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如何防止低通胀演变为通货紧缩

2016-03-28王宏伟牛发亮

中州学刊 2016年2期

王宏伟 牛发亮



新常态下如何防止低通胀演变为通货紧缩

王宏伟牛发亮

摘要:当前我国物价持续低位运行,CPI与PPI出现史上最长的背离现象,国内关于是否进入通货紧缩的争论此起彼伏。就业、收入、消费、CPI和PPI构成等多角度的数据表明,当前国内处于低通胀阶段,没有进入通货紧缩时期,物价低位徘徊既有良性因素也有不利因素,但通货紧缩的风险不容小觑,需要高度警惕。须采取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实施物价区间管理、加强定向调控等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防止低通胀演变为通货紧缩。

关键词:通货紧缩;价格区间;定向调控

截至2015年9月,我国CPI同比增速连续13个月在“1时代”运行,PPI连续43个月负增长,CPI 与PPI呈现史上最长“正负背离”现象。当前我国是否真正进入通货紧缩,政府应该如何应对?区间管理的上限是否还有意义?这需要准确把握、科学施策,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一、1998年前后我国通货紧缩情况及原因分析

我国最近一次典型的通货紧缩,开始于1997年6月,结束于2000年9月。在历时40个月的时间内,以环比指数表示的总物价水平32个月低于1。受出口、投资与消费的多重拖累,1997年GDP增速回落至9.3%,结束了连续5年的两位数增长。①这次通货紧缩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1.商品供给总量与结构双重失衡

第一,总量失衡。当时,改革开放已20余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生产快速膨胀,但居民收入增长却低于经济增长,总供给超过有效需求。1988—1997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8.6%,但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仅分别增长5.5%和3.0%。②另外,当时国企、住房、医疗、教育等改革力度加大,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得本来就具有勤俭节约和储蓄偏好的居民更不愿或不敢消费,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1990—1997年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由7119.8万元增至46279.8万元,年均增长26.4%。③

第二,结构失衡。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当时很多国有企业对市场调查重视不够,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未能及时跟进,导致供需错位、供非所需。

第三,购买力存在结构性问题。当时收入两极分化严重,高收入阶层消费趋于饱和,需求增长受到产品结构制约;低收入阶层有效购买力不足,不能转化为现实消费。于是,大量商品积压,最终低价销售,企业生产积极性降低,生产能力闲置,造成更多工人下岗,进一步拉低了市场消费需求。如此恶性循环,物价不断下行,进一步加剧了通货紧缩。

2.国内投资需求不足

1996年后,在政府性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民间投资却不断萎缩。主要原因:一是企业效益下降,以生产消费品为主的民间投资主体对市场预期比较悲观,投资意愿不高。二是民间投资主体投资能力降低。当时,投资资金主要靠银行贷款,而银行因不良资产比例攀升,对市场预期消极,“惜贷”比较普遍。1996年,全国资本形成总额实际同比增速从上年的15.0%骤降为8.3%,随后进入长达四年的投资疲软期,实际同比增速降至4.2%—5.3%。

3.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外需急剧萎缩

当时,中国虽然没有遭遇货币贬值和资本外逃的恶性危机,但外需仍然受到严重影响,出口大幅下滑。1998年全年出口同比增速骤降至0.5%,1988—1997平均增速为16.9%。④过度依赖出口的国内市场随即陷入产能过剩的噩梦,大量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陷入严重亏损。

4.当时宏观调控缺乏经验

当通货紧缩来临时,政府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宏观调控政策转向仍有惯性,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通货紧缩形成。1992—1995年,我国为应对通货膨胀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尽管1995年、1996年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率和物价幅度均已降到合理区间,但由于通胀阴影依旧存在,1997年货币政策依然是反通胀,未能进行逆周期调控。比如,1997年6月,我国已经进入通货紧缩阶段,但一年期存贷款名义利率仍然高达7.47%和10.08%。⑤后来虽然连续五次降低名义利率,但已经是在社会通货紧缩预期明确后,政策效果不佳。

二、通货紧缩的原因及其影响

1.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

第一,紧缩政策所致。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一般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出现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失衡,货币少而商品多,导致消费欲望降低和商品库存增加,供大于求,商品价格趋于下降。

第二,预期的影响。市场经济中,预期堪比黄金。经济过热时,企业为利润所驱忙着扩张产能,人们感觉有钱了扩大消费。一旦经济有风吹草动,脆弱的供需平衡就会打破。当人们预期经济形势不好时,企业倾销商品忙着去库存,供给相对扩大,消费者谨慎消费,需求相对减少。一些体制性因素变化也会打乱人们的稳定预期,如果人们预期将来支出增加,就会减少眼下消费。总需求相对减少,驱动价格走低,对那些为扩张产能而过度负债的企业而言,企业实际债务上升、经营困难,如果整个社会的杠杆率过高则可能形成“债务—通货紧缩”螺旋。

