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的心理成因与教育应对策略

2016-03-24赵莉莉

学周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网络素养移动互联网

摘 要: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导致学生知识获取的渠道以及生活方式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应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进行积极研究,解决大学生网络素养中存在的问题,以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进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网络素养;心理成因;教育应对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2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89

移动3G以及4G业务的发展和普及,使得移动互联网成为了现阶段网络发展的主流趋势,加之智能设备水平的提升,使得人们与互联网的连接不再受时间、地点、设备等多方面的影响。而互联网自身具有的张力,正在逐渐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以及知识获取途径。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使用的主要人群,他们在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后,其自身思想以及价值观念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对其网络素养进行分析和研究就变得非常重要。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分析

(一)认知层面的问题

虽然移动网络有效地拓宽了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了其自身的视野开阔度,提升了知识的储备量以及创新能力的意识,但是网络对学生认知心理所造成的不好影响却不能进行忽略:首先,大学生自身感知能力下降,认知出现麻痹现象,从而导致厌学心理的发生。其次,对其自身所接收的大量信息不能进行有效消化,导致思维出现钝化,思维能力下降。再次,对于空间的实际感知水平降低,易产生愤怒、犹豫、茫然等情况[1]。

(二)情感层面的问题

随着年龄增长以及学习知识的水平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心理需求等方面都在逐渐提升,这时他们的情绪及情感体验会达到相应的临界点,再加之大学生比较敏感且理想心理较强,时常产生不真实的情感体验。正是如此,学生在这种较为虚拟的环境中获得了一定的满足感,而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受到多方面的约束,进而导致他们自身情绪情感出现冲突,长时间如此就会使得他们抗拒在生活中表达,不愿正视与其他人交流,致使大学阶段的生活和学习长期处在迷失过程中[2]。

(三)意志方面的问题

首先,网络自由度的提升,使得约束力降低。因为网络所具备的虚拟性以及匿名性等实际特点,使得道德、舆论、法律等方面对他们的约束力逐渐降低。再加上在网络中他们使用虚假的身份,随意进行许多虚拟性的行为,而他们不能将虚拟和限制进行良好的转化,通常会将网络中的虚拟行为带到实际学习生活中来,致使他们随意性增加,进而出现约束力不足的现象。

其次,加强了学生的盲目性,导致目的性降低。许多大学生具备上网的积极性,但是其目的性却不是十分明确,不清楚其自身上网的目的是什么,再加上网络信息种类众多、差异性较大,使得他们不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正确的选择。此外,大学生自控能力方面还存在欠缺,使得他们上网通常都是自发性的行为,没有计划以及目的性[3]。

(四)人格层面问题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拓展,还有效提升了其自主意识、独立意识以及平等意识等水平,然而这样一直自我膨胀,就会导致自身不具备良好的集体意识,再加上学生可以在网络世界中随意抒发自身的不满和不快,长些以往就会导致个性化提升,进而出现许多不遵守社会规范以及违背社会道德等不良行为。如人格异化、自身角色不清晰、自我意识降低等。

(五)交往层面的问题

对于移动社交应用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更愿意用一些社交软件来传递信息,维系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并且这种网络化的人际交往,会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以及广泛性。如果长时间处在这种环境中,大学生就会逐渐脱离与现实生活的有效沟通,对周围的人、事物都较为冷漠,并且还会出现痛苦、压抑等情况。加之网络世界中能够实现许多现实生活中达不到的事情,就会使得他们更加愿意进入到其中,进而在人际关系方面受到阻碍[4]。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的心理成因分析

而导致大学生出现网络素养问题的因素,包括许多方面,如家庭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等。下面对这几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家庭环境因素

首先,家庭教育方式的直接影响。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家庭教育方式与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网络素养心理也包含其中,如果父母长时间对学生进行否定、干涉、责罚等,就会提升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6]。而学生在进入高校进行学习以后,就会因为现实世界中的不满足,从而延伸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通过隐藏自身来获得自身满足感。再加上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是自身的附属品,因此他们的一言一行必须按照其规定来进行,所以在这种“棒棍教育”方法以及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就会导致大学生出现适应障碍,使得他们更加愿意在网络世界中规避现实。

