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洲坦培拉与油画混合技法产生及发展研究

2016-03-29洪利标李洪波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油画媒介

洪利标,李洪波



欧洲坦培拉与油画混合技法产生及发展研究

洪利标,李洪波

摘要:绘画媒材品质是技法、精神与情感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欧洲传统的坦培拉绘画是恒久的经典,坦培拉“混合技法”的产生得益于油性媒材的使用。文章对“混合技法”的产生、发展与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梳理与探究,以大师经典绘画为例,从理论上对“混合技法”的绘画机理、材料语言特性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坦培拉;混合技法;媒介;油画

洪利标/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副教授(吉林长春130000);李洪波/长春教育学院副教授(吉林长春130061)。

传统的坦培拉绘画在欧洲绘画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是油画的前身。“混合技法”对油画的诞生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古典油画的多层间接技法就是由坦培拉绘画演变而来的。坦培拉与油画混合技法是在传统坦培拉绘画基础上,在15世纪的北欧形成的革新技巧。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马克斯·多奈尔博士在他的著作《绘画技术体系》中第一次提出这一概念。混合技法体系曾是传统绘画历史上的最高成就,它的影响是巨大的。尽管时代审美发生了变化,但是,许多画家的兴趣点仍然在坦培拉与油画混合技法上。研究传统的“混合技法”对探寻油画源头与写实油画创作的借鉴极具学术价值。

一、坦培拉与油画混合技法的产生

1.坦培拉绘画概述。坦培拉(Tempera)一词源自意大利语。传统的坦培拉是指由鸡蛋(蛋黄)或酪蛋白(干酪素)等乳性、胶性媒剂组成的绘画。坦培拉绘画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代,从5世纪拜占庭时期到中世纪用它在木板上绘制圣像画。传说13世纪末期佛罗伦萨画家契马布埃把坦培拉传到古意大利,创造了较系统的坦培拉画法。之后由乔托把坦培拉绘画技法加以丰富和完善,迅速传遍整个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初期,坦培拉绘画中使用的媒介是鸡蛋。蛋黄是一种乳液结合剂,既可以用水稀释也可以与油脂调和使用,这是坦培拉亲水又亲油的特性。鸡蛋与干酪素两种胶是古代画家在不断探索中发明的,它们的特点是干燥迅速、干固后不溶于水,由于加入矿物质颜料作画,故能长久保持色彩的鲜艳度,能描绘发丝般精细的线条和最微小的细节。坦培拉绘画具有薄雾般笼罩的半透明色层、蛋壳般的柔润光泽和微妙神秘的色彩特性。

2.坦培拉与油画混合技法的产生背景。早在10世纪,画家已经开始使用树脂类油脂作为绘画媒介调和天然色粉作画了。单纯用油做绘画媒介在拜占庭时代就有人试验过。1200年,僧侣西奥费尔·鲁济罗斯写了有关油画的文章《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在这篇文章中,他介绍了亚麻籽油和阿拉伯树脂的使用方法。古代画家们用油涂刷泥塑以及给绘画上光,为了画面干燥往往把画放在烈日下暴晒数月。据史料记载,古意大利人用油脂调和颜料来画作品的某一部分(衣饰或宗教装饰图案),不过人的面部和手臂等关键部位则用坦培拉来表现。

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的乔托,早期在湿壁画中使用油性调和剂来作画。为了提高写实能力,乔托大胆革新坦培拉乳化剂,在蛋黄中加入无花果树汁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在坦培拉技法中用亚麻籽油结合蛋彩来作画,不过始终没有解决油的快干问题。这说明在“混合技法”产生前几个世纪就已经开始用油作为绘画媒介了。在坦培拉绘画盛行时期,画家们逐渐意识到坦培拉绘画的不足之处,如颜色之间融合困难,由于干燥快,表现过渡色彩很吃力,绘画靠排细线的方法,画作怕触碰和受潮。虽然革新的步伐很艰难,但画家们始终不断地进行尝试。

