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2016-03-28徐德海赵金英郭金玲候国强董雪梅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牡丹江157041

中国种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信息化电子信息技术

徐德海 赵金英 郭金玲 赵 鹤 候国强 董雪梅 王 丽(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牡丹江157041)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徐德海 赵金英 郭金玲 赵 鹤 候国强 董雪梅 王 丽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牡丹江157041)

摘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信息化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从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入手,着重分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出电子信息化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

信息化技术起源于欧美国家,其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及研发方面的应用,相对于以往传统的、依附于环境存在的耕种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更加倾向于人在农业生产整体环节中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农业产业链中由于对自然环境存在的依赖而无法避免出现的问题。随着农业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崛起以及欧美国家成功经验的预示,农业信息化必将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管理的主流模式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1]。

1 概念及意义

农业信息化技术可以说无法给定一个完整的概念,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它是一个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延伸的理论系统,二是因为它所涉及到的信息类技术更新发展速度极快。目前,普遍得到大家认可的一种概念,认定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学技术在农业产业方面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将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紧密结合到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流通等领域,形成一个完整的、可实用的系统[2]。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不断深入,它已经成为现代化农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传统农业的很多内涵和分支产业也不断被颠覆,逐步转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已经验证,农业信息化是农业产业能够高速发展、快速实现产业化模式的必经之路。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实现农业的高速、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在打好农业信息化框架基础的前提下,加速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尽量降低传统农业对自然、天气等不可控性因素的依赖性。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加快农业产业一体化进程 作为一个完整运行的系统化的产业链,农业信息化改变了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和运行模式,将传统农业中分散存在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结合,加快了我国农业向产业一体化进程靠拢。

1.2 有效对农业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 随着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对农业资源无限度的使用和消耗,农业成本大幅提高,而信息资源却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随着农业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利用,传统的资源使用效率可以在它的调整下达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和节约,变相地降低了总的成本值。

1.3 加大了政府对于农业产业的宏观调控力度 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拓宽农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与基层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各项政策可以快速普及,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种植、生产、流通等环节的管理力度,管理效率得到大幅提高[3]。

1.4 加快了农业的全球化、国际化进程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各国之间贸易往来频繁,农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整体竞争实力。

1.5 能够使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发挥最大效用 信息与知识作为新型生产力一旦运用到农业中去,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使得农业生产活动更精准更有序的进行下去;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配比,形成最优化组合,推动农业可持续的发展。

2 我国农业信息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农业信息化产业经历30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信息化产业链,农业信息处理相关制度及标准日渐完善,农业信息系统覆盖经济领域涉及的多方面内容,初步建立了满足目前需要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培养了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虽然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同期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缺乏专业、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西方欧美国家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的迅猛发展,其中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内容与环节,如农业信息化立法及制度建设为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支持、约束、指导、保障,达不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我们的农业信息化技术体系就无法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的信息技术传播。我国目前还缺乏相关完善的法律体系来监管农业信息化技术体系涉及到的相关流程,政府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监管机制还没有切实落实,导致会出现农业信息方面的无序竞争,农业数据的发布与传播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无法满足网络技术数据共享的需要,农业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也无法得到验证,只有制定完整的农业信息法律制度进行监管,才能够提供给农民可信、可用、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4]。

2.2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匮乏,专业技术型人才匮乏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需要广大基层农民大力配合,其中专业技术型人才成为极为短缺资源,鉴于我国现阶段国情,农村青年大部分倾向于融入城市生活,能够立足农村从事基本农业的生产者少之又少,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类行业,需要从业人员既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又要有相应的网络技术作为技术支持,因此,只能在基层群众中培养信息化从业人员,农村基层目前网络管理与维护人员均为兼职,制约了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5]。

2.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信息技术无法得到大范围普及推广 由于我国城市农村差距较大,农村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村居民居住较为分散、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到位等方面原因,导致我国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农民的信息来源基本上还停留在电视、广播等途径,对于网络的认知程度还很低,即使是受教育程度相对高些的农村青年,对于网络的使用程度也仅限于娱乐,网络信息对于农业技术的影响力度远远低于其他领域,甚至许多地区计算机网络技术还没有起步,网络普及率相对较低。

