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富美高”目标下的苏州发展战略研究

2016-03-28方世南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苏州215023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强富美高苏州现代化

方世南(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3)



“强富美高”目标下的苏州发展战略研究

方世南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3)

争当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先行军排头兵,是苏州发展战略既对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又结合苏州自身实际的目标定位。只有以谋大局顺大势的智慧和建设“强富美高”先行军排头兵的要求认识苏州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坚持以创新驱动推进“经济强”,以共建共享推进“百姓富”,以绿色发展推进“环境美”,以文化引领推进“社会文明程度高”,才能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促进苏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强富美高”;目标;苏州发展;战略

苏州发展战略是对苏州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愿景、发展价值追求的一种整体性和全局性的谋划。“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苏州发展战略既要上接天线,即要有机对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又要下接地线,即要从苏州的市情、企情、民情出发,体现出苏州发展的优势和特色。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希望江苏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1]争当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先行军排头兵,是苏州发展战略既上接天线又下接地线的目标定位。从长远性和全局性高度,以谋大局、顺大势的智慧和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目标定位认识苏州发展战略取向,正确对待苏州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明确苏州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愿景以及发展价值追求,坚持以创新驱动推进“经济强”、以共建共享推进“百姓富”、以绿色发展推进“环境美”、以文化引领推进“社会文明程度高”,促进苏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强富美高”目标下苏州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任何发展战略都是在审时度势中确定的。所谓审时度势,就是对发展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的科学判断和正确认识。苏州目前和未来发展正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以及机遇大于挑战的时期。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目标本身就蕴涵着苏州发展的良好机遇以及面临的艰难挑战。

(一)苏州未来发展的良好机遇

一是国家宏观发展提供的良好机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做出更大贡献。”[2]2012 年7月,习近平出席了在苏州举行的第二届中非民间论坛开幕式。习近平说,苏州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解剖麻雀,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把握规律,都离不开对苏州的了解。他希望苏州勇立潮头,当好“排头兵”,谱写新的创业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新经验。[3]李克强在苏州考察时寄予厚望,“你们是江苏经济的领头羊,不管国际经济形势如何变化,苏州还是‘定海神针’。相信苏州会打造成我们国家向东开放、并且向西拓展内需市场的‘航空母舰’”。[4]目前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行动纲领,都对苏州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苏州只有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的步伐,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胆探索和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来源、鲜活素材、生动示范,在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苏州更能有所作为。

二是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提供的良好机遇。国务院批准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以区域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战略规划。这表明国家希望苏南在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示范和带动效应。作为苏南地区重要板块的苏州,紧紧抓住用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这个重大机遇,牢固确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国际化、法治型党组织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必将着力巩固苏州在苏南第一方阵中的地位,提升苏州在长三角发展大局中的作用,强化苏州在全国城市竞争中的优势,在科学发展道路上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三是建设中国(上海)自贸实验区提供的良好机遇。苏州可以借鉴中国(上海)自贸实验区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不断争取和吸收中国(上海)自贸实验区的改革措施,建立完善、高效透明的市场体系。苏州对外开放程度高、临近上海,苏沪两地经济联系紧密,建设中国(上海)自贸实验区将为苏州经济发展提供可借鉴之经验、可对接之机遇、可拓展之空间平台,为苏州新一轮改革开放提供方向和经验借鉴,促进苏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深化改革管理模式,加快推进贸易发展方式改变,进一步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促进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和创新型发展方式转变。

四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良好机遇。冷战结束以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最有利的投资,组织最有效的生产和最快捷的流通,以求获得最大的效益。经济全球化有助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苏州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施展身手,进一步加强世界性交往,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广泛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长。

(二)苏州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是国际和国内环境双重压力的挑战。2004年美国战略投资者罗杰·麦克纳米在其著作《新常态——大风险时代的无限可能》中提出了“新常态”这个词,并将其当作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对未来发展难以预知性所表现出来的新情况新现实,要求人们必须从心理上进行新的调整,以便于重新适应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和难以预知性的发展环境。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下滑,产能过剩有所加剧,社会矛盾逐步累积。在国内外经济新常态的态势下,苏州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也将不断增大。上海自贸区对苏州高端制造业、现代金融业、外贸业、物流业都带来新挑战。新常态要求苏州必须要有新战略、新思维、新选择、新作为。

二是资源和能源对苏州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苏州的缺地现象日趋严重,五年之内的规划用地指标都已经用尽。目前苏州市域建设用地规模已达到2432平方公里,占苏州市域面积的28.1%;占陆地面积的49.8%;占可建设用地面积已达80.7%。土地资源的快速消耗已突破了规划控制的规模,土地指标、人口规模、设施配套等均难以支撑。新世纪以来,苏州经济持续增长,总量越来越大,消耗的土地资源速度偏快。如不能大幅度地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苏州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将难以实现。总之,土地和能源紧张问题,已经成为苏州作为长三角制造业中心的主要障碍,一方面投资密集使苏州能源价格迅速上升,更严重的问题是随着投资的集中,苏州的能源愈加稀缺,投资吸收力将呈现“饱和状态”。

