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纸茶香
—谈茶与茶文学

2016-03-29赵倩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9

福建茶叶 2016年4期
关键词:演变形式

赵倩(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9)



满纸茶香
—谈茶与茶文学

赵倩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9)

摘要:作为饮用人群最为广泛的三大饮料之一,茶是当前世界各国人民一种非常重要的饮品,并且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细酌慢饮之间,品味茶韵,感悟茶语,实现茶语文化的相互交流,在实现物质层面审美升华的同时,也彰显出了民族与地域人民的精神取向。在茶的发展历程中,其与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诞生了独特的“茶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本文对茶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谈论,分析了其在唐朝得以繁盛的原因,并对茶文学的形态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茶;茶文学;演变;形式

前言: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虽然具体年代不详,但是至少在秦汉时期,茶作为一种饮品,就已得到发展和普及。而现如今,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部分,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享受,更多的是精神与文化方面的愉悦。而饮茶习惯的世代积累,也诞生出了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即茶文学,文人墨客们通过各种各样的作品,向人们展示了茶文化的真谛。对茶文学进行解读,无异于是对茶文化的品味。

1 茶文学发展与演变

1.1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或者说先秦时期,应该算是茶文学的萌芽时期,虽然作为汉字的“茶”尚未定型,但是其所代表的内涵已经得到了确立。在这一时期,茶文学中所表现出的,通常都是“茶”本身的意思,并没有代表任何的意象,也没有被赋予情感,不过其产生也为茶文学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诗经·谷风》中,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在《诗经·七月》中,也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等诗句,开创了中国茶文学的历史长河。

1.2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在唐朝,茶叶作为一种商品,得到了快速发展,饮茶之风也开始由南方地区传到了北方。在《封氏闻见记》中提及:“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有降魔师大兴禅教,……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1]而在饮茶过程中,人们也发现了茶叶的一些功能,如提升人的思维能力等,这也使茶在文学领域得到了推广,也因此出现了许多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带动了茶文学的发展,饮茶渐渐成为一门艺术,与吟咏一样,要求一种闲适的心境,如钱起《过张成侍御宅》中“杯里紫茶香代酒,琴中绿水静留宾”。而在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则有“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龙头自煎吃”、“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等诗句,体现出了这个时期茶文学中的茶已经成为了一种情感的象征,因此广为后人所传诵。

1.3明清时期

与唐宋时期相比,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茶文学也随之消歇,尽管茶文学作品在数量与质量上较元代要远远超出,但是与唐宋时期相比,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伴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发,许多文人都开始追求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并将这种向往在作品中表现了出来,如谢晋《访陈校理》的“读书声里萝窗午,风散烹茶一缕烟”等,也有部分文人在作品中表达出了对于时政的讥讽,如高启《采茶词》中“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就是对茶农生活的同情,对统治阶层的讽刺[2]。在这一时期,茶文学在对茶的描写上偏向琐碎化和浅俗化,加上时局的动乱,使得茶文学开始由鼎盛走向衰落。

2 茶文学在唐朝得以繁盛的原因

茶文学之所以能够在唐朝达到鼎盛,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

2.1饮茶风尚熏陶

在唐朝,伴随着茶叶贸易的兴起,饮茶作为一种风尚,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普及,上到帝王重臣,下到贩夫走卒,都形成了饮茶的习惯。正如杨晔在《膳夫经手录》中所记载“茶,古不闻食之,…至开元、天宝年间,稍有茶,…建中以后盛矣。”同时,茶叶流通制度的建立以及各国之间的频繁交往,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茶叶的加速流通。文人雅士更是将饮茶作为了一种艺术,引申出了相应的精神移位,使得茶文学成为其精神寄托的对象。而陆羽的《茶经》更是将茶文化推到了顶峰,带动了咏茶文学的繁荣。

2.2统治阶层提倡

在唐代,许多皇帝都好茶,而且由于国家富强,社会安定,统治者追求内在修养,茶也因此成为一种理想中的饮品,而且其不仅爱茶、品茶,还嗜茶、送茶,提倡发展茶业。唐代对茶的重视和提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贡茶制度,包括了两种,分别是由茶叶产地每年选择优质茶叶上供以及官府设置御用作坊,提供贡茶。而在每年清明时节,新茶到贡后,朝廷还会举办清明茶宴;二是科举制度,在唐朝,科举制度的要求非常严格,因此在每一次考试时,无论是考官还是学子,都需要长时间待在考场中,容易出现疲累,此时,朝廷会组织专人送茶水,以示恩惠。在这种情况下,茶也被称为“麒麟草”,备受学子推崇,也因此带动了茶文化的发展[3]。

