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制案例报道采编方式研究

2016-03-28刘梦琦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0期
关键词:法制案件案例

刘梦琦

法制案例报道采编方式研究

刘梦琦

从之前法制案例报道实例看,现阶段报道的形式不同,质量也存在差异,虽然有生动、丰富的新闻报道,但也存在匪夷所思、偏离社会主体价值观念的报道。由此可见,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正确认识法制案例报道的有效性和影响意义。应用有效的法制案例报道采编形式,从而在新闻报道中可更好地应用法制案例,促进社会法治理念的构建,促进公民法制意识的提高,促使两个文明得到有效的发展。

法制案例;新闻报道;采编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我国民主法治化建设工作不断发展和推广,其可以报道的事件也在不断增加,报道的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形式,相关的报道领域和知识面也在不断拓展。媒体现阶段出现了较多的法制新闻报道,并且逐渐融入人民的生活中,取得了较多的社会成果。但是,法制案例报道目前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案例报道的范围并不宽泛、报道形式单一。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明确研究法制新闻案例报道的价值和采编形式。

一、法制案例的分类

(一)揭露性案例报道

其主要是展现多样化的犯罪行为,表现和批判了人们扭曲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社会观等,同时依据相关法治报道对犯罪分子的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或是进行社会舆论的谴责。在实际报道的过程中,主要是报道了强奸、凶杀等刑事犯罪,以及贪污诈骗的经济犯罪,其中还有社会道德问题。其主要是为了揭露罪恶,以此更好地教育其他犯罪人员以及警醒人们,更可以威慑其他犯罪分子。当然,依据通常情况来说,这种案件的报道批判往往不完善[1]。在《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中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只有十五岁却因为故意伤害罪被判了三年,主要的原因是他交友不慎导致的。依据他自己的描述,自从他认识了出手大方的王大哥,他的世界就全都变了。因为他的父母经常忙着做生意,而王大哥却对他很好,以此两个人就成了朋友,一天,这个王大哥说“有一个人和我过不去,我不方便出面,你替我教训一下,反正他也不认识你”。被王大哥这么一蛊惑,原本老实听话的他拿木棒朝那个人的头上猛击一棒,导致其头部受了重伤。

(二)侦破性案例报道

在展现侦破案件的时候,侧重展现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智勇双全、大公无私的精神,突出正面人物的形象。在报道相关案件的时候都注重展现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的解决过程,这在法制案例报道中也是重要的展现形式,其特点就是展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发群众的正义感。

(三)分析性案例报道

案件内容的重点并不在案件的本身,而是要展现一个犯罪事实和案件出现的主要原因:或是单位内部制度不完善,或是玩忽职守,或许是官僚等。其主要特点就是对案件出现的前因后果进行有效、全面的报道,并且从案件发生的原因中找到社会问题,以此进行揭露、评价以及监督,完善社会的情感和观念,防止出现类似的案件[2]。

(四)社会性案例报道

其在实际报道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展现案件本身的意义,还可以展现社会的影响因素和人们自身的行为特点,以此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其特点就是在报道案件的过程中,依据案件出现的事实,分析一定的犯罪因素,其中包括社会影响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以此促使人们更关注社会安全问题。

(五)引导性案例报道

其在实际报道的过程中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关注和研究社会环境中不同的影响因素,以此促使人们根据法律法规关注罪犯的行为,帮助人们更为冷静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防止其不顾法律约束,随心所欲。此案例大都展现了由于民间纠纷处理不完善而引发的刑事犯罪等内容,其主要是依据案件的研究和分析,引发人们对社会的深思,促使人们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解决实际法律问题。

(六)知识法制性案例报道

其有助于向受众传递更多的法律知识,引导公民更好地认识相关的法律规定,学会依据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这类案例主要集中在婚姻、借贷、交通事故、工伤等事件中,其特点就是依据单一或是某几个法律进行研究,并且融入实际案件中进行分析,以此解决问题,明确问题的有效性和完善性。

二、选择标准

虽然新闻单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其选择稿件的要求和特点是类似的,主要是表现出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和完善性。

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主要是将获取最有效的社会效果为选择案例的第一因素,总的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是否促进社会的安定,促使民主、法制的建设,促使“两个文明”的建设。第二,可不可以引发人们更好地关注法律知识和法制权限,以此提升自身的法律保护意识。第三,其是否具备一定的典型性和社会意义,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第四,保障内容的有效性、全面性以及透明性,其整体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以及故事情节的最后和发展高潮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实际选择法制案例的时候,需要选择有效的案例,以此获取有效的社会影响力[3]。

三、法制案例的处理和编辑

(一)选择最佳的报道角度

在实际处理和编辑法制案例稿件的过程中,需要选择有效的报道角度,这是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分析现阶段的稿件可以知道,很多内容缺乏依据,主观角度并不完善;有的内容不错,但是表达的主题不明确;有的内容较好,主题也明确,但是细节存在问题;还有的主题明确,内容健康,但是选择的角度不够明确。这些问题都需要编辑记者在报道时依据多样化的研究、分析,明确有效的报道观点和报道重点。

(二)结合专业观点,增加言论表达

专家的言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因此,报道时应结合专业观点,提升言论的表达形式,不断深化主题,促使读者可以更好地阅读法制案例报道。

(三)喻法于案

在法制案例报道时,必须喻法于案,将案例事实与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结合,为阅读者提供有效的法律知识,让社会群体更好地关注自身权利。同时,要注意改善文笔,将法律法规自然有效地普及在法制案例报道中。

(四)提升编排艺术

法制报道应注重应用编排手段,提升编排艺术。例如,将两种不同的案例整合到一起,从而构成一定的对比分析来吸引读者;采用专栏组合,即把几个小案例编排成一个专栏;注重标题的创作,好的标题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激发受众对法治案件的认识和了解。

法制报道的优劣性主要受到编辑的政治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高低的影响。编辑在选择稿件的时候,主要是依据案件报道的特点和中心思想,通过选择有效的角度,应用压缩、整改以及集纳等方案进行文字修改,并制作有效的评论,确保法制案例报道的有效性。

四、采编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法制案例报道本身拥有政治性、法律性等,在实际的编写过程中,不但要注重案件的有效性和完善性,还需要注重其具备的社会意义,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法制案例报道的主要目的是促使人们建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不能将案例作为猎奇的故事,更不能有教唆犯罪的负面效果。法制报道案例需要具备真实性、有效性和完善性,以此提升读者的知法、守法、维护法律的意识。第二,法制案例报道是新闻宣传的重要形式,案例必须具备全面性、真实性,不能为了过于追求所谓的“效果”而弄虚作假。第三,法制案例报道有明确的报道界限,什么该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以及怎么报道,都需要严格依据规定进行。这就需要记者更好地学习法律知识,防止出现法律知识错误等问题。第四,在涉及法律文献资料的时候,需要注重其有效性和真实意义[4]。

五、结语

综上所述,法制案例报道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以符合时代发展。在采编法制案例新闻时,需要拓展报道的视野,注重报道与政治经济、民主法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提升案例报道的社会意义。

[1]王向葵.法制案例报道采编要领[J].中国记者,2012(6).

[2]张海莲.法制新闻中案例报道的及物性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杨萨飒.法制新闻报道中媒介审判现象及其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闵晓青.法制案例报道的新闻选择[J].新闻天地(论文版),2012(7).

刘梦琦,余杭广电传媒集团。

猜你喜欢

法制案件案例
一起放火案件的调查:火灾案件中的“神秘来电”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左脚丢鞋”案件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HD Monitor在泉厦高速抛洒物案件中的应用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3起案件 引发罪与非罪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