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发展的困境分析与对策探究

2016-03-28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1期

冯 云

学术期刊发展的困境分析与对策探究

冯 云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迎来了繁荣期。学术期刊在学术信息交流、论文成果发表、科研项目评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繁荣的背后,由于学术期刊的性质及其定位使得很多学术期刊的发展都面临着经费短缺、结构不合理、同质化现象严重、受数字化和杂志书的冲击等困境。分析学术期刊发展存在的困境,并提出解决困境的对策和方法。

学术期刊;发展困境;对策

[作 者]冯云,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学术期刊的发展困境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受国家对学术研究的重视和职称改革文件、硕士博士毕业对文章要求的影响,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迎来黄金期。学术期刊的数量快速增长,学术刊物在学术信息交流、论文成果发表、科研项目评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术成果重要呈现形式的学术刊物,成为科研项目、课题成果、人才培养的“孵化器”。[1]然而,在期刊快速发展的背后,由于学术期刊的性质及其定位决定了其在发行、读者的拓展等方面发展的空间非常有限,难以依靠扩大发行量和提高刊物定价等市场手段来改变经济状况,很多学术期刊的发展都面临着经费短缺、结构不合理、同质化严重、受数字化和杂志书的夹击等困境。[2]

(一)办刊经费捉襟见肘

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学术期刊,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办刊形式。刊物的主办单位大多是高校、研究机构和文化教育等事业单位。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各省社科院、科研院所和各高校大多有自己办的院刊、专业期刊或学报,由于办刊的出发点就是服务本学科、本研究领域或本院校的教师,受众也多为专业读者,因此刊物发行范围较窄、发行量非常有限。很多学术刊物,亏损的多,赢利的少;国家财政拨款、补贴的多,靠市场化运作能维持运转的少。这种刊物管理模式,使得期刊社在办刊的过程中必须听从主办单位的意见,经济上的原因导致部分期刊社或编辑部办刊的自主权缺失。而有些学术期刊,为了生存,就必须收取一定的“版面费”,这就影响了刊物的形象,刊物的质量也受到很大损伤。

(二)学术期刊总体结构不尽合理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具有较大的规模,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与我国的学术发展密切相关。各个学科门类及一级学科都有了自己的刊物,一些二级学科也有了部分期刊。但从结构上看仍不尽合理,重复和缺漏同时存在。

期刊发展的情况,实际上也是一个国家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现。我国社科学术期刊的数量2005年已达2770种,具有相当规模,体现我国学术发展的基本情况。但是,当前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学科角度看,主要问题是学术期刊结构不合理,有的学科重复严重,有的学科刊物很短缺甚至空白。如社科综合性期刊数量偏多,专科领域的期刊相对不足,一些交叉学科、较窄领域的期刊很少。例如,现在我国有综合性学报435种,非学报的综合性期刊102种,共计537种,约占全部社科学术期刊的五分之一。加上第二分类的刊物,综合性刊物的比例比这个更高。其他专科性的学报,如教育、党校、行政学院等,此类学校的学报也有综合性发展的趋势。另外一些内容的刊物,像宗教学、体育学、社会学及图书馆情报学、法学的期刊数量相对来说就比较少,二级学科没有或很少有期刊。[3]因此,从学术期刊的结构来看,仍然不尽合理。

(三)期刊似曾相识,同质化现象严重

近年来,随着期刊的发展,我国学术期刊尤其是社科领域期刊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学术期刊的同质化,主要表现为在选题策划、栏目编排、装帧设计以及版式布局等方面相似度很高。许多刊物“似曾相识”,没什么个性特征,市场竞争力很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固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办刊机制上的原因。从具体的层面来看,与办刊机构的人员素质有很大关系,应该说,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目前,我国很多学术性期刊走综合性道路,盲目追求“大而全”,忽略了学术期刊的本质属性——专业性与独特性。一些学术期刊创刊时间较短,缺乏有关经验积累,在学习别人办刊的同时,亦步亦趋,模仿他人的做法,办着办着就变成别人的翻版。有些期刊由于自身的定位不清、刊物没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无法吸引好的稿件,如此发展下去,容易陷入“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即好的刊物吸引越来越多的好作者、好文章,弱的刊物由于受资金、文章质量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得越来越弱。有些期刊稿件虽然比较充足,但高质量的稿件不多,使得刊物在栏目设置、选题内容等方面因缺乏足够的系列化的文章无法坚持下去。这样,学术刊物在学术性、专业性方面缺少理论深度和质量保障,某一专业研究领域的作者就可能外流,这更增加了刊物的同质化倾向。[4]

