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巨人”巨晓林

2016-03-28远村

共产党员·上 2016年2期
关键词:电气化滑轮接触网

远村

“农民工”“副部级”,这两个概念之间,是层云和大地的距离。可偏偏有人把二者画上了等号,他就是巨晓林。

29年前,巨晓林成为电气化铁路建设大潮中农民工中的一员。2016年1月17日,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六届执行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闭幕,巨晓林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成为中国首位农民工身份的全总副主席。

这位身高仅1.62米,没有任何背景的小个子农民工,是怎样一步步成为让人仰视的“小巨人”的呢?

以自学踏上“巨人”之路

1987年3月的一天凌晨,陕西省岐山县祝家庄镇杜城村还笼罩在夜色中。一个瘦小的身影,背着行囊出了村头,他便是年轻的巨晓林。他要去石家庄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处三段报到,当一名农民工。

这一天,巨晓林第一次坐上了火车。从那以后,巨晓林随电气化铁路建设大军转战南北,参加了大同至秦皇岛、北京至郑州、哈尔滨至大连、迁安至曹妃甸、京沪高铁等十几项国家重点铁路工程建设。

谈起自己所从事的电气化铁路事业,巨晓林就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他说,当一名新型工人,不能没有知识,不能不动脑子,不能不敬业,不能没有责任感。

刚上班的时候,看着一张张犹如天书的施工图纸和一堆堆叫不上名称的接触网零部件,巨晓林觉得自己就是睁眼瞎。他暗暗给自己打气:不懂,就一点一点学,不信有搬不开的石头!从那时起,巨晓林口袋里多了个小笔记本。稍有空闲,就围着师傅问这问那,连师傅喝茶聊天的时候,他也蹲在一旁,不厌其烦地问些技术要领。工友们看到他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劝他:“这是技术员干的活。咱们这里大学生那么多,你一个农民工,再怎么折腾也是白费劲!”

“学了东西,总能长点本事!”巨晓林笑笑,继续埋头看书和整理笔记。别人干一天活累了,晚上回到工棚就想睡觉,可巨晓林不看书、不整理笔记,就会觉得缺点什么。别人熄灯了,他就打开自己的小台灯。怕影响别人,就用床单把床围起来,躲在里面看书。

铁路接触网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工种,为了掌握施工技术,巨晓林买了30多本专业书籍。无论工地转移到哪儿,他都把这些书带在身边,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学习。项目部领导被他钻研的热情所感动,“特批”他的宿舍熄灯时间推迟一小时。

由于善于学习、用心钻研,巨晓林在施工中总有新点子、新方法。1989年夏天,“工龄”还不满两年的巨晓林和工友们在山西北同蒲铁路线工地,进行放附加线作业。

“放附加线”,就是要在铁路沿线电杆的外侧,架设一道具有保护等作用的电线。按照老方法,每当放线车经过电杆下方时,一至两名工人需先爬上电杆,挂上滑轮,套上绳子,再把绳子放到地面。下面两名工人,用绳子拴住电线拉到上面去。上面的工人再用肩膀扛住电线,用力把电线挂在滑轮上。这是一项既辛苦又繁琐的工作。铁路沿线每隔50米就有一个电线杆,放线的时候走走停停,爬上爬下,一公里长的一圈线,必须一次放完。有一天,放线的时候突然下起大雨。电杆上的巨晓林急中生智,赶忙把滑轮拿下来扣住电线,然后把滑轮固定在电线杆上。能不能先把滑轮放到地下先和电线扣合,再拉上去固定住?巨晓林把这个方法说给工友,大家按这个方法一试,又快又省劲:平时一公里的线要放三四个小时,这次用了不到一小时。

巨晓林的这个创新———“放附加线滑轮新挂法”,20多年来已被推广应用到全国所有电气化架线作业之中。仅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这些年就架设了上万公里的附加线,这个方法创造了多大效益,可想而知。

巨晓林对业务的钻研成就了精湛的技术,工友们有什么难题都爱找他帮忙。不知从哪天开始,大家不再叫他的名字了,“小巨人”成了响当当的代号。这些年来,他创新的工作法源源不断:“分段环绕‘N字形绑扎断线法”,可以提高工效三倍以上;“铝绑扎线巧做法”,将工时缩短为原来的四分之一……几乎每年巨晓林都有一两个新方法问世并应用到工作实践中。

2010年5月,巨晓林作为高技能人才,被选调到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铁参加施工技术攻关,公司聘任巨晓林为“工人导师”。巨晓林所在的一队三班被公司正式命名为“巨晓林班组”。

2012年2月,巨晓林荣获铁道部京沪高速铁路“十佳建设标兵”称号。“巨晓林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挂牌成立,巨晓林成为全国铁路电气化建设领域高技能领军人才。