三是高端人才对自主创新的挑战。苏州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将创新作为推动苏州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型,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源源不断地输入,而苏州在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高层次科技人才比例却在下降,高级人才总量和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还不相匹配,特别是高新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已成为苏州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提高苏州自主创新能力的一大瓶颈,关系着苏州自主创新之路的成败。

四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智慧型城市建设对苏州各级政府的挑战。现代善治理念昭示,政府和社会并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社会,政府与社会之间由良性互动形成的政社共同体是推动现代善治达到理想目标的关键。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个理念在进一步强化,甚至在价值观念上影响着苏州各级政府。网络一旦泛在化之后,每个人都成为政治活动中的一员。将来政府治理的理念和模式都要转型,转向全民参与和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方式,苏州各级政府能否构建智慧型政府,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能否从原来的管制型政府转变为现代的服务型智慧政府,能否有效推动政社互动共同体的形成,对于苏州各级政府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

二、“强富美高”目标下苏州发展的重大关系协调

在“强富美高”目标下,苏州发展涉及众多重大关系,统筹协调好这些重大关系,是将“强富美高”目标化为美好现实的重要前提条件。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深化改革的关系。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和潜力在于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就是改革开放的历程。解决苏州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努力增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必须深化改革开放。苏州未来发展除了要用足用好国家深化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措施外,还要积极探索符合苏州市情和具有苏州特色的改革开放举措,以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注重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将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苏州人民。

二是经济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单一的经济现代化发展价值取向是经典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将经济增长、财富积累、发展速度、GDP总量等同于发展,忽视了人的幸福指数、人文素质、人际关系和谐、生活质量、公平正义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告别经典现代化之路,走向以人的现代化促进整体现代化发展之路,是苏州发展历程转折的重大里程碑。在发展战略上,必须实施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将人的现代化、人文素质的提升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作为苏州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根本动力和最终目的。将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满意作为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三是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关系。将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建设是唯一的,其他建设是可有可无的,是传统发展观和发展实践中存在的一个重大误区,导致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缺位,在各种考核指标体系中只具有点缀作用而无实质性内容。在苏州未来发展战略中必须始终坚持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紧密结合协同推进的整体现代化战略,注重协调全面发展和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持续增长与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关系。苏州传统意义的“低成本制造”吸引了全球制造业的眼光,也迅速打造了苏州在长三角制造业重镇的地位,但是,在这种光环逐渐淡化以后,如何在高成本制造的时代重塑竞争优势,如何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劲支持,如何推动“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变,已经成为决定苏州未来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必须围绕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增长,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支柱产业多元化步伐,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苏州创造品牌。

五是输入型现代化与辐射型现代化的关系。外向型经济是苏州发展的特色,这种经济模式是打破经济封闭状态而建立的面向国际市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体系,是以输入世界市场的资金、技术、人才、产品和信息为主的经济形态。随着苏州对外开放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参与经济国际化程度和水平的提升,苏州未来的发展战略必须将输入型现代化与辐射型现代化紧密地结合起来,苏州的经济运行既要依赖于世界经济体系,又要加快融合于世界经济体系的速度、程度和力度,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增加苏州元素和苏州的重大影响力。

六是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城市实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只有刚柔相济、软硬兼具,才能体现出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富美高”的目标定位就意味着保留苏州城市独特的人文历史、精神气质、地方戏曲、土语方言、民风民俗的价值越来越重要。苏州未来发展战略要在培育人文精神、增创人文优势、营造人文氛围、优化发展软环境、强化亲商服务、弘扬城市精神、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和加快苏州文化走出去等方面着力提升软实力。

七是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系。苏州确立协调发展理念的重点是大力实施空间优化战略,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苏州未来发展要充分借助升格为城乡一体化国家级试点的舞台,以此为契机深化改革,着力打造新型城镇化发展、共同富裕、“四化”同步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城乡金融制度改革等8个示范区,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做好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导区、示范区和样板区。

八是“经济苏州”与“文化苏州”的关系。苏州外向型经济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强大的“经济苏州”,但是,也有意或无意地遮蔽了“文化苏州”的光芒。在未来发展战略上,必须把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繁荣作为提升发展的第一依托,把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要以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促进经济硬实力的提升,推进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文化现代化战略,使苏州文化大放异彩。

九是强市与富民的关系。苏州在发展中存在着注重富市而轻视裕民的倾向,导致外界指责苏州“只长骨头不长肉”。苏州未来发展战略必须以同建同创、普惠共享为目标推动“百姓富”,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收入差距缩小,基本形成与步入高收入阶段和成熟社会阶段相适应的公平分配格局,社会保障和就业水平稳步提高。加快以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体制改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特别是公众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着力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真正既长骨头又长肉,实现执政为民与执政富民的统一。

