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经》“观复论”与身心涵养

2016-03-28杨燕李冀

中州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道德经周易

杨燕 李冀

摘要:“观复”既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十分重要的思想命题。作为圣者,老子以其丰富阅历和知识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生命完善的文化滋养,他的“观复论”既贯穿着道德关怀意识,也蕴含着性命修持旨趣。长期以来,人们对老子的“观复论”做出了种种解释,但在理解上却存在不少分歧。如何领悟“观复论”的精神旨趣?唯有将之与《周易》联系起来。在老子《道德经》“观复论”与《周易·复》卦的象数义理之间有一条彼此贯通的思想连接线,而这条连接线正是揭开老子“观复论”奥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道德经》;观复;身心涵养;《周易》

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2-0107-05

“观复”是老子《道德经》中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基于“观复”的精神,《道德经》建构了修身养性的系统理论。对此,前人早已相当关注。《正统道藏》有50多种《道德经》注疏本,都在这个问题上花费了不少笔墨。从古至今,《道德经》的“观复论”一直是人们探讨和交流的重要议题。在这个领域,陆续取得的成果为我们理解《道德经》思想体系拓宽了视野,奠定了基础。

当然,必须看到的是,由于老子《道德经》产生时代很早,人们对老子“观复”思想的理解至今依然存在许多歧义。如何准确把握老子《道德经》的“观复论”?笔者以为,回归历史是基本的诠释路向。鉴于老子《道德经》多涉及人格生命,本文拟在前人成果基础上,结合“身心修养”话题,谈谈管见,盼能于老学之发展有所补益。

一、《道德经》“观复论”的语义疏解

老子“观复”之论见于《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①

这是该章的开头四句。这四句以“虚静”为话题,继而提出“观复”概念。所谓“虚”是“真空无象”的意思,而“静”就是“寂然不动”的意思。在《道德经》看来,“虚”是天道造物的起点,“静”是地德载物的状态。一虚一静,所以天地能够开物成务。于是万物生生不息,这就称为“万物并作”。在这里,“并”字尤其值得注意。该字古体写作“竝”,许慎《说文解字》曰“竝,从二立”,也就是两人并肩而立。引而伸之,“并”便有“联合”“一起”的意涵。由此看来,《道德经》讲“万物并作”实际上既表征了宇宙现象的纷繁复杂,也描述了“观复”主体的生存环境。“吾”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观复”的。

所谓“观”,甲骨文写作“”,字形像一只大鸟睁着两只大眼睛警觉地察看着前方,其言外之意就是聚精会神,也暗含有“无所不见”之洞察力的意思。《道德经》用了一个“观”字,既展现了修道主体的状态,也揭示了修道主体与修道客体的密切关联。

“观复论”的落脚点是“复”。因此,弄清楚“复”的意涵,是领悟《道德经》“观复论”的关键,甚至可以说是理解《道德经》精神实质的核心环节。

“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前人有很多解释。汉

代“老学”经典著作《道德真经河上公章句》谓:“言吾以观见万物无不皆归其本,人当念重其本也。”②显然,这是把“复”解释为“本”。“本”的意思

为树木的根部,引申为“事物的本源”“主体”等。

魏晋时期,玄学大师王弼作《老子道德经注》,他在该书第十六章这样解释:“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③照王弼的意思,老子讲的“观复”之“复”,应该理解为“反复”,也就是事物发生、发展、消亡,循环往复的过程。在反复过程中,虽然有动有静,但最终要归到“虚静”,因此“虚静”是“复”的本初状态,也是“观”的最高境界。

《道德真经河上公章句》以及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是道家文化史上两部影响深远的著作,这两部著作对“观”“复”的解读是很有代表性的,故而成为后世诠释“观复论”的先导,自魏晋至清代,解释《道德经》“观复论”的词句虽不断翻新,但大体上遵循着河上公章句本与王弼注本的路向。由此,我们可以作一个初步的小结:“归本于虚静”就是《道德经》“观复论”的直观语义内涵。