第三,技术进步的作用。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生产成本,导致成本压低性的商品价格下降;新技术出现,替代性产品成本大幅下降时,会导致原有商品价格的下降。比如,苹果公司推出手机之后,智能手机成为潮流,传统的手机价格迅速下降;页岩气开发技术革命和新能源的替代作用,改变了能源供需格局,化石能源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互联网+”让价格不断走低,使得同一个产品由无数的商家竞卖,终端商家不断向上游企业索要更低的价格,也会导致买方市场的形成。此外,输入性通货紧缩是当下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时,对于主要进口国来说,进口价格的走低不可避免会影响国内价格走势。

2.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

第一,导致经济衰退。价格下跌导致实际利率上升,有利于债权人而伤害债务人,而大多数生产者和投资者都是债务人,债务负担加重,会影响生产与投资的积极性。物价持续下跌致使企业利润减少或亏损,甚至造成生产停滞和企业破产,银行坏账上升,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割裂,影响经济增长。由于生产和投资受到抑制,势必影响就业,实际就业率低于充分就业率,失业率上升影响收入,进而影响消费的形成,最终导致实际经济增长低于自然增长。

第二,导致社会财富缩水。通货紧缩导致企业利润减少,盈利能力下降,使得企业资产减少,而实际利率的升高,使负债企业为了维持周转不得不选择进一步增加借贷,债务负担更加沉重,在财富分配过程中处于更不利的地位,企业资产净值下降和财富减少,形成恶性循环。通货紧缩导致的失业率上升也使工人收入减少,引起社会个体财富缩水。通货紧缩促使货币升值,实际上加重了债务负担,使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杠杆率过高企业破产,引起银行呆坏账上升,金融资产缩水,金融稳定性受到影响。因此,一些经济学家指出,货币升值是引起一个国家所有经济问题的共同原因。

第三,伤害基础性产业。引致通货紧缩的原因不同,受到影响的产业也不同。但一般而言,受影响的多是那些脆弱而又需要保护的产业,尤其是那些需求弹性不大的基础性产业。比如,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持续下降,导致进口粮食增加,国内市场粮食供给增加较快,但是粮食满足刚性需求之后,再大幅增加需求的空间不大,致使国内种粮农民收入减少。其他基础性产业也存在类似情况。比如,煤炭价格迅速下降导致这些行业的企业收入减少甚至亏损。

三、当前我国物价形势分析

1.就业、居民收入、消费等增长情况总体平稳,物价总水平尚未出现由正转负,没有进入通货紧缩

尽管我国经济增速从2012年开始连续4年回落到8%以下,但就业形势比较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仍达12%,实际增长率超过10%,与1997—2000年情况明显不同。就业稳,收入稳,消费就稳,价格也会相对稳定,不具备由正转负的条件。从CPI看,目前仍是正增长,2015年3月份与2月份持平,4月份上涨1.5%,八大类产品六升二降。⑥在CPI决定因素中,关键是食品价格,尽管近段时间增幅也在回落,但仍保持一定幅度上涨。从构成来看,如剔除食品以及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的能源部分,核心CPI过去两年涨幅稳定于1.2%—1.8%,说明近期CPI下滑主要受食品价格变动与国际油价等大宗商品下跌的综合影响。从PPI看,除需求不足影响外,还有多重阶段性特殊因素。比如,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大量出口产品转向国内;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调查产品目录和工业企业产品所占权数5年调整一次,而目前工业品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使得PPI指数具有滞后性。从历史经验看,本轮价格变动结构与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通货紧缩情况截然不同,上次显著特征是CPI和PPI同步下降,而当前CPI和PPI“一涨一跌”。PPI 对CPI固然具有传导作用,但传导既存在滞后性,也不会全部传导到CPI。也就是说,物价调整压力主要来自于生产资料领域。综合来看,尽管当前PPI持续负增长,CPI下行几率增大,但主要指标仍在合理区间,特别是新增贷款仍快速增长,说明我国并未进入通货紧缩。

2.物价持续下行压力较大,存在促使物价涨幅进一步回落甚至出现通货紧缩的诸多因素

首先,外部需求短期内难以明显改观。2015年全球贸易额出现负增长,远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10年平均贸易额年增长率6.7%的水平,也低于20年来平均5.2%的水平。其次,产能过剩问题积重难返。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产能利用率为78.7%,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处于近4年来较低水平。2013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显示,我国19个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都在79%以下,7个产能利用率在70%以下,只有2个接近79%。再次,房地产等传统产业仍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从房地产开发投资看,2015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979亿元,同比增速从年初的10.4%下滑到年底的1%,全年呈现逐月下滑趋势。⑦最后,输入型通货紧缩压力依然存在。2014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50%左右。预计2016年,受需求萎缩和供应增加的双重打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仍将低位徘徊,反弹空间不大。

