清晰。

[1]王晓广.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王大中.创建“绿色大学”示范工程,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更大贡献[J].环境教育,1998,(3).

[3]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李平)

Green Collegial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Beautiful China”

CAI Wen-bo,XU Wei-jia
(Teachers’College,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Xinjiang,China)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foregroun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propose a new idea of“Beautiful China”,which demands that during the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we should ensure a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to develop sustainably,the idea of“Beautiful China”and green education being the ultimate objective.For the time being,the situation of green higher education is not satisfying,so by thejoint efforts of governments andcolleges anduniversities,weshouldgradually complete and perfect the green education system,enrich green education contents,build up a green campus atmosphere and translat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into action to set up a brighter developemnt road for green collegial education of“Beautiful China”.

“Beautiful China”;green collegial education;development

G649.21

A

1671-0304(2016)04-0043-05

2016-01-15

时间]2016-08-21 20:16

蔡文伯,男,新疆巴里坤人,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教育政策等研究。

URI: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60821.2016.032.html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环境保护美丽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