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中地区洗象池组小层划分及沉积演化特征

2016-03-30曾乙洋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年1期
关键词:沉积相小层白云岩

陈 文 刘 鑫 曾乙洋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川中地区洗象池组小层划分及沉积演化特征

陈文刘鑫曾乙洋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四川盆地寒武系洗象池组在盆地内广泛分布,其厚度大,岩性较为单一(主要为浅灰—深灰色薄层状白云岩,夹砂质、泥质白云岩)。长期以来厚达数百米的洗象池组作为一个地质单元进行研究,给科研和生产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深化洗象池组的研究,对川中地区数十口探井洗象池组岩石类型、岩性组合进行了分析,并对洗象池组进行了小层划分,在此基础上开展沉积相研究。区内洗一、洗三期主要为台坪沉积、洗二期主要为澙湖沉积。古隆起区斜坡带洗二、洗三期颗粒滩面积广厚度大,是有利的勘探区块。图6表1参6

关键词川中地区洗象池组小层划分颗粒滩沉积演化

0 引言

目前四川盆地洗象池组勘探程度总体较低,工业气井主要集中在威远地区。2011年以来,在立体勘探背景下,川中地区洗象池组共27口探井51次见显示,两口井测试获得工业气流(南充1井3.55×104m3/d,磨溪23井2.11×104m3/d)。这些勘探成果显示川中地区洗象池组具备一定的勘探潜力。

川中地区洗象池组厚度0~300余米,岩性主要为浅灰—深灰色薄层状白云岩,夹砂质、泥质白云岩[1-2],为一个大的海侵-海退旋回背景下的局限台地沉积。沉积相主要为局限澙湖、混积台坪和颗粒滩。其中颗粒滩相为有利的储集岩相,其单层厚度薄,纵向上频繁叠置,横向上连续性差[3-5]。

受资料情况限制,长期以来厚达数百米的洗象池组作为一个地质单元进行研究,给洗象池组沉积、储层发育类型及纵横向演化规律的研究带来了不便,因此有必要对洗象池组进行小层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沉积储层等研究工作。随着川中地区大量探井资料的丰富,为深化研究川中地区洗象池组含油气地质条件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通过对川中地区洗象池组岩石类型、岩性组合分析,首次对洗象池组进行了小层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沉积相研究。

1 小层划分

通过对研究区数十口探井洗象池组岩心、岩屑分析,认为洗象池组纵向上岩石类型、岩性组合及电性特征具备一定的组合规律,具备三分的条件(图1)。

图1 川中地区洗象池组岩性、电性剖面图

(1)岩性

纵向上洗象池组下部地层含陆源碎屑较多,为砂质、泥质白云岩夹薄层粉晶白云岩的岩性组合,总体上表现为向上白云岩中砂、泥质含量逐渐减少的特征;中部地层为一套较稳定的粉晶白云岩夹数套薄层砂屑白云岩的岩性组合;上部地层与上部特征相似,白云岩中含泥质及砂质成分较多,但岩性组合上表现为砂质白云岩与粉晶、砂屑白云岩频繁薄互层的特征,可与下部地层相区分。

(2)电性

自然伽马曲线表现为“两高一低”的分布特征,即洗象池组上部及下部地层的伽马值相对较高,而中部层段的伽马值普遍较低,表现为比较稳定的低平状。“两高”又存在差异性,即洗象池组上部与下部地层的高伽马曲线特征有所区别,具体表现为上部地层的相对高伽马曲线特征呈间互式尖峰状分布;而下部地层的相对高伽马曲线则表现出自上而下逐渐增高的特征。电测曲线呈现出的共性与差异性反应了前述洗象池组纵向上不同岩性组合的特征。

根据上述特征,将川中地区洗象池组进行三分,小层划分方案如下(表1):

表1 川中地区洗象池组小层划分简表

2 沉积演化特征

根据本文提出的小层划分标准,对川中地区探井各岩性进行厚度与比例统计、单因素成图及多因素综合分析,编制了川中地区洗象池组洗一—洗三期沉积相图,展示了洗象池组各小层的沉积演化特征。

2.1沉积相纵向演化

川中地区洗象池组为一个大的海侵—海退旋回背景下的局限台地沉积[6],根据野外剖面和岩心、岩屑观察可细分为3个沉积旋回。以合12井为例,高台期末川中地区在快速海侵的影响下开始接受洗象池组沉积,由于此时水体较浅,洗一期总体处于混积台坪的沉积环境。随着海侵的持续进行,洗二期洗象池组开始处于局限泻湖的沉积环境。随着洗象池末期海退的影响,洗三期水体变浅,处于混积台坪的沉积环境(图2)。

