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学术视角下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2016-03-24牛风蕊王秀萍

关键词:高校教师学术评价

牛风蕊, 王秀萍

(1.福州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福州 350116;2.福州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州 350116)



·高等教育·

教学学术视角下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牛风蕊1,王秀萍2

(1.福州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福州 350116;2.福州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州 350116)

教学学术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其产生与高校职能的拓展紧密相连。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大规模的扩招后,面临着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质疑以及重科研轻教学的批评。地方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把教学作为学术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调整集中型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创设教学学术的制度环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学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随后,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无疑要求高校切实把人才培养作为首要职责和根本任务,摒弃“科研即学术”的狭隘学术观,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推动教学学术的发展。

一、教学学术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教学学术是教师在其学科领域教学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教学研究、合作交流、反思实践等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发现、综合、应用的能力[1]。教学学术的产生既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相关,也是对后大众化时代高校学术内涵窄化的一种修正。

(一)教学学术产生的背景

1810年,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以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办学理念,突破传统大学的模式,促进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崛起,使德国一跃成为世界学术中心,其办学模式亦为各国所仿效,奠定了德国在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追求学术卓越,使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一项全新职能,相应地,高校教师的角色也得到了拓展: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担负着培养人才的职责,也是知识的探索者,担负着科学研究的任务。美国在学习德国大学模式的同时,将美国的实用主义理念注入到大学的办学实践中。186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林肯签署了《莫雷尔土地赠予法》,据此成立的赠地学院与当地的农业发展和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开启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新模式。1904年,威斯康辛大学的新任校长查尔斯·范·海斯在其就职演说中系统阐述了关于大学服务于社会的目标和理念,由此形成的“威斯康辛理念”标志着大学第三种职能的兴起。随着职能的不断拓展,大学从远离世俗尘嚣的“象牙塔”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加速器。二战后,美国高校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激发下,其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持续得以加强,而教学功能则不断弱化,日益到了边缘化的境地,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忘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失去灵魂的卓越”[2]。

(二)教学学术的内涵

教学学术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也是对高校教师胜任力和学术观的重新审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教学质量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大量的学者就学术等同于研究致使研究的内涵窄化、教学和科研相互割裂等现象进行了激烈讨论,在大学内部,教学应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成为了教师们争论的主题。针对这种状况,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欧内斯特·博耶1990年发表了题为《学术的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学术不仅意味着发现、应用、综合知识这些复合型能力,也包含着传播知识的要求”。博耶把传播知识的学术称为教学的学术(scholarship of teaching)。在他看来,教学是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质量的教学作为基础,学术的发展将失去根基,成为无源之水,必然会影响学术的长远发展。他引用奥本海默的话说:“科学家不仅仅要发现新的真理,与同行进行学术探讨,他们还应当教学,以诚实和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把新的知识传递给所有愿意学习的人。”[3]教学学术的提出,无疑是对高校忽视教学问题的矫正,体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对知识平等和公正的一种理想和期待,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范式转变”[4]。

二、教学学术与地方高校及其教师专业发展的契合

专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是指专业的提升或优化,是职业不断改变自身的关键特征,争取专业地位的动态过程[5]。高校教师作为一种专门性的学术职业,既包含学术性的逻辑,也有着教育性的特质,其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深化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新技能的过程,是教师育人意识不断觉醒并付诸行动,专业素质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6]。教学学术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共同的契合点,两者有机统一,共生共长[7]。地方高校教师作为局部学术场域的主体,其专业发展既有着作为高校教师发展的共性,又有着自身的特性,这些特性赋予了地方高校教师既要探索和创新知识,发现知识的学术,更要进行教授和传播知识这一“教学专业”的学术。

(一)教学学术是地方高校走内涵式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截至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0%,部分地区已超过60%,正在实现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发展进程。加上“985工程”“211工程”的推进和大量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出现,高校分层分类发展的机制已逐步成型,细分高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成为必然趋势。在我国目前的2138所普通高等院校中,地方高校有2027所,占90%以上。地方高校作为本科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扩招的主力军,加强其内部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做强地方本科院校是必然之路[8]。这无疑对地方高校的发展战略和办学定位提出了新的期待。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加上人口结构的变动,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减少,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将更加激烈,地方高校只有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走出传统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构建面向市场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特色和差异化策略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才能在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二)教学学术是保障地方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的在校生规模已经从108万人增加到3559万人,增长了32.95倍,相应的,高校专任教师从40.7万人增加到153.45万人,仅增长了2.77倍,生师比则从原来的11.6:1增加到17.68:1[9]。高等教育规模的急速扩大和教育投入的不足引发社会公众对教育质量的担忧。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稳定,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上。从主体办学层次上说,地方高校中除少数在科研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外,大多数属于教学型高校,人才培养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根本使命。与此同时,地方高校直接面临着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重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愈发多元化,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成为促进地方高校教育质量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地方高校只有在人才培养上找准定位,不断探索改革本科教学模式,推进教学学术的开展,走出趋同化的发展模式,才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学术是地方高校教师自身特性的内在要求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著名高等教育学家科南特先生曾说过:“高校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又一代素质优良的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人才队伍的关键和核心是拥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培养优秀教师素养的重要保障,教学活动既是教师从事专业活动的基本方式,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提升高校教师专业化水平来提高高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教育改革追求的共同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升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改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而改进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归根到底在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课堂教学上,还包括实践创新能力,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进行专业反思,实现教学、专业伦理和研究的同步发展,才能有效提升专业化水平,从根本上改进教学质量。

