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渔文化漫谈(蕴之雅)

2016-03-28黄荣静刘巧凌潘开宇

河南水产 2016年2期
关键词:鲤鱼文化

黄荣静,刘巧凌,潘开宇

(1信阳农林学院水产学院,河南省现代渔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信阳464000;2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南信阳465550)

渔文化漫谈(蕴之雅)

黄荣静1,刘巧凌2,潘开宇1

(1信阳农林学院水产学院,河南省现代渔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信阳464000;2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南信阳465550)

渔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韵味高雅的渔文化,其内容与功用大体表现在以下方面:贺喜之礼物、宴席之佳品、吉祥之象征、寓意之证物、抒情之参照、咏志之寄托。同时在渔民从事渔业劳作中也表现出了其丰富的蕴涵。

文化;渔文化

何谓“雅”?辞海有五种解释,其中一种是:高尚;美好。例如:

张耳雅游。──《史记·张耳陈馀传》

忽忘雅素。──《汉书·张禹传》

雅步擢纤腰。──《陆云诗》。注:“闲雅谓妖丽也。”

都督阎公之雅望。──王勃《滕王阁序》

作为一种文化认同,渔文化中抽象的东西和具像的东西互为衬托,共同筑起了今天这幅蕴涵丰富、韵味高雅的文化图景。其中文人墨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5]。自古以来,将“渔”升华为文化,有各种考古学上的证据[6]。至于文字上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易经》中所描述的“结绳而为网罟,亦佃亦渔”,这是“离卦”的系辞。韵味高雅的渔文化,其内容与功用大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贺喜之礼物

自古以来,鱼是馈赠友人之佳品。例如孔鲤,大家是知道的,他是孔子的儿子。但是,为什么他的名字叫孔鲤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孔鲤出生时,鲁国的国君鲁昭公赐孔子鲤鱼以示祝贺,于是孔子给儿子取名“鲤”、字“伯鱼”。为什么字“伯鱼”呢?古人习惯于以“伯、仲、叔、季”来做为序数词,由此也可知道,孔鲤是孔子的大儿子。再如李白《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中有云:“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白居易《春日闲居三首》中言“庖童馈鱼肉”。

这也说明了那个时候鲤鱼不仅被视为上等美味,同时也被认为是吉祥如意的象征。“鱼”最早见于文字描述的,还有孟子说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说明了鱼是一种很珍贵的物品。

2 宴席之佳品

例如齐人冯援家贫,托食于孟尝君门下,因自言无能,盂尝君便笑予收留。“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剑把)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盂尝君问:‘冯公有乎?’对曰:“有老母。”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援不复歌。”后来冯援成为盂尝君手下最得力的谋士。

各地风俗文化虽然不同,但“无鱼不成席”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一种认知。无论是新婚嫁娶、宴请宾朋,还是逢年过节,“鸡(有时是参)打头,鱼扫尾”已成为固定的宴请标配,传承已久。一是把鱼看成是“活”的象征,多吃鱼“聪明灵活”的观念普遍被认可;二是鱼类一般怀卵量大,繁殖率高,多吃鱼有“多子多福”、“人丁兴旺”之意;三是“鱼”与“余”同音,“吉庆有余”、“年年有余”可写成“吉庆有鱼”、“年年有鱼”,都有喜庆富裕、祝愿美好的意思。

3 吉祥之象征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因“鱼”与“余”二字同音,便衍生出了“年年有余”、“富贵有余”等多种寓意,同时由于鱼在自然状态下惊人的繁殖和生存能力,故鱼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代表着繁荣兴旺、招福避邪的吉祥物。

例如鲤鱼,背高体阔,火翅金鳞,体态俊秀,色彩缤纷,自古就是勇敢、善良、坚贞、吉祥的象征。我国古代就有“鲤鱼跳龙门”的神话。传说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龙门山挡住了,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每年春季,有许多大鲤鱼游至龙门山下,跳跃过龙门而化为龙,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唐朝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由于鲤鱼既是一道美味,又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所以后来人们又将鲤鱼跳龙门这个故事比喻旧时科举制的考中者,赞其光宗耀祖,前途远大。后来经文人加工改造,则成为比喻人的事业与希望,寓意只要努力奋斗,不懈拼搏,定能获得成功。后来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做官)”也与此相近。

4 寓意之证物

例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原话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段话是出自我国道家,但至于出自谁手,至今学术界仍在考证当中。说的是传授给人以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教育,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好的称职的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谈到:今后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和学了知识不会应用的人。

