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时代我国公民新闻的实践与发展

2016-03-28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期
关键词:微博

曾 超



微博时代我国公民新闻的实践与发展

曾 超

[摘 要]社交工具的推陈出新推动了自媒体时代的进程,传统格式化新闻将逐步融入新的血液。随着微博实名制的出现,微博在参与新闻报道尤其是突发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了我国公民新闻跨越式发展。在自媒体时代,新闻见证者大众化,然而我国公民新闻在发展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如公民记者素质有待提高、网络新闻需要加强把关等,让微博呈常态发展,将是我国公民新闻实践研究的重点。本文从微博以及公民新闻的阐述入手,通过分析我国公民新闻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及突发事件中的公民新闻实践等对自媒体时代我国公民新闻现状进行探讨,阐明了微博在公民新闻发展中的作用;以期为我国网络微博公民新闻研究提供新闻价值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微博;公民新闻;传播意义

[作 者] 曾超,武汉理工大学。

一、微博与公民新闻理论研究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说过,媒介能够推动社会发展,是区分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媒介的产生以及运用,也就宣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自博客面世以来,“公民新闻”这一概念伴随着媒体不断地在人们的视野中出现,而演变而来的微博,由于它的字数短、传播迅速、方便快捷等特点,是一种天然适合突发新闻事件传播的载体。因此微博这一新媒体推动了公民新闻大发展。

(一)微博的概念

微博是近几年新兴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微博的前身是Twitter,主要功能是将人们所听到的、见到的以及想到的东西用几句简单的话可以发布在一个平台上来和朋友们分享。在这个平台里面,彼此关心的朋友或者你加关注的朋友都可以随时了解对方的动态。

由于微博概念界定者所处的观点和视角不同,对微博的界定莫衷一是,但不难总结出微博的核心构成:(1)接入方式多样,PC端、手机客户端、网页等形式均可实现信息共享;(2)微博要求内容简洁;(3)双向互动,可评论、转发等。

(二)公民新闻概述

公民新闻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公共新闻运动”,揭露克林顿性丑闻事件的“德拉吉报道”是其诞生的标志。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与克里斯·威利斯(Chris Willis)强调公民新闻或者参与式新闻是由公民参与的媒体形式或新闻报道方式,能够反映民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韩国公民新闻网站“Ohmynews”是公民新闻的先驱,其口号是“人人都是记者”,力推民众对新闻报道的参与性;美国公民新闻网站“New West”则强调该网站发布的信息是由公众投稿的“未经过滤”的信息。

综上,公民新闻应包含的要素有参与主体是普通人、传播手段不局限纸媒、传播内容为具有社会性的活动。

二、微博时代我国公民新闻现状

(一)我国公民记者现状

1.公民记者缺乏新闻理论培训。公民新闻的主体大多都是没有经过新闻专业训练的网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事实的辨别、研究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提供的讯息都是一家之言,难以代表群体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新闻信息的真伪还需要甄别。而传统媒体人都是经过正规培训和严格筛选后才进行新闻采写,传统记者的观点受到了所属媒体利益、观念制约,加之专业知识的辅佐,保证他们的话语具有一定权威性。

2.公民记者以匿名形式参与信息传播。在微博上,一般网络“大V”会进行实名制认证,但在众多社交媒体平台上实名制的用户凤毛麟角,大多以匿名或网名的形式参与新闻传播。公民记者在信息传播时缺乏传播者应尽的契约性、社会、法规和国际这四大责任。由此看来,进行匿名传播的公民记者只能依靠自己的责任感在我国大的法律框架内进行传播,其自身的素质修养直接取决于自己的道德法律水平,因此带来的传播效果也没有真正的依据。

3.公民记者的身份没有完全被认同。目前,在我国除了传统的媒体记者和国家一级网站具有采编权,大多数网站还没有内容采编的权力,所更新的内容只能靠转载或组稿编辑。另外,我国的新闻体制较为严格,党管媒体的现状,促使每一个敢发声的新闻工作者都有着严格的责任要求,而且,我国的网络监督或者新闻纰漏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公民新闻得不到官方的认可,这对公民记者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4.公民记者的传播权利不断扩大。尽管面临困境,公民记者的传播权利相比以前还是有非常大的提高。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论断再一次得到论证。历史上,传播者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是通过斗争来获取的。但是,传播信息时还会受到其他社会因素和权利的制约。比如,在一般情况下,传播者传播信息要受到某一组织的制约,要受到来自国家法律、法规等的约束,带着镣铐跳舞就是最好的验证,他们的言论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所属性。自媒体时代中的个体在传播信息时,言论自由只是代表个人的意见,这样,公民记者传播信息时仅仅受个人背景素质、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知识构成等的影响,无形中传播信息时的限制有所减少。

(二)微博对我国公民新闻实践的意义

1.扩大了公民新闻传播的参与性。微博以“短小精悍”获得了大多数人认可,人无小大,皆可进入,这也正是微博的低门槛性的展示,普通大众、名人、政府机关、媒体人等都可以参与进来。其裂变式的传播效果,使得微博的每一个传递者在传递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传播者没有一个永恒中心,去中心化或者说中心不确定预示着每一个传递者可能成为下一个传播中心。

2.开拓了公民新闻的报道形式。短短的140字,配以图文或视频就可发布,微博使大众成为时代的记录者,只要有能联网的终端,自己发布的信息就可以在网上实现共享。此外,微博对内容要求不高,只要有内容的话语,就可以算作自己的发声,发布者很少为自己发布的真实信息感到压力。