3.坦培拉与油画混合技法的产生。尼德兰历史上是欧洲北部的一个地区,大致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东北部一带。15世纪,尼德兰画家杨·凡·艾克(1385- 1441年)与其兄胡伯特·凡·艾克(1370- 1426年)总结前人的经验,集众人之长,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发明了一种干燥速度理想的绘画媒介剂配方。当时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如何控制油干燥,使油性媒介快干,其光泽不变;其次是不影响绘画的坚固性。经过反复试验,在许多已知的材料中(包括罂粟油)发现亚麻籽油和核桃油干燥性最好。(在阴暗处也能干燥)传说起初他们用“布鲁日光油”(精馏松节油)混合另一种油来稀释调色盘上的颜料作画,发现效果特别好,在画面半透明的色层呈现出鲜艳的光泽以及反射光,就这样一个新的突破便瞬间实现了。这种“布鲁日光油”是用松节油溶解一定配比的天然树脂(玛蒂脂)做成的。坦培拉绘画平板而沉闷的表面出现具有珠宝般光泽的效果。

凡·艾克兄弟的主要贡献,一是在已经有30%油性成分的蛋液乳性胶中添加油(晒稠亚麻籽油或晒稠核桃油)和树脂,使乳液变得油性更强,经过蒸馏水稀释后,用它调和颜料绘画底层或提白十分理想。二是亚麻籽油或核桃油加铅化物催化熬稠的黑油与树脂光油(玛蒂脂)混合制成罩染用媒介,它的特点是透明、挥发速度均匀、性质稳定、行笔流畅,能够达到精细刻画的目的。以往用蛋黄乳剂绘画,由于速干色彩融合困难,必须一笔紧接一笔地抓紧作画,为了使颜色能和缓过渡,只能运用排线的方法。而用油性媒介调和颜料就不一样了,它有蛋黄乳剂所不具备的许多优点,作画可以缓慢进行,彻底解决了色彩融合难的问题。“混合技法”较多使用手工研磨的矿物质颜料,木板和亚麻布作为依托材料制作吸收或半吸收性画底,主要用兔皮胶、白垩。作画方法是,首先用淡墨准确细致地勾稿,在薄涂过微带暖赭色的油性透明底子上趁湿进行绘画,用现调的坦培拉白进行提白作形体塑造,这样干后色层会变得很硬,底色不会被溶解,很快用另一支笔扫,形体由明向暗过渡。待干后,再用油性罩染媒介调和透明色均匀地罩染。(上光)接下来用浓稠的油彩画暗部,用坦培拉白塑造形体与透明油色罩染需反复交替进行,得到饱和的色彩后再进行精细刻画、罩染上光。坦培拉混合技法的绘画机理是它有着良好的吸收性,干透之后用油釉染,而釉染层干燥脱脂,以便再与坦培拉结合。

杨·凡·艾克1434年创作的作品《阿尔诺芬尼的婚礼》被美术史家认为是西方油画史上重要的作品。他用巧妙的技巧表现了室内空间的延伸,在画面中央的凸面镜上大做文章。在镶嵌镜子的木框上精细描绘了十幅微型画(耶稣的生平),充分利用凸面镜特征,显现出他神奇的精湛技艺。镜中镜像出阿尔诺芬尼夫妇的背影以及门窗和刻画精美吊灯。背影之间无遗漏地表现了画家自画像和官方证婚人。杨·凡·艾克强调细节的精细刻画,人物表情描绘得非常平和且富于个性变化,并充满神秘感。《阿尔诺芬尼的婚礼》至今已历经五百多年,依然色彩鲜艳、光彩夺目,使用的就是经典的“混合技法”。这幅画和概念中的纯油画有所不同,作品体现出画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混合技法”的独特艺术魅力。他的大量写实绘画作品以细密的写实、新颖的构图和丰富的内容震撼整个欧洲。