3.从CPI与PPI的走势看,通货紧缩的风险没有显著缓解,但也存在一些良性因素

CPI持续低位徘徊,PPI连续40多个月负增长,CPI与PPI离差继续增大,与20世纪末的通货紧缩有相似之处,显示当前进入通货紧缩的风险没有缓解。但也应看到,近期物价走低,主要是受到非食品类商品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不同于20世纪末的通货紧缩。促使本轮物价下行既有需求萎缩导致的“恶性”因素,也有供给侧结构调整导致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带来的“良性”影响。20世纪末食品类价格涨幅显著低于CPI涨幅,而近期则是食品类价格涨幅高于CPI涨幅,说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价格的持续低位徘徊,对我国物价的影响比较明显。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有助于降低经济运行成本,特别是制造业生产成本,最终由利润上升、价格下降和产出增长三部分分担。对于这部分因素引起的价格下降,称为良性通货紧缩,政策上无须多虑。

四、防止低通胀演变为通货紧缩的对策建议

1.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调控方式,实施价格区间管理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当年区间管理上限为物价增长3%,但当前着力点却是避免通胀率过低。这种情况下,物价作为区间管理上限就缺乏实质性意义。建议进一步拓展丰富区间管理的思路,对价格也实施区间调控,除关注上限外,增加下限,使政策可预期,最大限度减少各类机构揣测和炒作政策变动。建议我国CPI上涨率不低于1%,这样通胀目标是1%—3%的区间值。当通胀率低于下限时,调控CPI中权重最大的食品价格。比如,运用价格调节基金调控生猪价格、改变粮食收储政策等。

2.继续加大定向调控力度,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当CPI处于1%—3%内目标区间时,政策着眼点聚焦于调结构,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使良性供给效应大于需求萎缩的负面冲击,建议政策组合确定为“需求侧偏扩张、供给侧偏紧缩”。财政政策要继续定向发力,比如给服务业减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贷款贴息等,通过调结构增加良性供给。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除适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外,还要通过逆回购、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和常设借贷便利等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平稳增长,使银行间利率维持在合理区间;加快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使银行能够甩开资产质量恶化包袱轻装上阵;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防止实际汇率过于坚挺损及出口。

3.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发挥市场在价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

比如,改革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实现由政府定价、以调为主的旧机制,向市场定价、以放为主的新机制转变;分步推进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逐步放开非居民用气价格,对居民生活用气建立阶梯价格制度,同时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改变进口天然气价格与国内价格倒挂局面;积极推进发电侧和销售侧电价市场化,推动建立独立的输配电价体系;放开社会资本投资控股的新建铁路客票及运输价格,推动部分铁路货运价格市场化;放开大部分医疗服务价格。

4.加大对农业基础性产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

首先,继续实施支农政策。面对不断加剧的原粮与成品粮、产销区、国内外等价格倒挂问题,坚持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食糖等临时收储政策,提高早籼稻、中晚稻等最低收购价。其次,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按照市场定价原则,实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改革,总结棉花、大豆等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经验,择机推广试点范围。最后,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

5.做好宣传解释,强化价格管理和预期引导

由于生产成本下降、生产效率提升以及结构调整引发的物价下降态势既少见,也不被人们关注,有人甚至可能把这种情况与通货紧缩视为一体,从而导致错误预期,进而引发过度扭曲的经济波动。因此,建议及时对公众说明情况,引导公众正确理解低通胀出现原因,说明即使出现低通胀也并不表明经济运行出现严重问题,应将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失业率变化三者联系起来分析。

注释

①数据由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所得。②③④数据由1989—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所得。⑤数据出自1998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⑥林火灿:《我国价格运行积极因素增多》,《经济日报》2015年5月10日。⑦《2015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1/t20160119_1306094.html,2016年1月19日。

参考文献

[1]李德水.对我国当前通货紧缩压力的分析和对策建议[J].全球化,2015,(4).

[2]殷剑峰.通货紧缩的成因与应对[J].中国金融,2015,(6).

[3]张鹏,袁剑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对我国物价水平影响测算[J].中国物价,2015,(4).

[4]刘伟,苏剑.良性与恶性“通缩”冲击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对近期中国经济趋势的考察[J].经济学动态,2014,(12).[5]钟红,李宏瑾,苏乃芳.通货紧缩的定义、度量及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J].国际金融研究,2015,(7).

[6]满向昱,汪川.新常态下我国通货紧缩风险防范及其措施[J].中国统计,2015,(8).

责任编辑:瑜 言

How to Prevent Low Inflation from Developing into Deflation in the New Normality

Wang HongweiNiu Faliang

Abstract:Continued low inflation and record-long diversion of CPI and PPI has led to a frenzy of debate whether the Chinese e⁃conomy is in deflation.An overview of employment,income,consumption and the composition of CPI and PPI figures indicate that low inflation instead of deflation is the case in China.While inflation hovering low offer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lications,deflationa⁃ry risks deserve heighted attention.It is advised that an array of macro-economic policy measures and innovations,including rangebased CPI regulation and reinforced targeted macro-policy measures,should be adopted lest low inflation slides down to deflation.

Key words:deflation;price range;targeted macro-policy measures

作者简介:王宏伟,女,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1)。牛发亮,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北京 100081)。

收稿日期:2015-12-22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2-00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