2.3文学发展使然

文学本身的发展也是茶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唐朝,不仅诗歌艺术达到了鼎盛,其他一些文学艺术形式如散文等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繁荣,而这种文学发展繁荣的情境与大唐盛世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在唐朝,统治政策相当开明,开元初期就提出了“融合南北之长”的文艺政策,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而科举制度的完备,在考察中加入了文学作品创作,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热情。不仅如此,在唐朝,君王对于文学艺术多抱有极大的热情,其本身就是文学家,通过设立文学馆等形式,进一步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另外,唐代哲学思想,尤其是禅宗美学的产生与发展,对于文学的繁荣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如王昌龄提出的境界说,王维、刘禹锡等提出的象外之象等理论,使得文人们的认知方式出现了变革,加深了诗歌创作的深度与广度。唐代文学的发展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繁荣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物颜真卿、怀素等的书法,阎立本兄弟的绘画等,各种艺术的交错,使得文学艺术的发展必须将眼光放开,投射到日常生活中,也因此造就了茶文学的繁荣。

3 茶文学的各种形态

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中,茶文学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茶与诗词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涉及茶的诗词歌赋繁若星辰,而且质量极高,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非常重要的明珠。从最初的诗经开始,茶就在诗词中频繁出现,而这一现象在唐代也达到了顶峰。在赞美茶的诗词中,首推的应该是晋代诗人杜育的《茶赋》,对茶叶进行了歌颂,描绘了一副茶农辛勤劳作的场景。而在唐代,诗艺术达到了鼎盛,科举制度的改善,使得作诗成为了谋取功名利禄的主要途径,使得唐代几乎出现了文人皆诗的局面,尤其是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得饮茶之风更炽,大量的茶文学作品得以涌现,并且成为文人抒发感情的重要手段。例如,杜甫在中年时,怀才不遇,有归隐之意,因此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而李白同样一生不得志,只能在诗中表达自身的理想和情感,追求理想中的世界,因此有“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深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的诗句。而在中唐时期,白居易对于茶怀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也留下了不少关于茶的诗句,如“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表达出了其自身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情趣[4]。

到了宋代,出现了更多的茶诗茶歌,也有一些文人采用了词这种新的文学形式,如苏轼的《西江月》:“尤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连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对双井茶叶和谷帘泉水进行了赞美。在清朝,乾隆层多次南下,到江南游玩,留下了不少关于茶的诗句,如其在《观采茶作歌》中,有“火前嫩,火后老,唯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对西湖龙井进行了赞颂。而在近现代,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样茶兴不浅,如1926年毛泽东在《和柳亚子先生》中,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的名句。可以说,诗词是茶文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3.2茶与茶联

茶联可以说是茶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设置在茶馆、茶楼、茶室的门庭,或者茶道、茶艺等的厅堂内,对茶文化进行描述的楹联。茶联给人的感觉是古朴高雅、正气睿智,还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联想空间,提升品茶的情趣。例如,在杭州的“茶人之家”正门上,悬挂有一副茶联: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在道明以茶留客的同时,又言明了以茶清心、飘飘欲仙的感受。而进入到院内,会客室的门柱上同样挂有一联:得与天下同其乐,不可一日无此君。这里全文并无“茶”字,但是道出了人们对于茶叶的喜好,以及主人“以茶会友”的心绪[5]。茶联是文人墨客之属,引车卖浆之流思想火花的迸现,在茶烟中氤氲,在历史长河中漫延开来,每一枚舒展的茶叶就是它的生命之源。

4 结语

总而言之,茶文学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占据了相当的地位,是人们饮茶习惯的一种积淀和体现,也是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相互交融。我国是茶叶的重要产地,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有着非常繁盛的茶文学艺术,备受瞩目。我国的茶文学起源于秦汉,繁荣于唐宋,消歇于明清,虽然今日已经繁荣不再,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咏茶的文学作品作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受到了后人的传唱,持续推动着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成为了我国茶文化史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参考文献

[1]王艳玲.唐代茶文学繁盛原因考略[J].农业考古,2014,(5):34-37.

[2]魏暑临.茶艺文心——“茶文学”教学初探[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4,(11):4-6.

[3]刘焕云.台湾客家茶文化与文学[J].中国韵文学刊,2011,25(4):1-9.

[4]司马周,杨财根.中国古代茶文学历史形态流变初论[J].饮食文化研究,2005,(1):103-111.

[5]周军,常化玉.解读茶文学的奇葩——茶联[J].科技创新导报,2010, (3):239-240.

作者简介:赵倩(1982-),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化。

猜你喜欢

演变形式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