其次,家庭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由于大部分学生都会在离家很远的城市中进行求学,这样一来就会使他们与家长之间接触越来越少,而这样是父母所提供的支持也只有物质方面上,精神支持几乎没有,造成学生烦恼以及苦闷时却没有倾诉对象,此时大学生就会通过网络渠道来进行发泄。

(二)学校方面的实际影响

就现阶段各高校实际情况来看,最近几年高校都在不同程度扩大了招生,提升了各方面的管理水平,但是在教育管理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完善。而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不够而造成的。同时高校给予学生的支持多数还停留在精神方面,很少真正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加之高校是由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好坏的,使得成绩差的学生就会被边缘化,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移动困扰。而网路则能让他们获得满足,进而陷入其中不能[7]。

(三)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

随着社会水平的提升,使得社会环境逐渐多元化,并在多个方面上进行体现,如经济、网络建设、文化以及生态环境,而其中的网络建设方面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网络中充斥着各类文化,加之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缺少相应的规范和准则的有效制约,致使学生极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使得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中获得不是社会主流的文化来丰富自己,使其自身得到满足感,进而使他们沉迷于网络。

三、优化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要在高校中构建起符合学生自身网络心理的教育体系

第一,就要对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掌握良好的网络知识以及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因为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不仅能够为学生传递网络知识,还要具备敏锐的应用意识,进而保证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有效进行,从而推动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

第二,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建设,使学生能够从网吧进入到高校机房中,因为,校外网吧中的信息参差不齐,存在众多暴力及危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信息。所以,各高校要加强对校内网络的有效监管,在传播优秀的网络资源时还能够提升校园网络的丰富性,进而使学生自身行为被规范,提升网络素养。

第三,提升网路知识的普及水平,理智且规范地使用网络资源教育。因此,高校要开设相应的网络知识普及课程、讲座、宣传教育等,保证学生能够对网络给予更加正确的认识,降低大学生自身的盲目跟随性,帮助他们解决和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而将网络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二)做好大学生网络素质心理的援助系统

1.构建完善的培训系统

要想保证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就要构建心理教育平台,推动学生自身的参与性,保证学生之间参与的平等性、不受约束、畅所欲言,使其能够在这种环境基础上让其内心感受到共鸣。或者是可以利用网络自身的匿名性质,让学生真正地抛弃思想包袱,诉说内心的想法,进而打破了直接咨询的局限性[8]。

2.构建心理互助体系

大学生正处在各方面逐步积累的最佳时期,在高校进行学习这一时期,他们不仅具有良好的记忆力,并且精力充沛,还具备极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和水平也在逐渐趋于成熟。但是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辨别能力,还有一定的不足,在外界多种信息的共同作用下就会被严重的影响。随着大学生自身整体意识的增加和提升,学校、家庭、社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而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心理问题的存在,就要建立起良好的互助体系,提升其对自身行为的自觉性,加强自我沟通意识,完善沟通交流方式,进而保证大学生网络心理能够良好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使得学生生活方式以及知识获取的渠道发生了变化。而在这一背景下,要加强对学生网络素养心理的建设,使其能够成长和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黄义务.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问题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50-53.

[2] 焦晓云.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8):83-85.

[3] 陈兴东.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z1):39-42.

[4] 赵莉莉.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5):19-21.

[5] 刘飞.信息时代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实思考[J].职大学报,2011(3):121-124.

[6] 许珍,周玫,陈烜严等.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媒介素养教育的作用及策略——网络素养及其美育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4(4):103-104.

[7] 陆育蕾.浅谈“95后”大学生网络心理素养现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8(4):108-109.

[8] 左同宇,王玉萍.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心理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09-112,9.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many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way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the life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background, teachers should carry on positive research on the Internet literacy education of students,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help students cultivate good mental state and provide support for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mobile Internet; Internet literacy; psychological cause; countermeasures

[ 责任编辑 赵建荣 ]

猜你喜欢

网络素养移动互联网
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微美学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媒介素养视野下的魏则西事件考察
官员网络素养、政府效能提升与政治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