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死而生

2016-03-28王港阳

中学生天地(A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反应炉娜塔莎切尔诺贝利

王港阳

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让切尔诺贝利为全世界所知。1986年4月26日,一连串爆炸震碎了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存放燃料棒的四号反应炉。从此,白俄罗斯失去了485座村庄,其中70座永远埋在了地下……

整整30年过去了,关于那场灾难的记忆,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已经有些久远。而这本书,通过平实的语言、冷峻的叙述、访谈式的纪实写作,让我仿佛能够与那些亲历灾难的人们对话,也让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身临绝境的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迸发出的那种悲壮和勇气。

翻开序幕,我首先看到的是爱。那是一对才刚结婚的夫妻,如果没有那晚的灾难,他们会在周末一起去乡下种马铃薯。但灾难,炸毁了一切平静与幸福。那天晚上,这位消防员丈夫前去参加救援,临别前他对妻子说:“把窗户关上,回去睡觉,我马上回来。”但他没有回来……再次见到他时,已经是在千里之外的莫斯科——休金斯格站的六号医院了。

妻子常常在晚上偷溜进病房,他们在房间里牵着手散步,他们一起给还没出生的孩子取名字。但情况越来越糟,每次轻轻的拥抱,都会撕裂他的皮肤;每个小小的触碰,留下的都是触目惊心的伤口;再后来,每一次咳嗽,都有可能致命……在承受了14天的削骨蚀肉之痛以后,他还是带着对妻子和孩子的深深眷恋,离开了人世。

两个月后,他们的女儿小娜塔莎出生了。小娜塔莎看起来很健康,但4小时后,小宝贝死了。后来她再婚,有了一个漂亮的儿子,然而她和儿子又双双生病。核辐射给他们身体带来的隐形伤害将伴随他们的一生。

因为这场灾难,这位妻子的命运从此被改写了。不!千万人的命运都被改写了。

而他们的命运又会怎样呢?他们的爱,他们的生命,会一直这样灰暗下去吗?

不!不是这样的。

在那里,活着的人们大都体弱多病,但他们仍然拖着病痛的身子,坚守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尽可能地将生活过得更加积极、生动,直到生命终止的那一刻。灾难过后,切尔诺贝利的人们对这片土地依旧怀有深深的眷恋:“我们是切尔诺贝利的受害者,也是切尔诺贝利的信徒。”

幸存者们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价值有了新的理解,在与命运的搏斗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量。我看到,在那鲜血、辐射构筑的废墟中,分明矗立着既美丽又深沉、既惊人又悲壮的生命姿态——向死而生!

来自切尔诺贝利的,除了悲鸣,你还听到了什么?

猜你喜欢

反应炉娜塔莎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遗迹
天然气净化厂硫磺回收直流法与分流法克劳斯工艺探讨
切尔诺贝利爱情故事
“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像幸存者身上的辐射残留
奥地利性奴女孩不愿卖掉“牢房”
俄女子天生拥有一双“透视眼”
贾平凹与两蹲位
贾平凹与两蹲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