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窦娥性格的转变为线索,谈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

2016-03-30李思莹

大观 2016年2期
关键词:窦娥社会悲剧

李思莹

摘要:《窦娥冤》又叫《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作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代杂剧悲剧的重要典范,该剧情取材于东汉时期《列女传》中《东海孝妇》。但是关汉卿并没有将故事局限于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抓住当时社会的现实,从《窦娥冤》这件故事中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的极度黑暗,极度残酷,极度混乱的时代性悲剧。《窦娥冤》是关汉卿杂剧中最出色的代表作。本文拟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关汉卿对原型的创造两方面剖析作品主题,从而揭示《窦娥冤》的悲剧实质。

关键词:窦娥;性格;社会;悲剧

本剧四折为一楔子,而第三折可以说是剧中最精彩的一折。本折将故事中窦娥的人物性格的转变与心里的变化描绘到尽善尽美!

故事的起因是很明确的,与其说是窦娥的命苦,不如说是当时处在元蒙统治下的黑暗社会背景,所引起的悲剧发生。当时汉族文人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元代统治者本是游牧民族,重武轻文,歧视汉人,更贱视儒者。当时社会人的地位分为十等,有所谓“七匠、八倡、九儒、十丐”之说,文人被贬到社会最底层。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元代的文人却遭到前所未有的轻视。曾有人感叹道“嗟乎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作为世人,他们唯一能跻身庙堂的捷径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可现实并没有给他们提供一条进身入士的坦途。在他们入士的旅途中到处丛生着荆棘,他们经受着四面楚歌、进退无路的理想幻灭的严重打击。这就引入了窦天章卖女的故事。

窦娥3岁无娘,7岁被父亲卖入蔡婆婆家,17岁守寡,20岁被斩。从小就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打击的她,即使深受命运的百般折磨,可依然勇敢、乐观的面对生活,期盼着与父亲的早日团聚,与丈夫梦中团圆。并且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婆婆,是一位知性、善良、贤良淑德的好媳妇。窦娥所遭受守寡的苦楚本以为是最坏的结局,可老天依旧不做美,要让她背负下毒药死公公的死罪!逼得窦娥丧失了善良的本性。在这一折的开头写到“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由此已经可以看出窦娥的心理已经在产生变化。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指天骂地的,人们认为天与地都是灵魂的象征,是可以替人主持公道的,更是不可骂。而在这一折的开头就出现窦娥指天骂地的一番话,就更能体现出她心中的冤屈,从这里就已经能反映出窦娥的性格一直在产生量的变化。下一段更是骂天地骂的厉害,在人们心中神一样的天地,已经在窦娥心中变成了怕硬欺软、部分好歹的小人。作为封建社会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受到神权思想的影响,认为“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扬善除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她猛烈的指责天地黑白不分,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鬼神大胆的谴责和对天地的斥骂,实质上是对现实黑暗社会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在去刑场之前,刽子手询问窦娥有没有亲人要见的时候,却能反映出窦娥的本性善良与对婆婆的孝道。她求刽子手带她走后街,只是害怕婆婆看见她披枷带锁的样子心疼。虽然当时窦娥恨透了天地,但是内心还是无比单纯善良,临死前还能够估计婆婆的感受,真是一名孝子。自己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然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能体现出窦娥的冤屈,她的反抗精神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女子竟然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官府是多么的腐朽。当窦娥见到婆婆之时,提到了那碗下了毒药的羊肚汤其实是张驴儿想要药死婆婆,而在得手后想要霸占她为妻,婆婆却将那碗汤给了公公喝,不慎药死了公公。在这里,能从窦娥说的这一番话中读出更深一层的含义,其实窦娥是有些埋怨婆婆的,怨她再嫁,却不顾及她的感受。可是内心对养育她多年的婆婆心存感激,对她无比敬重,更是有养育之恩谨记在心,才有了下一句“我怕连累婆婆,屈招药死公公”。这时候窦娥的心里可以说是百般委屈与无奈无处诉说。想怨不能怨,对她来说婆婆的养育之恩胜过一切。

其实,窦娥这个角色很是吸引人,她有一些西方人的思想在里面,窦娥在临死前还在劝慰婆婆,不要怨气冲天了,都怪自己时运不佳,才会背负这样的冤屈。在这里窦娥是相信命运的,而当时的社会,只有西方人才会有相信命运的说法,所以说窦娥虽然经历的都是些大事,却还是会怀着一颗少女之心来看待这个世界,这样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才越发显得珍贵,更加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就在刽子手喊到,时辰到时,窦娥的性格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此许下三桩誓愿。第一桩誓愿:血溅白练,她希望到了刑场,人们能够立刻看到她的冤屈,这一誓愿反映了她不屈服的性格。第二桩:六月飞雪,他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映,对于她的冤屈老天能看得到都能替她喊冤,反映出她坚强不屈、宁折不弯的性格。这第三桩誓愿:大旱三年。这桩誓愿表明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为她平反。从这一桩誓愿可以看出窦娥勇于反抗的坚强性格。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窦娥许下的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深入人心。

在现实生活中,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都不可能实现,而却在作者笔下都一一应验了,难道真的是天从人愿,来证明窦娥的冤情么?其实不然,作者运用了超现实的浪漫手法,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分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的愿望。这既是本折的高潮部分,更是全剧的高潮,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一个善良的女子转变为具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从窦娥的性格上我们可以看的清清楚楚。

“这都是官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的这一主题思想,揭示了封建压迫人民、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质。这句话是有概括性的语句,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更是剧本的点睛之笔,一语道破了形成窦娥冤情的社会根源。作者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参考文献】

[1]赵宗来.窦娥冤》三题[J].丹东师专学报,1997(02).

[2]杨慧林.西方文论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4.

[3]亚里士多德.陈中梅译注《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63.

猜你喜欢

窦娥社会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窦娥冤
“刚”与“柔”的完美统一
画家的悲剧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近视的悲剧
谁杀死了窦娥
窦娥的第三桩誓愿让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