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与我国的应对策略*

2016-03-23邱爱莲倪志刚

邱爱莲, 倪志刚, 李 媛

(沈阳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 沈阳 110870)



中美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与我国的应对策略*

邱爱莲, 倪志刚, 李媛

(沈阳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 沈阳 11087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其自身具有的高附加值、环保等特点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通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等指标进行现状和竞争力对比分析,明确我国传统服务贸易和新兴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水平。同时,对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旨在为逐步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提供基础。

关键词:传统服务贸易; 新兴服务贸易;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

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世界一体化速度加快,服务贸易比重大大增加,服务贸易结构也不断变化。美国作为服务贸易发展最早的国家,其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最健全,尤其是在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新兴服务贸易指以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为主而开展的国际贸易,包括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通讯服务、版税和许可证费用、文化和娱乐服务等。上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且传统服务贸易*传统服务贸易指围绕旅游、运输、通讯、建筑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进行的国际贸易。发展也处在前列,其在服务业与服务贸易上拥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大国,但其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偏低、竞争力不强、结构失衡、逆差大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一、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国外学者对服务贸易进行过卓有成效的研究,如Khoury Savvides(2006)[1]认为,服务市场开放带给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显著的差异。Hoekman(2006)[2]研究发现,在服务市场开放条件下,服务将成为影响国内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Ahn Lee(2007)[3]比较了中国、日本与韩国三个国家的服务业现状,认为服务业竞争力不足可通过加强竞争和进一步开放来提升。Seyoum(2007)[4]对特定的服务行业运用RCA进行分析,为发展中国家提升服务部门的竞争力提供了有效的策略。

国内学者对服务贸易的研究集中在两国服务贸易现状、竞争力比较和对策建议三个方面。在两国的现状问题上:赵放、冯晓玲[5]认为,中美货物贸易顺差与服务贸易逆差并存。陈双喜、潘海鹰[6]认为,美国的服务贸易较稳定,对经济贡献度较大,发展较为平衡;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快,但结构上存在着失衡,对经济的贡献度较小。在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上,赵明(2007)[7]认为,美国服务贸易发展平衡,在自由竞争中保持主导地位,中国大部分服务业的竞争力则比较弱。在两国竞争力比较上:王迪(2007)[8]认为,美国服务产业的高效率运行和相关产业的支持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服务贸易竞争力,而中国的服务业存在比较劣势的行业较多。梁美华、罗聃(2012)[9]认为,我国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存在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等产业,而高附加值或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贸易发展落后;美国则利用其资源优势,几乎对世界通讯、计算机技术等的出口形成了垄断。关于如何提高我国的竞争力:邱锦秀(2009)[10]认为,应当改善我国服务贸易结构。陈松洲[11]认为,应当营造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舆论环境。孟建国(2010)[12]认为,应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和服务贸易立法。李敏、张晓华(2012)[13]认为,应当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优势,发挥优势行业的带动作用和加强服务市场开放度。邱爱莲(2014)[14]提出,对于技术更新比较快的制造业,应加大那些能显著促进其技术进步的生产性服务的出口。

二、中美服务贸易现状对比分析

1. 中美服务贸易规模比较

2002—2013年,美国服务贸易大约增长了1.22倍,由5 098亿美元增长到11 33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7.54%;中国服务贸易增长了约5.31倍,总额从855亿美元增长到5 39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8.2%。我国服务贸易规模不足美国一半,且逆差从67亿美元扩大到1 184亿美元(见表1)。可见,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远高于美国 ,但总体规模偏小而且逆差过大。

表1 2002—2013年中美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

注:①本表根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和UnctadHandbookofStatistics2014的数据计算得来;②后续各表使用的原始数据与此处相同。

2. 中美服务贸易结构比较

2002—2011年中美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中国运输、旅游、通讯、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占主体,其总额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量的60%以上。而在美国,虽然运输、旅游所占比重仍然较大,但近些年来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其份额逐渐下降到服务贸易总量的1/3左右,不是其服务贸易的主体。同时,中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及其他商业服务等劳动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比重较大,而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文化和娱乐服务等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贸易则占比很小。对于美国而言,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服务贸易项目占总量超过1/3。纵向来看,中国旅游贸易服务占比呈下降趋势,而运输、建筑等比重略有上升,但运输、旅游、通讯、建筑四者总量占比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其他服务贸易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项目上。

