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报的责任担当

2016-04-03钟晓红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报学术互联网+

□木 星,钟晓红

试论“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报的责任担当

□木 星1,钟晓红2

( 1.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27;2.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6)摘要:“互联网+” 使学报发展的内部、外部环境产生了许多“变量”,生态圈和价值链发生 “再造”、“重构”,这就要求高校学报对社会有更多的责任担当。面对目前复杂的生存环境,高校学报应然的最基本的三种责任担当是:需要通过传播社会正能量、先进思想和新知识,来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和优秀学术成果;通过引领高校学术发展的方向和作者的研究行为,来引领理论创新;通过创新教育理论园地、开展健康的学术争鸣,来大力推进学术繁荣。

“互联网+”;高校学报;责任担当;传播;引领;推进

互联网作为最重要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正推动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交往方式等发生着革命性变化。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渗透,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 “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的意识和思维融入各种产业,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2]。

“互联网+”不仅建构了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而且也正在重组我们的思维。也同样使学报发展的内部、外部环境产生了许多“变量”,其生态圈和价值链将会“再造”、“重构”,同时给学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这就要求学报界以互联网思维对学报改革的成败进行深刻反思,应该对社会有更多的责任担当。

学报作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组成部分,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壮大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的主阵地和红色地带,这是学报在办刊实践中应当承担的应然的社会责任和义不容辞的社会担当。笔者认为,面对目前心浮气躁的学风影响,“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学报应该至少有以下三种最基本的责任担当。

一、传播先进文化和优秀学术成果

“互联网+”造就了传媒业全新的业态,舆论格局由过去的传统媒体、主流媒体主导,变成了今天网络、短信、微博、微信的“众声喧哗”;各种形式的艺术自由发展,各种学术流派、理论观点,百花齐放。

高校学报是作者发表研究成果的平台,也是作者与学术共同体交流的渠道。所以,传播先进文化、交流优秀学术成果,是高校学报最基本、最朴素的责任担当。因此,高校学报必须优选具有学术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致力于传播好的内容、好的方法、好的学风,交流理论视角独特、实践个性鲜明的学术论文,以实现学术成果的公共化。就其传播内容来讲,具体应包括传播正能量,传播先进思想,传播新知识等三个方面:

一是传播正能量。转型期的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各类矛盾集中凸显,社会观念空前多元。高校学报要研究改革开放中遇到的社会矛盾,关注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跟踪最为重要的社会热点问题,阐释、论证党和政府大政方针的理论依据,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支撑,为破解体制机制之困遇到的前进中的难题①,出谋划策,凝心聚力,明辨是非, 传播正能量。比如:在改革开放之初,许多国人认为对企业实行股份制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于这种模糊认识,很多高校学报纷纷刊发专家教授精辟剖析的“破冰”之作,对于解放思想,轰然开启新时代,都起到了理论引领,服务战略决策的作用①。同时,也发挥了提高读者认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维护舆论导向与社会大系统和谐关系的作用。学报发表的这些学术论文,体现着探索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时代精神,与社会发展休戚与共,这既是高校学报的责任担当,也是高校学报的取胜之道:内容为王,质量为本。

学报要以建设者的心态正确对待转型期的社会矛盾,进行正确的理论引导,传播主流价值观并凝聚共识,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拉近读者与党的距离,这是社会转型期对学报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学报编辑实现中国梦、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对于以建设者的角色做好媒体(学报)的定位问题,武汉大学博导石义彬教授认为,社会转型期的媒体作为建设者角色定位,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在共同建筑中国梦的过程中,媒体应该传播正能量,做凝聚社会共识的建设者。”[3]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舆论媒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3][4]。学报工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有力表达党的主张,为党立言,做到与党同向、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5]。

北大黄枬森教授在李大钊英勇就义80周年之际,将他亲笔书写的李大钊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赠送给北大学报常务副主编刘曙光,就别具一番深意。刘曙光认为,黄先生意在勉励我办学报要关注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弘扬正气和主旋律,自身要做到政治强、业务精,反对什么,坚持什么,抵制什么,就不仅仅是学者个人的观点,而且关系到学报的办刊方向和出版目的,以及学报人所始终坚守的学术立场和政治立场。[6]

二是传播先进思想。学报发表的文章不仅是言之成理的、准确正确的,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引人入胜,给人以启迪;不仅要知识丰富信息量大,更为重要的是思想深处富含着社会主义“三观”。这里的思想,既体现着作者在从事学术研究过程中潜藏着的学术思想,又无时无刻不在引导着学者们的研究方向。

思想性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文章的思想性强不强,是否具有先进思想,是学报择稿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果文章缺乏思想性,再好再多鲜为人知的好材料、好资料,也都只能算作“材料堆砌”,更谈不上震撼读者的心灵。缺乏思想性的“材料堆砌”,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最多只能算作行尸走肉。没有先进思想的文章,即使观点没有任何错误,但对读者没有启发,对学科建设没有意义。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必须与国际接轨,接轨所承接的是通过学术研究在窥探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和道路时[6],所应传播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理念。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办学报,都是如此。

