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际翻译”视角下《白蛇传》的演变与对外传播

2016-03-24江治刚

关键词:白蛇传白蛇许仙

赵 丽, 顾 毅, 江治刚

(天津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



“符际翻译”视角下《白蛇传》的演变与对外传播

赵丽,顾毅,江治刚

(天津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中华文化“走出去”。《白蛇传》历经千百年的洗礼,传诵至今,魅力无穷,有很深的文化价值。本文从雅各布森 “符际翻译”理论视角研究白蛇故事的演变与对外传播,探讨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以便加深读者对“符际翻译”理论的理解,更好地开发中国民间传说,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丰富世界文化内容。

《白蛇传》;符际翻译;意识形态;演变;对外传播

一、引言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中华文化“走出去”[1]。《白蛇传》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与《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及《牛郎织女》一同被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并于2006年被国家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2]117,有颇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关于《白蛇传》的研究有不少,但大多数都聚焦于它的起源、发展与变化、女性意识的觉醒、性别歧视和“白蛇”形象的演变等。虽然学界对《白蛇传》有了一定的研究积累,但就其故事演变与对外传播而言,现有研究多分散,没有合理的理论观照,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本文将从雅各布森的翻译三分法入手,在“符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研究白蛇故事的演变与对外传播,并探讨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影响。该研究一方面深化学界对“符际翻译”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梳理《白蛇传》这一经典民间传说的演变历程,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期望能够为今后类似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雅各布森的翻译三分法与符际翻译

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在文章《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中把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为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和符号学理论奠定了基础[3]145。语内翻译指在同一种语言内部,用一种语言符号解释另一种语言符号,也就是对已有的文字材料进行转述(paraphrasing)。例如:把文言文转变为白话文,把粤语转变为汉语的普通话;语际翻译指在不同语言之间,用一种语言符号替代另一种语言符号,即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的转化(transmutation),如把汉语转变为英语,把德语转化为法语等,这种翻译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符际翻译指用非语言符号表达语言符号,或者用语言符号表达非语言符号[3]145,例如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音乐、图画、雕塑、舞蹈等,反之亦然。

雅各布森的符际翻译理论借鉴了皮尔士(Charles Peirce)的符号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机遇。由符际翻译的定义可知,一种语言符号所包含的信息内容不是通过其它语言表达出来,而是通过非语言方式对源文字信息内容进行解读。在符际翻译中,因为表达形式的不同,符际翻译并不能与源文本完全对等,但可以达到一致的效果,使译文诠释出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内容。在进行符际翻译时,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要准确传达出原作的精神和主要信息以及其中隐含的情感。

有关符际翻译的例子很多,比较经典的要数英国诗人济慈(J. Keats)的诗作《希腊古瓮颂》[4]。济慈在欣赏希腊古瓮时,被上面的画面感染,从中获得灵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这首堪称经典的诗歌。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罗丹(Auguste Rodin)根据15世纪法国著名诗人维庸(Franccoio Villon)的诗歌《美丽的老宫女》创作出一座由铜雕刻而成的雕塑。诗歌与雕塑表达方式不同,但精神实质一样。

雅各布森的符际翻译理论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首先,符际翻译扩大了翻译研究视野,符际翻译把纯粹的语言和符号艺术结合起来,颠覆传统翻译的研究对象。从符号学的角度研究翻译能使翻译跨出纯语言研究的范围,进入一个更加广阔而绚丽多彩的天地,即文化的研究,能够全面系统地描写翻译中的非语言因素[5]。由此可见,翻译活动已拓展到人类文化传播的方方面面。其次,符际翻译的提出使非语言符号翻译更具理论性。翻译的符号学转向促进了翻译研究的系统化和多元化[6]。虽然符际翻译早已存在并发挥巨大作用,但是雅各布森第一次使它以理论形式确定下来,有利于翻译理论的发展。最后,符际翻译推动译学发展。一切事物总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翻译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翻译理论增添活力。因此,符际翻译打破已有翻译理论的桎梏,推动着翻译研究向前发展。

