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词汇文化认知的历史文献述评

2016-03-29杜雪梅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英语词汇

陈 萱,杜雪梅



英语词汇文化认知的历史文献述评

陈萱,杜雪梅

摘要:本文以英语词汇在社会文化认知中的发展路径为出发点进行分析整理,探讨词汇文化认知在西方语言学历史中的变迁,以及近现代社会文化发展对此类研究的影响,通过对各种文化因素的研究了解词汇的内涵和外延,揭示英语语言及其词汇的变迁和发展路径。

关键词:英语词汇;文化认知;历史研究

词汇随着社会文化和人类认知的发展不断地演变、迁移,语言学家为了求得词汇源起和运用的深刻理解而进行词汇的文化认知研究。所有词汇运用的变化都直观地外显于文化认知环境中,同时,社会文化认知的发展水平影响着语言学家词汇研究的成果。毫不夸张地说,促使词汇演变的基本动力就是社会文化认知的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就是我们研究词汇文化认知演变、迁移规律的线索。

一、词汇文化认知在西方古典语言学中的研究

关于词汇的文化认知研究,在语言学领域已有悠久的历史,中间虽曾经过几次波折起伏,但是文化认知的语言学研究者一直遵循着文化发展的脉络,对英语词汇的文化认知越来越完善,逐渐系统化。

早在古希腊文化繁盛时期,哲学家就开创了人类思想与词汇之间关系的研究。经院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是因为词这种“符号”一方面与人的心智有联系,一方面同它代表的外在世界有联系,这是研究语言的一条基本原则。欧洲中世纪语言学家波伊修斯(Boethius,480- 524)把许多希腊经典著作译成拉丁语,在他的译文中第一次提出了语义,即词汇的含义具有普遍性,如“好”“道德”“人”等概念具有普遍性质,语义和真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还主张不能仅仅研究孤立词语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它们在实际运用中的词义。

比如,词汇最初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在脑海里把外界事物加以区分的结果,后来,人们的生存需求和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社会活动形式逐渐增多,在达到了某种发展水平的时候,人们就给一整类一整类的事物和活动冠以名称。正是这样在社会文化的发展实践中,人们的语言与思维也随之日益丰富和进步,并在漫长的原始积累之后,语言的词汇脱离了十分贫乏的原始状态,渐进繁衍,渐趋纷繁。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一书中谈到语言的变化时说道:“语言的变迁不是个人的权力所能产生。语言变迁的原动力是出于社会的全体,个人心理上常是不知不觉随社会而变化适应。”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语言的研究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性的研究。

著名英国诗人、社会文学家MatthewArnold曾经说过,翻译《荷马史诗》无法获得与原著相同的社会效果,因为《荷马史诗》的作者Homer所处时代的读者感受,我们作为现代人是永远无法切身感受到的。(1861)比如荷马史诗中的一个词汇“the wine- dark sea”,用现代英语来表

陈萱,杜雪梅/长春教育学院外语系副教授(吉林长春130061)。示就是“the blue sea”,词意翻译虽准确,但是原文中古希腊的文化涵义却损失一大半了。

古希腊时期的语言研究完全是以哲学为转移,尤其是以逻辑学为转移,每一个词汇对应的思想和概念都需要明确界定、解读,虽然那时对词汇的文化研究已经初具模样,但是在那之后,研究语言文化认知的科学进展缓慢。另外,语言像空气一样充盈在人们的思维和脑海里,人们对语言的运用都是无意识行为,也就不愿再花费大量精力去研究这样一门科学。这些都导致词汇的文化认知研究一度中断。

二、词汇文化认知在西方近现代文化语言学中的研究

古希腊之后,在词汇文化认知研究领域影响比较大的有三个流派,他们继承并推进了词汇的文化认知研究和阐释。这些语言学研究者主要活跃于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一是从文化词汇的广度建构而论,研究者不断突破旧有的词义训诂范畴、词源探索范畴,从孤立的词汇研究状态拓展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学文化学领域,文化模式流派和功能主义学派的研究属于这个范畴;另一个是从文化词汇的深度钻研而论,无论是对单个词汇的诠释,还是对语境文化的发展路径,都向着更透彻更原始的方向发展。这些成就毫无疑问都是遵循着语言与文化间密切联系的规律进行不懈地研究而获得的,文化进化论学派的研究属于这个范畴。

(一)文化进化论学派

文化进化论学派以英国学者泰勒(E. B. TYLOR,1832—1917)为代表。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为文化下的经典定义,就是说语言本身是人类精神的记录、镜像和表征,将研究范围界定在精神文化领域。人类文化中的巫术、宗教、信仰、习俗、神话等问题是泰勒的主要研究对象,面对这些文化符号,泰勒用了大量词源分析的例子来证明文化观念的起源。比如,在一些原始部族中对灵魂和精灵的信仰经常同“影子”“形象”等概念词关联,使用同一个词。另外一些语言中灵魂、心灵等概念常和“呼吸”的概念使用同一个词。据此可以推断原始思维、原始宗教观念的特点。

一方面,语言随着社会文化的进化而发展,另一方面,语言的进化还源于语言之间的流动和融合。对于任何一门语言来说,都不能拒绝外来词汇的进入和吸收,英语也是一样。外来词是世界各文化、各民族之间政治、文化、经济交流的产物。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就是词汇的“借贷”。英语的外来词汇主要来源于德语、法语和拉丁语,英语中还有一些是从中文借来的词汇。比如,Lychee(荔枝),原产于中国,1782年被介绍到西方国家,类似的词汇还有tea(茶)和silk(丝绸)等,甚至外国人直接用China(中国)这个词汇作为瓷器的名称。

