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日不落帝国的回忆
2016-03-28钱秋瑜
钱秋瑜
其实我一直很难想象,绅士儒雅的英国人当年是用怎样的手段在全球掠夺、搜刮了这么多稀世珍宝,如今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把它们放置在一个大型博物馆里,供来自全世界的人民——这些宝贝真正的主人——前来参观的。
行走在伦敦闹市区,如果你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幢古希腊风格的雄伟建筑,那应该就是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了。只是远观博物馆的外貌,便能感到一股历史的沧桑。岁月的捶打非但没让这位两百多岁的“历史见证人”渐显衰意,反而平添了一股伟岸与雄浑的不朽气息。
你一定想不到,大英博物馆的实际创立者是一名外科医生。出生于爱尔兰的汉斯·斯隆曾是英国皇室的御医,还接任艾萨克·牛顿(对,就是那位常出现在我们课本里的大学霸牛顿)成为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会长。斯隆从1687年开始了他的收藏家生涯,其藏品之丰富,连乔治三世都自叹弗如。1753年,斯隆在去世前立下遗嘱,将遗留下来的71000件个人藏品、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全部捐赠给国家。
穿过博物馆的大门就到了大中庭(The Great Court),这是欧洲目前最大的有顶广场。几乎所有人第一眼都会被这极简又充满冲击力的建筑设计所震撼:大块明亮的白色,顶部由3312块玻璃组成的几何状线条延伸开来,自由开阔,现代感十足。
大英博物馆内展馆众多,最为人所知的是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西亚文物馆、欧洲中世纪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若是每个展馆都想参观,仅仅是走马观花,也至少需要一天时间。博物馆免费开放,大厅有供参考的地图,还有各国语言的语音讲解器,可以帮
游客不少忙。
埃及馆的藏品分布于一楼西侧和二楼北侧的好几个展厅。虽说这里收藏的文物多达7万件,包括多种碑刻、壁画、金玉首饰、镌石器皿,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隐秘莫测的法老和狮身人面像的模型。
埃及馆里有一座颜值颇高的半身塑像,引得游人络绎不绝。这就是拉美西斯大帝(Rameses The Great)。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迎娶了8位王后;他在位的67年内,埃及一度达到辉煌的盛世;更不可思议的是,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大约只有40岁,而他却以91岁的高龄离开人世。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拉美西斯大帝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人生赢家”。
然而,这位叱咤风云的法老,如今就被这么粗放地裸露在空气中。前世的风云和眼前的现实产生魔幻的对冲,让人心神恍惚。
一楼还有一块石碑吸引着无数人驻足,它就是大英博物馆的其中一件镇馆之宝——埃及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石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古埃及人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下了一封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的诏书。这就像谷歌翻译的中英文对照一样,使近代的考古学家终于有机会解读出失传千年的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人的一次无心插柳,成就了历史学家的一次欣喜若狂。
埃及馆的二楼陈列着数量巨大的木乃伊,每具木乃伊都被封存在立体的玻璃柜里,包裹在他们身上的绷带随着几千年时间的流逝,如同枯树皮一样褐黄、干瘪。很难想象眼前一具具古老而干枯的尸体,曾经拥有过怎样鲜活而生动的人生。
欧洲馆:文明的光辉小而美
到了希腊馆,不得不提埃尔金大理石雕塑(Nereid Monument)。19世纪初,英国外交官埃尔金伯爵买下了这座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雕刻,切割之后运回英国,后来又被英国皇室买下,放置在大英博物馆内。自那以后的两百多年来,这块承载着古希腊鼎盛时期光芒的建筑残件,被日不落帝国的余晖慢慢烘焙,成为博物馆又一件不可不看的镇馆之宝。
雕塑、陶器、钱币……在琳琅满目的藏品中,最吸引我这个小女生的,还是刚进馆时看到的华美首饰。这些首饰虽然年代久远,但做工复杂精致。也许在千百年前,它们都是某些贵族女子的心爱之物,被妥帖地放置在梳妆台的珠宝盒里。某个朗日,女子换上华服,对着铜镜小心翼翼地戴上头饰、耳环、项链,化一个艳丽的妆,静静等候她的意中人。
欧洲馆的色调温暖厚重,展出了手稿、钟表、科学仪器等许多象征西方文明的物件。
站在庄重的展馆里,你一定会被画风不一致的它——世界闻名的路易斯西洋棋(Lewis Chessmen)吸引住。
路易斯西洋棋于公元1150-1200年间制作于挪威,在苏格兰的路易斯岛被发现。棋子由海象牙和鲸鱼齿精心制作而成,包括坐立的国王和王后、戴教冠的主教、坐骑上的骑士、站立的狱卒和士兵等。11世纪末期,西洋棋在欧洲贵族阶层已经非常流行。但究竟谁是这副棋的主人,至今无人知晓。
如今,路易斯西洋棋的93枚棋子,11枚在爱丁堡的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剩下的82枚在大英博物馆中。
在观赏的过程中,我被前来参观的一家人吸引了。那是一对年轻的英国夫妻,妈妈抱着大概三四岁的小女孩,爸爸在给她系鞋带;还有一个更小的孩子坐在婴儿车里。也许很多人觉得,这么小的孩子在博物馆能看得懂什么?但英国人的呆萌天真就在这儿,谁说小孩儿看不懂,妈妈怀里的小女孩,眼神里分明透露出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闪烁着小而美的光辉。
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书画、明清瓷器,数之不尽的华夏文明在这里熠熠生辉。带着悠悠古韵的明清瓷器陈列在木柜里,一秒就带异乡人回到了古老的东方。西方餐具有华丽复古的细密花纹,而东方瓷器则有独具匠心的淡雅描摹。我仿佛能看到几百年前,古时的匠人们小心翼翼地选料、制坯、上釉,经过层层繁杂的工序,日夜兼程,最终打磨出一件件莹润如玉的瓷器,至臻至美。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拥有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但大部分的奇珍异宝你都无法见到——因为长期陈列在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的藏品仅2000件左右。
大英博物馆的最后一件镇馆之宝,便是平日里被雪藏的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原作已佚,唐代摹本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劫至英国。更令人心痛的是,1903年,大英博物馆仅仅花了25英镑就得到了这件稀世珍宝。
在中国馆徘徊,看着属于自家的耀眼文明,成了别人家的宝物,不禁百感交集。想起收藏家马未都曾经的感慨:“250年来,大英博物馆数次改建扩建,最终成了今天的模样,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超一流博物馆。中国文物自豪地占其最重要的一席,向全世界炫耀那久远文明的绚烂。我走出中国馆的时候蓦然回首,望见所有的中国文物都放射出智慧之光,让人热泪盈眶。”
时隔三年,再次来到大英博物馆,依然觉得自己看到的并不是全部,经常想花上几天泡在这里慢慢欣赏。未来的某一天,当你亲身来到了大英博物馆,请忘了我在文章里向你描绘的这一切,用你自己的双眼,去感受这方无穷天地的美妙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