二、《道德经》“观复论”的易学底蕴

从语义上进行诠释,这是理解《道德经》“观复论”的前提。但是,如果停留于这个层面,依然不能真正把握《道德经》“观复论”的主旨。唯有进一步稽考其文化渊源,才能深入领悟其精神实质。

《道德经》“观复论”的文化渊源是什么呢?作为道家学派的理论代表,老子建构《道德经》思想体系,当然不是仅仅汲取某种单一的文化资源,而是兼收并蓄的。然而,如果从根本上看,笔者以为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应该是上古之《易》。

唐代著名道家学者陆希声《道德真经传》在解释什么是“复”的时候说:

其用无方,故万物并作。其体湛然,以观其复。雷在地中者,天地之复也。④

在这段引文里,“雷在地中”出自《周易·复》卦之彖辞。在陆希声心目中,老子《道德经》的“观复论”与《周易》的《复卦》精神是合拍的。根据这个引证,我们可以说,《周易》的《复》卦就是老子《道德经》“观复论”的基本文化资源。那么,《道德经》的“观复论”与《周易》的《复》卦存在什么关联呢?

上引陆希声《道德真经传》的言辞实际上已道破天机。“雷在地中”讲的就是《复》卦之象。《周易》的符号系统,分为三爻(即三画)的“经卦”和六爻(即六画)的“别卦”。三爻经卦共有八个:乾、震、坎、艮、坤、巽、离、兑,代表八物:天、雷、水、山、地、风、火、泽。由八经卦两两相重,就形成了六十四别卦,《复》卦即属于六十四别卦之一。古人说《易》,常将“八卦”与“八物”互相转换,例如以水表坎,以火表离。“雷在地中”遵循的就是这种“以物示卦”的思路。其中,“雷”暗示的就是“震卦”,而“地”暗示的就是“坤卦”。

从卦象来看,代表“地”的坤卦在上方,而代表“雷”的震卦则在下方,因此有“雷在地中”的说法。“雷在地中”既是《复》卦的状态描述,也是老子《道德经》“观复”之所“观”的宇宙法象。endprint

陆希声在以“雷在地中”描述《复》卦之象后,为什么紧接着讲“天地之复”?从句子结构来看,“雷在地中”与“天地之复”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判断句。“雷在地中”所描述的即为一种存在状态,而“天地之复”则是对这种状态进行定性。这样定性,实际上是要揭示《道德经》“观复”之“复”的精神旨趣。

表面上看,“天地之复”似乎显得很抽象,但如果回归到《周易·复》卦的“象数”基点上来,就会发现其深刻的具体内涵。《周易》的《复》卦,除了有“雷在地中”这样的“象”元素外,还有许多地方直接或间接地出现了“数”,其中最重要的一处就是“七日来复”。这个短语见于《复》卦之卦辞,其置前的“七日”就是表征“复”的“数”。对于这个神妙的“数”,黄寿祺与张善文合著的《周易译注》是这样解释的:“七日,借取日序周期‘七象征转机迅速,犹言过不了七日。”⑤这里讲的“日序周期”指的是什么呢?《周易译注》引证出土文物资料说,在青铜器铭文中,保留着一种现存文献失载的周初纪日法,即按月亮盈亏规律,分每月为四期,每期七日(或因大小月有八日者),从月初至月末依序取名为“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根据这个资料,《周易译注》分析指出:“七日”正为日序周期转化之数;“七日来复”,当取此象征“转机迅速”之义,犹今语“一星期之间”。⑥这个引证分析是有理有据的,不但说明了“七日”的由来,而且彰显了“来复”的玄机所在,对于理解老子《道德经》“观复”的思想底蕴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七日来复”与“天地之复”是什么关系呢?笔者以为,“天地之复”的实际内涵就是“七日来复”。

