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 关注

2016-04-04

书法赏评 2016年6期
关键词:信札手写书信

学术 关注

编者按

今年是游寿先生诞辰110周年。杂志原本计划召开一个学术研讨会并择其中论文发表以为纪念。但因为准备工作不充分未能如愿,所以杂志采用开辟专栏的方式来纪念游寿先生。游寿先生无疑是我们当代书坛最具的代表性的女性书家。就在前不久上海书法学术研讨会上,有一篇研究女性法家的论文,游先生排在其所列名单前面。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上讲 “南萧 (萧娴)北游”,这不是简单的对游、萧二先生在地域上的描述,更是对二位先生在当代书坛的地位的充分肯定。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传承老先生的精神。本期我们特意选取了两封游先生信札,一封写给学生杨克炎,一封与同事苏渊雷的。当时看似习以为常的信札,我们今天拜读可以体会出游先生一种个性化的、朴素的生活状态。现在大家交流信息已经不再用手写的书信了,书信与书法的结合也少有存在了。但是书信这种特有的方式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当代人已经越来越难体会得到。但不管岁月多久远,不会冲洗掉这种结合的魅力。

书法与书信的结合,是传统生活书法的重要表现方式,令人遗憾的是,类似的生活书法方式在当代越来越少见,书法也变得越来越脱离生活,其受众面也越来越窄,这是广大书法爱好者所不愿见到的,也是书法工作者应该引起警惕的。我们今天虽然不能够大范围重现过去的书法与生活的关系,但是依然可以或多或少地学习老一辈的一些做法,尽可能地借用书法信扎这种方式或类似的方式而使书法生活化。如我们可以先手写信扎,然后拍照或扫描发给自己的至亲好友,双方约定他日见面将原稿交给对方,岂不在兼顾效率的同时也让平凡的生活增添了几分诗意?手写书信,她依然可以温暖我们的生活,充实我们的记忆。优美而有内容的信札,带给我们的影响,是时间愈久愈加显得它的珍贵。

在传统手写书信面前,在普通信息的传递方面,确实有多种选择可以替代过去的信扎。我们觉得一切都可以用最迅捷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但在普通信息之外的情感信息、审美信息的传播上,手写信扎的价值却仍然不可替代,甚至更加珍贵。纸质书信虽然不如电子书信迅捷,但手写书信所特有的亲切的情感内涵,却是电子书信无法比拟的,这种亲切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对日常书写的一种依恋与执着。它的随意,它的自由挥洒,它与文字内容的完美结合,让它成为中国传统书法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而我们对这类作品的欣赏,也远远不止停留于文字信息的接受,更多地是对古人生活情境的再现、是对他们精神世界的再度体验,这也比那些抄录他人诗词的书法多了一些让我们持久感动的动因。

关于游寿先生研究有很多文章,但是我们今天特别推出两位作者关于游寿先生信札的研究。这也是一种特殊的纪念,在我们倡导书法生活化的今天,游先生及到他们这代人为止的历代文人与书法家,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什么是生活书法,而我们的研究论文则充分揭示了以书信为文字内容的书法所具有的生活内涵及其文化价值。

也许我们在看游寿先生的信札时,你会觉得这个满天降雪的寒冬也变得不那么清冷了。尺素寸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温馨记忆,还应该是当下的生活体验,更可能是未来的期待。

游寿先生 (1906—1994),女,字介眉。福建霞浦人。1928年至1936年,先后就读于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师从胡小石教授。1941年至1957年,曾任职于四川女子师范学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图书馆、南京博物院筹备处、南京大学、山东师范学院。1957年来到黑龙江,历任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游寿先生在历史学、考古学、文学等领域多有建树。其书法独树一帜,享有盛誉。

猜你喜欢

信札手写书信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我手写我心
收藏界的“绝后”之作
抓住身边事吾手写吾心
打分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旧时信札
基于集成学习的MINIST手写数字识别
共 筑
致卫东先生(信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