以自尊成就中国农民工的骄傲

大秦二期、京郑线、哈大线、侯月线、渝怀线、新建迁曹线……为了施工,巨晓林南征北战,风餐露宿。

巨晓林深深懂得:他所从事的电气化作业,不仅是让铁路插上腾飞的翅膀,也是为国家的富强插上腾飞的翅膀,遇到困难决不能低头服输。

在吉林四平火车站施工的时候,工人需要在横跨六股铁道线的上空,把三四十米长、加上绝缘瓷瓶重达100多公斤的软钢丝索,安装在铁路两旁的铁塔上。

按传统工艺,巨晓林所在的班组20多个人忙活了半个小时,在作业车的配合下,才安装上一组软横跨。加上停电时间段有限,整整一天才安装了6组。照此速度,他们管段的300多组软横跨,50天才能完成。而他们的工期,仅有30天!那几天,他像着魔了一样:吃饭时把筷子当做铁轨,把饭碗扣过来当作业车;晚上,他工棚里的灯彻夜明亮。经过反复钻研,巨晓林对原工艺进行了大胆革新。采用新工艺后,一小时就安装了4组,工效提高了两倍。

经专家组论证后,这个简便的工法当即在全线推广。当专家组中的德国督导季马教授得知,这个工艺是个只有高中文化的农民工发明的时,他执意来到工地见见巨晓林。在这个小个子农民工面前,季马竖起了大拇指:“中国工人了不得!”

以自奋回报亲人的支持

2000年秋,正是哈大线铁路电气化施工的关键时期。一天,巨晓林正带着刚从技校毕业的徒弟用混凝土浇筑接触网钢柱基础。当第一个基础刚浇筑一半时,工地队长突然急匆匆赶来:“快别干了,陕西老家电话,你老父亲病危,速回!”74岁的老父亲因脑溢血长年卧床不起,巨晓林多年在外奔波,无法照顾老人家,心里很是愧疚。父亲病危,怎能不床前尽孝?

放下工具,巨晓林朝驻地撒腿就跑———但还没跑多远,他就停下了脚步。浇筑还需要几个小时才干完,徒弟经验还不足,万一工艺出错,这个基础可就报废了!不仅会损失几千块钱,还会耽误工期。

想到这里,巨晓林又返回了工作现场,和徒弟一起工作了3个小时,把这个基础完全浇筑好后才匆忙赶到火车站,不料当天最后一列开往陕西的火车刚走!等他辗转数千里返回老家时,父亲已逝,而他只能跪在父亲灵位前,双泪长流……

在外施工的23个年头,巨晓林回家总计不到30次,儿女出生时,他都不在身边。

2003年,巨晓林休假回到家里,仍不忘坚持学习。

一天早上起床,巨晓林发现床头的笔记本不见了。问妻子,妻子不理他。再问,妻子怒了:“全烧了!好不容易回家一次,就知道看书!”

原来,妻子想到一年就回一次家的丈夫,整天就和这些笔记本抱成一团,委屈、埋怨一下子涌上心头。趁着丈夫熟睡的机会,她一早起来把炕头上的笔记一本本塞到了火炕的灶膛里。那可是自己的命啊!巨晓林急得直搓手。看着他心疼的样子,妻子于心不忍,转身将一个笔记本塞到他手里。原来,烧到这本时,里面掉下一张他们儿女的照片,妻子的心一下子软了:丈夫还想着孩子,想着这个家呢!

笔记本虽然烧了大部分,但多年的实践和积累已深深印在了脑子里。凭着记忆,巨晓林一点点把经验从脑海里复原。也就在这时,他萌生了要写书的念头。“要是把我的经验总结一下,写给新工友,让他们学得更快,在操作中更安全、更省力,那是多好的一件事啊。”写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高中文化的巨晓林,特意拜了工班里的大学生当老师。遇到弄不懂的技术名词就查问,一写就是三年多。数十万字的笔记,最终浓缩为10万多字的书稿。

如今这本62页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已成了工友们的“操作宝典”,每一位新来的接触网专业员工都会收到。

用了20多年的时间,巨晓林由怀揣着理想和追求的农民工,成为知识型新型工人和写出专著的科技人才,直至今天的副部级干部,“小巨人”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踏实。面对无上的荣誉,巨晓林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党的关怀、企业的培养、同志们的支持,是我成长成才的巨大动力。我一定牢记宗旨,珍惜荣誉,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时时处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企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本栏编辑/厉飞

猜你喜欢

电气化滑轮接触网
BIM技术在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中的应用研究
地铁接触网检测技术及发展应用分析
印度将在未来四年完成铁路全部电气化改造
地铁接触网导线磨耗分析及检修论述
基于调度层面的防止电力机车进入无电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