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发展进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6-04-03王建明赵时璐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沈阳大学卓越应用型

王建明, 赵时璐

(沈阳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转型发展进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王建明, 赵时璐

(沈阳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通过探析沈阳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程教育领域的主要问题,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实施了以“加强内涵建设、推动特色发展”为主线,以实行“卓越工程师”和“企业命名班” 培养计划为抓手,积极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逐步实现“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转型发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 卓越工程师; 企业命名班; 创新创业教育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指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1]。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战略结构调整以及地方综合性大学发展方向,“推进转型发展”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2-4]。沈阳大学紧抓历史机遇,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机械工程学院作为学校办学历史最长的学院,所设专业紧密贴近辽沈地区老工业基地发展和建设,切实以学校转型发展为契机,在教学改革方向、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等方面,紧密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实现“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 工程教育领域存在问题及改革途径

1. 存在主要问题

如何适应学校转型发展要求,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为了做到有的放矢,机械工程学院对目前工程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主要表现在:对教育转型发展背景下学生培养目标不清楚,知识和能力体系构建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适用性与灵活性;工程训练和实践环节培养环节薄弱;培养体系不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产学研合作教育不到位,等等。

2. 改革思路及途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机械工程学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即:以学校转型发展为契机,以“加强内涵建设、推动特色发展”为主线,以实施“卓越工程师”和“企业命名班”培养计划为抓手,积极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实践工程,立足高起点、面向新目标,上水平、争一流、建特色、求发展,为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应用型人才与智力支持。

围绕学校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方向,机械工程学院确立了以“卓越工程师”和“企业命名班”人才培养模式为途径的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形成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具体主要体现在:①制定了1个核心理念,即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了从理论知识传授向工程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②明确了3个培养目标,即明确了知识、能力和素质3个培养目标;③建设了3个课程层次,即设置了基础、拓展和复合3个层次教学要求和课程;④强化了2个教学保障,即建立了师资和教学基地保障。

二、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1. 实施现状及意义

2011年机械工程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2012年材料成型与控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3年焊接专业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开始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学校与秦皇岛秦冶重工有限公司联合申报并成功获批为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这为机械工程学院有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了平台保障。

目前,学院一直大力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制定了完善的“沈阳大学国家工程实践中心建设方案”“卓越计划实施方案及细则”“企业合作方案”及“卓越计划学生参与选拔办法”等。实施了“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即:学校学习期为3年,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系统讲授工程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同时结合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项目教学以及大学生创新竞赛教学等,来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水平与能力。而企业学习期累计为1年,重点培养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基本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积累工程实际工作经验。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中,我们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及适应性”的培养[5-7],构建了与沈阳大学办学定位与特色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与此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制度和施措,并带动了学院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该计划的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获得显著提高。

2. “双导师”制度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中,建立了学校和企业的“双导师”制度。其可以充分发挥校内和企业导师的各自的指导优势,使学生接触更为全面的工程实际。学院先后聘请了企业导师30余人,并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企业现场实践、项目研究、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同时,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到企业工程方案及技术项目的研究、设计与开发,学习实际生产中工程所需的工艺、步骤的提出、审查及选择的方法和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 “研中学”及“做中学”教学模式

学院组织“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的多名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到企业备课,探索了基于工程项目的“研中学”及“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这种通过研究与实践来学习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是以工程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完成大作业、文献综述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研究性实验报告等作为载体,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团队协作的全方位综合能力培养,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现代工具设备及各种工程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强化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及创新应用意识。

4. 多元化工程实践训练模式

依托校企合作培养体系优势,学院建设了多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强化了基于工程实践训练的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院通过给予学生相应的实践课学分、创新创业项目学分、各类机械设计大赛、工业设计大赛及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项目学分等,从机制上激发和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工程实践训练;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技术资格认证构建了的多元化工程实践训练模式;通过来自企业现场实际问题的各类课题,进行了设计过程及答辩均在企业完成的“现场”毕业论文(设计),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企业命名班”人才培养模式

1. 实施现状

2014年8月,沈阳大学与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沈阳远大企业集团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将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班级命名为:“北方重工班”和“远大班”。“北方重工班”采用“3+1”培养模式,第4学年为企业学习年;而“远大班”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增设岗位实习,第8学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在企业中进行。同时,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沈阳远大集团都积极参与了企业命名班级培养方案的修订。根据企业的需求,增设了15门相关专业课程,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得到了双方认可。自此,学院针对企业特点实施了包含岗位实习、企业模块课程、相关专业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聘用北方重工集团和沈阳远大集团的企业专家编写了相关15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并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经过两年的实践,该企业命名班已取得良好效果。