三是传播新知识。学报传播的知识主要由作者利用新技术、新思想、新工具、新方法,新理论、新依据、新材料、新观念,所创造出来的崭新知识,并能使该领域知识增量的最新学术成果。[6]因为,作者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在高校学报等学术刊物的发表,才进入学术交流传播领域的。学报发表的具有理论震撼力的精品力作,通过不断推出经典性概念,不断创造新知识,不断刷新理论观点,从而达到解决最为关键的社会重大问题的目的。

学报发表论文,不能盲目、随意地“赶热闹”,要在“赶热闹”与“不赶热闹”之间处理好辩证关系。不但要以敏锐嗅觉探寻社会发展的新趋势,行业内外的新动向,而且敢于挺“声”而出,挺身入局,利用“互联网+”环境中融媒体优势,传播先进文化和优秀学术成果。

二、引领理论创新

学报作为主流媒体的一部分,引领理论创新,是其社会担当的应有之义。学报引领理论创新,是按照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学术研究发展的需要,通过开辟新栏目,提出新选题,发表相应的研究成果,吸引读者关注,特别是吸引高层次专家、学者,对一个时期(阶段)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学术阐述和理论解读等,引导作者对学报所确定的选题开展研究,把学术成果固化为中华民族的无形资产和国家决策的宝贵财富。[7]学报引领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

一是引领高校学术发展的方向。有责任担当的高校学报,应该特别关注教育领域中的现实问题,特别关注教育领域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发表具有原创性、理论前沿性作品,争取成为教育学术研究领域的“导航仪。”特别关注学术研究成果的评价,引领教育学术研究方向,最终服务国家教育的改革发展。在许多学术期刊的办刊实践中,都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努力引领理论创新。一方面,针对同一难点问题,组织不同学科的专家从不同理论出发进行多视角探讨,营造民主和谐的理论创新氛围。另一方面,针对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针对各学科或学术领域需要研究的有关学术现象或社会实践问题,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学术讨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形成专业领域的研究专题,以至形成社会科学领域公共的研究话题,引领整个教育界的学术研究方向。比如,《中国远程教育》(国家开放大学主办)杂志社,从2002年开始,每年都要主办全国性、国际性远程教育大会,产生了巨大的学术影响。2015(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以“学习的革命:突破口与制高点”为主题,把脉“互联网+”发展趋势以及对行业的影响,重点寻找突破口的路径与抢占制高点的方式,多维度地展示了在线教育行业在“互联网+”时代迎接教育变革与学习革命的思考和实践。[8]组织国内外著名专家、大腕学者进行了热烈讨论。

资深学者、办刊人邓正来认为: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人文社科刊物,都应当最大化地引领和支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在学报和学术发展之间明确定位,在学术生产和学术传统的建构方面不遗余力,建构和加强明确的学术自主性和学术责任感,以期推动中国未来学术传统和学术发展走向[6]。

二是引领作者的研究行为。学报应坚持既定的办刊宗旨,秉承谨慎科学的治学态度,坚定正确的学术价值取向。学术价值取向既表明学报关注哪些研究热点,同时也间接发挥引领的作用。学报的引领对于作者,特别是对青年作者的理论创新、专业发展都能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学报作为挖掘和培育学术研究未来主力军——青年才俊的“孵化器”,应扶持年轻新锐的成长,引领青年作者的研究行为,这也是学报应有的责任担当。

青年作者的论文相对稚嫩,学报编辑都要对其选题、观点、材料、论证、结构、逻辑等方面,进行仔细审读。需要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多次交流和反复沟通,这个交流沟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作者研究行为的规范过程。尤其是通过参考文献的规范著录,可以很好地规范作者的学术道德行为[6],以此净化学术空气,创设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远程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学报(学术期刊)的引领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远程教育》从理论价值、研究规范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坚守自己的学术主张,积极引领作者的研究行为和实践进程,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比如,每期的 “卷首”语和系列学术活动②,都充分体现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学术担当和品牌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沉甸甸的社会责任。[7]

三、推进学术繁荣

高校学报要时刻关注国家战略决策,关注国家教育改革过程中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关注教育发展进程中具有根本推动力、具有全局性的疑难问题,善于发现新的规律、总结新的经验、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为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高校学报应该时刻贴近国家大政方针和教育实践发展进程的大趋势,通过以下途径强化理论成果的转化,推进国家的学术繁荣。