3. 中美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比较

对中美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进行比较,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从2000—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基本在5%以下,而美国服务贸易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在10%~15%。直到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也仅为5.6%,增长速度缓慢,与中国货物贸易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中国服务贸易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 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占比过大,通讯、金融、文化和娱乐、专利使用和特许费等新兴服务部门所占比重偏低,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有阻碍作用。

表2 2002—2011年中美服务贸易出口结构 %

图1 中美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比较

(2) 结构不合理。新兴服务贸易是未来服务贸易发展的方向,应该成为服务贸易的主体,而我国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发展却相对滞后。

(3) 逆差过大,尤其是在新兴服务部门。我国的新兴服务行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竞争力弱,难以进入国际市场。

三、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本文通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分析两国服务贸易竞争力。TC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是分析国际贸易竞争力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其计算方法简单,计算结果具有可参考性,能够直观地反映出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但如果仅使用这一指标并不能反映一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真实情况。通过RCA可以判定一国的哪些产业更具出口竞争力,揭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RCA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能够提高数据分析结果的精确性;但其只考虑出口,不考虑进口,仍然不能正确地反映一国国际贸易的竞争力状况。CA是在TC和RCA的基础上提出的,用一国某产业出口的比较优势减去该产业进口的比较优势,得到一国某产业贸易显示性竞争优势,克服了RCA只考虑出口而没有考虑进口因素的缺陷。

1.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分析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公式为

TC=(Xi-Mi)/(Xi+Mi)

(1)

式中:Xi和Mi分别为出口额和进口额;i表示某一国(或某一产业)。

TC反映一国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相对别国是否具有竞争优势。TC>0表示该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竞争优势,该数值越大,产品就越具有竞争优势;TC<0表示该种产品的生产不具有竞争优势,且数值越小,越不具有竞争优势。中美服务贸易TC数值如表3所示。

表3 2002—2011年中美服务贸易TC数值

本文将计算结果分成三部分来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是运输、旅游、通讯、建筑四项传统服务贸易项目。由表3可以看出,虽然运输服务项目在中国服务贸易总量中占有较大份额,但却处于竞争力劣势地位。其总量大是由中国货物贸易引致,竞争力不高则源于在中国尚未形成集约化的运输模式导致运输成本较高。美国的运输服务贸易TC数值也是负值,但却趋于减小,竞争力有所提升。在旅游服务项目上,中国的竞争力近几年是下降的,而美国的竞争力逐年提高。这间接地反映了中国依赖资源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对旅游服务贸易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环境污染、空气恶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直接造成了中国旅游人数的减少。而美国在发展旅游方面的优势就相对明显,其人口密度小、环境保护力度大、生态系统没有遭到工业化的破坏。在通讯项目上,中国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美国近些年来的竞争力却有所上升。而两国在建筑项目上的TC数值都大于0(除美国2004年),均具有比较优势。中国的TC数值大于美国,本文认为是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对建筑业的贡献率很高所致。

第二部分是新兴服务贸易项目中技术权重高的四项,即金融、版税与许可证费用、文化和娱乐服务、保险。由表3可以看出,美国在除保险外的其他服务项目上TC数值都大于0,而中国除2011年金融服务项目TC数值大于0外,其他全部小于0。同时,在保险服务项目上,美国TC数值仍然大于中国,因此中国在技术权重高的服务贸易项目上不具有竞争力,这也成为制约我国服务贸易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其主要原因不仅源于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制度及政策支持,而且与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对专业人才培养仍相对不足有关。

第三部分为新兴服务贸易项目中劳动权重较高的两项,即其他商业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由表3可以看出,中国在此方面的发展是卓有成效的,由于其竞争力呈上升趋势,也成为推动服务贸易转型升级的着力点。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从低于美国到高于美国的转变,反映了我国较好地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时代契机以及为改善服务贸易现状所作的努力。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第一,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项目虽然在中国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却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第二,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项目方面虽然中国的竞争力较弱,但是呈现出上升趋势。第三,在版税与许可证费用、保险、金融等项目上中国依然有待进一步发展。

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公式为

RCAij=(Xij/Xtj)/(XiwXtw)

(2)

