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探析

2016-03-27师洪文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

师洪文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探析

师洪文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摘要]马克思在十九世纪欧洲爆发了严重的农业生态危机背景下,开始着手研究和寻找解决农业生态危机的办法,在经过许多实验与实践不断检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农业生态思想。马克思科学的农业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思想;物质变换、物质变换断裂的思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想和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等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的农业生态思想不仅对解决当时的农业生态危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对我国解决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复杂的新时代的农业生态问题也提供了非常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物质变换

马克思没有对农业生态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因此也没有专门的论著对这一思想进行阐述,甚至在所有著作中没有农业生态思想这一提法。但是在《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却大量隐含着他的农业生态思想。只有将散见于马克思各著作中的农业生态思想集中起来,再按照当时时代的实际情况,尽量还原马克思最真实的想法,才能更加科学系统地认识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这既有利于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也有利于以此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的农业生态思想虽然零星分散,但内容却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马克思人与自然辩证统一思想

马克思在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正确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产生的基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初步建立,《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成熟,而《资本论》的问世,则标志着这一思想的完善。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自然观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30年代所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一中学作文中。马克思在文中已经意识到人与动物的区别,即动物只会依赖于自然,而人类则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自然。在《手稿》写作之前,马克思受黑格尔的影响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还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是在神的旨意下进行选择。《手稿》是马克思自然观向唯物主义转变的标志。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并且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的劳动一起构成财富的源泉,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1]马克思认为,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活、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虽然着重研究人类劳动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中的重要作用,但他指出自然界的前提作用是绝不可忽视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2]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的劳动是所有财富的源泉,但劳动的对象是优先存在的自然界,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类还需要自然界的帮助,自然界和人类的劳动共同构成物质资料。总之,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生存要依靠自然界,要获得更好的发展更加需要自然界提供的物质基础。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马克思认为自然的作用更大,自然条件的好坏在农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的生产率和自然条件的优劣呈正比关系。由此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在利用自然的基础上更好地尊重自然和遵循自然的规律。

(二)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

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首先表现在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类在改造自然界中具有主观的能动性,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尺度、审美尺度、道德尺度来改造自然界,创造新的人化自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不了解实践的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在自然界中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指出我们周围的世界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都是先辈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现实世界,我们在先辈实践的基础上再次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改造自然界。马克思认识到人类不仅可以改造自然界,而且认识到人类的这种改造可能会彻底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环境,使后代在这种全新的环境中对自然界继续进行改造。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正是因为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具有能动性,所以使人化自然越来越来多,而自在自然变得少之又少,并且人类对自然界的实践活动具有传承性。最后这种辨证关系还表现在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遵守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3]。在改造自然界存在的形态和实现人的目的过程中,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发挥着非比寻常的作用。但是人类实践的对象还存在着自身固有的规律,人类的任何活动行为也要受到改造对象自身所固有规律的约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自然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随着人类越来越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人化自然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大,自在自然就会不断地减少,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也就变得更加紧密,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都会作用于人类的生活。这些思想为马克思的生态农业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证了这一思想的正确方向。

二、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

马克思在形成科学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后,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了物质交换理论,这一理论构成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一直非常重视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这一思想得到比较充分的阐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人类与自然特别是土地之间的给予关系进行了着重的分析与研究,在此过程中马克思发现了导致欧洲农业生态危机的原因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出现了裂缝,资本主义无尽的掠夺欲望又导致了人们与土地之间物质交换的断裂。

(一)“物质变换”思想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对物质变换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探析,最终马克思把物质变换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在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马克思指出,人们通过劳动这种特殊的活动方式来占有自然,这种特殊的方式是和社会没有任何关系的,由此马克思对劳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马克思指出,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然要进行劳动,人类要劳动就不可避免地要和自然界发生联系,人类要生存就会从自然界中来获取满足自己欲望的物质生产资料,获取到人类所需的物质生产资料后,人类就会对物质资料进行消费,最终会有废弃物从人生物体内排出,回归到自然界。经历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人与自然之间就进行了物质交换,当代农业生态思想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部分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变换”。马克思在对人与人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时发现,商品是以货币作为媒介来和其他商品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认为各种商品在进行交换过程中,一种较为隐蔽的社会生产关系也随之产生,带有许多规定的一般等价物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所以,交换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般等价物的形成过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谈到商品之间的变换时,不再使用“社会物质变换”的说法,而是提出“社会劳动的物质变换”。这表明马克思已经认识到,社会物质变换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二)物质变换断裂思想

