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如何防止低通胀演变为通货紧缩

2016-03-28王宏伟牛发亮

中州学刊 2016年2期

王宏伟 牛发亮

摘要:

当前我国物价持续低位运行,CPI与PPI出现史上最长的背离现象,国内关于是否进入通货紧缩的争论此起彼伏。就业、收入、消费、CPI和PPI构成等多角度的数据表明,当前国内处于低通胀阶段,没有进入通货紧缩时期,物价低位徘徊既有良性因素也有不利因素,但通货紧缩的风险不容小觑,需要高度警惕。须采取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实施物价区间管理、加强定向调控等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防止低通胀演变为通货紧缩。

关键词:通货紧缩;价格区间;定向调控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2-0029-04

截至2015年9月,我国CPI同比增速连续13个月在“1时代”运行,PPI连续43个月负增长,CPI与PPI呈现史上最长“正负背离”现象。当前我国是否真正进入通货紧缩,政府应该如何应对?区间管理的上限是否还有意义?这需要准确把握、科学施策,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一、1998年前后我国通货紧缩情况及原因分析

我国最近一次典型的通货紧缩,开始于1997年6月,结束于2000年9月。在历时40个月的时间内,以环比指数表示的总物价水平32个月低于1。受出口、投资与消费的多重拖累,1997年GDP增速回落至9.3%,结束了连续5年的两位数增长。①这次通货紧缩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1.商品供给总量与结构双重失衡

第一,总量失衡。当时,改革开放已20余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生产快速膨胀,但居民收入增长却低于经济增长,总供给超过有效需求。1988—1997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8.6%,但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仅分别增长5.5%和3.0%。②另外,当时国企、住房、医疗、教育等改革力度加大,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得本来就具有勤俭节约和储蓄偏好的居民更不愿或不敢消费,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1990—1997年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由7119.8万元增至46279.8万元,年均增长26.4%。③

第二,结构失衡。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当时很多国有企业对市场调查重视不够,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未能及时跟进,导致供需错位、供非所需。

第三,购买力存在结构性问题。当时收入两极分化严重,高收入阶层消费趋于饱和,需求增长受到产品结构制约;低收入阶层有效购买力不足,不能转化为现实消费。于是,大量商品积压,最终低价销售,企业生产积极性降低,生产能力闲置,造成更多工人下岗,进一步拉低了市场消费需求。如此恶性循环,物价不断下行,进一步加剧了通货紧缩。

2.国内投资需求不足

1996年后,在政府性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民间投资却不断萎缩。主要原因:一是企业效益下降,以生产消费品为主的民间投资主体对市场预期比较悲观,投资意愿不高。二是民间投资主体投资能力降低。当时,投资资金主要靠银行贷款,而银行因不良资产比例攀升,对市场预期消极,“惜贷”比较普遍。1996年,全国资本形成总额实际同比增速从上年的15.0%骤降为8.3%,随后进入长达四年的投资疲软期,实际同比增速降至4.2%—5.3%。

3.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外需急剧萎缩

当时,中国虽然没有遭遇货币贬值和资本外逃的恶性危机,但外需仍然受到严重影响,出口大幅下滑。1998年全年出口同比增速骤降至0.5%,1988—1997平均增速为16.9%。④过度依赖出口的国内市场随即陷入产能过剩的噩梦,大量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陷入严重亏损。

4.当时宏观调控缺乏经验

当通货紧缩来临时,政府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宏观调控政策转向仍有惯性,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通货紧缩形成。1992—1995年,我国为应对通货膨胀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尽管1995年、1996年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率和物价幅度均已降到合理区间,但由于通胀阴影依旧存在,1997年货币政策依然是反通胀,未能进行逆周期调控。比如,1997年6月,我国已经进入通货紧缩阶段,但一年期存贷款名义利率仍然高达7.47%和10.08%。⑤后来虽然连续五次降低名义利率,但已经是在社会通货紧缩预期明确后,政策效果不佳。

二、通货紧缩的原因及其影响

1.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

第一,紧缩政策所致。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一般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出现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失衡,货币少而商品多,导致消费欲望降低和商品库存增加,供大于求,商品价格趋于下降。

第二,预期的影响。市场经济中,预期堪比黄金。经济过热时,企业为利润所驱忙着扩张产能,人们感觉有钱了扩大消费。一旦经济有风吹草动,脆弱的供需平衡就会打破。当人们预期经济形势不好时,企业倾销商品忙着去库存,供给相对扩大,消费者谨慎消费,需求相对减少。一些体制性因素变化也会打乱人们的稳定预期,如果人们预期将来支出增加,就会减少眼下消费。总需求相对减少,驱动价格走低,对那些为扩张产能而过度负债的企业而言,企业实际债务上升、经营困难,如果整个社会的杠杆率过高则可能形成“债务—通货紧缩”螺旋。

第三,技术进步的作用。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生产成本,导致成本压低性的商品价格下降;新技术出现,替代性产品成本大幅下降时,会导致原有商品价格的下降。比如,苹果公司推出手机之后,智能手机成为潮流,传统的手机价格迅速下降;页岩气开发技术革命和新能源的替代作用,改变了能源供需格局,化石能源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互联网+”让价格不断走低,使得同一个产品由无数的商家竞卖,终端商家不断向上游企业索要更低的价格,也会导致买方市场的形成。此外,输入性通货紧缩是当下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时,对于主要进口国来说,进口价格的走低不可避免会影响国内价格走势。endprint