二、坦培拉与油画混合技法的发展与影响

15- 17世纪是坦培拉“混合技法”与油画间接画法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罗伯特·康平(1378- 1444年)、杨·凡·艾克是15世纪尼德兰绘画改革的奇葩人物。两位巨匠创立的新的写实绘画风格和技法,影响了整个尼德兰绘画百年左右。北方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罗吉尔·凡·德·维登(1399- 1464年)是尼德兰杰出的写实绘画大师,他运用“混合技法”创作了激动人心的杰作《基督下十字架》以及《妇女肖像》等,运用透明与半透明色薄涂等技法,生动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表现手法细腻,质感逼真。从15世纪开始,画家们从宗教主题绘画逐渐转为表现人类自身的世俗生活题材,审美上更加倾向于逼真的写实风格绘画。“混合技法”对15- 17世纪绘画的影响是巨大的。德国肖像画大师荷尔拜因(1497- 1543年)在《珍·希莫》肖像画中运用坦培拉“混合技法”精细刻画衣服上的每一个花纹,表现人物淋漓尽致,堪称经典。我们所熟知的荷兰肖像画大师伦勃朗(1606- 1669年),注重光和笔触的运用,善于用坦培拉白和铅白混合制作的颜料(速干、坚固)进行底层塑造,再用浓稠的透明色釉染,未干时用抹布擦去凸出的色釉,从而强化笔触的立体感。16- 17世纪是大师辈出的时代,在意大利涌现出提香、波提切利、达·芬奇、卡拉瓦乔等众多的大师。他们的绘画各具特色,技法灵活,均无定法。然而,他们的材料技法有个共同点,即作品底层技术基本都是用坦培拉来支撑的。由于用坦培拉做底层塑造,加快了绘画进度,进入油彩绘画这一步往往是画家各自发挥自身特色的阶段,大师们独特的艺术魅力得到充分体现。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1577- 1640年)继承尼德兰绘画传统,用坦培拉做底层塑造,以树脂光油罩染,作画速度惊人。“混合技法”发展到鲁本斯时代逐渐演变成油画间接画法,油画在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大陆迅速发展,成为西方最重要的画种。然而传统的坦培拉绘画并未断绝,仍然有很多画家一直守望着它。

皮埃特罗·阿尼戈尼(1910- 1988年)是意大利古典写实主义大师,师从尼古拉·洛克夫学习油性坦培拉技巧,他利用自身基本功的优势很好地继承了佛罗伦萨传统的油性坦培拉技法,始终执着地坚持走传统写实绘画的道路。

现代欧美画家中,研究凡·艾克“混合技法”的人很多,有各式各样媒介配方和试验在流传。画家们通过传统油画原作和有限的文献、流传的手抄本进行研究和揣摩。他们遵循古法、自制媒介、手工研磨颜料独有心得。法国画家克劳德·伊维尔擅长研究传统凡·艾克技法,虽然他的绘画没有使用坦培拉做底层塑造,但是制作的“玛蒂树脂罩染媒介剂”近似凡·艾克发明的媒介。伊维尔认为他的媒介配方就是来自凡·艾克的“布鲁日光油”古方。旅居巴黎的波兰裔画家赛尔努斯,坚持传统绘画风格,热衷于卡拉瓦乔混合技法的研究,作画时先用坦培拉画精细的单色底层画,后用浓稠媒介进行一次性釉染完成。

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宾卡斯教授在传统绘画材料与技法研究上成绩斐然,曾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中央美术学院讲学。他遵照凡·艾克古法,以独特的视角和理解进行了新的尝试,他将现代材料和传统材料结合创造了新的“混合技法”。如用纤维素胶做乳液结合剂(代替蛋黄),卡巴洛尔或聚乙烯醇制作画底(代替兔皮胶),其着眼点主要在最终绘画效果。

欧洲传统的坦培拉“混合技法”是经典艺术的本体所在,在欧洲绘画史上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其影响深远。“混合技法”结合了坦培拉干燥迅速、色彩不变、坚固耐久、具有精细刻画的特点和油画的容易衔接、色彩饱和、色层透明有光泽等优点,是一种集大成的综合绘画技法。古代大师的画作五百年后色彩依然鲜艳夺目,值得我们反思和深入探究,这对当代画家解决传统技法知识的普及和创作中的吸收运用带来诸多好处。探索传统坦培拉混合技法与现代材料结合运用,将带来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它,挖掘新的艺术价值,为我所用,从而实现自己的绘画表现目的。对坦培拉“混合技法”的传承与借鉴将丰富和拓展中国写实油画的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斯·多奈尔.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瓦克尔.绘画材料与技法[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1.

[3]张元.油画教学,材料艺术工作室(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潘世勋.坦培拉绘画[J].美术,1990(4).

[5]赖瑞蓥.油画的诞生——1420年至1450年的尼德兰绘画[M].文学艺术出版社,2011.

[6]车建全.材料的故事[J].中国油画(中国画材),2012(3).

责任编辑:何岩

项目名称: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写实油画中坦培拉与油画混合技法的传承创新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5]第402号)

中图分类号:J2-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6531(2016)05- 0051- 03

猜你喜欢

油画媒介
一张油画
媒介演进中的戏曲形态衍生
油画《塬下》
油画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岁月长又长》(油画)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