一是创新教育理论园地。学报要加强对教育学科的范畴、体系和基本问题的反思和探究,促进教育学学科发展和成熟。重视教育学的科学化、现代化、中国化,在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及完善教育学方面作出贡献,关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并对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和新的主张,向社会、向其他学界传输教育学科最优秀的成果,使得整个社会的教育科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回应社会公众对教育的关切,正确地引导高校舆情。开辟教育研究的新领域,丰富教育研究的新内容,提出新的理论模式和新的观点,这对教育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是教育研究发挥现实作用的重要表现。因此,学报要在教育研究方面发挥重要的组织和引领作用。

二是开展健康的学术争鸣。学报作为学术生态的一部分,应当开展健康的学术争鸣,鼓励学术批评。因为,通过学术争鸣来维护学术生态环境是学报应该承担的学术责任。

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注重思想性。然而,任何思想都需要在各种观点的激荡分化、交锋融合中才能碰撞出真理的火花。“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9][10]。同理,学术争鸣既是避免论文平庸化的好方法,也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必要之举。学报理应为健康的学术争鸣提供充分的园地,无论是学术商榷,还是批评性评论文章,只要其目的是善意的健康的,只要有助于学术发展,都应让其公之于世。对于有新颖创意但欠完善的争鸣论文,要帮助作者按照专家审稿意见,进行修改提高,并予以发表。

学报需要通过发挥主体性和主动性来开展学术争鸣,反对学术腐败,推进学术繁荣。由此可见,缺乏善意的商榷和学术评论,缺乏严谨的交流交锋,缺乏健康的学术争鸣,是一种非正常的学术生态环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9],坚决反对把“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 同样,现在学术刊物缺乏开展学术批评的勇气、锋芒和胆识,设置争鸣栏目的学报更为少见。很难看到商榷文章、争鸣文章,即使偶尔有之,也是把学术批评变相转变为集体表扬、大伙点赞,能一针见血、客观评价的实属罕有。当然,这还涉及到了学报学术生态建设等深层次问题。

总之,高校学报的社会责任是一种风尚,高校学报的社会担当是一种气魄,一种价值尺度。责任担当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一种不辱使命的锐气,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学报的社会责任担当既是坚守,也是引领;既是情怀,也是责任。学报在做好自己的前提下主动为社会担责,则更是一种境界的攀跃和升华。“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学报,需要努力发挥独有的学术理论魅力和政治导向作用,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和优秀学术成果,引领理论创新,推进学术繁荣,自觉完成好自己的社会责任担当,真正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送到更大的范围,传播到更广阔的领域。

注:①参见拙作《高校学报要努力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中北大学(社会科学版),2016(2)。

②《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三届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历届大会内容权威,演讲精彩,信息丰富,规模盛大,已形成巨大影响力和广泛参与度。累计千余家机构、四万余名参会代表莅会,堪称中国教育行业“年度盛典”。参见《中国远程教育》,2015(10),潘超。

[1]本刊编辑部 邵景均.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J].中国行政管理,2015(08).

[2]曹青.“互联网+”时代运营商应积极作为[J].中国电信业,2015(08).

[3]马缘园,王灿发.论社会转型期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担当[J].新闻爱好者,2014(11).

[4]人民日报编委会.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的体会[J].新闻战线,2013(09).

[5]汪万福.经济转型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发展[J].新闻战线,2015(03).

[6]畅引婷.学报为何?学报何为?——纪念《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40周年[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7]本刊编辑部.远程教育:学术期刊的学术担当——第13次“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5(03).

[8]《在线学习》杂志首席记者潘超·寻找突破口抢占制高点——在线教育行业全力迎接学习革命[EB/OL].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公众号ID:chinadisedu,2015-11-27.

[9]乌兰.高举旗帜 牢记使命 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5(02).

[10]赵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努力推动当代文艺开创新风貌[N].中国艺术报,2015-01-29.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University Journals in "Internet +" Era

Mu Xing1, Zhong Xiaohong2

(1. Shanxi TV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27; 2. Jiangxi TV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6)

"Internet +" mak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journal development produce many "variables", and the ecosystem and the value chains present the "reprod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which requires university journals to bear mor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ociety. Facing the complicated living environment, the Journal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ar three basic responsibilities: firstly, through the dissemination of social positive energy, advanced ideas and new knowledge, they actively spread advanced culture and outstanding academic achievements; secondly, through leading the direction of 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the author's research behavior, they lead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thirdly, through the theory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they carry out healthy academic discussions, 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academic prosperity.

"Internet +"; University journals; responsibility; transmission; leading; advancing

2015—11—26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七届编辑学研究基金一般资助课题(课题号2013YBO14)、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学报编辑学热点问题研究”(课题号SSKLZDKT2009108)的研究成果之一

木 星(1961—),男,山西万荣人,山西广播电视大学,编审; 钟晓红(1972—),女,江西鄱阳人,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G728

B

1008—8350(2016)01—0104—04

猜你喜欢

学报学术互联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