人类不仅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满足自己欲望的物质生产资料,还要对自然界要素的流失进行适当补充,这样才能保持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平衡发展。人类的生存需要进行农业生产,人类向土地索取物质生产资料以满足自己的生存欲望,同时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也要返还自然界,由自然界对其吸收并进行消化。“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4]人类产生的排泄物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肥料,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却打破了这一常规。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来污染泰晤士河。”[5]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造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断裂的表现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大量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当中,使人们生活的排泄物不能够回归到土壤之中;另一方面,城市的不断扩张占用了大量的农业耕地,使土地的使用周期缩短,土壤的肥力得不到及时恢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和化肥等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使用,在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同时也加剧了土地肥力的下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当时现实的分析,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并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掠夺式的生产方式。马克思所提倡的是当时著名的“化学之父”李比希的归还原则,即“土地好比是一个机器,要经常将庄稼从土壤中拿走的东西归还给它,才能恢复它在生产中所消耗的力量”。[6]这种思想在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马克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思想

马克思在阐述物质变换思想时指出,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给予、和谐共处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人类最基本的问题是解决自己的生存,唯一的途径是人类必须以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劳动对象,去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物质生产资料。当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时,人类就会进行生活与生产活动,在活动中除正常消耗之外没有消化或消化后产生的排泄物应该回归到自然,从而可以循环利用。马克思说“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7]人类之所以可以循环利用资源,一方面是人类遵循自然规律的必然要求。自然规律要求人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要达到均衡,而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如果可以得到恰当、合理的回收再利用,不仅可以维持自然链的平衡,同时也可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平衡,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另一方面是适应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马克思认为“原料的日益昂贵,自然成为废弃物利用的刺激。”[8]生产者生产商品的原料减少会导致其价格的不断上涨,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成为生产者减少成本的一种重要途径,资源减少和成本的提高必然会推动社会生产主体使用循环生产模式。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果找到合适的方法它们都会变成宝贵的资源。马克思对人类自然消费的排泄物进行了重点阐述,认为如果可以使其回收再利用也就是重新回归到土地中,作为肥料来弥补土壤肥力的流失,对解决当时的农业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反之,如果不循环利用自然消费排泄物,不但不能高效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反而会对自然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马克思认为要通过规模化生产,把大量生产废弃物转化成为同一生产部门或者其他生产部门新的生产资料,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这种再利用的条件是,这种排泄物必须是大量的,而这只有在大规模的劳动的条件下才有可能。”[9]

四、马克思科学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19世纪50年代时,马克思就阅读、研究、分析了许多关于农业化学方面的书籍,并在谈到关于农业生产问题时,初步表达了利用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的看法以及科学技术对土地改良的作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此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马克思认为,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例如主张利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来改变传统的土地耕作方式,采用更加合理的水利设施,实行科学的轮耕制度,采用化学有机肥来缓解土壤肥力的流失等。马克思充分认识到,利用农业机械与农业化学,完全可以实现农业生态的根本性转变。另外,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中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源泉。马克思认为,“在自然肥力相同的各块土地上,同样的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农业化学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农业机械的发展。”[10]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运用农业和化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来进行土地改良,尽可能避免那些有着相同肥力条件的土地上,实际农产品收成却较少的问题。在解决农业生态问题、促进土地改良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非常重要的。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科学技术还是生产力。

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为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提供了坚实的根基,而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念以及物质变换断裂理念则是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的核心部分。坚持发展循环农业,把科学技术融入到农业生态的发展中去,推动农业健康、合理且持久地发展,使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在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后,马克思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农业生态思想。它被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人们所接受并且运用到解决农业生态危机的实践中去,对于缓解农业土壤肥力流失危机、指导农业生态更好地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马克思的农业生态思想具有前瞻性,对解决我们当代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以及对指导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应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11]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5.

[6]李比希.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2.

[7][8][9]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5-116.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7.

[11]邵彦敏.马克思主义经济生态观的文明重建之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12):69.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Thought of Marx

SHI Hong-wen
(College of Marxist,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erious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risis in Europe in nineteenth century, Marx began to study and find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e agriculture ecological crisis on the basis of a lot of experiments and practice and gradually formed his own scientific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thought. Marx's scientific agriculture ecological thought mainly includes four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thought of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the idea of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material fracture; the idea of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and use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ought. Marx's thought on agricultural ecology not only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solving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risis at that time, but also provided a very effective way and method for our country to solve a series of complex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Marx;agricultural ecological thought;material transformation

[作者简介]师洪文(1991-),男,山西晋中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6-03-10

[文章编号]1671-6671(2016)02-0071-05

[中图分类号]F091.91;A811

[文献标识码]A

[责任编辑:耿传辉]

猜你喜欢

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哲学的“形式指引”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广元有条马克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