关于《白蛇传》的符际翻译活动有很多,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都对这一故事做过阐释。有根据《白蛇传》创作的听觉艺术(如歌曲)、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舞蹈)、视听艺术(如戏剧、影视)等。歌曲以陈慧琳的《今生你做伴》、高胜美的《千年等一回》以及龚琳娜的《法海你不懂爱》著名,舞蹈则以林怀民编排的《云门舞集白蛇传》较为著名,还有相关的连环画、戏曲、电影、电视剧等。本文主要以视听艺术的形式(戏曲、影视作品)为符际翻译的考察重点,来梳理白蛇故事的演变与对外传播情况。

三、符际翻译视角下《白蛇传》故事的演变与对外传播

符际翻译比文本更加生动直观,有利于文化传播,所以从符际翻译视角研究《白蛇传》故事的演变与对外传播,可以更好地考察中华传统文化的对外接受情况,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近几十年来,视觉文化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使视觉文化同文本文化同步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迄今为止,根据白蛇故事改编的影视作品有二十余种,改编的戏剧更是数不胜数,品种之多让人惊叹。本文选取其中几部典型的戏剧和影视作品作为主要考察对象。

(一)《白蛇传》故事的文本嬗变

《白蛇传》始于唐宋,于明清才基本定型[7]。它从最初讲述妖精害人杀人、劝解男子不要迷恋美色的警示故事,演变成今天为人们所称颂的爱情故事。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白蛇故事要数唐代《博异志》中收录的短篇《李璜》,又名《白蛇记》,讲述蛇妖凶残害人的故事;《白蛇传》的雏形是《清平山堂话本》中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此时主要是描写蛇妖残忍害人、吃人心肝的故事。到明代《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蛇虽然还带有一丝妖气,但已演变成一个义妖,添了些许人性,可以说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清代最有成就的是方成培所作《雷峰塔传奇》,它标志着《白蛇传》基本定型。此时,白蛇已摆脱了妖性,蜕变成热情、善良、无私、忠诚、勇敢追求自己爱情的完美女性。

(二)《白蛇传》故事的演变

白蛇的故事是民间文学,是一个动态的文本,它一直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并且不断丰富和发展[8]。下面依照时间顺序,梳理《白蛇传》在戏剧、影视作品中的演变。

首先,简单回顾那些广为传唱的《白蛇传》戏剧和影视作品,有戏曲作家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田汉的戏剧《白蛇传》、1992年赵雅芝主演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和1993年徐克导演的电影《青蛇》。

诚如前言,符际翻译很早就已经出现,只是在雅各布森提出翻译三分法之前没有人把这些非语言符号视为翻译。关于《白蛇传》的戏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陈六龙编辑的《雷峰记传奇》,但不幸的是这个剧本已经失传[2]117。现存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剧本是乾隆三年黄图珌改编的《看山阁乐府雷峰塔》。

清代方成培根据《梨园抄本》改编的剧本《雷峰塔传奇》,“第一次增加了《端阳》、《求草》、《水斗》、《断桥》、《祭塔》等关目”[9],标志着《白蛇传》基本完成。剧中许仙顾及夫妻之情,没有亲自接钵,法海只好自己去收服白蛇。方成培美化了白蛇的形象,虽然施展法术,制造多起盗银案,但总体上白蛇身上还是增加了几分人性。方的版本传播十分广泛,深得民众百姓的喜爱,之后许多戏剧都是依靠这个版本进行演出的。《雷峰塔传奇》不断活跃在戏剧舞台上,加速了它的传播与影响。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把剧本的故事表演呈现在观众面前,使故事更加直观。时至今日,昆剧里的曲目还和这一版本的一些章节大致相同,可见方本影响力不一般。

为了宣传反封建思想的需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作品多是以反封建为主题[10]。为了更好地在群众间宣传革命思想,选择百姓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进行传播很有必要。田汉的戏剧《白蛇传》就改编于这一时期,其中作了很大改动:白娘子的形象得到美化,直接删除了她盗银的所有情节,着重突出反封建、追求自由的主题。此剧中,白娘子极具斗争精神,勇于追求自由的爱情,与封建势力的代表法海进行坚决斗争,反封建精神得到很好展现。小青也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始终与白娘子站在一起,同封建势力抗争的反抗精神令人折服。许仙的形象得到提升,虽然他曾动摇过,但最终还是站在了白娘子一边,与白娘子一起并肩作战,是一个最终觉悟的反抗者。

