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对异化财富观的克服

2016-03-23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创造财富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万 庆

(新乡学院 社会科学部,河南 新乡 453003)

论马克思对异化财富观的克服

万庆

(新乡学院 社会科学部,河南新乡453003)

在马克思之前,所有财富观都将财富理解为物,而将主体的自觉活动排除在外。马克思正确解释了财富的科学内涵,认为个人发达的生产力和自由时间才是真正的财富。财富的主体是自由自觉活动的劳动者,财富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外在表现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今,只有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构建正确的财富观,才能真正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

财富观;异化;马克思;劳动者

在人们通常的理解之中,财富就是一切对人有价值的物。在历史上,财富可以是羊群、土地、奴隶,也可以是货币、证券、不动产等。在网络时代,财富甚至可以是“虚拟的存在”,如使用时间较长的即时通讯账号。财富对人到底有没有价值,是由人的主观感受来决定的。例如,食物满足主体的口腹之欲,货币可以驱使他人为主体服务等。阶级社会是不平等的社会,所有财富都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自身的主观感受,丝毫不顾及被统治阶级的主观感受。对奴隶主而言,大量的奴隶就是他的财富,生为之效劳,死为之殉葬。奴隶则因为奴隶主对财富的追求而陷入生不如死的痛苦之中。在“人依赖于人”的历史发展阶段,追求财富平等成为被统治阶级的主要诉求。

标榜自由平等的资本主义社会好像通过对物的崇拜解决了财富的平等问题。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消费主义的盛行,不断刺激着人们占有财富的欲望,人类似乎在很短的时间里解决了平等和富裕的问题。但睿智的学者很快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过程中自身无法解决的困局:伴随工农业产品迅速增长的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这究竟是财富的增加还是减少?伴随极度分工和高效生产的是人的片面发展,这与人类创造财富的目的是一致还是相背离?

困局的出现源于异化了的财富观,那就是仅仅将财富视为物,而将主体的自觉活动排除在外。马克思指出,“财富是自由时间”[1]。自由时间不等于休闲时间,而是人类真正自主活动的时间。在马克思设想的理想社会里,人们“……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2]537。所以,自由时间并非与劳动时间对立,财富也并非与劳动对立,而是与劳动浑然一体。人们在自主劳动的过程中,实现着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财富。因此,真正的财富不是物,而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3]200。在马克思之前,财富观异化的误区就在于将劳动视为手段而将物化的财富视为目的,从而导致二元对立的思维困局,而广大的被统治阶级就成为统治阶级实现物化财富的牺牲品。在封建社会中,劳动者与牛马一样成为手段;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中,劳动者与机器一样成为手段。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每个人不仅是自身获得财富的手段和目的,还是其他社会成员获得财富的手段和目的。财富不再是与劳动对立的事物,而是实现人本身自由全面发展的生产力。异化财富观永远无法将人类社会引入正途,只有马克思的科学财富观才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一、自由自觉活动的劳动者——财富的主体

在马克思之前,财富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着多次的演变。在“人依赖于人”的社会形态中,土地财富观占据主导地位。在那个物资匮乏、交往不便的时代,满足人们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的农产品来自于土地,因而土地成为财富的主要源泉。在“对物的依赖”的社会形态中,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交换价值成为衡量财富的重要尺度,能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成为财富的主要形式。

但没有人的劳动,土地和货币都无法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在人类劳动的前提下,自在自然才被改造成适应人生活需要的人化自然。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看到了劳动与财富的本质联系,提出劳动创造财富的思想。马克思评价这个思想“是一个必要的进步”[2]181,并进一步指出,“材料要素如果没有别的要素即劳动,根本不能创造财富”[2]138。

但在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中,财富是通过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与劳动者无关。因此,如何挖掘劳动力的潜能,是他们考虑的重点。在这样的逻辑框架下,一无所有的能够自由流动的劳动者显然能够最大限度地创造物化的财富。马克思指出,这种逻辑的问题就在于颠倒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虽然看到,劳动才是创造财富的手段,但他们唯一关注的对象仅仅是物质的生产,而非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在他们的视野中,“资本”成为资本主义财富生产逻辑中 “特殊的以太”,成为“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4]707。而作为财富主体的劳动者被忽视了,这注定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与历史局限性,也注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无法在资产阶级财富逻辑框架内得到解决。

马克思指出,“劳动不是作为对象,而是作为活动存在;不是作为价值本身,而是作为价值的活的源泉存在……”[5]253财富的主体归根到底是人,是以自由自觉活动为类本质的人。牺牲了主体的自由自觉活动,就背离了主体的类本质,是在根本上背离了财富的根本取向。只有将自由自觉活动的劳动者视为财富的主体,才能够构建正确的财富观。

二、以人为本——财富实现的核心

财富的主体是自由自觉活动的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是第一要素,劳动只不过是“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6]。而劳动资料不过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4]178。因此,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最应该受到尊重的就是创造财富的劳动者,“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2]181。马克思批判古典经济学家“以饱食的宿命论者的姿态出现,他们自命高尚、蔑视那些用劳动创造财富的活人机器”[7],并坚持立足于劳动实践本身,将人的内在本质需要作为价值取向。

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劳动者个体能力的差异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农业社会,人的能力差异体现在体能与经验上,而工业革命则突显人的智能、技术和创造力的重要性,近现代工业本身就“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8]306。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人的自由自觉活动蕴含着的巨大创造性。