式中:Xij为j国i产品的出口额;Xtj为j国的出口总额;Xiw为世界i产品的出口额;Xtw为世界出口总额。

一般地,当RCA>2.5时,表明一个产业竞争优势极强;当1

表4 中美服务贸易RCA数值

第一部分是运输、旅游、通讯、建筑四项。在运输服务项目上,我国在2007—2009年具有竞争力,其他时间两国都不具有竞争力。美国RCA数值相对稳定,中国呈现倒U型趋势。TC显示我国没有竞争力,由于RCA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因此RCA数据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更高。在旅游、通讯、建筑服务项目上,两国RCA分析结果和TC相同,即中国在旅游服务项目上竞争力趋于下降,而美国稳中有升;在通讯服务项目上中国波动较大,且有下降趋势,美国则稳定上升,2010年其竞争力从不具有竞争力变为竞争力优势较强;在建筑服务贸易项目上中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美国则不具有竞争优势。

第二部分包括金融、版税与许可证费用、文化和娱乐服务、保险四项。与TC结果相同,中国在各项上不具有竞争力,而美国却具有较强竞争力。从版税与许可证费用一项来看,美国的RCA数值是中国的400倍,具有极强的竞争力。美国对专利权进行严格的法律保护,公民具有很强的专利意识,且其政策对人才引进具有极大吸引力,进一步促进了其竞争力的提升。而人才对于金融创新的促进作用及竞争力提升更是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是其他商业服务和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与TC分析不同的是,中国在其他商业服务项目上的竞争力趋于下降,美国趋于上升,并在2010年超过中国;同时,中国在计算机与信息服务项目上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这可能与政府政策的变化有关,在计算机业发展方面出台的政策更多的是规范计算机、互联网发展和管理秩序方面的。美国近些年来竞争力相对中国有所上升,这应该与美国国内政策的转变有关。为了缓解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现状,美国在服务贸易的转移上步伐放缓,将机会更多地提供给国内中西部的劳动力,因此RCA数值有所上升。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中国具有竞争力的服务贸易项目实际上是建筑业,而传统意义上被认为具有竞争力的旅游、运输等项目实际上越来越不具有竞争力。第二,中国在其他商业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项目上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大,计算机服务业只有主动找到发展的出路,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不被淘汰。第三,中国在绝大部分新兴服务贸易项目上都不具有竞争优势。

3.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比较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公式为

CAij=RCAij-(Mij/Mi)/(Mwj/Mw)

(3)

式中:Mij为i国在j产品上的进口额;Mi为i国的总进口额;Mwj为j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进口额;Mw为世界市场总进口额。该指数越大,该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越强;该指数越小,该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越弱。

2002—2011年中美服务贸易CA数值比较如表5所示。

表5 2002—2011年中美服务贸易CA数值比较

由表5可知,中国服务贸易CA数值均为负值,而美国全为正值,说明中国服务贸易总体缺乏竞争力,而美国服务贸易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中国服务贸易2004年以前竞争力是有所上升的,但2004年以后(除2010年外)逐年下降。即使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球的比例稳步上升,但由于规模小,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和中国整体的贸易地位仍然不相匹配。具体CA数值如表6所示。

表6 中美服务贸易CA数值

第一部分包括运输、旅游、通讯、建筑四项。其共同点是中国CA数值大于美国CA数值(除运输业2006年以前),这说明中国在传统服务贸易项目上具有比较优势。这与前面通过TC和RCA分析得到的结果大不相同,但如果我们注意到CA的特点就比较好理解。CA是剔除了进口因素后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而中国一直处于服务贸易逆差状态,进口因素能显著影响到计算结果,因此在剔除进口影响因素的情况下能更真实地反映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也就是说,中国在传统服务项目和政府服务上的确具有服务贸易竞争力。但在国际市场上更多考量的是相对竞争力,因而CA计算出来的竞争力强并不能说明在国际上具有竟争力。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剔除进口因素影响后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显著低于用TC和RCA计算出来的数值,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服务贸易真实竞争力就是如此之低,而应该理解为美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其经济活动需要其他国家的参与,而不是完全在国内完成。