三、地方高校教学学术式微的原因分析

教学作为高校教师原初的角色任务,也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让教学成为学术”是保障和提升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理想诉求,然而教学的学术性在高校实践中正面临着诸多障碍。现代学术系统的发展和分化使得高校出现了层级差异。相对于直属高校,地方高校总体办学层次较低。为了凸显自身的办学实力,实现“层次上移”,地方高校往往倾向于模仿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评价制度,致使教学职能在教师的角色中处于日益边缘化的地位,教学学术的价值被弱化,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教师学术评价制度中科研至上

评价是对高校教师的一种价值判断,深刻影响着教师的行为价值取向。虽然教学、科研和服务被认为是高校的三项主要职能,但在现代高校中,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教师的招聘、考核及晋升中通常把研究学术水平的评价置于首要位置,关注点集中在论文发表的数量及刊物的级别,科研项目的来源与到校经费的多少,是否是研究项目的主持者或主要参与者,取得多少国家级或省部级的科研奖励,教师投入科研更容易评上高一级职称,在业绩评价中甚至具有“一俊遮百丑”的功效。虽然对教学效果也有要求,但相对科研工作,教师的教学没有公认的质量标准,难以有效地进行量化评价。在教师职称晋升的规定中,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察一般体现在对课时数量以及学生评价达到相应的分数等简单要求上,很少有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等教学微观层面的评价。很大程度上科研成了区分教师学术水平和能力高低的有效标准,教学被视为低层次、学术水平低的工作。教学的边缘化使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和回报难以对等,有学者调查发现,69.96%的教师认为科研比学术更能得到同行认可,84.12%的教师认为同样的精力投入教学与科研,科研更容易出成果[10]。高校教师作为理性“学术人”,在当前“科研至上”的学术评价标准下,科研成了高校教师时间、精力、兴趣的投放重点,追求科研的“GDP”成了教师晋升和加薪的动力,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师教学与科研投入的失衡。部分教师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不认真组织教学课堂内容,直接影响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过于集中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集中型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的各项活动包括教师的聘任、晋升都被纳入国家的行政计划,政府通过计划、规定、命令等行政手段直接干预高等教育活动。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变革,但政府依旧是教育资源配置的最大掌控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往往是制定一套评价体系,用“同一把尺子”丈量不同的大学,并以评估结果作为分配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依据。这种以政府机构为主导评估机制中,核心的衡量参数主要是学校的规模层次、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学位点的多寡,以及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及其经费等清晰的数字,教学状况和人才培养质量往往放在次要位置。在生均经费变动不大、人才培养效果短时期内难以显现的情况下,地方高校为了有效地应对问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中抢得先机,增加自身的合法性,纷纷在科研产出上大做文章,模仿研究型大学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在评价方式上片面强调SCI、EI或核心期刊文章的多少,以此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殊不知,地方高校的科研基础比较薄弱,高层次人才乏善可陈,取得创新型科研成果的整体概率较低,资源配置的科研化导向很大程度上导致其偏离以培养人才为主的基本社会职能。

(三)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个体化

国际知名教师教育专家李·舒尔曼认为,凡是能被视为学术的活动都应具有三个特点:“公开的,能面对批判性的评论和评价,并能与所在学术圈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和使用。”[11]现代大学中,同行评议是科学评价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方式,也是学术成果及其生产者获得学术共同体认可的重要前提。随着科学计量学的兴起和科研易于量化及传播的特性,共同体的承认往往仅限于科研领域,教学通常只存在于高校内部或局部的范围内。与此同时,当前的地方高校中,科研组织如研究所、科研创新团队等日益受到重视,而教学组织——教研室、教学团队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和科研在基层组织上通常是两个界限分明、互不交叉的系统,在组织形式上再次强化了教学和科研的差异,加上教学难以短期取得效果的特性,致使教学学术组织的发展逐渐式微。地方高校教师不管是知识传授还是教学探索,通常处于单打独斗的境地,教学学术的交流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专业发展的个体化现实影响着地方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强化地方高校教师教学学术的思考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日益频繁。地方高校只有明确其定位,不断优化办学结构,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在科教融合的理念下强化教学学术的重要性,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改革现行的学术评价制度