2. 合理的实践环节及实习任务

机械工程学院根据企业命名班、校企合作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学期教学计划的安排,通过制定合理的实践环节及实习任务,强化了岗位实习训练,实施成效显著。实践环节通过多个实践基地合理有效地循环进行。而实习任务通过“听、看、学、练”4种形式来完成,其中“听”采用统一上课、企业老师讲解、现场教学等形式;“看”采用参观展厅、生产现场观察等形式;“学”采用课堂、现场企业老师教学、学生完成实习笔记和相关实习报告等形式;“练”采用现场设备操作讲解、实际使用练习等形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还对各班学生重新分组编队为先锋队、雄狮队、梦想队和精英队等,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了实践效果。

3. 严格的岗位实习考核办法

制定了严格的岗位实习考核办法,即采用企业和指导教师综合考核办法。企业考核由国际基地人事考核成绩、国内基地人事考核成绩、配套基地人事考核成绩、钢结构厂人事考核成绩、工业工程考核成绩、工艺技术考核成绩(包括笔试)和安全教育考核成绩(加权)组成;指导教师考核成绩包括实习出勤情况、实习表现、实习态度、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笔记以及实习考核表;而综合成绩是企业和指导教师综合考核加权所得,这种考核办法全面真实地反应了学生的实习实践效果。

4. 有效的企业点评环节

实习结束后,企业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企业实习点评环节。企业组织学生进行沙龙,指导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及优劣势进行评价和总结,同学们也谈及实习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和感想,同时也对企业现场生产情况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通过岗位实习,同学们学到了企业生产中的多种工艺方法,多种加工设备的操作方法,达到了岗位实习的最终目的,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

四、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

1. 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原则

专业教育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源泉,更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学生所学的专业基本决定了其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而这种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又决定了其创业的基本取向[9]。由于大学生的主要创业资本是其知识和技能,因此,创新创业建立在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是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的重要原则。

2. 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以深入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以下改革实践:

(1) 以“卓越工程师”和“企业命名班”培养计划为试点,按照“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原则,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在培养计划中,增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及学分。

(2) 以行业特色为依托,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提高创新创业的科技含量和申请国家专利的数量,打造“科技创新创业”品牌。

(3) 以创新创业相关大赛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辽宁省机械设计大赛、辽宁省工业设计大赛及辽宁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并多次获得一、二等奖,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实效。

(4) 以强化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重点建设好“国家实践教育中心”“企业命名班”基地“辽宁省跨专业综合实验实训平台”。特别是“辽宁省跨专业综合实验实训平台”的建设,目前已获得辽宁省专项建设经费100万,沈阳市专项建设经费近500万,这为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和社会各类资源,多层面拓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全方位提供学生的实践空间,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 结 语

沈阳大学顺应我国高等教育优化结构,深化改革的趋势,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积极推动学校的转型发展,确立了“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人才培养目标。机械工程学院视其为学院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实施“卓越工程师”和“企业命名班”培养计划为抓手,积极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以及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逐步解决了学生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单一、培养体系与产业结构调整不适应、工程性实践环节薄弱及产学研合作教育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获得显著提高。

[1] 国务院.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 [2016-11-29].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22/c_1111255199.htm.

[2] 张来斌. 创新机制推动行业特色型大学产学研结合新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z1):6-9.

[3] 贾娜,刘诚,陈光伟.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研究[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4):71-72.

[4] 陈志伟. 转型发展视域下的大学文化体系构建----以沈阳大学为例[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3):279-281.

[5] 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1):12-23.

[6] 曹玲晖,张翀,卢应梅,等. 基于卓越教学视角的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1):19-23.

[7] 胡杨.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影响因素----兼论地理邻近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影响[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2):157-163.

【责任编辑 张跃双】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Applic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Wang Jianming, Zhao Shilu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4, China)

By analyzing the major problem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jor of Shenyang University, an applic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l system was constructed by the way of implementing a “strengthen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 promoting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focus, and through practical training of “excellent engineer” and “enterprise named class” plans was rolled out as the starting point. Meanwhile, depth cooperation with enterprises was actively carried out. Thus via education reformation of applicative talents training and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hands-on ability & comprehensive quality” was gradually realized.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pplicative talents training; excellent engineers; enterprise named class; professional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

2016-09-13

2016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教发[2016]23号)。

王建明(1963-),男,江西宁都人,沈阳大学教授。

2095-5464(2016)06-0661-04

G 645

A

猜你喜欢

沈阳大学卓越应用型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大作为 走向卓越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