2.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

第一,导致经济衰退。价格下跌导致实际利率上升,有利于债权人而伤害债务人,而大多数生产者和投资者都是债务人,债务负担加重,会影响生产与投资的积极性。物价持续下跌致使企业利润减少或亏损,甚至造成生产停滞和企业破产,银行坏账上升,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割裂,影响经济增长。由于生产和投资受到抑制,势必影响就业,实际就业率低于充分就业率,失业率上升影响收入,进而影响消费的形成,最终导致实际经济增长低于自然增长。

第二,导致社会财富缩水。通货紧缩导致企业利润减少,盈利能力下降,使得企业资产减少,而实际利率的升高,使负债企业为了维持周转不得不选择进一步增加借贷,债务负担更加沉重,在财富分配过程中处于更不利的地位,企业资产净值下降和财富减少,形成恶性循环。通货紧缩导致的失业率上升也使工人收入减少,引起社会个体财富缩水。通货紧缩促使货币升值,实际上加重了债务负担,使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杠杆率过高企业破产,引起银行呆坏账上升,金融资产缩水,金融稳定性受到影响。因此,一些经济学家指出,货币升值是引起一个国家所有经济问题的共同原因。

第三,伤害基础性产业。引致通货紧缩的原因不同,受到影响的产业也不同。但一般而言,受影响的多是那些脆弱而又需要保护的产业,尤其是那些需求弹性不大的基础性产业。比如,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持续下降,导致进口粮食增加,国内市场粮食供给增加较快,但是粮食满足刚性需求之后,再大幅增加需求的空间不大,致使国内种粮农民收入减少。其他基础性产业也存在类似情况。比如,煤炭价格迅速下降导致这些行业的企业收入减少甚至亏损。

三、当前我国物价形势分析

1.就业、居民收入、消费等增长情况总体平稳,物价总水平尚未出现由正转负,没有进入通货紧缩

尽管我国经济增速从2012年开始连续4年回落到8%以下,但就业形势比较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仍达12%,实际增长率超过10%,与1997—2000年情况明显不同。就业稳,收入稳,消费就稳,价格也会相对稳定,不具备由正转负的条件。从CPI看,目前仍是正增长,2015年3月份与2月份持平,4月份上涨1.5%,八大类产品六升二降。⑥在CPI决定因素中,关键是食品价格,尽管近段时间增幅也在回落,但仍保持一定幅度上涨。从构成来看,如剔除食品以及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的能源部分,核心CPI过去两年涨幅稳定于1.2%—1.8%,说明近期CPI下滑主要受食品价格变动与国际油价等大宗商品下跌的综合影响。从PPI看,除需求不足影响外,还有多重阶段性特殊因素。比如,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大量出口产品转向国内;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调查产品目录和工业企业产品所占权数5年调整一次,而目前工业品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使得PPI指数具有滞后性。从历史经验看,本轮价格变动结构与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通货紧缩情况截然不同,上次显著特征是CPI和PPI同步下降,而当前CPI和PPI“一涨一跌”。PPI对CPI固然具有传导作用,但传导既存在滞后性,也不会全部传导到CPI。也就是说,物价调整压力主要来自于生产资料领域。综合来看,尽管当前PPI持续负增长,CPI下行几率增大,但主要指标仍在合理区间,特别是新增贷款仍快速增长,说明我国并未进入通货紧缩。

2.物价持续下行压力较大,存在促使物价涨幅进一步回落甚至出现通货紧缩的诸多因素

首先,外部需求短期内难以明显改观。2015年全球贸易额出现负增长,远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10年平均贸易额年增长率6.7%的水平,也低于20年来平均5.2%的水平。其次,产能过剩问题积重难返。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产能利用率为78.7%,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处于近4年来较低水平。2013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显示,我国19个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都在79%以下,7个产能利用率在70%以下,只有2个接近79%。再次,房地产等传统产业仍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从房地产开发投资看,2015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979亿元,同比增速从年初的10.4%下滑到年底的1%,全年呈现逐月下滑趋势。⑦最后,输入型通货紧缩压力依然存在。2014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50%左右。预计2016年,受需求萎缩和供应增加的双重打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仍将低位徘徊,反弹空间不大。

3.从CPI与PPI的走势看,通货紧缩的风险没有显著缓解,但也存在一些良性因素

CPI持续低位徘徊,PPI连续40多个月负增长,CPI与PPI离差继续增大,与20世纪末的通货紧缩有相似之处,显示当前进入通货紧缩的风险没有缓解。但也应看到,近期物价走低,主要是受到非食品类商品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不同于20世纪末的通货紧缩。促使本轮物价下行既有需求萎缩导致的“恶性”因素,也有供给侧结构调整导致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带来的“良性”影响。20世纪末食品类价格涨幅显著低于CPI涨幅,而近期则是食品类价格涨幅高于CPI涨幅,说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价格的持续低位徘徊,对我国物价的影响比较明显。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有助于降低经济运行成本,特别是制造业生产成本,最终由利润上升、价格下降和产出增长三部分分担。对于这部分因素引起的价格下降,称为良性通货紧缩,政策上无须多虑。

四、防止低通胀演变为通货紧缩的对策建议

1.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调控方式,实施价格区间管理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当年区间管理上限为物价增长3%,但当前着力点却是避免通胀率过低。这种情况下,物价作为区间管理上限就缺乏实质性意义。建议进一步拓展丰富区间管理的思路,对价格也实施区间调控,除关注上限外,增加下限,使政策可预期,最大限度减少各类机构揣测和炒作政策变动。建议我国CPI上涨率不低于1%,这样通胀目标是1%—3%的区间值。当通胀率低于下限时,调控CPI中权重最大的食品价格。比如,运用价格调节基金调控生猪价格、改变粮食收储政策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