图2 合12井洗象池组沉积演化柱状图

各期沉积都可划分出若干个短期旋回,表现为澙湖—台内滩—混积台坪的向上变浅的沉积演化,表明洗象池沉积期在一个大的海侵—海退旋回背景下,小规模海进海退频繁发生的特征,从而决定了洗象池组颗粒滩为垂向上频繁叠置的小规模薄型颗粒滩的特点。

2.2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1)洗一期

川中地区洗一期水体整体较浅,主要为混积台坪沉积,岩性以富含陆源碎屑(泥质、砂质)的细粉晶白云岩为主,局部夹薄层颗粒白云岩、白云质砂泥岩等。区内台内滩仅在螺观山、合川、南充、广安等地区零星状发育,滩体累计厚度0~5 m(图3)。

(2)洗二期

川中地区洗二期沉积水体逐渐变深,水体能量加强,主要发育局限澙湖和台内滩沉积,岩性以为细粉晶白云岩、颗粒白云岩为主,含陆源碎屑少。台内滩颗粒类型主要有砂屑、鲕粒,岩心可见波痕、交错层理、冲刷面、粒序层理等沉积构造。平面上台内滩围绕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呈环带状分布,从古隆起核部向斜坡方向,台内滩规模和累计厚度逐渐增加,沿螺观山—合川—广安一线滩体累计厚度可达10~30 m(图4)。

图3 川中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组一段沉积相平面图

图4 川中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组二段沉积相平面图

(3)洗三期

川中地区洗三期处于一个震荡性海退的沉积环境,主要为局限台坪和台内滩沉积。台内滩在洗二期的基础上继承性发育,但规模较小,平面上在龙女寺南、高石梯螺观山、合川—广安均有发育,累计厚度5~20 m(图5)。

图5 川中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组三段沉积相平面图

整个洗象池期,川中地区总体上具自西向东水体逐渐加深的趋势,自古隆起核部向斜坡带沉积相逐渐从局限台坪相逐渐过渡到局限澙湖相,台内滩主要发育在两个相带交界处布围绕古隆起呈环带状展布。古隆起斜坡带洗二、洗三期颗粒滩面积广厚度大,是有利的储集区带(图6)。

图6 川中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组沉积相平面图

3 结论

(1)根据对川中地区洗象池组纵向上岩石类型、岩性组合及电性特征的综合分析,首次将区内洗象池组分为洗一—洗三段三个小层。划分方案合理、简便,界线清楚、适用性强,已在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得到认同和应用。

(2)川中地区洗象池组沉积期经历了一个海侵-海退沉积旋回。洗一期以局限台坪相沉积为主,洗二期以台内滩相和局限泻湖相沉积为主,洗三期以台内滩相和局限台坪相沉积为主。

(3)洗象池组纵向上台内滩均有发育,但较厚层滩体主要发育在洗三段和洗二段。古隆起区斜坡带洗二、洗三期颗粒滩面积广厚度大,是有利的储集区带。

参考文献

1四川油气区石油地质志编写组.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十:四川油气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

2项礼文,朱兆玲,李善姬,等.中国地层典:中国的寒武系[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

3冯增昭,彭勇民,金振奎,等.中国南方寒武纪岩相古地理[J].古地理学报,2001,3(1):1-14.

4李一平,张声喻.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相特征:含油气盆地沉积相与油气分布[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 5张满郎,谢增业,李熙喆,等.四川盆地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特征[J].沉积学报, 2010, 28(1): 128-139.

6李伟,余华琪,邓鸿斌.四川盆地中南部寒武系地层划分对比与沉积演化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12: 681-690.

(修改回稿日期2015-11-25编辑王晓清)

作者简介陈文,男,1979年出生,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工作。地址:(610041)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大道北段12号中石油科技大厦。电话:(028)86015661。E-mail:cwen@petrochina.com.cn

猜你喜欢

沉积相小层白云岩
湖相页岩油建产区小层构造可视化精细建模
——以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为例
利用物质平衡法分析小层注水量
白云岩筑坝的难点和措施
重庆市城口高燕矿区锰矿沉积相特征及成矿条件
柴北缘鱼卡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沉积相特征研究
陕西洛南县北部冶金级白云岩分布规律及物性特征
中国的白云岩与白云岩储层:分布、成因与控制因素
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长停井恢复治理思路
灰屑砂岩在须家河组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
歧口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白云岩稀土元素特征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