在《周易》中,《彖》对“七日来复”卦辞有独到的阐发: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这段话提供了“七日来复”的特别语境。其中,标识引号的是《复》卦卦辞本有的句子。《彖》辞以洗练语言对《复》卦卦辞做了解释。文中的“天”在古代常常作为自然界的指代,天与地相对应,举天而含地,故“天行”可以看作天地之行。接下来的“刚长”是对“天行”的具体阐述。“刚”与“柔”相对应,阴为柔,阳为刚,“刚长”就是阳长。落实到卦爻上,“刚长”就是对《复》卦初爻为阳爻这一现象的陈述。

就发展态势看,《复》卦初爻一阳的出现具有标志性意义,它意味着《周易》六十四卦阴阳消长发生了质的变化。关于这一点,唐代易学家李鼎祚《周易集解》做了很好的说明:

易轨一岁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以坎、震、离、兑,四方正卦,卦别六爻,爻主一气。其余六十卦,三百六十爻,爻主一日,当周天之数。余五日四分日之一,以通闰余者也。剥卦阳气尽于九月之终,至十月末纯坤用事,坤卦将尽,则阳复来,隔坤之一卦,六爻为六日,复来成震,一阳爻生为七日,故言“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是其义也。⑦

这段话首先陈述了六十四卦与周天之数的关系,揭示了“来复”之所以为“七日”的天文历法根据,接着阐发了从《剥》卦至《复》卦的阴阳转换与所历“时位”。我们结合《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见图1)来分析,就能够直观地看出其阴阳转换。图1六十四卦方圆图

在《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的圆图中,居于《乾》卦后的《姤》卦,一阴初起,标志着阴长阳消;到《剥》卦,一阳在上而五阴居下,阳气几尽;至《坤》卦,变成了纯阴,阴阳主导地位完全颠覆了,此谓之“反复其道”。由《坤》卦过渡到《复》卦,阴极生阳,故《复》卦之下一阳生,此谓之“一阳来复”。这个“一阳来复”是“反复其道”的显明标志,而所“反复”者,即乾坤阴阳主导地位的颠倒,或者说是翻天覆地的关节点,这个关节点就是天地之“心”的显露。

正因如此,陆希声在解释《道德经》“观复”时也引用了《周易》之《彖》辞:“其见天地之心乎?”⑧这种反问句的使用,实际上是强有力的肯定,即肯定“天地之复”就是阴阳转换的关节点,也肯定了其关节点是以“七日来复”为标志的。因为“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既是乾坤造化法则的表征,也是自然智慧的外化,所以称作“天地之心”。此“心”者,因其“无”而化其“有”,故谓之“见”。见者,现也。天地运化,圣人静观。老子作为圣人,得《易》之体而能静观玄览,他既感受了“其中有象”⑨,又体悟了“孔德之容”⑩。所谓“孔德之容”者即大道,而“其中有象”者即“七日来复”。由于“七日来复”是一种复归,所以《道德经》有“反者道之动”B11的精辟言说。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老子《道德经》的“观复论”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悠久文化渊源的。正如陆希声所看到的,老子《道德经》的“观复论”确实蕴含着《周易·复》卦的诸多信息。将《复》卦的象数义理与老子《道德经》“观复论”相互对照,我们可以发现一条彼此贯通的思想连接线。沿着这条连接线进行前后的疏通,《道德经》的秘锁由之而开启,其深层次的玄妙意义由之而豁然开朗。

三、《道德经》“观复论”与性命修持

笔者指出《道德经》“观复论”与《周易》之《复》卦存在着密切关系,这并不意味着老子的“观复论”仅仅是为了“述易”。从其体系的宏阔可以看出,老子以《易》为基础,但又超越了古《易》。作为圣者,老子以其丰富阅历和知识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生命完善的文化滋养,他的“观复论”既贯穿着道德关怀意识,也蕴含着性命修持旨趣。