在众多根据《白蛇传》改编成的影视作品中,1992年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收视率最高,是成功的典范。它是当代剧作家何冀平以玉山主人的《雷峰塔传奇》为蓝本,并参考历代优秀小说及剧本改编而成。剧中与前不同的是,白娘子现原形吓死许仙后并没有去寻仙草,而是去瑶池求取仙丹。剧中增加小青与张玉堂恋爱的情节,同时加入大量白娘子之子许仕林的情节,用大量篇幅演绎许仕林与胡媚娘的爱情以及他救母的艰辛历程。许仙形象得到美化,变成痴情郎,在得知白蛇真实身份后并无嫌弃之意,反而更加恩爱。不仅剧情有所创新,形式上也有很大突破,剧中既有对白又有黄梅戏,说唱结合,这在电视剧中是很少见的,令人耳目一新。

电影中,影响较大的是1993年根据李碧华同名小说改编的《青蛇》。这部电影对以前正统的白蛇故事进行了巨大颠覆,是一次极其大胆的突破。由于不同时代的社会环境不同,在影视这一符际传播过程中主题和人物形象会发生很大变化。在《青蛇》中,人物形象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甚至有些是彻底的改变。白蛇的形象变化不大,她还是那个痴情、忠于爱情、为爱不顾一切的白娘子,但是对爱情的追求更加主动、开放、大胆。青蛇的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性格直爽,敢爱敢恨,天不怕地不怕,主动选择自己的爱情,是极具反抗精神、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剧中青蛇不再是配角,反而成为主角。许仙的形象得到一定程度的丑化,他懦弱、贪婪、虚伪,是一位负心汉。对《青蛇》的评价褒贬不一,但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很深奥的电影,只要仔细思考便不难发现其中深刻的内涵,充满对人性、是非、伦理的思考,例如小青诱惑许仙和法海,许仙自私、迷恋红尘,他既拥有白蛇又贪恋青蛇,法海不守信用等都是对人类社会的批判。

通过戏剧、电视剧和电影等符际翻译形式将《白蛇传》呈现在观众面前,有助于这一民间传奇的广泛传播,加深观众对《白蛇传》的理解。符际翻译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演员的举手投足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向观众传达着语言所表达不出的情感。此外,周围环境如天气变化的衬托、音乐的渲染、特效镜头的帮助、演员高超的演技,使剧情更加生动,惟妙惟肖。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符际翻译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视作品已成为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

(三)《白蛇传》故事的对外传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与世界之间交流的不断加深,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丰富。《白蛇传》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而且在国外也得到较好的传播。这种传播主要是通过符际翻译进行的,相关的歌曲、舞蹈、戏剧、影视作品都使外国朋友更好地了解了中国传说和文化。符际翻译更加具体、直观生动,易于理解,通过符号弥补了文字传播的不足,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白蛇传》在国外的符际传播主要是通过歌剧和影视作品进行的。在歌剧方面,2010年由周龙作曲的《白蛇传》在国外获得很大成功,是中国民间传说在国外传播的成功典范,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参考。人物形象的创新在于将青蛇塑造成男性,出于对白蛇的暗恋转化为女子,以仆人的身份陪伴在白蛇身边。这部四幕歌剧用英语写成,但演员们的演唱听起来不乏中国京剧的韵味,剧中既使用了二胡、竹笛等中国乐器,又有西方管弦乐的伴奏,是前所未有的创举[11]。为了更好地被西方观众接受,演员所穿的服装、舞台场景都进行了西化处理,把这一经典的中国故事传播到西方,取得了很大成功。这是中国传说被首次搬上世界歌剧舞台,值得参考借鉴。

在电影方面,1956年日本著名导演丰田四郎根据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和林房雄的《白夫人之妖术》拍摄成电影《白夫人之妖恋》,获得很大成功,使中国这一经典民间传说被更多日本人熟知。这部电影基本上保留了白蛇故事的原貌,但还是做了一些修改。白蛇在影片中极其主动痴情,她大胆追求许仙,筹款举办婚礼,许仙得知白蛇真实身份后,白蛇仍不放弃,苦苦劝说,希望许仙能够明白自己的一片苦心。小青性格善良,但终因不能理解白蛇对负心汉一片痴心而独自离开,一改青蛇始终对白蛇不离不弃的形象。许仙虽是善良之人,但表现十分残忍,得知白蛇身份后,不念之前夫妻恩爱之情,甚至想要抽打死白蛇,十分可恶。这部影片善于运用音乐营造气氛,紧紧抓住观众的心。