但是,资本主义财富逻辑颠倒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必然导致“物的人格化和人的物化”[3]537。人成为实现物质丰富必须牺牲的手段,人类为了创造物质而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劳动能力只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并且只有把劳动能力变成片面的和非人的东西,才能达到这种目的。”[9]41这最终不仅导致劳动者物质的匮乏,更导致劳动者能力的贫乏,而这种个人发展潜能的损失才是真正的财富的损失。“活劳动只不过是这样一种手段,它使物化的死的劳动增值价值,赋予死劳动以活的灵魂,但与此同时也丧失了它自己的灵魂,结果,一方面把已创造的财富变成了他人的财富,另一方面只是把活劳动能力的贫穷留给自己。”[9]98这种源于异化财富观的错误逻辑,必然导致劳动者贡献的劳动越多,发展得越片面,或劳动能力的丧失就越多。这就是通过财富观这个视角展现出来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局限性。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虽然看到了工业化大生产对创造财富的作用,但“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联系上”[10]对其进行理解。其实,工业革命不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背弃,而是对人的潜能的确证。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控制劳动,分工限制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的现实,认为“财富正是人对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11]。

正是看到人的能力的差别,马克思强调应该依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分配。马克思看到,“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可能导致“不同等的工作能力”[12]364,在人类还没有能够进入到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阶段,“按劳分配”显然是能够摆脱按资本分配的异化现实,而向理想社会迈出的重要一步。“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12]363在西方诸多研究马克思的学者看来,马克思强调在财富分配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的是后天的努力而非先天的条件,强调创造力的权重而非资本的权重,这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文情怀。其实,马克思的伟大还不仅限于此。他将公平正义作为财富分配依据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立足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类本质,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三、自由全面发展——财富的外在表现

在马克思之前,财富的外在表现只能是物。准确地说,是人们通过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将物改造为符合人需要的特有属性。马克思看到,“社会需要即从社会生产和交换中产生的需要越是表现为必要的,现实财富的发展程度便越高。财富从物质上来看只是需要的多样性”[5]524。人的需要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出来的,因此,物质形态的财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只是财富物化的表现形态。表面上看,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物质形态的财富得以产生,事实上物质形态财富产生的背后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绝非是为了追求物质财富本身,而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物质财富不过是确证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已。

马克思看到,那些被称之为财富的物质,本来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比如,被普遍认为是财富象征的黄金,必然经过了人为的大浪淘沙的过程。所以物的背后,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创造性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与财富成正比,而自由又与创造性成正比。“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4]739创造性实践活动,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劳动过程中的体现。“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3]137没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可能有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跳跃式地发展,也就不可能有物质形态的财富。“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13]

人类不断努力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其实质是不断地对违背、压抑人的愿望的外部世界进行征服和改变,从而确证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因此,马克思才提出财富是人对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人类的历史,正是人的实践本质力量不断得以确证的过程。“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8]310

从唯物史观的宏观视角出发,马克思科学地指出,财富不是外在于人的物,如土地、货币,而恰恰是内在于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人能够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是人的基本需要能够得到满足,生存可以得到保证。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不断从对人的依赖到对物的依赖,最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能够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土地成为财富的最主要形态。进入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历史阶段,物质交换发达,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成为财富的主要形态。在人类实现“自由个性”的阶段,“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4]787。财富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外在表现,而无论是土地还是货币,都是外在于人的,实际上是一种异化了的表现。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着主观世界,实现着自身的演化。“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4]747因此,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财富的外在表现趋向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财富越来越能够摆脱异化的状态而回到常态。财富外在表现的最准确的表述,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马克思财富观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财富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从事自由自觉活动的劳动者才是创造和分配财富的主体。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尊重劳动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财富分配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让劳动者在享受劳动果实的同时,激发其内在的创造性。如果在财富分配过程中,不能够让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富于创造、拥有智慧的劳动者多劳多得,那么人民群众劳动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抑制。

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财富是摆脱权力、金钱的干扰,激发人内在的创造性。因为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在自然改造成适应人生产生活的人化自然,正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改革开放之后,土地和劳动者都没有变,但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就是因为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劳动的主观能动性。这正是“个人发达的生产力”的财富观在当代中国活生生地再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等因素固然重要,科学、技术、管理等属于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显然更加重要。近20年来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正是智力财富的典型代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营造的环境越有利于比尔·盖茨、乔布斯等创造型人才的产生,我们创造的财富也就越多。

在人类文明整体上从自然经济进入到商品经济时代之后,异化的财富观在刺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不仅腐蚀了人的精神,也从根本上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只有真正理解了马克思对财富的科学论述,才能够明白,自由自觉活动的劳动者才是财富的主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财富的外在表现。追求财富不仅符合人的本性,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表面上是获取劳动产品,背后的实质是人类自由自觉活动类本质的体现。创造财富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这样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的财富中凝结的是一部分人剥削占有另一部分人劳动的社会关系。马克思的财富观,揭示了这种财富观的异化及其对人性的背离。马克思从正确的财富观出发对理想社会进行了描述:未来社会是 “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14]。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增长。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方异化的财富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产生了负面影响。在财富观问题上,我们要坚持从马克思那里汲取营养,倡导正确的财富观。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才能有效解决科技与生态、精神与物质等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迎接理想社会的到来奠定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0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4.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7.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6.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7.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6.

(责任编辑安然)

A81

A

1008-6382(2016)01-0019-05

10.3969/j.issn.1008-6382.2016.01.003

2015-12-16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3JZD013);江苏省党风廉政建设创新研究基地(江南大学)研究课题(14JSJD003)。

万庆(1973—),男,河南中牟人,新乡学院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

猜你喜欢

创造财富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用智慧创造财富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知识 可以创造财富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乐叶光伏 阳光创造财富
抉择
人民出版社