在道家文化里,“性命”有特指意义。道家所谓“性”指的是天赋气质、真心、元神,它是无形的;而“命”指的是由元气化育的身躯体魄,它是有形的。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具有了元神与体魄,并且保持着二者的和合,老子《道德经》称此为“营魄抱一”B12。在老子看来,“抱一”是“性命”存在的一种本真状态。维持这种状态,就可以“长生久视”B13。但是,人在降生之后,由于各种外在因素的诱惑,欲望无限制地膨胀起来。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时候,人的情绪就会亢奋无主,甚至失控,这不但会对社会与自然环境产生破坏,而且对个人的生命健康也很有危害。要避免自我伤害,防止个体行为对社会与自然环境发生冲击,就应该注重性命修养。就人格完善的角度来看,老子《道德经》的“观复论”可以说就是围绕着“性命”问题展开的。endprint

《道德经》第十六章在提出了“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命题之后,紧接着说: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B14

这段话实际上是“观复论”的具体展开,其着眼点就是“复归”二字。“夫物芸芸”一句承接“万物并作”而来。老子在“万物并作”的环境下静观“天地之复”,他首先看到的是芸芸众生,纷纷扰扰,以各种姿态来表现自己的存在,以各种方式来汲取滋养,维持自己的存在。不过,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都是有规律的,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有生必有死,有死方有生。所以,动极反静。唯有复归于静,才能新生,这就是万物的反复。

老子为什么在提出“观复”命题之后紧接着讨论芸芸之“物”呢?显然,说“物”是为了警示世人:唯有回归天性本真,才能修复自我缺陷,进入“与道和合”的状态,实现“没身不殆”的人生终极目标。

回归天性本真,用老子《道德经》的话来讲就是“归根”“复命”。就人格完善的层面来看,归根复命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心性维护,二是体魄调理。这两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所以宋元以来的道门养身有所谓“性命双修”,实际上是《道德经》“观复论”的具体化。

关于心性维护,《道德经》“观复论”主要讲了两点:一是“知常”,二是“妄作凶”。所谓“知常”,就是认知大道的自然法则;所谓“妄作凶”,是从反面告诫世人:如果违背大道,必然受到惩罚。既然如此,就应该崇尚大道,顺道而行。“大道”的品格是“善”,由道生化天地,所以天道、地道的品格也是“善”,人法天则地,就必须行善。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B15意思是讲,遇到善良的人及其良善的举动,必定报以仁慈善良的态度;看到不善的人及其不善的举动,也一样以仁慈善良的态度去感召他,这样就发扬了善德。很显然,老子是非常倡导善德的。“善”的范围很广,其最紧要的事务就是遵守那些符合大道法则的公共道德规范与法律,自觉维护社会赖以正常运转的秩序。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升道德境界,以济世救人为乐,多为社会做奉献。按照《道德经》的“观复”思维,善举有助于恢复那些因不良干扰而逐渐失去的元神,从而唤醒先天知性。

根据归根复命的“观复论”,心性维护与体魄调理,这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在进行心性维护的过程中,还要采取必要的体魄调理措施,掌握一定的调理技术。在这个方面,《道德经》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地予以展露,但字里行间却透射出丰富的信息,例如“专气致柔”“谷神不死”“天门开合”等等都具有体魄调理意义,蕴藏着神妙的操作法度。

沿着老子《道德经》的精神路向,后世道门学者曾经从生命完善角度对“观复论”作了许多发挥,建构起体魄调理的技术系统。其中最值得论及的是北宋邵雍的“依图观复”法。所谓“图”就是“伏羲先天图”(见图2),所谓“观”就是观自身的天根与月窟,即静观内气阴阳进退区间的两个关节点。对此,宋末元初学者俞琰专门写了《易外别传》,予以总结发挥。其序言称:“《易外别传》者,先天图环中之秘。”又说:“图之妙,在乎终《坤》始《复》,循环无穷。其至妙,则又在乎《坤》《复》之交、一动一静之间。愚尝学此矣,遍阅《云笈》,略晓其一二。忽遇隐者授以读《易》之法,乃尽得环中之秘,反而求之吾身,则康节邵子所谓太极,所谓天根月窟,所谓三十六宫,靡不备焉。”B16照俞琰这番讲述,他所写的《易外别传》就是明晰邵雍讲“先天图”环中蕴藏的秘诀之书。先天图的奥妙就在于《坤》卦终了而《复》卦继起,而极妙之所在,即为《坤》《复》之交。俞琰这篇短短的序言,两次论及《坤》《复》,认为邵雍所讲的先天图环中奥秘的关键处就在于《坤》《复》之交,在主旨精神上与《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完全一致。