3.增强了公民新闻的传播效果。网络微博传播中,公民新闻的传播效果主要看公民新闻在微博传播过程中的广度和深度。广度指公民新闻的关注度,就是该条微博源内容的阅读、评论和转发量;深度指公民新闻在微博平台持续时间以及专业媒体对该新闻的报道情况。一般情况下,一则新闻在网络中的讨论热度会递减,并随着新事件出现淡出人们的视野。

另外,公民新闻的传播效果也与微博中的意见领袖有关。意见领袖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为他人提供可靠信息,其观点代表一部分民众的有影响力的人物。意见领袖代表着一定的权威性,微博中的信息经过意见领袖的发布或者转发便比普通个体带来的效果更大,所以,微博意见领袖在公民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微博时代我国公民新闻的问题及对策

微博时代的到来,对信息裂变式的传播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媒体的发展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微博病毒式的传播速度、低门槛准入、自由发表意见等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滋生了负面影响。微博造谣、假消息传播等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金庸被逝世”、日本地震引发中国抢盐风波等,事态都是在新媒体微博的传播下扩大,在网络和现实中引起轩然大波。

(一)微博时代我国公民新闻实践存在的问题

1.公民新闻的视野单一化。微博的低门槛使得公众都可以参与,不管是上层社会还是草根阶层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微博,尽管人们的身份不同,但都享有微博的使用权。在这样看似平等的基础上使用微博,不同使用者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信息的不对称现象。网络“大V”、精英微博背后有着强大的权力,他们往往会成为人们话题的主导者或者意见领袖。表面上,微博的低门槛增加了草根的话语权,然而,在无意识中,普通大众的思想就会受到来自精英群体的暗示或者牵引,从而使得普通公民记者的个性逐渐消失,在这种情境下,个人融入群体之中,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分子。在这种传播机制下,公民新闻的本意很容易就会被传播者的目的所侵蚀,造成公民新闻视野狭窄。

2.传播主体泛化导致公民新闻内容缺陷。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使得微博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缺少监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把关人”。在某一个信息刚出现时,民众很难判断它的真伪,这就导致了传播过程中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信息真假也很难判断。随着微博技术的不断完善,相关部门对微博监管的提高,微博中出现的虚假信息,专门会有人处理,但这个过程是有时间差的,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个别公民散布一些偏颇观点,并在群体内得到认可,借助微博的裂变传播扩散,公民新闻的无意识化就会引发网络暴力。

(二)微博时代我国公民新闻的解决方案

1.增强公民媒介素养。在自媒体时代,每个公众都是传受过程的绝对主体,他们可以自由发布、传递或者接受信息。更重要的是,公众可以有意识地改变信息的传递方式、传递效果,如不转发或者及时举报不良信息等。所以,这就需要公众增强自己的媒介素养,并将观念落实到行动中去,公民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从自身做起,净化微博环境,增强自身责任感,不激进,遇事冷静理性,这样才会有利于公民新闻的长远发展。

2.加强网络技术把关。微博作为民众用来进行语言交流的平台,公民新闻在生产过程中会受到网站后台的监视,门户网站虽然未起到严格意义上的把关作用,但是可以通过后台的技术支持、舆情监测等了解微博中的动态,建立舆情监管与信息判断机制,及时对网络虚假信息做出判断,跟踪虚假信息,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虚假新闻的出现,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3.进行法律宣传和监管。对网络进行国家控制是保障用网安全的一种机制,公民自身的法律意识也直接关乎网络健康,网民要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同时相关部门也要进行法律宣传和监管。

我国网络媒体法律也在不断完善,《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中对微博服务的网站、相关管理部门、媒体协会和使用微博的用户等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如果违反规定都会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理。这对于在微博中故意造谣或者发布虚假新闻的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新闻管制,为塑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提供了保障。

四、结语

公民新闻是当今大众掌握话语权和表达权的一种表现,大众在网络技术和个人媒体技术发达的社会中,拥有更多和更好的利器来捍卫自己的言论自由权。微博的出现,让公众华丽变身的同时,也让传统媒体有了更加灵活的生存空间。公民新闻在微博中的产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微博技术的推动,同时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微博强大的用户群和“自净功能”让公民新闻能够迅速地传播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让虚假和不实的信息得到矫正。伴随着微博用户的不断扩大,和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物中的热情不断升温,公民新闻的发展又引来了一个高潮。

在微博传播背景下,公民新闻蓬勃发展,但以微博为传播背景的公民新闻尚缺乏权威性与专业性,只能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种有益补充。不管是我国新闻事业的补充,还是人们言论自由的一种表现,公民新闻的出现和发展都代表了社会的进步,虽然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争议和问题,但是在自媒体环境中,公民新闻还是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微博红遍大江南北的今天,更要加强对公民新闻的研究,因为微博的兴盛,给公民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开放和复杂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陈维超.我国微博传播中的公民新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3]龚雪蒙.微博传播背景下的公民新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4]钟恩洪.浅谈“公民新闻”的发展[J].新闻窗,2007 (3):95-96.

[5]李子路,黄馨茹.对微博时代公民新闻传播的思考[J].今传媒,201l(4):20-21.

猜你喜欢

微博
基于社交网络的英语互动微平台建设
基于Redis的微博系统基本功能设计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出版社微博传播分析及发展策略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