十是传统经验管理与创建智慧城市的关系。单向型和政府主导型的传统经验管理模式在苏州表现得尤为明显。随着微博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工具,日益与管理活动相结合,在某种层面上改变了政府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在社会管理创新领域,管理模式越来越朝着一种善治的模式发展。联合国概括了政府善治的八个特征:参与、法治、透明、回应式治理、共识、公平和包容、有效和效率、问责。这八个特征也贯穿于苏州未来政府改革目标中。要适应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大力构建智慧政府,把信息技术产品、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管理、计算模式整合起来,为社会管理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三、“强富美高”目标下苏州发展的整体协同战略

“强富美高”的目标定位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众多整体性的建设任务。聚焦“强富美高”的目标定位,苏州发展战略应该是整体协同发展战略。苏州选择整体协同发展战略的宏大背景既由世界现代化的浪潮决定,又由苏州自身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

苏州整体协同发展战略由世界现代化的浪潮决定。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立足于工业化的模式来解读现代化的经典现代化理论遭到了批判和修正,人们已经认识到,现代化并不是单一的以工业化为导向的经济发展,而应该将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生态发展、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发展纳入现代化范畴。将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民主化、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等结合起来考察。

苏州整体协同发展战略又由自身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苏州整体协同发展战略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融合在一起并协调推进的战略。

在整体协同发展战略总体目标上,要将苏州建设成为具有浓郁江南水乡吴文化特色、将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先进文化城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和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国际化大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和智慧城市。

一是具有浓郁江南水乡吴文化特色、将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先进文化城市。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人才荟萃、物产丰盛而闻名于世。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古城特色,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和“东方威尼斯”之美誉。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要遵循全面保存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则,处理好历史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充分发挥苏州这一座历经千年而保存完好的巨大的“历史、文化、艺术、建筑博物馆”的价值和功能,重现“江南水乡、东方水城”的特色,进一步提高苏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苏州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平板显示、节能环保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纺织、冶金、轻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以提升服务业带动转型,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现代物流和服务外包等行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三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要牢固地树立创新引领发展的理念,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为契机,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为目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集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优化创新生态系统,着力构建完备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推动创新的政策扶持体系,促进形成较大规模的具有核心技术和综合竞争力的企业集群,释放高端发展新动力。

四是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和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国际化大城市。要树立“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理念,实施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加快古城核心旅游景区建设步伐,着力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加强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整合风景名胜、滨水地区等空间景观资源,依托周庄、千灯、沙溪、同里、甪直、沙家浜等打造富有特色的江南水乡旅游。依托明月湾和陆巷、树山等发展乡村观光度假游。推进“社区景区化、景区社区化”旅游战略,开拓发展空间,发展社区旅游、民生旅游,将旅游景点融入民生环境,将民生环境优化为旅游产品。

五是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和智慧城市。苏州整体协同发展战略必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人民的幸福满意而展开。要通过营造优美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做优城市功能、做靓城市特色、做美城市环境、做强城市实力,把苏州建设成为创新创业创优环境优良的城市,着力集聚具有世界眼光、现代理念、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新人才,着力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技术含量的新产业,努力建设宜居新苏州,打造创业新天堂,共筑幸福新家园。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智慧城市将成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作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达到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企业经济竞争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体现了更高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智慧城市建设必将强有力地考验和提高苏州的城市智慧。

[1]勇迈新台阶,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N].新华日报,2014-12-19.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求是,2012(24).

[3]习近平接见我市领导班子成员时勉励苏州[N].苏州日报,2012-07-11.

[4]苏鲍平.苏州:谱写新的创业史[N].苏州日报,2012-08-20.

[5]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3〕814号)[Z]. 2013-04-25.

[6]建立十大体系实现“强富美高”,《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亮相[N].苏州日报,2016-01-19.

[7]曲福田.政府工作报告[N].苏州日报,2016-01-25.

A Research on Suzhou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ith the Goal of Strong Economy,Rich People,Beautiful Environment and High Degree of Social Civilization

FANG Shinan
(School of Marxism,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3,China)

Striving to be the vanguar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Jiangsu with strong economy,rich people,beauti⁃ful environment and high degree of social civilization is the target positioning of integrating Suzhou development strategy with the national macro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ombination with its own practical situation.Only by un⁃derstand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Suzhou,adhering to the innovation drive of promoting the“strong economy”,promoting the concept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sharing of“rich people”,pro⁃moting the“beautiful environment”by fostering the green development,and promoting the“high degree of social civilization”under the guidance of culture,by means of the wisdom of drawing up an overall plan and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in line of the requirements of becoming the vanguard of building new Jiangsu with strong economy,rich people,beautiful environment and high degree of social civilization,can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economy and society in Suzhou be promo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of innovation,co⁃ordination,green development,opening up and sharing put forward at the 5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trong economy,rich people,beautiful environment and high degree of social civilization”;goal;Su⁃zhou development;strategy

方世南(1954—)男,江苏张家港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苏州专家咨询团团长,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苏州基层党建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D616

A

1008-2794(2016)01-0001-06

2015-11-07

猜你喜欢

强富美高苏州现代化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边疆治理现代化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以发展新理念建设“强富美高”新农村
用“强富美高”引领江苏“十三五”发展
发力“强富美高” 建设全面小康
凝心聚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