那么,邵雍所说的“依图观复”法,到底是一种什么技术?俞琰《易外别传》的正文提供了详细内容,从中不但可以看到其由来,而且可以发现其操作法度。该书的特点是以图配文,作者一开始先画了个圆圈,谓之太极图,继而展示了先天图。为了暗示先天图在炼气中的指导意义,俞琰征引了邵雍的两首七言诗。其一云:“自从会得环中意,闲气胸中一点无。”其二云:“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看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B17对先天图的示范意义和操作法度而言,这两首诗可谓绝妙的表征。一方面,诗歌表达领悟先天图妙用的感受:领会到“环中”的妙意,则自然胸中磊落舒展,无有一丝不妥帖之气;另一方面,诗歌也暗示了炼气的操作要领。这个要领,作者以“闲来往”三字高度概括,真可谓画龙点睛之笔。所谓“闲”,在此处是不紧不慢、不动声色、不由自主的意思。“闲来往”即任气自然,让内气于不经意之间,过天根、跨月窟,循环往复于“先天一环”,使己心与天心合一。用老子《道德经》的话来说,这就是“自然无为”。之所以能够自然无为,是因为邵雍通过长时间的尝试,已经体悟到先天图的奥妙,这种奥妙在第二首诗里作了形象的描绘。其中所谓“乾遇巽”是说《乾》卦阳极,由阳反阴,至《姤》卦一阴生,到了《巽》卦,如初三之月象,看上去好像出现一个窟窿,故谓之“月窟”;所谓“地逢雷”是说《坤》卦阴极,由阴反阳,至《复》卦,一阳生,如太阳之有神乌,象征男根之起,男者天也,故谓之“天根”。在先天图中,月窟在上,天根在下,这就是天地翻覆,阴阳转换,也是万物生生不息的关键。因此不难看出,先天图所表征的“依图观复”技术,实际上是沿着老子《道德经》“观复论”的思路而引发出来的一种归根复命法门,尽管这种法门并非是老子所创造,但却体现了老子思想的深刻影响。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有理由认为:老子《道德经》的“观复论”不仅是体察天道的一种独特表述,而且是性命修持的一种境界记录。汉代以来,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积极探索其中的奥妙。当今之世,有造诣的养生家也都十分关注它,充分显示了其生命力和现代价值。

注释endprint

①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第35页。

②王卡点校:《道德真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第62页。

③⑨⑩B12B13B14B15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第35、52、52、22、156、第35—37、129页。

④⑧陆希声:《道德真经传》卷一,《道藏》第12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第120页。以下凡引《道藏》版本相同。

⑤⑥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43页。

⑦李鼎祚:《周易集解》上册,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234页。

B11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第120页。按,楼先生的标点为“反者,道之动”。

B16B17俞琰:《易外别传》,《道藏》第20册,第312页。

责任编辑:涵含

Abstract:"Guanfu" is not only one of the core concepts of Tao Te Ching, but also a very important proposition. As a saint, Lao Zi provided cultural nourishment of life perfection with his rich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for human being, his view of "Guanfu" is permeated with consciousness of moral concern, also contains dual cultivation of human body and mind. For a long time, people have made all sorts of explanations to the concept of "Guanfu", bu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ing. Only by connecting it with the Book of Changes could we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Guanfu". There is a connecting line through the idea of the concept of "Guanfu" in Tao Te Ching and the image-number and argumentation in hexagram Fu, and the connecting line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mystery of Lao Zi′s concept of "Guanfu".

Key words:Tao Te Ching; "Guanfu"; physical and mental conservation; Book of Changes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德经周易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康瑞功作品选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从周易中学习治家智慧
新化山歌
甜甜的“蝴蝶茧”
《周易》与《孙子兵法》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