不同国家的英语分支反映出英语在不同文化影响下的演变轨迹。英语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而其本身在使用中又不断地分化,从而产生了两大分支——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美式英语日渐流行,甚至连高傲的英国人也开始以讲美式英语为荣。连带着其他英联邦国家,如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国家也开始学习和使用美式英语。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虽然同出一门,但在使用中由于民族性格特点的不同,还是造成了词汇认知上的差异。比如,football美式英语中是橄榄球,英式英语是足球;billion美式英语表示十亿,英式英语是万亿。在词汇拼写上,美式英语更加注重实用性,英式英语更加注重规范性。比如,dialog / dialogue(对话),kilogram/kilogramme(公斤),等等。

(二)文化模式学派

美国著名的女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是文化模式学派的创始人,她的学说使人们对文化的整体功能有了新的理解。本尼迪克特认为,马林诺夫斯基虽然把文化视为一个整体,但并没有讲清楚文化的内在有机联系是如何形成的,而发现和描述这种内在联系正是文化人类学家要做的事情。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不同类型和特征理论,在论述文化模式形成过程时直接使用了语言的文化推演进行类比。她认为不同语言取决于围绕文化的一道巨大弧上的被群体共同节选的某些片段,每一种语言都是如此。

此外,词汇的修辞手法是最能体现一种社会文化的思维方式。广义而言,词汇的修辞表达包括比拟、夸张、双关及韵律等方式,还包括使用形象性词汇等等。这些修辞性词汇最重要的使用特点是约定俗成,而约定俗成离不开语言的历史发展、文化背景、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制约。当然,有时一少部分修辞性词汇也可以跨越文化界限而被理解,这是因为有一部分人类的思维具有广泛的共性的特点,不同文化间使用共通的形象来比喻描述某一事物或活动,比如almond eye(杏眼),moon face(满月脸),brainless(没头脑的),等等。

(三)功能主义学派

功能主义是以波兰裔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 1884- 1942)为代表的文化研究学派。功能主义学派认为人类的目的是生活,而文化则是人类用以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不同社会的文化在形式上可以有种种变异,但就其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功能而言性质是相同的。文化研究就是要阐明每一个别的文化构成要素在现实存在的社会或文化中的相互关联作用,及其在文化整体中所发挥的功能。功能主义学派也特别着力研究精神文化,这个学派关于语言属性特点的研究对于促使文化语言学研究者摆脱工具论语言观的束缚、建立强调语言文化属性的语言观,无疑具有根本的意义。

功能学派曾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叶,工业农业的生息演变日益加快,信息化、科技化快速推进,适应这些变化需要充实新鲜的词汇。例如,microwave(微波)、supermarket(超级市场)、petrodollar(石油美元),等等。不断变迁的文化词汇进入语言中的首要条件是新构词义必须能最大限度地准确表达所包含概念的变迁路径,使交际双方不需要过多的解释,易懂易用是这类词的主要特点。词汇更迭速度越来越快,语言的新构造也不断产生,新的词汇还来不及进入完善的语法构造就有了消亡的危险。

时代的快速发展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状态,语言学者的研究逐渐转向了更加严谨、可长期固化的语言结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韩礼德(M.A.K. Halliday, 1925—)和他的老师弗斯(J.R. Firth,1890—1960)为代表的新功能主义学派再次兴起,也被称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派。这个学派带动人们的视线又回归到了语言及词汇的文化认知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研究成果使语言的文化认知在结构观一统天下的语言学界中赢得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

弗斯在继承了马林诺夫斯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即把语言看成是“社会过程”,是人类生活的一套约定俗成的方式和信号,语言是自己做事情的方式,也是让别人做事情的方式。韩礼德则继承了弗斯的研究成果,并且更加重视语言在社会学上的特征,即语言的社会功能是什么、语言能做什么事,及如何完成这些社会功能。新功能学派认为,虽然词汇的演变受到社会文化发展的制约,但反过来说,词汇的演变也客观现实地反映了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当我们循着词汇的文化认知演变踪迹探查,就可以推演出社会文化传承的某些迹象。

综上所述,在任何一门语言的形成过程中,词汇同文化认知,包括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中许多要素的认知都存在着天然的渗透、交融关系,我们通过对词汇的各种文化因素的认知研究来探讨、揭示词汇表达的内涵和外延所在。词汇的文化认知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语言学分支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首先,我们需要系统地分析更多的语料,在各种英语词汇文化的大背景下,分析具体词汇的各个要素,例如结构、形成、演变、功能及实际运用等,这项工程还需要依靠智能语料库的合力来完成,这给未来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我们要把词汇的文化属性、文化意义等诸多问题系统化,而这个系统应该是成熟的、不唯一家之言的,对词汇文化认知所论述的规律应是经得起反复推敲,并对词汇的实际使用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最后,我们还要认识到任何词汇的产生和变化,虽然都直接或间接与社会文化相关,但若因此而试图从每一个词汇的起源和变化中去探求社会发展的痕迹亦是一个很难实现的词汇认知目标,需要语言学家开拓视野,创建更广泛更系统的研究方法完善对英语词汇本源和发展运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2]刑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贺春健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6531(2016)05- 0041- 03

猜你喜欢

英语词汇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初探
初中英语词汇短语识记及应用的有效方法
自然拼读法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常爸:学好“词族”,英语词汇量能猛增
浅谈几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高中英语词汇学习之我见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初探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初探
扩大英语词汇量的实践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