第二部分包括金融、版税与许可证费用、文化和娱乐服务、保险四项。中国CA数值均小于0,是普遍缺乏竞争力的,但也可以看出中国新兴服务贸易部门CA数值逐年增大,因此竞争力劣势是在不断减小的。而美国除保险外都是大于0的。保险业的大部分业务属于劳动密集性质的,因此其采用外包的方式降低公司成本,但核心业务并没有转移到国外,因此CA计算出来的数值是小于0的。但金融等三项却要求较高的人才素质,大部分业务并没有采用外包的方式,因此计算出来的数值较大,显示出其具有竞争力。

第三部分包括其他商业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两项。由表6可以看出,中国在这方面的竞争力是不断上升且从低于美国到高于美国的;美国在这方面的竞争力是不断下降且从高于中国到低于中国的,反映出美国产业转移后相关产业竞争力下降的事实。但在其他商业服务项目上CA分析结果与TC分析结果不同,而与RCA分析结果相同,CA数值显示其具有竞争力,而RCA和TC数值显示其竞争力不断下降。笔者将其解释为竞争力让渡,即把产业从国内转移到国外后国内产业规模缩小,竞争力转移到其他国家,所以在用剔除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影响的RCA以及同时考虑进出因素影响的CA数值计算时,其竞争力趋势是下降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CA和RCA分析结果较为吻合,部分分析结果与TC分析结果有出入,原因在于TC没有剔除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和考虑进出口因素的影响。第二,中国在传统服务贸易部门具有竞争力,这与我国的劳动力因素密切相关。第三,中国在劳动力权重大的新兴服务贸易部门竞争力趋于上升,而在技术权重大的新兴服务贸易部门仍然不具有竞争力。第四,中国的新兴服务贸易产业有所发展但速度缓慢,对于我国服务贸易的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4. 结论

第一,通过CA计算出来的结果和通过TC、RCA计算出来的结果有出入,原因是CA剔除了进口因素的影响。但毫无疑问,中国的旅游、运输、建筑等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主体,且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需要注意的是,CA分析得出的结论依然只具有参考意义,并不能确切地反映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高低。

第二,不论是通过TC、RC还是CA计算出的新兴服务贸易部门数值,都普遍显示中国在大部分新兴服务贸易项目上不具有竞争优势,而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上的竞争力有所提升。这是因为中国尚未形成新兴服务产业集群,而且很多服务部门尚未开放,无法融入国际市场。由于新兴服务贸易更能体现一国的竞争力高低,因此中国未来服务贸易发展的挑战还是相当巨大的。

第三,总体上来看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实际上是在缓慢增长的,但过于缓慢的增长速度和中国服务贸易大国的地位是不匹配的。而且中国劳动力成本呈现上升趋势,意味着中国货物贸易的竞争力在一点点丧失,未来中国出口要更多地依赖服务贸易,如果不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进出口总量势必会受其影响而下降。

四、影响中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1. 政府因素

政府作为服务部门,在服务贸易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健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完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培养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制定服务贸易保护政策等方面。政府既要让有竞争力的行业继续发展,也要让缺乏竞争力但在未来服务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服务行业有序发展,还要适时地转移没有竞争力的服务行业。美国政府采用促进服务进出口贸易和国内服务业发展并重的政策,重点扶持服务业重点部门,在其国际贸易管理局设置专门办公部门,同时在服务业及服务贸易领域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法律体系包括综合性的立法如《外贸法》、《综合贸易与竞争法》等,行业性质的立法如《航运法》、《金融服务公平交易法》等,还积极制定有利于吸引国外人才的政策。而我国政府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上仍有不足,不仅在某些重要领域处于立法空白状态,而且在现有的立法中存在和国际范例不能接轨、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甚至某些立法之间自相矛盾,导致执行起来难度较大。此外,在政策制定上还存在大而空、缺乏实质性内容等问题。我国在教育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方面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美国的科研经费总额已超过德、英、日三国的总和,科研人员数量则超过德、英、日、法四国总和。

2. 生产要素因素

服务业多为人力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服务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我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发展较快,且新兴服务贸易部门中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发展也较快。美国同样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故旅游业也十分具有竞争力,但其劳动力成本较高,故运输、建筑等传统服务业不具竞争力,而且如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等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低的服务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但在新兴服务贸易行业中国一直缺乏竞争力,且生产要素因素的缺乏主要表现在高等生产要素上。2014年中美两国大学最热门的十大专业如表7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生更热衷于工科专业和传统服务行业,而美国学生对新兴服务行业的相关专业有更大的兴趣,如金融工程、精算专业等。

表7 2014年中美两国十大热门专业

数据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http://news.univs.cn/2014/0616/1048389.shtml;百度经验,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2d5afd699121d985a2e28e1c.html.