由此可见,借助符际翻译的视角可以突破《白蛇传》文本研究的局限,将其置于不同符号之间进行转换的文化大背景之下,可以更好地解读白蛇故事的发展与对外传播。

四、意识形态对符际翻译策略的影响

借助符际翻译的实践,《白蛇传》在故事演变和对外传播过程中,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主要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一)《白蛇传》演变的意识形态因素

一部作品反映一个阶段的历史风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定时期社会现实与生活的“化石”,这是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操控理论在符际翻译中应用的有力说明。勒菲弗尔认为操控翻译的三因素是诗学(poetics)、意识形态(ideology)和赞助人(patronage)。在勒菲弗尔看来,翻译是重写(rewriting)文本的一种形式, 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一种形式;文学批评、传记、电影、戏剧、拟作、读者指南、编纂历史、批评和编辑等都是对文本的重写,都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形式。也就是说,翻译创造了原文、原作者、原文的文学和文化的形象。不论其意图如何,一切重写都反映某种思想意识和诗学[12]。译者的观点取向和翻译策略都与意识形态和当时译语环境中占主流地位的诗学紧密相关[13]。

意识形态对符际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意识形态主要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来限制译者的创作, 它决定了译者的基本翻译策略。意识形态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文本的选择方面,也体现于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包括人物形象的传递策略[14]。

不仅跨越不同国家之间的符际翻译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发生改写,即使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符际翻译也会受到时代意识形态的影响。《白蛇传》在国内符际翻译发展的过程中,剧目剧种达到30多个,而据之改编拍摄成的影视作品也20部有余,因为剧本、导演、时代、主题不同,展现出的作品样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一部作品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没有脱离社会的文学作品,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

戏曲、电影就是对文本的跨符际重写,一部作品能不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不是符合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如果符合,就会得到观众认可;如果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或诗学相悖,就很有可能被人们抛弃。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贸易往来逐渐增多,商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思想随之进步,当时甚至出现了民主思想,萌芽了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活动以及提倡个性解放的进步意识,体现着社会意识形态对文人作品的深远影响。这些对方成培作品的改编起到决定性影响。田汉的《白蛇传》也极具时代精神,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符合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要求,迎合了当时反封建的社会主题,代表了当时人民大众的意志。

电影《新白娘子传奇》向我们展示了白娘子与许仙之间真挚的爱情,揭示了人世间的真善美,也批判了以法海为首的假恶丑。影视作品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作品符合大众的思想意识、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要求,因此可以被观众接受。电影《青蛇》更是紧跟时代潮流,把现代男女的爱情观表现得淋漓尽致,批判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为其作为符际翻译的成功范例奠定了基础。

(二)《白蛇传》对外传播的意识形态因素

人处在社会中,翻译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会左右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因为文化的冲突与碰撞要进行成功的交流实在不易。进行符际传播时,在保存中国特色的同时,适当加入一些异域风格很有必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归化翻译策略。

异化翻译法(或异化法)和归化翻译法(或归化法)是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创造的、用来描写翻译策略的两个术语。韦努蒂将归化翻译定义为:“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canon)、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15]26英国圣·哲罗姆(St. Jerome) 出版社出版的翻译学词典根据韦努蒂的解构主义见解, 将归化定义为“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 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15]25。

张美芳认为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16]。译者为了适应译入国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或为了迎合读者的主流意识和审美情趣,要对原作品进行适当的增减、改译等[17]。其实,符际翻译更涉及归化异化策略的选择,主要表现在是以目的语文化还是源语文化为旨归。