(四)数字化、杂志书对传统期刊的冲击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给读者的阅读和查询带了极大的便捷,但对传统期刊而言,却构成一定的冲击。当前,数字化出版正在冲击着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改变着期刊的格局面貌。2008年国内期刊网站达到580家,电子期刊总数达到9000种,年产值达到7.6亿元。[5]目前国内有三大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中国知网目前服务的读者超过4000万,在海外机构用户已遍布美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这三大数字期刊数据库,占据了全国电子期刊市场90%以上的份额。现在的期刊加入期刊网,名义上是以自己的期刊加入,但进去之后却被期刊网按题名、作者名、关键词这些检索目录来分类,被割裂得七零八落,原来的刊物特色、编辑思想、编排风格、专栏结构荡然无存。

不仅如此,学术期刊还面临着杂志书的威胁。杂志书又称“mook”,是杂志和图书的结合体。有学者认为,杂志书正在成长为与图书、杂志并列的第三大出版类型。杂志书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由于我国期刊实行的是“审批制”管理模式,期刊号便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在此背景下,“杂志书”受到的青睐,是一种以图书形式出现的连续出版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变成一种被认可的出版形式。这对期刊来说,是一定程度的冲击。[6]

二、解决学术期刊发展困境的对策

学术期刊既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水平的标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当前,存在于我国学术期刊发展中的经费困境、低水平重复、相似度严重等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这里,笔者谈几点浅见,供有关部门和期刊界同行参考。

(一)探索学术期刊发展模式,寻找效益增长的最优途径

当前,很多国内的学术期刊存在着小、散、乱的情况,要克服这种弊端,就要深化改革,可探索不再保留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把编辑部并入出版企业,由社会效益和效果来决定其生存,由市场法则来实现优胜劣汰。期刊的集团化经营是社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型期刊社都积极主动开展集团化经营模式,有的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集团化经营与个体化经营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集团化经营能产生规模效益,可以优势互补,集中个体的力量,建立起综合配套的出版发行体系和较大范围的市场网络,进而有效提高整个市场占有率。其次,集团化经营具有经济实力雄厚、资源充足的优势,可以通过采取一业为主、多种出版形式并存的集团式经营模式,以产品线齐全多样的优势来吸引具有不同消费需求、社会层次的消费群体,大大增强市场竞争力。[1]

针对中国大陆一些学术期刊小、散、乱以及办刊经费困难的情况,我国台湾地区教育学术期刊的运作模式,可以给我们启发和借鉴。台湾教育学术期刊的经营模式为,主办单位作为学术机构负责期刊的内容编辑,而印刷、发行、广告等事务则外包给相关的出版公司来运作。这样,主办单位就可以专心于刊物内容的编辑加工。主办单位跟外包单位保持了一种既独立又合作的良好关系。如台北高等教育出版公司是一家主要出版教育类书籍及经营教育类期刊的公司,公司与各教育学术期刊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在编辑权与经营权剥离的情况下,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从而实现双方的共赢。出版企业与学术期刊只是合作关系,企业获取由此产生的利润,这种模式更有利于保证学术机构对学术期刊的主导权。同时,刊物的主办单位可以拥有对专业编辑的人事权和内容编辑权。学术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打造出版物的“名优良品”,在质量关、舆论关上守住底线,而相应的附属环节则由更为专业的相关传媒企业去代理。[7]