中美两国受教育程度如表8所示,我国人口最高学历集中在小学、初中,而美国人口最高学历集中在高中、大学,因此整体上美国的劳动者素质高于中国,对其新兴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具有很明显的推动作用[15]。未来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是知识、技术密集的新型服务贸易,只有加大对高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新兴服务贸易,才能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

表8 中美两国受教育程度比较 %

数据来源:张海水.中美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的现状比较与启示 [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1):35-41.

3. 服务贸易结构因素

总体上看,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表现在:资本、知识密集的新兴服务贸易逐渐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部分,而我国服务贸易的优势是传统服务贸易,在其他领域起步较晚。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下,不能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支持;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美国的各个服务贸易项目能齐头并进,重视在新兴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同时在传统服务贸易行业也并不落后,但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则会转移到国外以获取廉价的劳动力。可见,美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目标很明确,即未来的重点是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行业,而对于传统服务贸易并不过分关注。

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失衡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从历史因素来看,一个国家必然先发展其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部门,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信息化在中国尚未完全形成,很多关键技术都尚未掌握,要想发展高新技术服务贸易业很难。发达国家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逐渐转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而将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也是制约我国服务贸易转型升级的一个因素。同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水平的状况也制约着服务业的发展,决定了较低级的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缓慢,而且很多服务部门处于不开放状态,不允许外资进入,也不参与国际竞争,难以提升其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在知识、技术出口上对中国有一定的限制,客观上对服务贸易结构升级也有一定的影响。

4. 对外直接投资因素

外资的流入对于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因为外资的流入往往伴随着人才、知识、技术的进入,使学习转化为再创新,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和本国市场开放度的提升,同时能够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我国外资流入存在总量小和促进效果不明显两方面的问题。首先,中国吸引外资的总量一直低于美国,两者差距很大,因此对于两国服务业的促进程度必然不同。美国在制度和技术上都具有优势,能够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且作为世界金融中心能够吸引大量的外资进入其国内市场。而中国的服务贸易行业之所以难以吸引大量外资,是由于其难以提供一个开放、有序的环境,同时有些部门不开放导致外资难以进入,在政策上也缺乏积极支持。其次,在促进效果上,中国也远不如美国。统计表明,吸引外资每增加1%,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就会增长0.076%,而美国则会增长0.580%*根据UNCTAD统计得出。,可见美国吸引外资对服务贸易的贡献率远远大于中国。这是因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主体并非技术、知识密集的新兴服务部门,而是传统服务部门,传统服务部门的贡献率低于新兴服务部门。

同时,外资流入部门也值得注意。外国资本进入我国服务业集中在房地产业,而金融、电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产业利用外资的比重较低。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外资进入新兴服务部门。

五、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1. 发挥政府在服务贸易中的作用

政府作为官方机构,在服务贸易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平台的搭建(政策制定)和立法上。应为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到各地调研我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服务贸易政策。应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建立服务贸易产业园,利用服务贸易优势产业带动新兴服务贸易产业发展,同时制定优先发展新兴服务贸易产业等政策。应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与国外政府建立起良好关系。“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通过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能够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其次,政府要善于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立法经验,制定适合我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国情的法律,对过于陈旧、自相矛盾的法律应及时废止或合并,结合世贸规则制定符合我国国家利益的法律法规。可考虑成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甚至可以就服务贸易某行业设立立法小组,研究制定专项法律。

2. 改善高等要素供给现状

要素供给决定着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对于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来说,关键在于高等要素的供给。美国新兴服务业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人才、技术等的大量供给,尤其是高等教育。我国服务业面临的问题是传统服务贸易占比过大,而以知识技术为主的新兴服务贸易发展动力不足,即高等要素供给不足、知识技术落后、专业化人才匮乏。我国服务贸易难以突破转型的瓶颈,政府、社会、企业要同时行动起来,促进高等要素生成机制的建立,形成稳定、不断壮大的高等生产要素生成渠道。政府的作用上文已经讨论,对于企业来说,要提高忧患意识,积极学习创新,投入更多的资金去引进、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采用薪酬奖励、绩效奖励等多种方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企业也可以和学校双向结合,定点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媒体等应以舆论引导社会对服务业观念的转变,促使更多的人才从事高级服务贸易工作。