2.4 农业信息技术资源未被充分产业化,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网络信息技术普及率较低,导致农业信息产业链中的大部分经营主体仍然处于独立经营状态,联系并不紧密,并且多为小规模生产销售,甚至均为不成规模的独立销售,使本该作为信息化主体的农民,无法主动提供信息并进行交流,反倒成为了被动接受信息的角色,因此,许多有产业化价值的信息没有及时得到交流和利用,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

3 农业信息化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意义

3.1 可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最大限度缩短农业技术实现产业化的转化时间 随着农业信息化技术利用率的不断提高,也使得传统农业资源中的土地、资本、劳动力三要素在低成本原则的基础上达到最优配比,得到充分利用,农业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信息技术含量大幅提高,信息技术辅助功能的重要性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毫无疑问,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农民主体与科研主体之间实现了跨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交流共享,相互之间探讨提高农业科研等相关领域的问题,使得农民不再觉得深奥、难以理解的农业现代化技术也并非遥不可及,科研人员也可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农业现代化技术在基层普及与推广过程中产生了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农民作为主体的角度出发,农业信息化的实现,可以使农民在最短时间内接触到最新的农业技术研发成果、最实时的市场供需状况变化,根据这些信息,农民可以及时改变生产与销售计划,与市场进行对接。从宏观来讲,农业生产主体在最短时间内接触到最新农业信息技术,并将其转化为可实用成果,加快了科研转化为成果的效率[5]。

3.2 可转变目前农业产业体系结构中信息、技术等方面极度匮乏的局面 对于现阶段的农业参与者来说,相比于资金、土地、农业设备等资源,更为缺乏的其实是指导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来产生价值的生产与管理技术。农业信息化的产生就可以通过众多传播媒介,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详细地向农民展示各种农业信息和现代农业技术,全方位地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例如:农民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采集和数据比对,整理和规划出播种的最佳时机、灌溉施肥的进度与时间、计算出最佳施肥量等等,解决农作物生长期间出现的各种状况,使农业生产参与者能够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作出最合理的判断,最大限度地解决目前在农业产业体系结构中的农业技术推广问题。信息辅助型农业必将是未来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6]。

3.3 可最大限度地扩大产品流通范围,通过对流通渠道的整合提高产品流通速度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各主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便利,参与主体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方式对农业信息进行采集与分析,农民不再需要被动的等待销售机会,可以通过各种媒介主动挖掘销售渠道,打破地域的禁锢,解决产地商品供大于求的供给过剩现象。甚至通过农业信息化的辅助,在日渐透明的供需环境下,市场主体甚至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和电子商务平台辐射至世界范围,农民在不需要担心销路和销量的情况下,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提高产品质量与产量上,形成产销均衡、良性循环的农业产业链条。许多有竞争力的企业会参与对农业进行投资,农业品牌化、规范化产品将越来越普及,各销售中介也可以凭借网络搜集到更多农业生产者信息,主动服务于整个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市场范围的扩张速度,促进农业经济繁荣。

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化产业决定了未来农业产业发展前景与方向,其发展速度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发展速度、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速度及农业市场范围的扩张速度,我们一定要在农业产业链辐射的全范围内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参与者的整体素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加快农业信息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领导决策信息,2001(32):30 [2]梁计南,陈建军,罗明珠.农业信息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5-27

[3]曾南权.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初期模式选择.集团经济研究,2005(12):83-84

[4]王明新.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研究.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3:47-49

[5]张国强,张扬,朱永达.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实证分析.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172-177

[6]雷程伟.农业现代化过程的农业信息化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20-21

收稿日期:(2015-12-24)

猜你喜欢

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信息化电子信息技术
电子信息产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策略
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浅析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探析“一带一路”对新疆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