(二)调整期刊结构,提高学术期刊质量

针对当前期刊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改革现有的期刊准入政策,可采取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办法。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基于新兴学科领域、交叉学科的创刊请求,尽量给予批复。对于在学界认可的一流期刊应给予经费资助,让他们安心把刊物办好,不因经费问题而影响办刊。另外,建立公正完善的期刊评价体系,对已有CN刊号的期刊可尝试末位淘汰制,在公正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对于一些多年质量为人诟病、无法维持正常运营的刊物,取消刊号。对学术机构、学会、出版社,鼓励其成立对质量有一定把控的期刊集团或中心,创办系列期刊。对期刊社,鼓励其成为独立法人,使其明确责任主体,推进编辑职业化,加强学术期刊规范化建设,加快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的互动,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建立学术期刊奖励制度,完善学术期刊动态基本数据库,为期刊管理提供数量和质量的依据。只有摒弃旧习,运用更先进的动态管理,才能达到学术期刊合理布局的目的。[3]

在办刊过程中,期刊社要注重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避开期刊的同质化窠臼,实现差异化发展。首先,要扣时代发展脉搏,关注相关领域和发展中的重大现实理论问题、政策问题、实践问题的研究,注重追踪学术前沿。其次,可根据自身所处地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使得自身的期刊有特色,呈现地域性和层次性,引领有关热点的办刊特色。

(三)学术期刊应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

当前,世界学术期刊正朝着数字化、集团化、网络化方向迈进。国内学术期刊的编辑要加强学习,钻研业务,掌握数字技术,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同时,编辑部应加强同数字出版机构的合作,培养国际眼。通过加快学术期刊出版和传播的数字化、国际化步伐,全面提升学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以德国的施普林格科技出版集团为例,其全文电子期刊已超过2500种,该集团全球常务副总裁在此次论坛上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图书馆购买模式正由纸质转向电子版,预计未来5年,图书馆在纸质期刊上的花费会锐减51%,以至于纸质与数字期刊的预算比例会达到12%∶88%。应该说,投入巨资建设先进的数字平台,使期刊资源产生积聚效应,已成为国外知名科技期刊和出版集团的共同选择。[8]

(四)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期刊运作模式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出版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期刊出版整体水平较高,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其办刊模式大致可分成三大类:一类是商业出版集团办刊模式;第二类是专业学(协)会办刊模式;第三类是专业期刊社等其他办刊模式。商业出版集团的出版领域和出版规模居领先地位,商业出版集团最显著的办刊模式是集团化运作或集群化出版,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激烈竞争而形成的。专业学(协)会出版的科技期刊数量最多,占主导地位。在美国,最普遍的出版模式是学术期刊由各专业领域的学(协)会出版,而学术期刊也被视为该社团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学(协)会一般同时出版多种科技学术期刊,形成自己的期刊群。第三类是专业期刊社等其他办刊模式。信息的聚集意味着价值的提升。学术期刊出版市场的规模化经营是美国期刊的发展特征和趋势,也是期刊得以做大做强的基础。通过有效整合出版资源、出版资本、出版市场,使得出版业既能提升自身抗风险的能力,又能提高竞争力。[9]

一本期刊质量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它的内容好坏上,高质量的稿件是好期刊的前提保障。同时,专业化、精细化的编辑加工,精美的装帧包装都是高水平刊物的必备条件。在日常的工作中,由于编辑工作的性质特点,编辑易陷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选稿、改稿、编校的工作惯性中而难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如果期刊编辑能跳出编校工作之外,反观、思考我们的工作行为,探索期刊发展的规律,思考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方式,对于期刊的发展以及编辑自身的成长,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1]吴巧红.学术期刊市场化运作模式探讨[J].中国出版,2008(5):44-47.

[2]李涛.台湾地区教育学术期刊经营模式及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2013(1):61-64.

[3]叶继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学科结构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26-143.

[4]叶利荣.学术期刊同质化成因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58-60.

[5]石峰.关于当前期刊业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J].编辑之友,2010(12):6-10.

[6]张耀铭.中国社科学术期刊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出版,2011(5):5-14.

[7]李涛.台湾地区教育学术期刊经营模式及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2013(1):61-64.

[8]张爱华.论教育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J].出版广角,2014(7):72-75.

[9]马兰.美国科技学术期刊运作模式研究[J].编辑学报,2013(8):40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