3. 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美国的服务贸易结构一直在转型之中。从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一项来看,美国的竞争力是下降的,这是因为其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美国在资本、知识技术上具有优势,因此逐渐将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服务贸易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传统服务贸易为主、新兴服务贸易血液不足的现状。政府应该为培养高级生产要素提供更多的有利政策,对从事新兴服务贸易的企业提供免税、融资等政策,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引导人才的合理流动。企业是关键,要有敢于从事新兴服务业的勇气,脚踏实地,从零做起,打好基础,再慢慢做大做强,而不是据守于已有的传统服务业。同时,政府应该建立更多的发展园区,形成服务贸易产业化,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使多家小企业联合起来,而不是任由其处于零散状态。要为竞争力弱的服务业成立专门的促进小组,使专家、管理人才走进企业、跟踪指导,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 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

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正在进行中,发达国家在相对落后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往往考虑的是哪个国家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中国除了传统的劳动力优势以外,应该建立良好的服务贸易发展环境,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有限制地开放一些原来禁止开放的服务贸易部门。只有让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才能与国内企业形成最直接的竞争,将其带动起来。也可以采用合作的方式,和国外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合资经营,学习消化国外的知识、技术,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生产出高质量的服务贸易产品。要发挥传统服务贸易产业的优势,加强国际合作,承接更多国际业务。而在运输、旅游业方面,应积极保护景区环境,在考虑成本的基础上使用更加环保的运输工具,形成环境友好型服务贸易产业。中国作为最大的劳动力市场,一定要注重发挥其优势,对低素质的劳动者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使其在适应新兴服务产业的同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术,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

参考文献:

[1]Khoury S.Openness in services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 [J].Economics Letters,2006,92(2):277-283.

[2]Hoekman.Services policy reform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06,142(4):746-764.

[3]Ahn L.Service industries in the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strengthening the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competition and opening [J].Global Economic Review,2007,36(1):26-36.

[4]Seyoum B.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competitiveness in services:a study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J].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2007,34(5):28-36.

[5]赵放,冯晓玲.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兼论中国服务贸易结构性失衡 [J].世界经济研究,2007(9):42-48,87.

[6]陈双喜,潘海鹰.中美服务贸易比较及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J].财经问题研究,2010(12):106-112.

[7]赵明.中美服务贸易比较与我国对策选择 [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2):88-90.

[8]王迪.中美服务贸易的对比研究 [J].财经界,2007(3):15-26.

[9]梁美华,罗聃.中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9-93.

[10]邱锦秀.中美服务贸易浅析 [J].经营管理者,2009(5):34-35.

[11]陈松洲.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J].经济与管理,2010(2):90-95.

[12]孟建国.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探讨 [J].商业时代,2010(22):48-49,91.

[13]李敏,张晓华.中美服务贸易发展的比较分析 [J].中国商贸,2012(11):227-228.

[14]邱爱莲,崔日明.生产性服务贸易对中国制造业TFP提升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和分行业进口的角度 [J].国际经贸探索,2014(10):28-38.

[15]张海水.中美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的现状比较与启示 [J].复旦教育论坛,2014(1):35-41.

(责任编辑:张璐)

Comparison of service trade competitiveness between China and USA and strategy of China

QIU Ai-lian, NI Zhi-gang, LI Yuan

(School of Economics,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87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proportion of service trade in the total volume of global trade is growing, which become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and it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countries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gh added valu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tc. The status quo and competitiveness are compared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of trade competitiveness advantage index (TC),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RCA),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ex (CA).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level of traditional service trade and emerging service trade are give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ervice trade in China are analyzed,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ment are proposed, so as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gradually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ervice trade in China.

Key words:traditional service trade; emerging service trade; trade competitiveness advantage index (TC);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RC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ex (CA)

中图分类号:F 74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16)01-0031-10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6.01.06

作者简介:邱爱莲(1975-),女,江苏赣榆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服务贸易等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AZD017); 辽宁省教育厅项目(W2015309); 沈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SYSK2015-05-01,SYSK2015-05-08)。

收稿日期:2015-07-14

*本文已于2015-11-04 17∶27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51104.1727.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