把《白蛇传》通过符际翻译传播到国外,要充分考虑接受国观众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适当利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例如日本电影《白蛇传》加入了一些日本文化因素,获得很大成功。鞠躬虽然是中国、日本 、韩国、朝鲜等国家传统的普遍使用的一种礼节,但现在的日本最讲究鞠躬礼。作为日本的传统问候方式,日本人见面时多以鞠躬为礼。在《白夫人之妖恋》中,鞠躬礼频繁出现。例如,许仙来“白宅”取伞时,白娘子与许仙互相鞠躬、许仙遇到邻居时鞠躬、白娘子见了王明要鞠躬等,不仅在见面时行鞠躬礼,在答谢和道歉时也要行鞠躬礼,这些在电影中都有体现。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请”字贯穿整部电影的始终,出现次数之多实在少见,这也是日本电影、电视剧的一大特色。虽然在原滋原味的中国传说上做了些许改变,但情节基本相同,达到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周龙的歌剧也做了归化处理,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歌剧融合在一起,既保留不少中国元素,又加入大量异国情调。虽然西化程度很高,毕竟还是把中国凄美的爱情传说传播到了西方国家。

翻译活动中, 一切译者的翻译策略和选择都可以从意识形态中追根溯源[18]。因此,在进行符际翻译时,为了被更多观众接受,有必要在情节、人物形象方面做适当的修改。

五、结语

《白蛇传》不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人蛇恋”的故事,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深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符际翻译,《白蛇传》跳出传统传播方式的限制,歌曲、戏剧、影视等符际传播手段丰富了白蛇的故事,为之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对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时代的演变、社会的不断变革,民间传说必然又有新的内涵,白蛇故事还有发展空间;随着国家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中国文化仍将不断传播到国外。借助符际翻译可以丰富与发展白蛇的故事,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大跨步走出去。因此,要充分利用符际翻译这一传播方式,加速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1]李成家,彭祝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问题与对策[J].云梦学刊,2015(2):147.

[2]武计涛.《白蛇传》传播形态及特征解析[J].东南传播,2012(5).

[3]JAKOBSON R.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M]//SCHULTE R,BIGUENET J.Theories of translations: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4]张保红,刘士聪.文学翻译中绘画因子的借用[J].中国翻译,2012(2):98.

[5]李静.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研究[J].文学教育(上),2009(1):138-140.

[6]常巍.雅各布森论诗歌翻译与符号美学[J].外语学刊,2014(4):106-108.

[7]张西艳.《白蛇传》在日本的传播及其演变[J].戏曲艺术,2011(4):58.

[8]马家俊.谈以音乐剧形式传承“白蛇传”文化遗产[J].剧影月报,2007(2):59.

[9]吕洪年.《白蛇传》的古源与今流[M]//戴不凡.名家谈《白蛇传》.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6.

[10]李斌.关于“白蛇传”发轫之作的认定与细读[J].武汉学刊,2010(5):90.

[11]卜大炜.从《蝴蝶夫人》到“白蛇夫人”的“蜕变”:从周龙的歌剧《白蛇传》谈起[J].音乐爱好者,2010(12):42.

[12] BASSNET S,LEFEVERE A.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M].London:Printer Publishers,1990:8.

[13]陈飞.操控理论下《红字》在中国的译介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7.

[14]方开瑞.意识形态与小说翻译中人物形象的变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3):52.

[15]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

[16]张美芳.翻译策略二分法透视[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5.

[17]赵亮.从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理论看清末民初侦探小说的翻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59.

[18]刘雪岚.翻译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以《鹿鼎记》英译本与原作中的部分措辞差异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38.

(责任编辑:张璠)

On Evolution and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Baishezhu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ZHAO Li, GU Yi, JIANG Zhig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 China)

In the past few years,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issued a succession of policies to support and encourage the national culture to “go international”. And Baishezhuan, one of the four classical Chinese folk legends, has accumulated a lot of literary and cultural prestige after a long life of its existence. So, against this background,theevolutionand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Baishezhuan are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akobson’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ideology on translation strategy is explored as well, in hopes of facilitat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of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developing Chinese folklore better, and carrying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rnationally.

Baishezhuan;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ideology; evolution;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2016-03-02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翻译的政治:从翻译的政治视角到政治的翻译路径的演变”(TJWW13-032)

赵丽(1989—),女,河北人,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顾毅(1969—),女,天津人,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江治刚(1976—),男,山东人,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H315.9

A

1674-0297(2016)04-0139-06

猜你喜欢

白蛇传白蛇许仙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发胖也有好处
可怕的“小白蛇”
蛇与玫瑰
“宣白”CP《天乩之白蛇传说》
京剧《白蛇传》经典性的内在构成
由妖到人:从两性视角看白蛇形象的演变
严歌苓《白蛇》中的女性情感分析
白蛇传
许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