地方高校现行的学术评价制度存在以科研为主导、教学为参照的倾向。在学术评价制度中,职称晋升是直接关涉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评价制度。但在职称评定制度里,对学术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某专业领域的学术评价,教学学术的比重很小,这种评价导向让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向科研,教学学术水平自然难以提升。要提高教学学术水平,必须改革现行的学术评价制度,在相关的制度设计上改变以科研成果评价学术能力的单一学术观,重视和提高教学学术的地位,加大教学学术在学术评价中的权重。细化教学评价的指标,通过评价制度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索,保障教学优秀的教师在职称晋升和业绩奖励中获得相应的优势,在部分以教学为主的学科中实施教师的分类管理,设置专职教学岗位,将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增加专项经费投入,扩大校级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覆盖面;充分调动教师投入教学学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升。

(二)调整集中型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政府对高校的集中型管理使高校处在资源短缺和外部竞争激烈的双重约束中,加剧了地方高校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的行为,忽视了教学学术的功利化取向。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受害的不仅仅是本科生,最终受损的还是国家”[12]。在当今大学治理模式日益向利益相关者转向的背景下,必然要求政府实现从高校的直接控制者向监督者的角色转变,通过下移管理重心,完善教育法规,为地方高校基于自身特点建构学术评价制度提供较大的自主裁量空间。同时,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由政府负担高校发展的全部经费已不可能,而且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直接影响着地方高校的经费投入。在此背景下,构建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模式成为促进地方高校发展的理性选择。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既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融资进行教育资源的微观配置,又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从而改变地方高校经费来源过于单一,过于受制于行政力量的干预,为了竞争教育资源而过于重视具有即时效应的科研职能,向研究型大学趋同的行为。

(三)创设教学学术的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限定了制度运行的空间,是影响制度能否顺利实施的的重要因素。地方高校教学学术制度的推进必然要求高校内部学术制度的完善和优化,促进教师在教学上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改变“科研是教师的主业,教学是科研的附属”等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不合理认识,引导教师树立“教学同样是研究”的观念,把开展教学研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注重自身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教学研究。其次,地方高校应打破传统教学的隔离,积极推动建立“教学—科研—学习”紧密结合的学术联结体组织模式,促使教师形成开放、自主、支持性的合作关系,把教学从教师个体性的行动转变为团队式的探讨学习,使教学与学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再次,地方高校要进行合理定位,在学校的整体发展框架下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学术制度和相应的保障制度,使教师有充足的教学学术空间,通过团队的交流和教学实践的锻炼促进教研能力的提升,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1]涂艳国.多元学术观与大学学术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12.

[2]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社,2002:72.

[4]侯定凯.博耶报告20年:教学学术的制度化进程[J].复旦教育论坛,2010(6):31.

[5]董秀华.专业市场准入与高校专业认证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21.

[6]申涤尘,徐玲.高校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4):40.

[7]张忠华,尹华.教学学术研究: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3(4):14.

[8]潘懋元,车如山.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15-16.

[9]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8-11)[2015-12-12].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508/t20150811_199589.html.

[10]庞岚.基于教师选择行为的大学与科研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23.

[11]SHULMAN L S.From minsk to pinsk:why a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J].Journal of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2000(1):48-53.

[12]王玉衡.试论大学教学学术运动[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25.

(责任编辑:张杰)

Facul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Loc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NIU Fengrui1, WANG Xiuping2

(1.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16, China;2.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16, China)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acul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ts generation was linked closely with the expanding of universities functions. After the enrollment had a large-scale expansio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now facing the society doubt about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 criticism that value research and despise teaching. Local universities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he universities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teaching,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academic ideology, build a scientific academic evaluation system, adjust the centralized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create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f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ccordingly promoting facul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ocal university; facul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2016-03-20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 “高校教师的分类管理与评价制度研究:基于学术职业的视角”;福州大学教育管理资助项目“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的评价和管理研究”(15SKZ32)

牛风蕊(1981—),女,河南南阳人,福州大学发展规划与“211”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学术职业;王秀萍(1964—),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G647

A

1674-0297(2016)04-0102-05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学术评价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