再如管理学中的“八鱼”之论:授人以鱼:给员工养家糊口的报酬;授人以渔:教会员工做事情的思路和方法;授人以欲:激发员工上进的欲望,让员工树立自己的目标;授人以娱:把快乐带到工作中,让员工获得幸福感;授人以愚:训练团队扎实、稳重、大智若愚的风格,不可走捷径和投机取巧;授人以遇:给予、创造团队成长、学习、发展的机遇,成就人生;授人以誉:帮助团队成员获得精神层面的赞誉,为成为更有价值的人而战,光宗耀祖;授人以宇:上升到灵魂层次,顿悟宇宙运行智慧,乐享不惑人生。

再如“临渊羡鱼”。《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汉书·董仲舒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典故,也告诫人们,在目的与手段之间,有明确的目的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目的将是空幻而不切实际的。

再如“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再如“竭泽而渔”、“殃及池鱼”、“鱼相忘于江湖,人相望于道术”、庄、惠的“鱼乐之辩”等。道理没有什么深奥的,一说就懂,甚至不言而喻。可是在生活中,我们中的许多人,却是“只缘生在此山中”。

5 抒情之参照

例如“坐观钓鱼者,徒有羡鱼情”,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古诗作品《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句释义是坐在岸边望着垂钓之人,我心中不禁油然而生羡慕之情。所谓“古来贤者,多隐于渔”,其形象多为静坐垂钓的渔夫。但同是垂钓,有的人追求的却不是自己,而是人生价值的实现。姜子牙渭水垂钓,非为钓鱼,而是钓人君也。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充分表现了他的失望和无奈,自己不能出仕,而只有羡慕的份儿,人生价值如何实现?青史留名也可能成为虚谈。同样是钓鱼,有的是为了结果,有的是为了过程。一个垂钓行为,万般感慨寄托,直让人品味不尽。

6 咏志之寄托

古人因某些原因,常借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以寄托自己的志向和理想。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以渔翁自比,曲折地表达出自己虽处境孤独,但依然顽强不屈、凛然无畏的精神。

再如“严光钓鱼”。严光,字子陵。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也是好友。他积极帮助刘秀起兵,事成后归隐著述,设馆授徒。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

宋人陆游《鹊桥仙》云:“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陆游的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渔夫,实际上是作者自己的咏怀之作。“家在钓台西住”,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帝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但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他这样一边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一边却把严光也给否定了。

7 结语

渔文化的雅不仅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还体现在从渔业劳作中提炼出来的美感。这方面可以初步归纳出如下特点:第一,粗犷、豪爽、侠义、坚韧的渔人风格。具体表现在从事渔业劳动的人一般不拘小节、直来直去、热情好客、乐观诚信、能够承受极限的渔作劳苦。之所以如此,这是和他们的劳动环境、生活环境(大海、湖泊、鱼塘)分不开的。第二,既能敬天畏神,又能智慧生存,从而构建天人和谐,做到天人合一。前者也叫遵从自然顺应自然,例如出航祭祀活动,表明对大自然心有忌惮,通过祭祀活动表明心迹,寻求心理安慰(容后待续)。

注:由于文稿书写时间较长,文中有些引用部分可能没找到原著,书中参考文献也没能一一对应原作者,特请海涵并对原著作者表示感谢!

[1]廖善敬.论古诗中的鱼文化[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4-18.

[2]张希,冯淑然.唐代渔钓诗词中的意象解读[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2-24.

[3]王世官.唐诗中的鱼文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王春梅.魏晋诗歌中的鱼文化[J].魅力中国,2008, 12:106-107.

[5]张义浩.鱼文化的表现领域[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0,2:18-21.

[6]潘开宇,黄荣静.渔文化漫谈(序)[J].河南水产, 2016,1:37-40,43.

Causerie of fishery culture (the elegance of fishery culture)

Huang Rong-jing1,Liu Qiao-ling2,Pan Kai-yu1
(1Department of Fishery Science,Xiny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Henan Modern Fisheries Bio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Xinyang 464000,Henan,China;2 Fishery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in Xin County,Xinyang 464000,Henan,China)

The elegant Fishery culture is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China.It embodies the following aspects:serving as gifts of congratulations,meals in banquet,auspicious token,lyric reference and aspiration carrier.Meanwhile,it also showes abun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fishermen'swork.

culture;fishery culture

猜你喜欢

鲤鱼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读《鲤鱼跳龙门》有感
鲤鱼旗装饰坠
富庶吉庆的鲤鱼
谁远谁近?
鲤鱼跳龙门
还有几条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